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傳奇第四百八十九章 老將出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傳奇 >>明末傳奇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八十九章 老將出馬

第四百八十九章 老將出馬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09日  作者:風中的失落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風中的失落 | 明末傳奇 
歷史軍事


崇禎十一年的九月,秋高氣爽。

鄭勛睿的心情也是很不錯的,鄭家軍已經擴展到八萬人,其中陜西一萬五千人,復州和蓬萊三萬五千人,這里面包括已經歸于鄭家軍建制的蓬萊水師,淮北駐扎三萬人,可以說鄭家軍已經成為大明最為驍勇的軍隊,但鄭家軍依舊沿襲一個傳統,那就是不要朝廷出一錢銀子的軍費,故而對于鄭家軍具體的數額,知道的人并不多。

淮安火器局正在開足馬力生產,毛瑟槍源源不斷的裝備鄭家軍將士,紅夷大炮也正在逐漸配備炮兵營,火器局按照要求不斷的培訓炮兵營和神機營的將士,此外火器局正在研發一種新型的槍支,這種槍支被譽為阻擊槍,要求射擊的精準度更高,距離更遠,殺傷力更大。

洪門收取的保護費,初期是坎坎坷坷的,遭遇到不少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洪門懲處力度的加大,商賈也漸漸明白了,若是他們強行反抗,結局一定是很慘的,其實商賈也明白,所謂的保護費,其實就是商貿賦稅,都是按照經營規模大小不等確定下來的。更為關鍵的是,因為各級官府關心百姓的利益,抑制士大夫的貪婪,讓老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手中有糧食和銀子的老百姓,也能夠買更多的東西,這也促使商貿更加的繁榮,商賈能夠從中掙到更多的銀子,而漕運的正常和興旺,更是給了商賈大量賺錢的機會。

不過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東林書院、復社和應社,基本被排擠出了淮北,可以說是灰溜溜離開的,而淮北府州縣他們的府學、州學和縣學,大幅度的擴展規模,吸納更多的讀書人進入,生員和童生全部可以進入其中學習,準備參加縣試的部分讀書人。經過村鎮的推薦,也可以進入到其中學習,按照鄭勛睿的要求,縣令、知州和知府都要擠出時間。參與到授課之中的,這就讓府學、州學和縣學的檔次大幅度提升,絕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愿意參與學習。

淮北終于按照鄭勛睿規劃的步驟發展,沒有經歷多少的流血廝殺,沒有遭遇太多的波折。沒有損耗當地的元氣,一切都顯得很是平穩。

淮安碼頭,一位相貌威嚴、須發皆白的老人,在幾個中年人和年輕人的陪同之下,走下帆船,老人雖然年紀很大,但精神非常好,不需要任何人扶著,老人沒有急著離開碼頭,而是在碼頭上四周走走看看。時不時的詢問碼頭上的一些人,也不知道是詢問什么情況。

碼頭上的人很多,沒有誰特別關注這位老人。

老人在碼頭停留了足足一個多時辰的時間,盡管老人看上去是飽經風霜的,不過臉色也出現了數次的變化,大概是對碼頭上的一切都感覺到好奇。

離開碼頭之后,老人朝著淮安府城而去,身邊的人勸他乘坐馬車,但老人拒絕了。

大明出門是需要憑借官府開出的證明的,不過這一點在淮北早就廢除了。任何人進入淮北的府州縣,都不需要查明身份,進入城池的時候,守衛的軍士不會看你的隨身證明。這是總督府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得違背。

總督府,鄭勛睿的臉上帶著微笑。

“想不到啊,孫承宗老先生居然到淮安府來了,大概是我做的諸多事情,驚動了這位老先生了。也罷,讓孫老先生在淮安府城各處好好看看。”

徐望華的臉色不是很好,他知道孫承宗在大明的影響,不管是在朝廷里面,還是在老百姓中間,都是有著不小的威望的,而且孫承宗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萬一因為慪氣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事宜,出現了什么意外,這對于鄭勛睿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大人,屬下覺得,是不是要求官府多多注意孫老先生的行蹤,預防出現什么意外,孫老先生的威望不一般,大人也需要留下好的印象。”

“沒有這些必要,孫老先生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我還巴不得老先生能夠四處多看看,就算是到淮北各地去看看,都是可以的,我們用事實說話,看看老先生到各處看看之后,究竟是什么感受。”

“大人,孫老先生可是東林黨人最為敬仰的前輩之一,就算是錢謙益、錢士升和侯恂等人,見到孫老先生之后,都是畢恭畢敬的,屬下覺得孫老先生此番到淮安來,肯定是因為朝廷之中發生的諸多事宜,大人還是準備一下的好。”

鄭勛睿看來一眼徐望華,意味深長的開口了。

“孫老先生之所以成為受尊重的人,有著不一般的威望,依靠的就是報效朝廷的忠心,當年魏忠賢權傾朝野的時候,對老先生都是敬畏的,盡管讓老先生解甲歸田,但也不敢加害,后來老先生再次復出,接手袁崇煥留下的遼東的攤子,力挽狂瀾,穩定了遼東的局面,展現出來不一般的能力,這些都是為人所稱道的,面對孫承宗老先生這樣的人,我們不需要做任何的掩飾,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人,能夠看清楚一切的,我們若是故意做出一些準備,想要瞞住歷經風波的老先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是非公道,自有人去評說,我們尊重孫老先生,讓他看到淮安的真實情況,若是老先生對這些事宜視若無睹,那我們何必去做一些違心的事情,好像是要專門討好老先生,我們沒有必要這樣做,退一步說,就算是孫老先生對這一切都是不贊同的,我們也無所謂,一旦我們選定了道路,就不要受任何人的干擾。”

徐望華點點頭,他當然知道鄭勛睿的意思。

須發皆白的老人,正是孫承宗。

孫承宗是北直隸保定高陽人,萬歷三十二年殿試榜眼,授翰林院編修,當時已經四十一歲,在翰林院十年時間,曾經先后擔任泰昌皇帝和天啟皇帝的老師,天啟二年,六十歲的孫承宗,出任兵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同年九月以兵部尚書職銜出任薊遼督師,正式京營遼東事宜,天啟五年,因為與魏忠賢不和,也因為遼東遭遇一些小的變故,孫承宗辭官歸鄉,崇禎二年,孫承宗被重新啟用,敕封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兼任兵部尚書,調度京城防務,此刻正是后金韃子入侵關內的危急時刻,孫承宗穩住了大局,收復灤州、遷安、遵化和永平四鎮,威名遠揚。

崇禎四年,劉十九歲的孫承宗帶病出關,巡視遼西防務,特別關心大凌河城的構建事宜,這也是孫承宗提出來的建議,未料皇太極親率后金韃子,猛攻正在建設之中的大凌河城,朝廷大軍慘敗,因為這件事情,孫承宗再次辭官。

縱觀孫承宗的簡歷,可謂是大器晚成,六十歲成為內閣大臣,之前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翰林院,或者充任日講官,從六十歲到六十九歲,十年時間,基本都是圍繞著遼東防御的事宜,孫承宗主政遼東防御之時,做了三件大事請,第一件事情是創建并且鞏固關寧錦防線,也正是因為這道防線,歷史上的大明只到滅亡的時候,大清都沒有能夠真正突破關寧錦防線,第二件事情是明確遼東防御的主要思想和措施,那就是以守為主,鞏固遼東邊關事務,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種地,軍民實現聯防,讓后金韃子不敢輕舉妄動,第三件事情是推薦了一批鎮守遼東的文臣武將,熊廷弼、袁崇煥、祖大壽、滿桂等等都是得益于孫承宗的推薦,就連毛文龍也得到了孫承宗的關照。

孫承宗在遼東所做的一切事情,經過歷史的證明,都是正確的,他出任薊遼督師的幾年時間里面,遼東一直都是平穩的,幾乎沒有什么大的戰事,有人認為孫承宗并沒有立下多大的功勞,沒有能夠大規模剿滅后金韃子的有生力量,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心態,正是因為孫承宗注重遼東的防御,建立了穩固的防線,才讓后金韃子知難而退,不敢覬覦,而孫承宗辭官之后,因為遼東防御政策的變化,后金韃子屢屢入關劫掠。

而且歷史上的孫承宗,也是在抗擊后金韃子的戰斗之中捐軀的,不僅僅是他個人,就連他的家人,全家子孫男女四十余人,也在抗擊后金韃子的戰斗之中陣亡。

孫承宗被評價為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這是名至實歸的。

這樣的以為老人,在七十六歲高齡的時候,不顧年老體弱,居然來到了淮北,由不得徐望華不重視,其實鄭勛睿一樣重視,不過是表現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孫承宗是鄭勛睿準備爭取的對象,以前是因為職責所在,無法去拜訪,如今孫承宗來到了淮北,鄭勛睿當然要做一些準備工作,讓孫承宗上陣殺敵是不可能的,但讓其作為顧問,以其不一般的威望和名聲來擴大影響,還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孫承宗這樣的人,有著自身的性格和脾氣,勉強也是不行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明末傳奇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