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亂臣賊子第648章 荊州士族的選擇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亂臣賊子 >>三國之亂臣賊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648章 荊州士族的選擇

第648章 荊州士族的選擇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9日  作者:秀才會武術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秀才會武術 | 三國之亂臣賊子 


類別:玄幻小說

作者:

書名:__

誰不想一夜暴富?

豪族之所以成為豪族,自然少不了成年累月的積累,若是能有驟然而富的希望,百姓都愿意去嘗試。風云小說閱讀網

然而,當第一個吃螃蟹的家伙舉報鐘姓豪族殺害漢軍俘虜的消息傳出之后,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在翹首以待。

結果如何?

真相很快就查明了,鐘姓一族果然有虐殺漢軍奴隸的經歷。

聽聞此事之后,步騖當機立斷,斬了鐘氏滿門三十八口,抄沒其萬貫家產。

那名舉報者也得到了近千貫的賞賜。

一夜暴富!

有了活生生的例子在線,城內頓時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舉報行動……

再堅實的堡壘也扛不住由內到外的破壞,步騖攻下新羅王城之后巧用“劫富濟貧”之策,成功轉移了大部分百姓的視線。

剩下來的權貴雖然人人自危,可是,他們卻也從元皓那里得到了保證,只要繳納定量的“贖金”,漢軍便會既往不咎。

為了保住家人老小的性命,新羅權貴紛紛慷慨解囊!

錢財只是身外之物,若是沒了性命,空有錢財又有什么用?

新羅王都,突如其來的大水,沖毀了不少房屋院落,也破壞了大量的財物錢糧。

如果不是城內新羅將臣們及時歸順,單是恢復王都的秩序就要耗費步騖極大的心思。

甘寧的援軍正在往都城而來,可是,即便兩軍合力,也不過萬余人馬,相對于新羅軍的數量,這個數目還是有些小了。

大水給新羅王都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可城內的百姓卻僥幸存活了下來,只有極少數倒霉鬼被大水卷走,了無音訊。

得到甘寧與步騖的許可之后,新羅的官吏們開始組織民眾清掃雜物、修繕城墻。

只要參加勞役,每日里就可以得到份量不少的米粟。

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新羅百姓很快拋棄了所謂“愚忠”的念頭,轉而走出家門,加入到了清掃街道的行列中去。

新羅王都積攢了幾十萬石糧秣以備不時之需,大水,只不過把糧倉最底層的糧食浸了水,其余的大多數依舊可以留存許久。

有了食物,王道在第二日便恢復了往日的秩序,不過大街小巷持械巡邏的軍卒卻讓宵小之徒不敢妄動。

青州軍軍紀嚴明,入城之前,步騖又特意三令五申過,不得濫殺無辜、強搶財物,這樣一來,那些投靠元皓意圖燒殺劫掠的老卒們也不敢隨意妄動了。

即使心中如貓爪一般瘙癢難耐,可眾人都明白,立下這場潑天一般大功的步騖,回國之后定然會加官進爵,而他們這些落魄軍卒的命運都還掌握在漢人手中。

若是這時候觸怒了此人,那就等于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前程。

只不過,元皓軍中的軍卒良莠不齊,每日里總是有三三兩兩的家伙知法犯法,等待他們的,無一例外的全都的梟首示眾的下場。

在嚴酷軍法的約束下,各方人馬秋毫無犯,讓城內百姓大呼僥幸。

三日,破損的城墻修繕完畢,扭曲的城門也得到了重新的加固,便是垮掉的水門也增加了六根兒臂粗的鐵柱子。

王都,再度恢復了往日里那副巍峨的氣勢。

城內的大小府庫都被甘寧使人看守了起來,粗略估算,有米粟八十萬石、黃金三千斤、白銀六千斤,珍珠二百顆、人參一百只、珊瑚三十株,另有軍械、銀錢無數。

以上財物有一多半都是來自王宮內庫,另有少數是步騖抄家所得。

新羅的豪族畢竟比不得大漢境內的百年世家,步騖查抄了六戶人家,也只不過得了六百多斤黃金、一千多斤白銀。

這可是新羅的王城所在呀,能夠在王城占住跟腳的豪族在整個新羅都是數得著的。

可在步騖眼里,這王城內的豪族實力興許連青州郡城三大世家的實力都及不上。

都說弱國寡民,真不知道新羅這些年是怎么在高句麗的兵鋒下熬過來的。

當心有不甘的步騖把掌管錢糧的新羅官員喚到跟前的時候,那官員當即大倒苦水:“大將軍明鑒,在新羅逆王的旨意下,敝國全民皆兵,農業生產幾乎全部廢棄了,糧食越吃越少,成年的丁口也越打越少,長此以往,自然是收支銳減,再者,前幾次我們與高句麗的戰爭,雖然僥幸獲勝,可先王積攢的國力早已經消耗一空,而丁口更是折損了三十多萬。三十多萬呀,新羅比不得天朝上國,物資人豐、地大物博,這三十萬壯丁幾乎是我們舉國丁口的三成!正是因為如此,新羅才肯與上國締結合約,不興戰事……”

步騖恍然大悟,原來其中還有這么一番典故,怪不得水淹王都的時候,新羅王麾下的那幫大臣倒戈的那么干脆利落,原來是新羅王的國策不得人心呀。

之前,戰事順利也就罷了,沒有人會不合時宜地指出新羅王的不足,可一旦戰局逆轉,眾人的身家性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新羅王就不可避免地被人拋棄了。

翌日一早,城外哨探的軍卒便傳來急報,說是在十里之外發現大股兵馬調動的跡象。

漢軍將領也就罷了,跟著步騖成功占領敵國王城,又生擒了新羅王,他們都有一種說不出口的豪氣。

不過是幾萬大軍罷了,他們青州軍又怕得了誰?

可是,元皓與一干新羅將領就沒有這么氣定神閑了,雖說新羅王已經被嚴加看管起來,可只要他一息尚存,城內城外便總是有人會抱著僥幸心理,由不得不防。

“甘將軍,不知道上國兵馬何時趕來?我聽聞來援的這三萬兵馬可是逆王的嫡系,勸降已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面對喋喋不休的元皓,甘寧只是微笑,等到對方說累了之后才道:“你怕了?”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好像被鋒利的針尖刺到了屁股一樣,元皓尖叫道:“開什么玩笑?我會怕他們?”

甘寧搖搖頭,道:“那就是你對我們漢軍沒有信心。”

元皓生怕惹的甘寧不快,當即補充道:“沒有的事情,我對漢軍的戰力欽佩非常!只是眼下來者兵馬甚多,如果不能將其快速擊敗,只怕遲則生變呀。”

甘寧緊緊地盯著元皓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說道:“如果我告訴你,我大漢在新羅只有我這一支軍馬,其余再無一兵一卒的話,不知道你會做何感想?”

元皓目光呆滯了片刻,喃喃自語道:“將軍莫要說笑了,事關重大,玩笑不得”。

甘寧正色道:“我沒有騙你,漢軍只有萬余人馬”。

元皓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如果甘寧是在攻占王城之前說出真相的話,那么元皓以及一眾叛將最有可能作出事情就是逃跑……

在正常人想來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孤軍深入,獨闖王城,這只是在演義小說中出現的故事,現實當中,如果真要人這么做了,要么他是個無可救藥的瘋子,要么,他是聰明絕頂的天才!

不只是元皓,聽到甘寧說出真相之后,殿內的眾將士臉上神情變幻,生動的很。

誰也沒想到,甘寧、步騖竟然真的是在孤軍作戰。

之前,新羅王使人散播謠言的時候,眾人還以為那是新羅王使出的詭計,沒曾想,真正的真相遠遠比謊言更要荒誕……

新羅王城面臨著新的危急,據悉,黃巾巨寇管亥與新羅大軍聯手,正往王都而來,大戰一觸即發。

下邳,步騖破城,擄獲新羅王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李賢耳中。

新羅雖小,卻也是遼東以南有數的三大邦國之一。

步騖、甘寧能夠取得如此戰功,這在之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大功已然立下,在青州援軍的增援下,甘寧、步騖守住王都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畢竟,前些時日李賢調派的援軍足有一萬人。

兩萬大軍,足以應付數倍于己的敵人!

對這一點,李賢很有信心。

王宮之中,劉協聽到捷報,徹夜難免。

開疆拓土,征服異邦,這可是劉協做夢都想做的事情,眼下,他這個天子未能完成的夢想竟然在李賢手中實現了,這讓他情何以堪?

吞并幽、并之地,又從曹操手中奪了半個南陽,李賢的勢力范圍快速膨脹起來。

荊州,劉表暴亡,劉備接收了劉表的五成軍力,剩下來的五成,劉表的兩個兒子只繼承了三成。

荊州重地江夏為江東孫氏占據,襄陽落入青州手中,益州劉璋趁機出兵占了巫縣,在益州軍意圖擴大戰果之際,劉備出手了!

相對于強大的青州軍,一心復仇的江東軍,劉璋的益州軍顯然是一個較弱的存在。

劉備甫一上任,正是需要立威的時候,益州軍一頭撞進來,正好適合劉備大顯身手。

益州軍輕敵冒進,關羽設下埋伏,當場擊潰一萬益州軍,斬首近千,俘虜三千有余,此役過后,劉備在荊州地位漸漸穩。

其實,關于劉表的死因,荊州眾說紛紜。

有人說劉表是“箭傷發作”而亡,也有人說劉表是吃了毒藥,被人害死,更有甚者將矛頭對準劉備,直言劉備才是幕后主使。

沒有證據,所有的猜測都只能是猜測。

劉備在荊州并無根基,又得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欣賞,這樣結合,恰好符合荊州土著的要求。

百年來,荊州已經形成了一股極強的地方勢力,他們極為排外。

劉表上任之初,費了好大的力氣才讓本地勢力接受了他。

眼下,劉備意氣風發,自然也要征得各大家族的承認。

龐、黃、蔡、蒯、馬、習、楊,這七大家族在荊州擁有舉足輕重的力量,毫不客氣地說,荊州可以沒有劉表,但是,卻不能沒有他們。

比起徐州的糜氏,荊州的七大家族并不以錢財、私兵見長,他們以子弟出名。

如龐德公、龐統、黃承彥、蔡瑁、蒯越、蒯良、蒯祺、馬良、馬謖、習禎、習珍、楊慮、楊儀、楊這些人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諾大的名頭。

單以子弟的影響而言,荊州冠絕天下。

要知道,青州徐庶也曾在荊州求過學!

水鏡先生司馬徽不曾出仕,卻在士林之中擁有偌大的名頭,荊州文風之盛也是世人皆知。

劉備入主荊州,首先擺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模樣。

“荊州風雨飄搖,諸位何以教我?”

蒯良夸夸其談,嘴里道:“行仁政,守禮法,撫百姓,興文教,這是長久之道,只要使君按部就班,荊州當可平安無事”。

蒯越提出了不同意見:“非也,仁政只是遠水,難解近渴,使君,亂臣當用重典,青州、江東雖強,可我荊州卻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只要整個軍力,荊州誰也不懼”。

劉備來了興趣:“異度有何高見?”

蒯越意氣風發:“使君可修書一封,傳與劉琦、劉琮兩位公子,直言孫策之害,只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想必兩位公子定會摒棄前嫌,赴會而來,那時候,使君可以收編其部屬!”

劉備頗為意動,蒯氏兄弟二人意見相左,一個勸劉備徐徐圖之,另外一個卻讓他當機立斷。

蒯良也好,蒯越也罷,二人都不是蠢人,他們此言,必有用意。

只是片刻,劉備便醒悟起來,這定然是荊州大族對他的考校。

如果劉備答的不好,只怕會受到桎梏。

想到這里,劉備嘴里道:“柔(蒯良)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蒯越)之計,臼犯之謀也。”

這話也就是說,劉備會用蒯越的權謀詭詐來解決當前的危急,用蒯良王道之策來實現長治久安。

此番會談,馬氏也參與其中。

劉備所言深得人心,眾人相視一笑,當即表示,會傾力支持劉備。

雙方可謂可取所需。

輾轉多年之后,劉備終于再次有了容身之處,而且還是荊州這等富庶之地,想一想就令人激動,而荊州士族也終于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無論劉表的死因如何,面對咄咄逼人的李賢、孫策,荊州都必須作出決斷。

是俯首投靠還是死戰到底,荊州士族早已經有了默認的選擇。


上一章  |  三國之亂臣賊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