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第54章 大明的未來(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晚明之我主沉浮 >>晚明之我主沉浮最新章節列表 >> 第54章 大明的未來(二)

第54章 大明的未來(二)


更新時間:2015年08月04日  作者:藍盔十九  分類: 歷史軍事 | 穿越歷史 | 藍盔十九 | 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54章大明的未來二

“由于大明在遼東漸漸敗退,現在韃靼蒙古的朵顏三部、科爾沁部、察哈爾部都已經歸順建奴,如果大明全力北伐建奴,蒙古各部就可能出動騎兵搗毀糧道,甚至切斷遼西走廊與山海關的聯系通道,大明的北伐軍隊就被包了餃子,必定不戰自亂,那就是下一個薩爾滸之戰,大明傷不起。所以大明要北伐,必須先從喜峰口出關,奇襲蒙古朵顏三部。朵顏三部是蒙古各主要部落中最弱的,也是離遼西走廊最近的,如果征服朵顏三部,則軍隊就地駐扎,保護北伐軍隊的糧道和通道,再以重兵出山海關,全面北伐建奴。”朱由檢的分析是粗線條的,因為在具體的戰爭中,戰場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昨天的盟友今天可能變成敵人,昨天的敵人今天也可能變成盟友。

所以總指揮官只能說個大概,具體的戰爭策略還需要參加戰斗的軍官臨場發揮。不過,現在朱由檢只是對大明未來的展望,就像是小說的大綱,不需要具體化。

“殿下,北伐建奴,能取得勝利嗎?況且,大軍北伐,需要消耗大量的錢糧,大明能支持得住嗎?”李春燁對朱由檢的戰略眼光是越來越折服了,但只有戰略眼光還遠遠不夠,大明還必須有擊敗建奴的實力。目前遼東的現狀,是大明勉強維持在關外的存在,防守尚且不足,更不要說消滅建奴了。“不知殿下在山東剿滅倭寇的經驗,能否用到遼東?”

“以大明目前的戰法,當然不能剿滅建奴。”現在的遼東前線,大明依靠軍隊數量的絕對優勢,勉強守住幾個城市,頑強顯示自己的存在,但遼東的軍隊根本不能出城與建奴決戰,以大明的步兵對建奴的騎兵,大明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游牧民族的騎射優勢,是農耕民族無法比擬的。大明要想在野戰中擊敗建奴,掌握遼東戰場的軍事主動權,必須依靠火器。”

“遼東的軍隊不是有火器嗎?大明軍隊的火器,至少有七成在遼東,包括紅夷大炮。”

“靠這些火器,只能讓大明軍隊敗得更快、傷得更多、死得更慘。”當著李春燁這位兵部尚書的面,朱由檢不好說得更多,必須給他留了幾分薄面,但在心中狠狠地鄙視了一把。“這些火#槍火銃,雖然士兵們很容易掌握,但射程沒有建奴的弓箭遠,準度沒有建奴的弓箭高,發射速度沒有建奴的弓箭快。拿這些火器讓士兵打仗,能維持現在的局面就不錯了,如果換成我去前線指揮,怕是這樣的結果都是奢侈。”

“那依殿下……”李春燁被朱由檢說糊涂了,覺得遼東沒有任何樂觀的理由了。但偏偏朱由檢說的又很有道理,讓他無法反駁。

“改良火器。集中優秀的工匠,造出更好的火器。這些火器的射程必須超過建奴的弓箭,我的火器能能射著他,他的弓箭卻不能射到我。有了這種武器,大明的步兵才有實力出城和建奴決戰。”

朱由檢的心目中已經有了燧發槍,只是不知道畢懋康現在研究得怎么樣了。

“工匠們能造出這樣的火器嗎?”李春燁是兵部尚書,對大明的火器制造是有一定的了解。在大明,工匠是軍籍,必須依靠軍餉過日子。但朝廷長期拖欠軍餉,那些依靠軍餉為生的工匠們,恐怕逃得差不多了,誰還有心思研究火器?

大明現在陷入了惡性循環,朝廷沒錢給遼東之外的士兵和工匠發軍餉,工匠們沒有收入,只好大量逃亡,自謀生路;沒有先進的火器,遼東的戰事就會不利,朝廷只能依靠士兵的數量來彌補;而士兵數量越大,需要的軍餉就越多,其它地方就更沒有軍餉。實際上,大明現在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了。

“能,工匠們一點能造出合乎需要的火器。”朱由檢知道畢懋康就是大明燧發槍的創始人,現在自己給他創造出更好的研究條件,他的研發速度會更快,一定不會在大明滅亡之后才造出燧發槍。

“工匠能造出優良的火器,而這些火器又能在遼東打敗建奴,殿下有幾成把握?”李春燁對工匠們沒有什么信心,但他相信朱由檢不會信口開河,這是軍國大事,事關大明存亡,作為信王,他絕不會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整個皇族的安全開玩笑。

“九成。”朱由檢知道李春燁在考驗自己,這可能是決定李春燁是否完全相信和支持自己的最關鍵一個問題,所以他回答的十分堅決,也表現得十分自信。

李春燁沒有說話,他靜靜地注視著朱由檢,每次朱由檢讓他感到意外時,他就用這種眼神看著朱由檢,希望從朱由檢的臉上看到他希望知道的答案。

但朱由檢的臉上除了堅毅,什么也沒有。他不相信朱由檢又是從書中找到的答案。他是文官出生,是萬歷四十四年的進士,也是博覽群書,但書中從來沒有朱由檢所說的那些答案。

朱由檢每次做出出乎他意料的決定時,又給出他意料之外結果,這結果又是他最希望的。他不打算再懷疑朱由檢了。

“殿下,然后呢?我是說,打敗建奴之后。”

“然后?然后當然是撤軍,大明需要修生養息。現在的大明已經十分孱弱,不可能通過一次戰爭,完全殲滅建奴和蒙古。但大明在修生養息的同時,還要做好兩件事。”既然李春燁相信大明能研發出足以打敗建奴的火器,那李春燁就會完全相信自己的話,不管他將來能不能成為自己的盟友,起碼他不會成為自己的敵人。

邁過這道關鍵的門檻,朱由檢心中暗暗激動,李春燁極有可能是他第一個政治軍事上的盟友。

“哪兩件事?”李春燁對朱由檢的話十分贊賞,雖然他是兵部尚書,但他是文官出生,骨子里并不喜歡打仗。朱由檢的修生養息政策和他十分對頭。

“一是控制北方,不讓建奴、蒙古實力壯大。從喜峰口向北修路,征集建奴、蒙古壯丁勞動,沿路每隔千里筑一大城,大明駐軍,由大明和北方的游牧部落共同承擔軍餉,讓他們真正為大明的發展貢獻力量。如果能在關外筑起三座大城,則大明的管理地域向北延伸三千里,不僅開疆,也初步解決了游牧民族的邊患。那個時候,大明已經打敗建奴,相信他們也沒有反對的理由和底氣。”朱由檢當然不是要削弱建奴,想起后世建奴的殘忍和對漢民族科技文化的摧殘,他真想對建奴來個滅族。

李春燁的臉上沒有什么表情,不知道是朱由檢的話太過震撼,還是他覺得自己以前太無知。

令大明頭痛了十余年的建奴,被朱由檢幾句話就解決了,簡直和撒泡尿一樣簡單。建奴可不是山東的兩千倭寇。

不過倭寇也是擊潰了山東的十幾萬明軍,而朱由檢,只用了六千士兵,就能全殲倭寇,這結果,就是大明最強的遼東軍恐怕也做不到。

李春燁對打敗建奴還有點懷疑,不過現在整個大明都沒有好辦法對付建奴,既然沒有辦法,即使他有小小的懷疑,也只能選擇相信朱由檢,除了相信朱由檢,大明已經無路可走。

“殿下,那第二件事呢?”

“二是組建海軍,保衛大明海疆。西夷已經東侵,孤懸海外的臺灣島,被紅毛占領;佛朗機人騙占了廣東大陸的壕鏡;大明在南洋的藩屬國,多半被西夷侵占。南洋小國,或被亡國,或被滅種,時刻盼望大明解救。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大明沒有為這些藩屬國撐腰論理,但西夷還是要入侵大明的。沒有海軍,大明就無法將西夷拒之門外。”大明朝廷沒有海洋意識,陸地已經足夠大,足夠富有,誰還有洋精力去管海洋?

朱由檢來自后世,當然知道海洋的重要性。如果不趁現在占領這些島嶼,將來漢民族又會被第一第二第三島鏈封鎖,那自己就是漢民族的罪人。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重要性,因此,開始在全世界掀起奪島熱潮,無論是亞洲、非洲還是美洲,只要他們發現的島嶼,一律先占了再說。

“可是,殿下,臺灣本來就不是大明的國土。據老臣所知,臺灣島本來叫東蕃島,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是化外之地。臺灣,不過是沿海鄭芝龍、顏思齊等海盜的稱呼。”李春燁覺得自己終于可以獻計獻策了,原來這位年青的王爺也不是萬能的。

見過賣國的,沒見過賣得這么冠冕堂皇又讓人無法反駁的,竟然幫助荷蘭人爭奪臺灣的所有權。

如果這時候有國際仲裁,李春燁一定毫不猶豫站在荷蘭人的一邊,毫無意識地出賣大明的領土利益。

朱由檢也不得不承認李春燁說的是事實,大明朝廷的確沒有對臺灣實行有效管理,甚至為了回避與當地海盜的糾紛,把臺灣當成包袱,根本不承認是大明的領土。

本站一起閱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


上一章  |  晚明之我主沉浮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