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娛大前輩第二百七十一章 除了感動,還是感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韓娛大前輩 >>韓娛大前輩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一章 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第二百七十一章 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29日  作者:尼斯湖熊貓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尼斯湖熊貓 | 韓娛大前輩 

選擇:


感動!沒錯!是感動!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有的電影,不是去看別人演戲,而是去看自己的人生。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老去或許還是個將來時,但是誰沒年輕過啊!

也因此,《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兒》一映席卷韓國,將大手筆的《漢江怪物》都壓制的死死的,創造了觀影人數的跡。

無數人在看過電影之后,跑到絡分享著當年自己的年少輕狂,學校里的一切記憶撲面而來,電影像催化劑,一針下去,眼前浮現的全是過往種種。

很多已經離開了學校很多年,已經步入年的人,也因為這部電影,想起了自己懵懂的初戀,曾經朝夕相處的同學,各種荒唐的、搞笑的、心酸的、無聊的青春往事,統統如塵埃般浮起。

如果說《初戀這件小事》關注的只是青春期少女的暗戀心情,那么《那些年》則關乎全部的校園記憶。

盡管影片也以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作為貫穿始終的情感脈絡,但除此之外,有關學校的一切細節,都被生動還原。

更準確的說,是高和大學的生動還原,所以技巧而言,這部電影幾乎等于零,是一個個回憶片段的串聯,以男主角的主觀視角展開,節奏難免散亂,但這些都無法阻擋影片的獨特魅力,以真實到位的細節,喚起大多數人的共同記憶,配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這片子能火成現在這樣,也是理所應當。

毫無疑問,青春片不好拍,尤其是現在韓國電影市場,充斥著來自好萊塢的特效大片,連韓國本土電影也開始慢慢和國際接軌了。

在這種市場環境之下,如何將創作者的個體感受。與觀影者的群體體驗結合起來,這方面的尺度把握,需要智慧與勇氣。

李俊熙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在對自己催眠。強迫自己接受他是金夏石,他在高的時候曾暗戀過一個叫柳妍熙的女孩兒。

以至于,真實到了,等劇本創作完成的時候,李俊熙真的以為自己是金夏石。他也真的曾經暗戀過一個叫柳妍熙的女孩兒。

正是因為真實,才讓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部電影里面,找到了曾經的自己,也讓這部電影持續火爆。

現在,人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去集體懷舊的,當人們早已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選擇放大那些共同經歷的細節,而自動忽略其他部分。

如每個人都會有的外號。每個壞學生都會有的好人緣,每個班級都有胖子,每個男生都打手槍,畢業之后都各奔東西,每段初戀都無疾而終,為了國考,念念到昏天暗地,進了大學,渾渾噩噩混日子,高畢業的那個夏天。18歲出門遠行,成為記憶最閃光的段落,諸如此類。

這些關于學校的一切,猶如夾在一根串繩的舊相片。每一張都如此鮮活,記錄著每一個人的成長與蛻變,無聊與癡情。

如今,通過這部電影,這根串繩被瞬間激活,隨之而來的熱烈追捧。其實跟影片本身關系不大。

人們走進電影院,是奔著懷舊,感動去的!

金夏石也好,柳妍熙也罷,映照的都是看電影的人自己,那課堂里坐著的,與其說是戲里的演員,不如說是記憶的自己。

當然,電影總歸是電影,再真實也難免有夸張之處,如,課打手槍,高男生在家里當著老媽面全.裸走來走去,這些情節看起來著實有些不可思議,不過因為有了之前的種種鋪墊,令這些不那么普遍的現象,也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環節。

其實韓國電影一向不缺校園風,但之前那么多作,都不如《那些年》這么風靡,什么原因?

其實是因為李俊熙所描述的這個故事更真實,更普遍,更主觀。

他以男生視角切入,卻做到了男女通吃,金夏石在柳妍熙的感召下發奮讀,他的白襯衣布滿了柳妍熙戳的圓珠筆印,他在學課本畫滿涂鴉,他在大學跟柳妍熙分手,他躲在宿舍看a.片,直到多年后他們走出校園,斷了聯系,再到對方婚禮相見,這真是多少校園傳的翻版。

最后的最后,那婚禮的一吻,太叫人刮目相看。

讓看電影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李俊熙的思妙想,夠搞,夠狠,夠絕決!

這里的閃回恰到好處,生命不長,記憶滿滿,過去種種,此刻重來,還有什么這個結尾更殘酷、真實、浪漫、狗血?

整部片也因為那個吻,被再次點燃,像打游戲通關一樣,除了大呼過癮,其他的,實在無以言表。

這其實是一種感覺,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或許看過即便之后,都說不出來《那些年》究竟好在哪里?

也無法用電影語言來闡述這片子的牛逼之處。

毫無疑問,作為編劇的李俊熙還是個新手,這是他所創作的第二個電影劇本,對于演員來說,更是如此,幾乎都是大熒幕的新面孔,沒什么表演經驗。

可是,這也正是他們最大的魅力所在,真誠、新鮮、熱血。

像每一個人的青春,追憶起來,無論怎樣,都是滿滿的感動。

人都會長大,然后才發現,現實變得殘酷了,于是很多人開始需要回憶,如果可以的話,活在美好的回憶里更好。

《那些年》是這樣一段美好的回憶,以至于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看的也不是一部青春片,而是一段可以找到共鳴,可以代入故事供自己麻痹現實殘酷的機會,或者說彌補自己曾經過于平淡的青春。

雖然很多人的青春不像電影那么鬧騰那么歡樂,但每個人都能從找到些許共鳴,人們看到已經不是曾經一起追的女孩,而是那個純純的自己。

通過電影,人們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那么純,那么傻。那么可愛的時候,只是那個自己,早不是如今的自己了,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變成如今的樣子。總之是變了,青春再也回不過了。

電影的最后,當畫面被交織在一起,不斷的切換時,相信有很多人都希望真的有平行時空或者穿越。那樣的話,自己可以不再是如今的自己,你也可以不再是如今的你,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不再是如今的我們,我們還可以有另外一次的機會,去彌補如今的那些遺憾,可惜現實永遠是現實,現實里有的,只是青春里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然,任何得到了大多數人喜愛的作。總是少不了一些唱反調的人,如那些早被影視界淘汰的所謂嘴炮大前輩,他們指責《那些年》電影當充滿了重口味,如那些性.暗示,以及對老師不尊重,違背了韓國社會的傳統道德規范。

對于這些人,相信很多《那些年》的支持者都會毫不猶豫的豎起指,電影當的所謂“重口味”的部分,正是青春姿態的重要部分,自然也能代表成長的一部分。

很多人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后。都感覺《那些年》帶給了他們一些說不清楚的力量,這種力量,其實是來自于“自我的覺醒”。

“我的青春,是柳妍熙”這件事。是從“我的全部人生是柳妍熙”慢慢剝離出來的。

當明白這點時,一切不可逆,平行時空里,黑化和白化的存在都與你無關,忽然發現,自己長大了。

看過故事的很多人。或許靜下心分析后會承認一點,是金夏石和柳妍熙真的并不是適合在一起的兩個人。

他們的差異不僅僅是對熱血格斗的理解不同。

因為各種緣故,柳妍熙成一度為了金夏石認為生命最重要的人,他的一生近乎被她完全改變,那也是當時的他容易被改變而已。

隨著彼此了解的加深,也許身那些不同甚至會逐漸消耗彼此,但這并不代表,當你在乎一件事時,即便也許最終失去,你不必抓住。

像是,柳妍熙問金夏石,你從這里到底能收獲什么。

這個追問,甚至觸及到了故事自身努力在反思和探討的最根本的地方,為什么要喜歡一個人呢?

你能學習到什么呢?

在尚不算成熟的一段時間里,會認為少年人十幾歲區間里的那種交往與糾葛,算不得真正的“愛”,畢竟那時,對自我的存在尚且認識不足,怎么去承擔一種叫“愛”的復雜情緒,反倒更像是對一種通過媒介認識的即定化的模仿,只是當一件事投入了過多心力以后,它必然變得重要了,只是往往在后來,這個想法多少會被推翻。

薩特宣布存在先于本質,沒有帝,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性,人是完全自由的,完全可以自我設計,正是這種自我設計的責任感使人感到焦慮和恐懼。

從嗷嗷待哺,到安然立足與這世界,人一直存在著各種**,那么,在“看見喜歡的東西伸出手發出聲音想要”,到“快速評估自身與目標之間的價值差,然后爭取用最小投入獲得最大回報”這兩個狀態之間,有一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過渡期,而最關鍵的那個轉捩點,往往是以一場青春期的戀愛過渡完成的。

到處瘋傳那份演講‘人生是不停的戰斗‘里,李俊熙賭氣似地強調著關于幼稚這件事的可貴,用最終無奈的事實當作反證,當男人成熟以后,女人被物化的機率越來越大。

當然在幼稚時期,“女神”的本體依然可能離得很遠,但不同的是,男人會為了那個目標,努力開始往自己身去附加一些以前不曾想過的東西,努力做一個更好的人,哪怕,覺得沒有做自己。

現在回憶過去的種種,在遺憾的同時,或許會會心一笑,這是自我覺醒了!

當然,大多數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會想的那么多,他們只是單純的被拉近回憶。然后感動。

這種回憶的感動和nrg之前的歌曲《老男孩》是不一樣的,相較于《老男孩》這樣更具濃烈勵志氣息的感動,《那些年》像是而立之后,方寫成的一封含情脈脈的情。寫給那年那位扎馬尾的女孩,字涓涓,默默涌動,既流淌出一彎青春、愛戀的清新圖景,又總是映照出觀眾自己的影子。

如果一部電影里的故事、人物或是情境。總能令人聯想到自己一段記憶猶新的時光,那么這電影多半是好電影。

《那些年》這部電影充滿著對青春的膜拜和贊美,那些朦朧的感傷,單純而直接的情感點綴其,沒有殘酷物語,有的是小清新里積極健康的心態。

正是這般對待青春的態度,使得電影掩去了只為著升學而挑燈夜讀奮力拼搏的場景,掩去了任何帶有灰暗色彩的因情感而生的朋友間的嫉妒,取而代之的是,以漸生漸深的甜蜜小**。以及對“壞”學生們灑脫、奔放的浪漫化呈現。

這一溫暖的故事,這般想想,便能逗樂自己的個人絮語,幾乎全都成化成為人們自己的故事,種種情境總是如此熟悉。

那些年,人們都喜歡扎馬尾的女孩,那些年,好學生與壞學生總會被捆綁成一對一互助小組,那些年,一切混賬瘋狂都成為若干年后轟然而笑的談資。那些年,日本一眾人民藝術家不離不棄,撫慰成長,那些年。一切都非常美好。

青春的美好并不是說它沒有過無聊,不存在感傷,而是所有的情感與經歷都仿佛在時間的包裹下化成了溫暖的琥珀,掛在胸前,陪伴余生每一次心跳。

《那些年》這部電影帶著人們一起回憶著正當年少的孩子正在經歷種種混賬胡鬧和**歡笑,如看電影的人一樣一樣。

韓國影視界也曾有過很多校園題材的電影。但怪的是,相對于同樣表現青春的那些電影,人們顯然更加贊嘆《那些年》的美好,卻不愿認同那些校園題材電影的苦惱。

同樣的青春題材,同樣的成長主題,同樣交錯**的情感故事,但為么境遇如此不同呢?

在以往校園題材的電影里,主人公們都要帶著傷痛而來而成長,甚至被強行編織進種種龐大的社會事件,但它卻從不考慮這些苦痛,到底有沒有化入這一代人的生命骨血。

《那些年》則總是在為“喜歡你”而瘋狂,化傷感為美好,它回到了青春本身,而這或許正是現在的人們想要看到的。

回首向來,這是兩個從出發點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愛層樓,一個卻在標榜人不傷痛枉少年。

說到底,人們還是更相信美好,即便是金夏石和柳妍熙沒有像俗套情節劇般走到一起,但是婚禮的每個人所洋溢著的快樂如此自然,那一句發自心底的祝福,足以整個故事在結尾處抵達情感高峰,也足以給那些年的青春畫最完美的驚嘆號!

那盞悠悠飄去的許愿燈,去向了另一個時空里,在那里,寫好了的一問一答成為誓言,永遠在一起。

所有的懷舊總是要揮一揮衣袖,成為懷舊的對象,扎馬尾的女孩總是會被定格在猛回頭那窩淺淺的微笑里,裹進情,慢慢泛黃。

對觀眾而言,所有光影里溫情、美好的青春往事,都會一次次喚醒心口那顆琥珀的魂靈,那些年,那些人,何日再來。

《那些年》能夠帶給人們這么多的共鳴,感慨,感動,說真的,也出乎了李俊熙的預料,最初他寫這個劇本,只不過是因為一時朋友的義氣,想要幫助金泰熙擺脫花瓶這個尷尬的定位,可是隨著創作的進行,他的想法越來越多,從初稿,到最終完成,這個劇本李俊熙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不斷的刪減,添加,著重筆墨刻畫,這才有了如今的《那些年》。

電影獲得成功,倒是在李俊熙的預料之,畢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會有多少回報,李俊熙真的付出了,所以,現在也到了他收獲的時候了。

隨著《那些年》的熱映,圍繞著這部電影,越來越多的話題興起,甚至有些人將這部電影當做了一個課題,在不斷的研究,至于他們研究出來的那些東西,或許連李俊熙這個作者,在最初的時候,都沒有想到那么多。

毫無疑問的,電影的所有演員都火了,李俊熙儼然已經躋身韓國一線男演員,他如今所欠缺的只是一個夠分量的獎杯,金泰熙也終于擺脫了花瓶這個稱號,開始朝著實力派偶像進軍,連戲份不多的金夏石四損友扮演者都跟著人氣暴漲。

和當初的《初戀這件小事》一樣,《那些年》如今也成為了一個現象,一個引起全社會產生強烈共鳴的現象。(未完待續。)xh118


上一章  |  韓娛大前輩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