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人,會盡快回復!
一秒記住愛去,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宇文述毅然做出決策,力挺齊王北上戍邊。
第三次東征的利弊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就此放棄東征,中土要承擔東征失敗所帶來的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而大漠北虜卻從中看到了中土的“虛弱”,為了贏得更好的發展空間,為了報仇雪恨和擄掠財富,大北虜極有可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迅速發動南北戰爭,給中土以重創。中土連遭重創,傷上加傷,內憂外患一起爆發,連喘口氣的功夫都沒有,焦頭爛額,窮于應付,后果可想而知,國祚極有可能動搖,統一大業極有可能崩潰。
反之,若繼續東征,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高句麗,雖然獲得的勝利果實已無法彌補之前的巨大損失,但最起碼能減少一部分損失,能提振中土的士氣和信心,而更重要的是,東征的最終勝利可以向大漠北虜展示中土雄厚國力,還是能起到一些威懾作用,再輔以外交手段,還是有可能延緩南北戰爭的爆發,如此便能贏得寶貴的喘息時間,只待國內政局穩定了,國力開始恢復了,軍隊得到了補充和休整,那時即便南北戰爭爆發,中土也有能力御敵于國門之外,甚至,因為南北實力的此消彼長,籠罩在長城一線的戰爭陰云都有可能緩緩散去。
這樣一比較,利弊一目了然,只要條件許可,中土還是以發動第三次東征為上策。
而在諸多條件中,除了在最短時間內擊殺楊玄感,迅速平息這場風暴,迅速穩定東都政局乃重中之重外,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能否有效遏制甚至鏟除齊王這個潛在隱患。第二次東征失利是個慘痛教訓,如果第三次東征期間,齊王再在背后捅上一刀,導致第三次東征再次失利,那個后果就嚴重了,中土只能以傷痕累累的“身軀”迎戰兇狠的大漠北虜了。【爱去小说网aiquxs】
好在齊王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危在旦夕了,遂以北上戍邊來求得生存機會。此策從長遠來看對齊王有利,從短期來看卻正好可以救圣主和中樞之急,雙方是各取所需,各取其利,可以有效緩解彼此之間的矛盾,暫時齊心協力一致對外。
至于未來的事,雙方現在考慮太多意義不大。從齊王角度來說這場危機太過險惡,置之死地而后生,即便僥幸度過了這場危機,也未必如愿以償稱霸北疆,畢竟稱霸北疆需要實力,一旦他的實力在南北大戰中損失殆盡,他拿什么抗衡圣主?再說了北疆貧瘠,又有北虜侵擾,若沒有東都錢糧支持,齊王不要說稱霸了,就連軍隊都養不活,所以據北疆而稱霸也要看形勢,若形勢不好,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沾不上,據北疆最多也就是做個土霸王而已,在東都和北虜的前后夾擊下,不堪一擊。從東都的角度來說,控制了大運河,控制了錢糧,也就卡住了齊王的“脖子”,齊王始終跳不出圣主的手掌心,不足為慮。當初漢王楊諒之所以成為北方王,那是因為先帝的支持,先帝駕崩,漢武楊諒失去了支持,即便不造反,即便向圣主拱手稱臣,也不會有什么未來,十有八九都要葬身于政治風暴。所以在未來形勢依舊對圣主十分有利的情況下,此刻只要圣主不痛下殺手,父子還是有和平相處的“和諧期”。
宇文述非常謹慎,沒有馬上做出承諾。事關重大,當務之急是平息東都風暴,若東都風暴可以迅速平定,第三次東征才有可能,而第三次東征一旦變成現實,圣主才有可能向齊王讓步,讓齊王北上戍邊,否則圣主絕無可能放過齊王,養虎為患。但現在東都戰場上楊玄感占有很大優勢,衛府軍很被動,即便齊王把麾下軍隊全部投入戰場,也未必能阻止楊玄感西進關中,畢竟關中大門是否打開,不是取決于雙方軍隊的數量,而是取決于關隴本土貴族集團的態度和立場,宇文述尚需代表圣主和中樞向他們做出妥協和讓步,確保關中大門不會打開,然后才能集中兵力圍殺楊玄感。
只是到了那時,齊王看到大局已定,還會投入全部兵力嗎?顯然不可能,齊王的目標是北上戍邊,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實力,堅守長城防線更需要實力,他豈會把自己有限的實力消耗在東都戰場上?齊王肯定會以衛戍大運河為借口,按兵不動,而大運河也的確需要軍隊衛戍,宇文述不可能顧此失彼,置大運河的安危于不顧,所以齊王給宇文述的第一個承諾實際上毫無意義,純屬敷衍。宇文述心知肚明,逼著齊給出了第二個承諾。
另外宇文述還有一個顧慮,他擔心自己一個人說服不了圣主,畢竟齊王是個事實存在的隱患,而齊王北上戍邊的諸多利好都是推演出來的,最終效果如何,是否會達到預期目標,有待驗證,也就是說這中間存有不確定風險,事實或許會與預期的不一樣,甚至背道而馳,而這個責任他一個人承擔不起,他需要找幾個深得圣主信任的大臣一起上奏,比如東都留守樊子蓋,西京留守衛文升,如此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宇文述考慮再三,給了齊王一個期待,只要能在最短時間內平定楊玄感的叛亂,只要具備了第三次東征的條件,他就堅決支持齊王北上戍邊。愛去
當天下午,宇文述離開了黎陽,風馳電摯趕赴河陽會合行省。
同一時間,齊王急書彭城留守董純,馬上會合郇王楊慶和武賁郎將劉長恭,三軍聯手,火速拿下扳渚和滎澤一線,完全控制通濟渠,恢復通濟渠的暢通。
九月初九晚上,李風云率聯盟主力悄然越過白馬,趕赴衛南、濮陽一線,尋機渡河。
袁安做為李風云的秘使,連夜由白馬津渡河趕至黎陽,秘密拜會李百藥。李風云不敢輕信齊王,對韋福嗣亦抱有戒備之心,但他相信李百藥,北上在即,他需要通過李百藥具體了解黎陽形勢,以防不測。
九月初十凌晨,李風云率軍抵達衛涼津口,與提前趕到這里的翟讓、徐世勣會合。
李風云殺出天塹防線后,便與先期潛伏在防線外的瓦崗信使取得了聯系。李風云親筆寫了兩份信,一份給結拜兄弟單雄信,請他幫忙打著韓相國的旗號,佯作逃奔梁郡,一份給結拜兄弟徐世勣,請他帶著船只趕赴衛涼津口,幫助聯盟大軍渡河北上。實際上這些部署早有安排,瓦崗兄弟兵分兩路蓄勢待發,只待李風云撤離京畿后瓦崗軍就給予支援,所需要最后確定的就是具體實施的時間而已。
好在一切順利,李風云在預定時間內趕到了會合地點,這讓焦慮不安的翟讓和徐世勣心花怒放。
見面稍事寒暄后,李風云就急切詢問徐世勣,“三弟,可曾在下游發現水師蹤跡?”
李風云依據記憶中的歷史,知道來護兒肯定會率水師支援東都,只是不知道具體時間,不過推算起來,來護兒應該在七月中左右抵達東都戰場,也就是說水師早已進入大河水道,即便逆流而行,速度不是很快,距離東都也不會很遠了,所以李風云特意在信中囑咐徐世勣,務必派人順水而下尋找水師主力。
徐世勣搖頭,“阿兄不要擔心,水陸兩道都有某的眼線,只要水師距離此處兩百里,消息便會傳過來,阿兄有足夠時間渡河北上。”
李風云聞言頓時松了口氣,他最擔心自己與來護兒的水師主力迎頭相撞,那運氣就太差了,雖然聯盟大軍可以迅速撤離,但會延誤渡河北上的時間,這是李風云所不愿看到的。
“對面情況如何?”李風云手指對岸問道。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翟讓撫須笑道,“某已安排數百人潛伏于對岸,只待鳴鏑響起,便可拿下津口。”
李風云躬身致謝,“黎陽那邊可有異常?”
“如果阿兄再打黎陽倉,黎陽形勢必然緊張。”徐世勣語含雙關地說道。
李風云心知肚明,沖著翟讓笑道,“這次東都之行收獲頗多,某將留下一部分,以感謝瓦崗兄弟危難時刻鼎力相助。”
翟讓大喜,連聲道謝。
李風云果斷下令,呂明星、徐十三各帶驃騎、風云兩軍精銳,即刻渡河,以最快速度在對岸建立防御戰陣,確保主力大軍安全渡河。
九月初十,清晨,袁安在位于黎陽城外的衛府軍大營里見到了李百藥。
李百藥又驚又喜,看到袁安也就意味著李風云帶著聯盟大軍順利撤出了京畿,安全抵達了大河岸,即將渡河北上,聯盟轉戰河北的謀劃已勝利在望。
“一切順利?”李百藥不待袁安坐下,便急切問道。
“明公莫要擔心,一切順利。”袁安笑道,“此刻大總管已率軍抵達衛津口,在瓦崗兄弟的幫助下,正在急速渡河,但因為攜帶了大量糧草輜重,又增加了近萬兵力,渡河時間大大延長。”說到這里袁安表情漸漸凝重,“據大總管推測,來護兒正率水師主力馳援東都,隨時都有可能與我聯盟大軍迎頭相撞,所以形勢還是比較緊張。不知明公可有來護兒的消息?”
“來護兒馳援東都?”李百藥頗感驚訝,“某沒有聽說此事。昨日下午宇文述才離開黎陽,昨日晚上某還與齊王、當陽公(韋福嗣)、文城公(李善衡)一起議事,未曾聽說此事。”
袁安當即追問,“齊王能否鎮戍北疆?宇文述可曾做出承諾?”
李百藥搖搖頭,“宇文述沒有做出任何承諾,但他留了一句話,他說如果明年圣主發動第三次東征,他會支持齊王北上戍邊。”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