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逍遙王第251章 科舉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之逍遙王 >>大唐之逍遙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251章 科舉制

第251章 科舉制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17日  作者:晉城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晉城 | 大唐之逍遙王 

選擇:


唐高祖李淵把玩著手中的金質開元通寶,愛不釋手,無論是質地還是外觀都要遠甚于五銖錢,只不過在市面上真正流通的仍然是以銅質的開元通寶為主,至于金銀質的開元通寶,只在皇家中用作賞賜之物,也是身份的象征,凡是皇親國戚以及一品大員每人都佩戴著一枚銀質的開元通寶,金質的開元通寶只有皇子等人才允許佩戴,因此百姓只要看金銀質的開元通寶就知道那人的身份與地位。()

鑄造錢幣大權被朝廷控制著,李逍遙還專為根據后世的市場調節機制開創了運用市場流通的貨幣需求鑄造的方式,使得市面上流通的開元通寶的價值得到很好地保證,而且又抑制住物價的上漲,緩和了階級之間的矛盾,并且鑄造開元通寶的技術由李逍遙傳達下去,成為李唐最高的機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開元通寶流通的條例,還規定了私自鑄造錢幣者判凌遲處死,誅九族,使得市面上鮮有人敢私自鑄造開元通寶,并且將之前的五銖錢等全部回收,然后重新熔煉,保證了開元通寶至高無上的地位。

李逍遙上任戶部尚書以來,多項舉措使得李唐統治更加穩固,加強了皇權的地位,因此唐高祖李淵贊揚有加,李逍遙更是擢升尚書令,官升一級,成為正二品大員,掌管著整個六部大權,相當于丞相的權力,至于宋珠明則提拔為戶部尚書,王熙為左侍郎,李逍遙的提升使得戶部上下人員全部得到唐高祖李淵的褒獎,得到了不少的賞賜,一時之間,戶部成為士族子弟爭相進入的府衙。

李逍遙棄武從文,由戶部尚書晉升為尚書令,官居正二品,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就官升一級,在任何朝代中都甚少見到。朝中大臣紛紛羨慕不已,唯有李逍遙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他不是為了求官,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他真正想要的是大唐能夠繁榮昌盛,于是,李逍遙穿著新的官服直接面見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李淵望著這些時日忙忙碌碌,馬不停蹄的李逍遙,臉上露出一絲歉疚,自從李逍遙成為戶部尚書后,甚少回府,多數時候全部用在民間,看著滿臉憔悴之色的李逍遙,李淵嘆息一聲:“逍遙,這些日子苦了你,唉!……”

李逍遙是李淵最疼愛的兒子,也是他心頭肉,只不過有些事情必須李逍遙親自出面才能完成,他在這幾項舉措上必須親力親為,其他人跟在李逍遙身后學習才能熟練的操作。畢竟,均田制的頒布實施,以及開元通寶的發行,都是李逍遙提倡出來的,他必須跟蹤到底,驗收效果。如果少了李逍遙在中間調度的話,或許這幾項舉措也是可以繼續推行,但是效果非常的緩慢,使得李逍遙全部心思都放在公務上,就連家中的妻兒都無法顧及,至于李昇跟隨在伍天賜身邊學習武藝,他的一門心思撲在上面,根本就不會思念李逍遙這個父親,長孫秀敏卻掛念李逍遙,于是,李淵才會提拔李逍遙為尚書令,不僅僅是因為李逍遙的功績,還是因為李逍遙是他的兒子,再說下面的人也知道流程了,李逍遙也可以放手了。

朝中大臣也紛紛對李逍遙欽佩不已,在李逍遙的帶動下,朝中的官員,無論是誰全部都深入民間,一心一意的為大唐效命,盡職盡責,使得大唐君臣一心。唐高祖李淵也沒有插手管太多,全部將權力下放到官員的手中,只要有利于大唐經濟的發展,李淵全部都通過,使得大唐經濟快速的恢復,更重要的是人口、軍事等各個方面綜合實力的增強。

李逍遙苦笑一聲:“父皇,兒臣也是迫不得已,朝中大臣有心無力,只能是兒臣親力親為了。再說了,現在的局面不是父皇期盼已久的嗎?只要大唐能夠欣欣向榮,兒臣無怨無悔。”唐高祖李淵聞之,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地看著李逍遙,又聽見李逍遙繼續說道:“父皇,兒臣還有一事向父皇奏請?”

“逍遙,你就不能歇歇嗎?”唐高祖李淵哭笑不得地看著李逍遙,他非常的后悔給了李逍遙隨時進宮面圣的權力,李逍遙實在是太負責了,自從他上任尚書令后,更是直接想到任何建議全部都一股腦的進宮稟明,原以為今夜前來,李逍遙會與他這個父親好好地說說話,沒想到一刻鐘不到,李逍遙直奔主題,仍然是公事,他嘆息一聲道:“說來與朕聽聽!”

“父皇,兒臣之前任職戶部尚書發現,地方豪強以及士族大家仍然把持著大唐大部分人才,如今在朝中為官者多數是士族子弟或是地方豪強之人,無一人是真正的從民間任職的官員,長此久往,必定會衍生出階級斗爭、集團利益;士族一直都是社會層面上較高層次者,其次是農民,最后是工、商,商人地位一直低下,然而真正的納稅大戶卻是這些商賈之人,士族子弟入朝為官并非真正的考慮百姓的利益,必須用心的舉措來打破這一常規,否則人才全部被士族壟斷,對于大唐的統治不利。”

“漢代察舉制,它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斷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為多,是根據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這些科目,統一由皇帝確定,卻大大的增加了皇帝的壓力。若是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常科與特科兩大類。”

“歲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其中,又以歲科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漢文帝在位時要求舉賢良方正,到了漢武帝時要求舉孝廉。”

“如果按照四科標準分類,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兒臣以為這種選拔人才制度不適合運用在大唐任用賢才之上,而前隋仍然使用‘察舉制’,無法真正的考究人才的本領,太過于表面,至于九品中正制度乃是繼承東漢官吏選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結果。東漢選拔官吏,主要是依據儒家的道德行為標準,宗族鄉黨的評定成為政府選拔官吏,具體途徑是察舉﹑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據。漢末大亂造成人士流移,給鄉閭評議帶來困難,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鄉閭。”

“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生,晉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舉,但仍需經司徒任命。在一般情況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舉薦的現任中央官員兼任,有時,司徒或吏部尚書還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

“品第人物是中正官的主要職責,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一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二是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三是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然而晉朝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九品中正制的實施,實際上是和曹操‘唯才是舉’的思想南轅北轍。設立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為了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丕代漢稱帝的支持。大唐之所以取得天下,一部分原因也是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坐穩江山,然而,以如今的大唐根本就不需要向世家大族繼續卑躬屈膝。”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是,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并且他們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因此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于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并論。因此在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直至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是,自從河陰之變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在前隋終被廢除,終其原因,是選官制度改革問題上,之前‘唯才是舉’的措施對世家大族勢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擊,然而世家大族勢力不斷膨脹發展的客觀形勢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視,只好轉而與世家大族達成妥協,設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選舉,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這樣,世族滲透進選舉,中央政權權和世族勢力在選拔人才這個問題上,矛盾開始緩和,士族開始逐漸壟斷大權。”

“前隋廢除此制,兒臣甚是贊同。雖說大唐建立之初,世家大族以及門閥出了不少的力,也得到他們的幫助,兒臣之所以提倡大刀闊斧的改制就是想要擺脫世家大族掌控大唐的命運,至于效果父皇已經見到了,經過多番的努力大唐慢慢地擺脫了世家大族的控制,若是再讓世家大族取得人才的控制權,對于李唐的江山不利,兒臣以為必須再次改制,徹底的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大唐方能真正的遨游九天,聲名遠揚。”

李逍遙情真意切地闡明自己的意見,唐高祖聞之,沉默不語,他知道大唐面臨著難題其中之一就是世家大族壟斷了朝廷人才的供給,也正如同李逍遙所言那樣,朝堂上看似君臨天下,一片祥和,在李逍遙的帶動下,一些官員親力親為,上行下效,實際上真正的大權仍然在世家大族的手中,他也想早日打破這種格局,徹底的坐穩皇位,鞏固李唐江山。

“逍遙,你可知道前隋文帝楊堅在位時,就曾經與朕談論過此事,詳細地分析了廢除九品中正制的選才制度的原因。當時,朕就料想過隋文帝此行何意,沒想到你今日與他說得大同小異,楊堅也是覺得世家大族控制著前隋的人才,對于皇位不穩,于國于民都不利,因此才要廢除。”

“至于前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不聽從忠言,一意孤行才導致大好河山白白葬送。楊廣在位時,朕欽佩的是他的雄心壯志,不顧群臣的反對,堅持反對九品中正制的復蘇,想要將選舉人才的制度改制,召集過朕一起前去商議,他提出了‘科舉制’,只不過國公中多數以為眼下的局勢不利,楊廣才退而求次使用了‘察舉制’!”

唐高祖李淵自言自語的輕描淡寫道:“逍遙,你是想讓朕推行‘科舉制’?”

李逍遙目瞪口呆地看著李淵,期期艾艾地問道:“父皇,您為何知道兒臣心中所想?沒錯,兒臣此次進宮就就是向父皇諫言推行‘科舉制’?”

“很簡單,因為朕是你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神采飛揚地理直氣壯地笑道,他笑瞇瞇地看著李逍遙,鄭重其事地說道:“逍遙,朕早有此意,只不過朝中大臣并沒有多少人愿意提出來。雖然煬帝楊廣斷送楊家的江山,可是他的勇氣以及雄才大略,朕仍然是佩服不已,楊廣曾經分析過‘科舉制’的好處,而且還是對江山社稷都非常重要的舉措,朕那時候都覺得此制能夠真正的將天下歸于朝廷,選賢舉才方是一國真正繁榮昌盛的策略,只不過明日朝堂上,你必須要先一步提出來,否則以朕一人之力,很難令百官臣服!”

李逍遙呆如木雞地點點頭,斬釘截鐵地回道:“父皇,兒臣定當竭盡全力,必定推行此制,為了大唐的繁榮昌盛,為了李家的江山社稷,勢在必行!”

唐高祖李淵熱淚盈眶地喃喃自語道:“若是建成、世民他們知道朕的心意,上下齊心,朕就心滿意足了!”

于是,唐高祖李淵與李逍遙兩人秉燭夜談,商議著明日朝堂上真正的將‘科舉制’提出來后所面對的場面,詳詳細細的想了一遍,就是為了打破世家大族以及門閥的壟斷人才,鞏固李家的江山。他們就像是登基之前一樣,真正的將心中的構想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WWGEILIWXOM开心阅读每一天


上一章  |  大唐之逍遙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