·
有個性呀,有個性。
張寧倒沒有生氣,仍是不時觀注朱青時。
退休下來的朱青時有著非常多的精力,除了時常去一些大學開下講坐之外,在他的微博,也就是企鵝認證的微博上面,也不時發言。
高校評估“只適合不多的學校和少數類型的學校,”如中科大、北大、清華、復旦這樣有基礎的,而“對于條件相差比較遠的或類型完全不同的學校,趕快停止這樣的評審,否則會把這些學校給摧殘了。”
這是朱青時最近發出來的一條微博。
微博說的是高校評估問題。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以眼下社會熱點有關。
現在是2005年的4月份,離國內的高考越來越近了。
與此同時,一年一期的全國高校評估,也在這個時候出現。
說到這個評估,其實就是全國高校的一些排名。
哪個大學,哪個大學排在第一位,全國前十所大學又有哪些之類。
每年一度的時候,這樣的評估,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
不過,與很多媒體議論全國高校評估分數不同,朱青時卻大為反對這種評估。
現在的教學評估不可信,就在于結果的泡沫化,這種泡沫化重創了學術誠信。”高校評估一刀切,死框框,一方面是高校評估專家組存在形式主義,走過場,接受公關;另一方面是各高校的集體作弊,無形中摧毀師生的道德與人格。
與民休息三年,三年不評估,三年沒有會。提高教學質量,最應該做的就是讓學校休養生息。何況一個學校辦得好壞,不是靠上級組織的評估評出來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它是靠社會上的影響,由社會評估的。
我對中大主要的貢獻,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沒有做什么。”“就是讓科大免除了這些年的不少大折騰。”如,沒有大規模擴招,沒有建新園區等。
李過生沒有推薦錯,看來,這個朱青時,果然言詞犀利。
繼續觀察。
張寧開了一個馬甲,悄悄的觀注了朱青時的微博。
不僅如此,張寧還小小的對朱青時的微博進行了回復。
“社會評估看起來不錯,但是,國內社會一般散沙,民間不可能有這樣的評估機構。哪怕就是有,恐怕,大家對于這樣的評估機構也不相信。所以,我覺得,評估不是問題,反而他是好的。最起碼,他讓更多的學子以及家長,知道全國各地學校的特點,但一個沒有公平公正的評估,就是失敗的評估了。”
點擊回復,張寧很希望在微博上與朱青時探討一下。
可惜,雖然朱青時的粉絲不多,只有一萬多,但回復也有幾十條,張寧回復之后,幾天之內,朱青時都沒有回復。
不過,張寧并沒有灰心,而是繼續觀注朱青時的微博。
這一日,媒體再度爆出今年教育的一項重點創新——取消文理分科。
官方給出的建議是,從今年開始,將會在全國少部分地方先行實驗。未來,可能將取消文理分科推廣到全國。
這一條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觀注。
有人說,取消文理分科,這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開始,這是好事,值得稱贊。
也有的說,現在學生考一科都覺得知識點太多了,文理不分,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對于這一點,朱青時也有自己的看法。
不過,朱青時即不贊同分,也不贊同不分。
在微博上,朱青時說道,其實,“取消文理科”是個很表面的問題,根本不值得大家去糾纏,而這個淺層次、表面化的問題卻吸引了太多人的注意力,這樣討論下去不會有結果,也沒有什么意義。高考不改革、教育結構不調整,“取消文理科”也是白討論。
取消文理分科,我不贊同也不反對。但是,現在高考還是“指揮棒”,高考決定考什么,學生就會學什么。學生不按照這個模式學,就考不上大學,當然談不上素質全面發展。只有真正推進高考改革、解決教育結構調整這些體制上的深層次問題,高校應該怎樣招生、文理分科這些淺表性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高考招生應當打破“一考定終身”,實現平時成績與高考成績綜合統一計算,并統一標準。
這個朱青時,果然不愧是后世教育改革的先驅呀。
這一些話,可謂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很多觀注了朱青時微博的粉絲,紛紛向朱青時留言,表示支持。
反對一考定終身。
是呀,應該加入平時成績,以及平時在學校的表現。
考得好能說明什么,中國人一直是考試天才,但在世界創新方面,還是弱后于歐美學子。
當然,張寧心里也是反對這種一考定終身的高考。
要不然,他也不想創辦自己的學校,培養自己的人才。
不過,張寧還是很認真的回復了朱青時。
高考一考定終身雖然不見得完美,但現今階段,國家能夠想出大規模招收人才的方式,也就只有高考。至于朱先生您所說的,實現平時成績與高考成績綜合統一計算,這看起來不錯,但實行起來更為困難。
誰能保證平時成績是真是假?
誰能保證這里面的公平性。
恐怕,以現在全國這么多學校來說,光是一個平時成績,就可能摻進無數的水份。
當然,或許國家也可以監督。但這種大范圍的監督,一來太過于費時,二來也麻煩。
三來,地方監督,更是不可能保證公平性。
同樣的,張寧的,朱青時仍是沒有回復。
時間又過去了一個星期。
這一個星期,朱青時只更新了三條微博。
三條微博都是一些比較普通的事情,張寧也就沒有觀注。
吸引張寧目光的,則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一句感慨。
中國發展了這么多年,創辦了很多學校。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這一句感慨,是國內領導人當天前去拜訪錢學森的時候,錢學森有感而發的。
后世這一句感慨,也被稱之為錢學森之問。
與錢學林之問一脈相連的,還有李約瑟難題:“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
這是李約瑟方在1976年時期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也被稱之為李約瑟難題。
同時,李約瑟還提出了一個悖論:“為什么古代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端于中國?而哥倫布、麥哲倫正是依靠指南針發現了世界,用火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造紙術和印刷術傳播了歐洲文明!”
在當時,李約瑟難題也一度引起了很多人的郁悶。
是呀,中國為什么開頭一千多年來走得這么好,最后居然如此敗家?
人們無法解答這個難題。
這已經成為一個未解之題。
只是,相對于幾千或者幾百年前的歷史難題,人們討論一下,也就過去了。這畢竟是歷史,他們不能掌控,人們會覺得,這與現在的中國人無關。要怪,只能怪歷史當中那一些當權者,是他們無能,是他們昏庸。
可是,對于現在的錢學森之問,人們顯然更為的關心。
因為這是發生于現代。
這是與自己息息相關。
這不僅是自己,還是現在所處在國家的問題。
無疑,這樣的一位大師突然發出來的感慨,簡直讓整個國家都感到羞愧。
為什么我們的人才沒能夠與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當這樣的一句感慨被媒體暴光出來之時,一時轟動整個中國。
有人高呼,這是國家的恥辱。
也有人憤憤不平,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更多的人哭泣,如果像錢老這樣的一些科學家去世了,那中國更沒有拿得出手的大師了。
一時之間,錢學森的感慨,成為了當下熱點,也讓全民上下,一致陷入了深思。
同時,也有很多的專家學者,以及教授人士,試著去解答錢學森之問。
有學者表示,教育不能批量生產,才是造成中國不能培養出民國時期大師的關鍵。
也有專家表示,高考就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最大阻礙。
也有教授表示,回答錢學森之問需要一個過程。西方的科學發展到今天,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中國想要在三四十年里把三四百年的傳統濃縮起來一下子發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換句話說,并不是說中國的科學發展沒有前途,而是說要有一個時間,不能太著急。
錢學森是誰,他是中國航天之父,他是火箭之王。
沒有他,估計中國的衛星,恐怕要推后20年。
這一位國際級的大師,他的一句感慨,震動了無數的人。
教育部緊急開會,爭對錢學森之問,提出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該計劃由教育部聯合中組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原則的過程當中,教育部門對基礎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做了籌備,選擇了20所中國大學的數、理、化、信、生5個學科率先進行試點,力求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有所突破。
該計劃將首先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5個基礎學科開始試驗,每年動態選拔特別優秀的學生,配備一流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創新培養方式,構筑基礎科學拔尖人才培養的專門通道,國家設立專項經費,主要用于聘請一流師資,包括聘用有關學科國外高水平教師、國內一流教師授課和擔任導師;提供獎學金、國際交流、科研訓練等經費;營造一流學術環境與氛圍等,努力使受該計劃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該計劃一經發表,關于中國教育改革,也在全國無數民眾的熱議當中,就此產生。
只是,教育改革,說改革容易,做起來卻難。
教育改革怎么改革,從哪方面改革,很多人無從說起,也無從做起。
為什么我們的人才沒能夠與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在刺激眾人的同時,也深深的刺激了張寧。
雖然,教育改革不是張寧的事,他更多于是政府的事,是國家的事。
但是,同為中國人的張寧,當他看到這兩個問題之時,也是不由得一陣心痛。
是呀,為什么,為什么?
張寧其實是知道一些原因的,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卻是另一回事。
有一些迫不急待,張寧幾乎想立刻將朱青時請來。
登錄朱青時的微博,果然,錢學森之問,也讓朱青時徹底不淡定了。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培養創造發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在社會上發揮作用脫穎而出的機制。
這是朱青時發出來的有關于錢學森之問的第一條微博。
通過“錢學森之問”,可見,中國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目標。身在儒釋道文化圈的中國教育,強調倫理與知識,終極目標是君子;西方教育自古希臘哲學開始形成了形式邏輯理論和實驗驗證科學的傳統,強調真理與智慧,終極目標是思想家和科學家。布萊尼茨也曾言稱,中國長于政治倫理道德,西方長于數學、自然科學,終極目的的不同將兩種教育距離逐漸拉大。
另一方面是教育體制內部問題。是教育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國家崛起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中國教育界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應試教育、學術**、論文抄襲等,已有數不清的批評性和建設性的文章,然而,問題始終不見真正得到解決。歸根結底就在于教育系統的改革始終如“老牛爬坡”,導致學校行政化趨勢加劇,教師功利化趨勢加劇,這樣的學校和教師有可能培養出像民國大師嗎?
另外,朱青時更批評了教育部,指出那什么“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估計又是一個應付上級領導的政策。過個幾年,你就再也不可能看到,還有這樣的一個計劃。
而且,看這個計劃的名字就感覺很是別扭。
真不知道誰取出來的這個名字。
這要是放在教學上,學子們能夠學好,那才有怪了。
看著朱青時各條微博不斷發出,張寧也是急了,直接就噴起了朱青時。
“朱先生,我原來還以為你有些見地,對教育各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了解。到現在,我也是這么認為。但是,你在微博上發表的有什么用呢?你在微博上侃侃而談又有什么用呢,這與網上那一些噴子有什么區別,當然,或許是有區別。網上大部分的噴子是沒有理由的亂噴,你則是講著道理的噴。關鍵的是,我想知道,你除了發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
發完這一句話,張寧有一些后悔,感覺自己說得重了。
只是,自己發都發了,也不能刪除。
結果,張寧也沒有想到。
此前連續回復朱青時的幾條回復,朱青時沒有理踩,這一句,倒是很快就回復了。
“這位先生,我有觀注過此前你給我的留言。你的一些質疑說得很好,之前沒有時間回復,很抱歉。今天,你的留言,也讓我受益非淺。是呀,我只在微博上光說,這有什么用。中國教育還是這么爛,教育改革,什么時候才可以改好。我想,我回答不出這個問題。不過,幾十年來一直做教育,我倒有幾條想法與您分享一下。”
“我認為,國內教育改革,改革是好事,但是,國內教育這一塊涉及到的問題太大,涉及到的人群也非常多。有的時候,不是想改革就能改革得好的。我覺得,國家在教育改革方面,不仿參考一些國外的經驗。例如國外私企辦校的經驗,由私人來創辦學校,甚至,創辦高等院校。我認為,這是對國內教育改革的補充。”
朱青時的回答,讓張寧眼前一亮。
果然,他早就有教育改革的想法。
“私人創辦學校嗎,這是個好的想法。不過,國內已經出現過很多民辦高校。我想請問,這一些民辦學校,難道就是中國教育的出路。這一些民辦高校,才可能打造出可以和民國時期大師相比較的人才?”
這無疑是個諷刺。
國內民辦高校雖然不是一無用處,但絕對是比公辦院校差得多。
連公辦高校都無法培養出頂尖的人才,這一些民辦院校,更是不可能。
“我認為這條路子是正確的,至于國內這一些民辦高校,只能說,他們太注重商業。當然,與他們能量太小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希望的是一家或者數家超強大的企業出現,創辦一所高質量,高規格的高等院校。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憑借資金,聘請到國內外優秀的導師。同時,又因為是私人辦校,在各方面,都比公辦院校有更大的自主權,在培養人才方面,可以不拘一格。”
“這也存在問題。”
張寧再次與朱青時辯解。
“有超強企業聯盟創辦,看起來可行,但各大企業都是商業公司,創辦學校短期難于盈利,投資又很大,他們一般不可能會進入。除非,那一些央企出面,這樣他們才有這么多的閑錢。可是,這與國家創辦高校也沒有什么區別。再者,私人創辦學校仍存在很多問題。先不說國家各方面條件不支持,哪怕就是給予各方面條件支持,這一些私企又應該如何辦學。例如,他們怎么樣招收學生,是如國家一樣的高考,還是按自己的方法來。再有一個問題,文憑與學歷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