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三八一 看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七年 >>崇禎七年最新章節列表 >> 三八一 看重

三八一 看重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17日  作者:竹下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竹下梨 | 崇禎七年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有了這一層關系,便也保險許多。�

青云子這卸嶺力士一脈,自然便是民盜這一類,但是說他們完全是民盜,也不盡然,他們也曾經煊赫過,更有很有淵源,乃至于可以稱之為系統的師承和傳承,比一般的民盜要高很多。甚至很多時候,組成官盜的,就是他們這些人。

關于卸嶺力士的傳說,董策知道不少,卻是未曾真正接觸過。畢竟國朝素來是野史正史摻雜,讓人傻傻分不清楚。要說正史權威,可是許多江湖傳聞卻往往是真的,許多史書中記載,反倒是扯淡。可是野史之中,神鬼傳奇,道聽途說,不一而足,也著實是讓人不敢相信。

青云子看似在安靜的喝茶,時機卻一直關注著董策的神色,看到董策沉吟,他的心情竟是有些忐忑,甚至就連他自己也沒發現,他現在已經有點兒盼著被董策收下了。

這種情緒的變化,源自于董策的強勢,來自于董策的年輕,來自于董策給他留下極深印象的深厚城府,來自于董策背后那煊赫的權勢。

最重要的是——他能給人一種希冀。

倒不是這老頭兒貪戀權勢,而是人皆如此,在那個時代,能成為官家人,為官府效力,甚至撈一個一官半職,那是極大的榮光,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水滸傳中宋江那么盼著招安,其實正是一個縮影,要知道,水滸傳雖說是寫的宋朝的東西,可卻是明朝成書的。書里面的社會風氣,穿著打扮,貨幣買賣,也都是按照明朝來寫。其實說句實話,宋江那種思想,才是主流思想。

為董策這等人效力,似乎也沒什么。

現在更擔心的是,能不能被董策看上眼,畢竟自己干的這行當,雖說獲利豐厚,卻實在是為人所不容。別說是文臣武將瞧不上,一般老百姓也看不起,甚至就連江湖道上,提起他們這些滿身土腥味兒,毀人祖宗墳塋的人,也是頗為不屑,甚至恨得咬牙切齒。

這位董大人,能脫于流俗么?

青云子這一次之所以這么爽快的便應承下來,也是與他最近碰到的一件大事兒不無關聯。就是這件事兒,讓縱橫江湖數十年的他吃了大虧,更是深深體會到了沒有靠山,勢單力孤的壞處。

“原來青云道長是出身于卸嶺力士一脈,久仰久仰。”董策笑道:“巧的很,本官對這塊兒,也是頗有興趣,少年之時,還時常尋一些此類的野史傳奇來看,只可惜遍尋各大書坊,也是未有幾家得見。卻未曾想到,今日竟能在此碰到道長這等奇人異士,著實是令本官驚喜不禁。哈哈,本官還有許多疑問,尚需道長為本官解惑才是。”

青云子心中一顫,他看著董策,眼前這個年輕人目光清亮,態度誠摯,毫無半分嘲諷敷衍之色,顯然他說的,乃是不折不扣的大實話。

青云子一生經歷豐富曲折,得意之時富貴遮奢,落魄之時惶惶如喪家之犬。但是無論何時,面對了解他底細的人,除非是跟他干一行兒的,否則便是對方對他表示的多么恭敬,他都能從對方眼中看出一絲不屑來。這也讓他慢慢養成了外表大大咧咧毫不在意,一副老頑童的樣子,實則內心很辣下手無情動輒翻臉殺人的性子。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這一脈的傳人,少有性格不怪的。

說白了,這就是缺乏社會的認可和關**,從而導致的心理輕微扭曲。

惟其如此,當他發現董策并未瞧不起他們的時候,內心受到的震蕩才更加的大。畢竟董策乃是少年權貴,乃是官人,他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太不容易了。這讓一向羞于說出自己營生的青云子,竟然有些手足無措。

董策察其言觀其行便知其內心所想,他溫和一笑:“本官不是俗人,更不說假話,說不在意,便是真的不在意,不會虛于應付。”

他開了句玩笑:“便是本官在意,難不成道長還能不為本官所用了?”

青云子霍然起身,向董策深深一揖:“老夫必竭心為大人效力。”

心情激蕩之下,便是呼吸也有些急促。他也是性情中人,性子更是老而彌堅,既然答應了董策,又見他是這般態度,心里便情愿了許多。更有著深一層的考慮,覺得這是自己莫大的機緣。卸嶺力士這一脈發揚光大的機會,便把握在自己手中。

董策感受到了他情緒和態度的變化,聽他還是自稱老夫,便是知道這乃是這老頭子還有些要面子。不過他也不在意,這會兒若是在不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可就傻了,董策也起身,把青云子扶到座位上坐下,笑道:“道長大禮,本官可受不起,你我二人投緣交心,以后還要一起共事,切莫如此客氣。”

話說得好聽,別人自然聽的心里也舒服,青云子心里很是受用。普天之下大明朝的文武官員里面,能這般重視他的,怕是只有這個年輕人了。

其實董策沒必要的時候是不說謊的,他還真是不在乎。

一來,他乃是心中有大抱負,有大志向之人,這等人,往往未達目的不擇手段,也不太在乎世俗的目光,別人的看法,因此行事很是肆無忌憚。而‘我心有大愿’這句話,不但可以欺騙自己,更可以成為做許多惡事時候的借口。這是一個很好的擋箭牌,不光是董策,歷史上許多梟雄都是如此做的。董策還算不上是梟雄,但是他正在往那條路上走。

二來,則是因為他來自后世的思想。在后世,這種歧視盜墓者的思想是相當淡薄的,恰恰相反,由于某個時間段內涌現出來的一大批此類的小說,導致這個思潮非常之流行。說實話,當初董策其實還是挺羨慕這種游走在生死邊緣,卻又是獲利極其豐厚的行業的。這種行當中的佼佼者,幾乎被后世許多人視為傳奇。

再說了,干這事兒的人多了,也不差自己這一個。

當年太史公寫述中山地方風習,掘冢盜墓雖是奸事,卻有人因此起家致富。西漢之時,不法貴族作惡地方,盜墓竟然成為一種驕悍者嗜好的游戲,于是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所發冢墓,不可勝數。吳楚七國之亂、王莽末期的大起義期間,都有大規模盜墓之記錄。漢魏之際乃是盜墓之**,據說曹操甚至專門設立了名號為“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專門指揮盜掘冢墓的官職。

唐代宗時,郭子儀之父的墓葬被盜掘,有人疑心乃是魚朝恩指使。而郭子儀在御前說到此事時,也承認自己所統領的軍隊多有盜墓之行徑。史書有載,自唐末到五代初,關中的唐帝陵墓除高宗、武則天合葬乾陵之外,被逐一盜掘,無一幸免。

兩宋之時,金人扶植之偽齊政權在中原地區大肆發掘兩京冢墓,堪稱喪心病狂,偽齊劉豫甚至曾經專設主管盜掘陵墓的官員“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

遠的不說,萬歷年間,宦官陳奉處理民間盜發李林甫妻楊氏墓一案,相信謠言,為得黃金巨萬,竟悉發境內諸墓惹得天怒民怨。

正所謂,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墓也!

董策這等人,內心堅定,他現在最缺的是錢財,只要是能弄到錢,便是做一些見不得光的事兒,也是不惜。

然后董策便問起了卸嶺力士這一脈的淵源,對這個,他是很好奇的,畢竟是給穿的神乎其神,但誰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有史書記載,有后人杜撰,真假參半,讓人云里霧里。

青云子便是細細的說了一番,董策聽了,只覺心中震蕩。

按照董策的了解,無論是摸金、發丘,還是搬山、卸嶺,都是出自于曹操當初設立的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后世這些盜墓門派,都是從其中演變過來的。

而根據青云子所說,卻并非如此。

發,發掘。丘,墳墓。中郎將,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勛。

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出處,乃是袁紹攻伐曹操時發布的檄文。

“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又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尸。”

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也是當時的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在袁紹失敗后歸附曹操,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于他祖上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但是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默認態度。

因此不少人便是認定,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置,或許確是事實。

其實正史之中,從來沒這么說過。睿智如曹操,連曾經破口大罵過他的陳琳都能容忍,還封他做了司空軍師祭酒,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為的是什么?不過便是一個好名聲,借此招攬人心而已。他這么喜歡招攬人心,這么注意自己名聲的人,又怎么可能設置這樣一個不聲名狼藉,和祖宗禮制背道而馳的官職。

(舉報錯誤和落后的章節,是您對百書庫最大的幫助,百書庫承諾所有的舉報都會得到及時處理)


上一章  |  崇禎七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