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親王第121章 緣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親王 >>大明親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1章 緣由

第121章 緣由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22日  作者:宗辰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宗辰 | 大明親王 
121.

顫巍巍哆嗦著雙手翻開奏折,只是看了一眼,渾身上下就是直冒冷汗。

奏折上的內柔,其實,若是在平時,并不算什么,甚至,在歷朝歷代,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可是,在本朝,就不一樣了。

當今圣上是仁慈君主,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

一瞬間,順天府尹就跌坐在了地上,這件事,他雖然做的有些羅莽了,可終究是為了京城的治安,誰想到,竟然會有人以此為由,上折參奏了他一本。

“念出來。”

弘治盯著已經跌坐在大殿上的順天府尹姚啟山,聲音冰冷,沒有絲毫的情緒包含在里面,熟知弘治脾氣的官員,俱結知道,這是其憤怒到了極致的時候。

雖然當今圣上仁慈,可其畢竟是皇帝,身份地位在那擺著的,是不能動搖的,不可能說是沒有脾氣的。

“臣……。”

順天府尹姚啟山聲音顫抖,心里涌出無盡的恐懼,手中的奏折都掉在了地上。

“你,曾毅,探頭探腦成何體統?”

弘治正巧抬頭看到了曾毅在列班當中探頭探腦,好奇的盯著順天府尹的背影打探,這把火,直接被曾毅給自找麻煩的引到了自己的頭上。

曾毅也是委屈的很,上朝也有月余的時間了,好不容易見皇帝發次怒,能不好奇的看看么,誰想,這怒火,竟然給燒到自己的頭上了。

心里抱怨著,曾毅卻是開口,想要解釋。

“陛下,臣……。”

“朕不想聽你說那些廢話,去,幫姚大人念念他手中的奏折。”

曾毅剛想說話,就被弘治給毫不留情的打斷了。

不過,雖然如此,可曾毅卻也長出了口氣,看來,他只是稍微被波及了一下罷了。

可這個姚啟山,今日之后,怕是官位要不保了,哪個官員能在或者說趕在皇帝的面前稱大人的?

可現在,弘治卻偏偏稱呼姚啟山為大人,這是什么意思?怕是已經對姚啟山憤恨到了極點,這是在諷刺他呢。

“是,臣遵旨。”

曾毅從朝班中站了出來,大步走到了姚啟山跟前,卻是先沖著姚啟山行了一禮,然后從地上撿起奏折,道:“姚大人,下官念了。”

說完這話,曾毅就把奏折給打開了,立時,大殿內所有大臣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曾毅的身上。

“自古圣人治世有賴賢臣,江山為重…………黎民為重………今,賢臣不得見……黎民如草菅……順天府尹姚啟山愧居朝堂……愧對陛下……以手中之權……致使無數流民……。”

這奏折,念到最后,曾毅的聲音也有些變了,心里更是突突的跳個不停,同時,也算是知道為什么弘治會這么生氣了。

這奏折倒是也算規矩,通篇都只是在諷刺、攻擊順天府尹姚啟山,說他不管天氣如何等等,硬是將大群流民攔在了京城外,更是不予設粥棚,也不予上報朝廷,這是要寒了百姓的心吶

這話,聽起來是在說姚啟山的罪過,可是,若仔細品味一下,奏折開篇的那幾句話和后面所寫遙相對應。

圣人治世有賴賢臣,那,若是用了昏庸無能的官吏,用了殘暴不仁的官吏,這算是什么君主?

當然,這奏折里,也沒這么說,而且,這奏折,看最后的署名,也是都察院的言官所上,是以,雖然深意或有諷刺皇帝的意思,可卻沒人會過于追究的。

都察院的言官是干什么用的?

就是風聞言奏、監督圣上言行的。

而且,對于都察院的言官們來說,最不怕的,就是死了,在他們看來,名聲才是最大的,誰若是沒上過直言朝中大臣之過,直言圣上言行失缺的折子,那是要被瞧不起的。

甚至,對于言官們來說,上的奏折言辭過激,被圣上責罰了,這才是最為榮耀的事情,會引來同僚的祝賀的。

是以,對于言官,皇帝也是很頭疼的,可卻也又無可奈何。

“陛下,陛下,臣也是為了京城的治安啊……。”

這奏折的內容被曾毅念出來以后,順天府尹姚啟山就覺得不對了,皇帝這怕不是要對他小懲一番了。

為官者,最重要的,還是個臉面,若是臉面都丟盡了,哪還會繼續留在朝中為官啊,怕是要被士林中人給作為笑談的。

是以,彈劾大臣們的折子,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是留中的,會在私底下召見此人,或者是讓內閣處理。

而,這只是一種情況,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皇帝不信任你了,準備要徹底處置你了,那,這種情況下,也就不會給你留什么面子了。

殺雞儆猴,肯定是要把你的面子給狠狠的踩踏一番的,就如同眼前的情況,就是第二種了怕是。

弘治讓曾毅直接在文武百官的跟前念出了折子上的內容,哪怕,就此,打住,皇帝不在說這件事了,讓退朝了。

就算是如此,順天府尹姚啟山也要知趣的在退朝后寫下辭呈的折子,這其實就是朝廷的臉面問題。

不過,很顯然,弘治是不打算給順天府尹姚啟山留下絲毫的臉面,冷聲道:“為了京城的治安,這天下,是朕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為了京城的治安,你將無數流民轟出城外,且不設粥棚,任其自生自滅,不知,可有算過,這幾日之后,還能剩下流民幾何?”

不僅是弘治這個皇帝生氣,就算是朝臣當中,也有不少人沖著順天府尹姚啟山瞪眼。

流民,雖不為朝廷所喜,可歸根結底,還是大明的百姓。

以往,各地包括京城也不是沒有遇到過流民蜂擁而來,這都是因為各地大災而聚集來的流民。

尤其是京城,是皇宮所在,更是不少流民的目的地,都以為,只要到了這里,就能活下去了。

是以,幾乎只要是有大災發生,京城內總是會或多或少的出現流民,而此時,官府都會開倉賑濟,開粥棚。

哪怕是粥米幾若清澈見底,可只要餓不死人就成了,而若是奏折上所說屬實,這種直接把流民全部強行趕出京城,拒不開倉賑濟的情況,怕是還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本站僅為網友提供上傳存儲空間和閱讀平臺,所有作品均由網友自行更新和上傳,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將立刻刪除相關作品


上一章  |  大明親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