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馬大唐第六零四章 隱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穿越>> 躍馬大唐 >>躍馬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零四章 隱憂

第六零四章 隱憂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03日  作者:大蘋果  分類: 穿越歷史 | 大蘋果 | 躍馬大唐 
››


(謝:moshaocong、愛若彤、xzczzzd、沙碎等兄弟的月票。)

看完了這封信,王源終于明白了朝廷對于這次討伐吐蕃的態度。也許一開始只是為了報石堡城失敗的一箭之仇。玄宗的面子上過不去,這才興師動眾的派三路大軍討伐吐蕃。玄宗一開始一定不會抱著就此滅了吐蕃的想法的,但當三路大軍捷報頻傳之時,玄宗的心態便發生了變化,他可能認為在有生之年能夠滅了吐蕃的宏愿已經不遠,所以才有這樣的想法。

王源陷入沉思之中。三路大軍捷報頻傳當然是好事。甚至若能這一次真的滅了吐蕃,成就大唐偉業,王源也樂見此事發生。然而,理智告訴王源,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簡單。

吐蕃人一開始便并沒有在周圍的城池囤積大量的兵馬,牦牛城中只有一萬,律賁城中常備的兵馬也有三萬余,上月攻擊律賁城時,城中守軍也不過四萬人。而這墨脫城雖然有三萬多兵馬拒守,但其實幾乎有一半是從律賁城敗退的兵馬。也就是說,吐蕃人的兵馬數量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多。而這便是隱憂所在。

眾所知周,吐蕃國在關鍵時候的募兵能力極強。開元年間的青海湖之戰,吐蕃國前前后后調動了近四十萬的兵力參戰,由此可見一斑。而如今,大唐三路大軍兇猛攻擊,吐蕃國豈會不全力募兵拒敵。如果以四十萬兵力而言。應該能分出十五萬左右的兵馬同時應付三路大唐大軍。但事實上王源這一路攻擊而來遇到的兵馬總數也不過六萬余。那么問題來了,東路還有**萬兵馬在何處?答案不言自明。吐蕃人收縮防守,將主力大軍擺在了邏些城的周邊。

這么做的壞處便是,周圍的城池或者會被唐軍攻占下來,但這么做的好處便是,首先可確保都城極其左近繁華地區的安全。對吐蕃國而言,核心地區便是邏些城周邊的地帶,百姓聚集于此,物產也集中于此。而周邊的外圍地區都是些戈壁沙漠雪山峽谷,居住的人都很少。若以長久而論,這些地方的得失于戰略意義上或許受損,但在實際實力上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且,隨著唐軍的滲入,唐軍的后勤補給和兵力也逐漸的消耗,若唐軍及時撤退便罷,若是當真有多余的想法,那么在邏些城周邊的戰斗才是真正吐蕃人發力的時候。

以劍南軍為例,王源率軍出征時有劍南軍的五萬大軍,加上南詔國的一萬蠻兵,再加上贛南西道拼湊的一萬兵馬,兵力達七萬之眾。而現在,王源所能用于作戰的兵力僅僅只剩下了五萬人。這五萬人還包括了近六千輕傷的士兵,勉強能夠隨軍作戰的。

同理,雖然楊國忠的信上沒具體說明,王源也還是能對其他兩路兵馬的概況做出大致的估計。北路河西隴右兩軍總數只有六萬人出征,說在石堡城大破八萬吐蕃北境主力,以六萬對八萬,就算勝了恐怕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以最好的預測來估算,這六萬人估計也就剩下四萬能戰之兵,那已經算是勝的非常漂亮了。而吐蕃的八萬人如果損失了一半,那便算是一場徹底的大敗。西路軍恐怕情形更為糟糕,安西軍所攻擊的路線更遠,要先攻下大勃律國,之后才能向著吐蕃國攻擊。這一路足有**百里之遙,在高原荒野上和吐蕃人作戰,其艱苦可想而知。如此遠的距離,補給肯定是跟不上了,兵力的損耗也一定巨大。相比較而言,倒是自己的劍南軍的狀況要比他們好的多。

如今楊國忠說,西路軍和北路軍都已經被玄宗下旨挺進邏些城,他們的兵力已經大大的不足,再加上補給線的遙不可及。外加上邏些城周圍的吐蕃重兵集結,這一切都將是一個極為險惡的局勢。如此冒然挺進邏些城周邊地區,恐要遭受滅頂之災。這才是王源所擔心的。

對敵作戰,你若將對手看的太愚蠢,那便是你自己的愚蠢。王源一向在戰事上小心謹慎,做到事無巨細絲毫不漏。能智取的絕不硬拼,能算計的絕不偷懶。吐蕃人也許確實在軍法軍陣和計謀上有所不如,但他們絕非是傻子。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腦子,吐蕃士兵的戰斗力也并不比大唐兵馬差。況且這還是在他們的國度進行戰斗。

王源并不覺得自己是杞人憂天,戰局的分析是極為重要的,推演戰事的進程也是一名為將者必須要掌握的本事。長安城中的那些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們也并不在戰局之內,做出錯誤的判斷也情有可原。但作為領軍征戰的將帥,如果也一樣的錯誤估計形勢的話,迎接他的只能是一敗涂地,身死名裂了。

目前的局勢,王源覺得有必要馬上提醒另外兩路兵馬小心在意,萬不能輕躁冒進。所謂的奪首功之爭在王源看來就是個笑話。楊國忠對局勢不明,所以才說出那些話來,對王源而言,他的這些話王源一個字也沒進到心里去。吐蕃國若是這么容易便被滅了,那他還如何存于世數百年之久?雄主李世民在位時坐擁雄兵百萬,但都需要用和親之策安撫吐蕃,僅憑這三路二十萬兵便想滅國,恐怕是癡人說夢了。

王源思慮片刻,立刻提筆寫下兩份書信,選了精明的士兵去送信。這封書信是寫給高仙芝和哥舒翰的。按照楊國忠的信件時間來計算,此刻這兩路兵馬應該已經抵近邏些城西邊和北邊不遠處了。這已經在能夠聯系的范圍之內。王源相信派出的送信士兵會在四五天時間內將這兩封信送達兩位大帥手中。但愿到那時還沒有出什么紕漏。

大軍即刻整頓開拔,王源覺得不能再耽擱,必須立刻率軍抵達匹播城下。如果此時再慢慢吞吞,則很有可能匹播城中的兵馬會抽調協同其他吐蕃兵馬對靠近的另外兩路大軍進行圍殺。而自己必須要給予匹播城最大的壓力。之前的一些預測在如今的形勢下已經未必準確,需要作出及時的調整才成。

在墨脫城中王源只留守了一千兵馬駐扎。王源要保證更多的兵力開赴匹播城。雖然王源本來想多留些兵馬駐扎于此,因為這里既作為補給的中轉,也是一條絕佳的后路。如果在匹播城戰事不利,王源起碼還可以退回墨脫城。以墨脫城的地勢拒守,當可自保無虞。但現在,王源不得不冒險只用一千兵馬駐守此處。這里所需要擔心的情形便是墨脫城敗軍的返頭來攻。那些敗退兵馬有很大一部分被趕到了山林里,王源不希望待大軍開拔后,這些家伙又跑來奪回了墨脫城。所以,王源給了這留守的一千兵馬足夠的箭支和糧食,嚴令他們必須將這座隘城守住。

五日后,大軍從群山中走出,直奔遠方那兩座高聳入云的雪山而去。那兩座雪山便是地標,匹播城便在雪山之北。墨脫之后,地勢越來越寬闊,但海拔卻陡然升高。匹播城的海拔高度在三千五百米左右,也就是說在短短一百余里的距離內,劍南軍兵馬要承受從海拔九百到三千五百米的落差。

王源雖然急于進軍,但不能不考慮這一點,所以只能放緩行軍速度,讓人馬都有適應海拔高度的時間。就這樣,一百多里的距離行了足足七日。當看到雪山北麓綿延數里之長的大城匹播城時,已經是第八日的午后了。

匹播城乃吐蕃第二大城,很久以前是吐蕃的都城,后來吐蕃國都城西遷邏些,這里作為邏些城東邊的屯兵重鎮,成為了邏些城的拱衛之城。這里便是吐蕃國兵力最為強勁,所轄兵馬眾多的神川都所在之地。

當劍南軍的如云的旌旗從地平線上緩緩升上來的時候。神川都大將軍額那兒古正站在城頭凝視著這只擊穿了吐蕃東境的兵馬。在他的身后,匹播城內的十座軍營中幾乎爆滿,近十萬大軍屯集于此。


上一章  |  躍馬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