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所以在當時有不少英國的窮人就沿著大路搜尋馬匹落下的馬掌,然后再賣給造槍械的工匠,價格是每壹佰壹拾貳磅也就是一英擔為十個先令,算下來,也的確是個比較艱苦的營生。一般情況下制造一只槍管需要二十八磅的這種馬掌釘。換句話說一只槍管的材料費用是兩個半先令。
這個價格和現在董策手底下鑄造魯密銃的價格比起來,簡直是便宜到家了。
一英鎊為二十個先令,也就是說,鑄造一根槍管的材料費用為八分之一個英鎊。
那么明朝時候,一英鎊折合到大明的價值體系里面又是多少?
這就不能用后世英鎊和白銀的價格比重來算了,因為后世的英鎊是遠遠不如明朝時候英鎊值錢的。
在古代英國,一英鎊很實在,指的就是一磅重的白銀。其實在早期,英鎊并不是作為鑄幣符號使用,而是用來摟銀子的單位。因為這個單位實在是比較大,平民老百姓根本就用不著。
而英鎊作為常規貨幣之后,幣值也在歷史上多次變換過。都鐸王朝之前使用的是八分之九十二點五的銀,一磅大約是三百六十克。都鐸王朝亨利八世時逐漸改用金衡制,一磅大約是三百七十三克。而一五四四年英鎊貨幣定義改為百分之三十三點三的銀與百分之六十六點七的銅合金。
還按照改制之前計算的話,一英鎊,就是三百四十五克純銀。而大明朝一兩銀子相當于是三十七克,大明朝的銀子里面自然也有雜質,也算是百分之九十二點五的雜質的話,那么一英鎊正好就相當于是十兩銀子。兩個半先令,也就是八分之一英鎊則是相當于一兩二錢五分銀子。
而董策手下現在打造一把魯密銃要耗去九十斤鐵,一斤精鐵一分二三厘銀,九十斤差不多就是一兩二錢白銀不到的樣子。
但問題是,現在是改制之后了。
改制之后,一英鎊里面白銀只占三分之一了,而銅,在歐洲顯然也是不那么值錢的。
如此算下來的話,英國工匠打造槍管需要的花費還不到董策手下的二分之一。而董策幾乎是可以預見的,人家打造的槍管的質量至少不會遜色于自己——畢竟除了西班牙之外,英國在槍管制造水平領先這個時代的歐洲。
對于英國打造火槍的工匠來說,他們那里會有一個圓形的鐵環,直徑在六到七英寸左右,厚度一個英寸左右。經過清洗的馬掌釘就在鐵環里面塞緊,然后放到爐子里面燒到白熱的程度然后拿出來鍛打,反復進行這個過程,直到這些馬掌釘變成一個密實的鐵塊為止,當釘子們連成一體的情況下就必須把鐵環取下來,否則就再也取不下來了。
這些鐵塊就成為鍛造槍管的毛坯。
下面一步便是根據槍管的長度把鐵快鍛打成長條狀的鐵板,鐵板的長度略微大于槍管的長度,鐵板的厚度是基本均勻的,用來當作槍管尾部的一端的寬度是四英寸左右,而用來作為槍口的那一端的寬度是兩個半英寸。較寬的那一端在卷制的過程中會獲得較大的厚度,從而保證槍管尾部能夠耐受火藥爆炸的沖擊。
用來鍛造槍管的鐵砧與普通鐵匠用的有所不同,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鍛造槍管用的鐵砧上有一系列截面為半圓形的溝槽,這些溝槽就充當了鍛造槍管過程中的簡單模具。鍛造的時候,首先將鐵板加熱到紅熱的溫度,然后將其鍛入溝槽內,然后將一根作為芯棒的經過硬化處理的鐵棒放進去,將鐵板卷制成閉合的圓筒。芯棒的直徑小于實際槍管的直徑。
卷制完成的槍管在槍口的部分,鐵板的兩邊應該有半英寸的重合,這是為了后面的鍛焊做準備。鍛焊的過程也不復雜,首先將槍管加熱到白熱的溫度,然后用錘子反復的敲打焊縫的位置,擊打的動作必須輕快。這個過程必須反復進行,因為每次加熱只能完成兩到三英寸長度的焊接。焊接過程中如果發現槍管彎曲,還必須隨時利用鐵砧上的溝槽進行校正。
焊接完畢的工序就是鉆孔,鉆孔的步驟遠比天工開物里面宋應星所描述的復雜,通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通過一套直徑逐漸增大的鉆頭依次完成的。這樣就可以減小鉆孔過程中所需的切削力,過大的切削力會使得鉆頭或者鉆桿折斷,導致整個槍管報廢。既便如此,鉆孔的過程中依舊會發熱——焦耳就是從大炮鉆孔發熱受到啟發研究出來焦耳定律。發熱會導致槍管變形,必須加以控制。控制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在槍管上包裹浸水的布并且頻繁更換。
鉆孔完畢,檢驗合格后經過后面的精加工之后一根槍管就算完工了。
聽起來已經是足夠復雜的了,實際操作起來就更是難為,不過董策感覺,似乎是比自己手底下打造魯密銃的要容易一些。
既然不是一個規格澆鑄的,而是人打造的,那么有長短有些出入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更何況,萬歷朝時候對于這個的規定和檢查,也未必有董策手底下現行關于熱兵器組打造魯密銃的檢查制度嚴格。
不過口徑一致倒是必須的,畢竟不管長短,發射的鉛彈都是統一鑄造的,不可能為每個人打造的大抬槍都量身定做鉛彈。這一點上,工匠們做的還是很合格的。
槍管前面細后面粗,其實內里的直徑是一樣大小的,只不過是外面銃壁的厚度不一樣而已,銃筒的末端,足有成年漢子的拳頭一般大。
也不知道今日怎么地,看到這些大抬槍,董策腦海中就冒出來這些東西。或許是時間太久遠了,以至于他都完全忘記這是什么時候看到的了,或許是前世的某一日,逛論壇的時候無聊的掃了一眼,之后便忘卻了,他也以為自己完全忘卻了,實際上,這些東西,一直都在大腦之中封存。
董策忽然響起了這茬兒,頓時尋思著自己是不是也該找人收馬蹄鐵了。如果是用馬蹄鐵來打造槍管的話,耗用的鐵量應該會大為減少。但想想便是搖頭,大明朝本來馬就少,哪里來那么多馬蹄鐵?
除了這四桿大抬槍之外,還有一袋子鉛彈,這是趙滿倉翻箱倒柜的找出來的,能尋到也十分不容易,最后是在一個大箱子的底部找到的,也不知道給封存了多少年。所幸由于是在箱子里面封存的,還是十分的完整,而且都是鉛彈,不易生銹,因此擦拭之后,都是整潔如新。
為了這袋子鉛彈,董策又付出了十兩銀子——趙滿倉這廝看出董策對這些大抬槍十分上心,因此有時漫天要價,意思反正是你要不給加點兒,這大抬桿子就算是爛在這兒也不讓你拿走。董策無奈,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不過對于得到的好處來說,這些銀子可不算什么。
這一袋子鉛彈大約有五十來個,一個個足有十兩多重,也就是三百八十克左右,這樣的重量,可以想見,定然是威力無窮。
至于火藥則是不需要單給,董策這一次從趙滿倉那里搞到了堪稱大量的火藥,而火繩和引藥發射藥等等,都是可以通用的。
檢查完畢,董策便讓幾個家丁抬著這大木頭匣子,往倉庫外面走去。
他還得切實的檢查一下這幾桿大抬槍的威力。
一邊往外走,董策沉吟片刻,看了一眼旁邊的劉大庫和蘇大成,加快了腳步,招招手道:“你二人過來。”
“是。”兩人知道他必然有事,趕緊跟了上去。
董策往前走了一段,回頭看了他們倆一眼,道:“咱們這倉庫區,現下分成多少小的分區?指的說的分區,只得乃是大的分類,諸如說,糧食,這算是一類,銀錢,也算是一類,棉花,這也算是一類,你們算算吧。”
劉大庫和蘇大成對視一眼,還是劉大庫開口,他顯然對這個更加熟悉,道:“回大人的話,如此算下來,大的分類,一共是一十五種,一些小的,便不算在其中了。”
“一十五種,倒也不算少了。”
董策自言自語了一句,道:“咱們磐石堡以后地界兒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物資也會越來越豐富,這倉庫區,也會越來越大,東西自然是更加的齊全。現在一十五種,看著不少,到了那會兒,怕是二三十種也不止了。”
“這倉庫區得改名兒,不能整日價倉庫倉庫的叫著了,有的時候還叫武庫,這叫法就顯得格局太小,不成。”董策問道:“你們有什么想法沒?好聽點兒的,夠氣派,夠響亮的名字。”“這個……”兩個大字輩兒的面面相覷,他們怎么會有閑心去想這個?現在臨時想的話也是根本都想不出什么名堂了,便老老實實的搖頭,稱道不知。董策思索了一會兒,道:“叫七十二府庫吧,回頭找木匠們做個牌匾掛上,要弄得大一些,也顯得氣派。這七十二,并不是就說未來庫中只有七十類東西,而是形容其多。這七十二府庫里頭各個小庫,分庫的命名,便用天干地支即可。”
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保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后接著觀看![]
Copyright(C)20122015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