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三四八章 國內的那些事兒(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四八章 國內的那些事兒(二)

第三四八章 國內的那些事兒(二)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21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歷史軍事

第三四八章國內的那些事兒二

李永吉之所以能這么快崛起,用了一兩年就打下了天下,他穿越者的身份其實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畢竟就算他是穿越者,但穿越后的身份卻不怎么顯赫,最多算個中產。再加上他年齡太小,根本沒成年,以他當時的情況,要想白手起家打天下,不是不行,但怎么也得個五六年才成。

但事實是,李永吉剛穿越沒多久,不到半年,就打出了自己的勢力,之后沒用兩年,就接連擊敗太平軍與滿清,并且以無可阻擋的勢頭掃蕩全國,一統中華,這速度已經快的讓人不可思議了。

雖然李永吉的統一還留了不少尾巴,比如還保留了大量的所謂自治省,讓出了很多權力,但那不是李永吉打不下那些地方,純粹是因為李永吉竄起的太快,手頭可用的行政人才又太少,再加上要玩剪刀差的把戲發展工商業,這才搞出了個自治省計劃。

正因為有了時空交易系統,李永吉才能在兩個時空倒買倒賣,迅速積累起了起家的財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能夠獲得21世紀的先進技術,包括武器,工農業用品等等,讓他從一開始就具備別人沒有的技術優勢。

從原先的精武軍,到后來的禁衛軍,國防軍,仔細一看就能發現,李永吉的嫡系部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火力強大,紀律嚴明。

因為擁有更先進的武器,所以火力才比別人強大。因為有更好的待遇,所以官兵才能忍受嚴格的訓練,才會紀律嚴明。

火力強,紀律好,加上還擁有更好的偵查手段,所以每次戰斗,都是李永吉的軍隊在吊打別人,說欺負人是一點都不過分。

正因為時空交易系統對李永吉如此重要,所以李永吉對自己的這個秘密是嚴格保守,對本時空的任何人都沒有說過。甚至為了混淆視聽,還搞出了個秘密組織之類的東西。

當然,也正因為李永吉崛起太快,所以他才及時擁有了自保的力量,讓別人沒有力量去覬覦他的秘密,而那個秘密組織的托詞,除了一開始的時候忽悠下別人,到了后來,尤其是建國之后。李永吉更是連忽悠都懶得忽悠了,只要加一個機密就可以了。

但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擁有太多秘密的李永吉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搞了內外兩個賬本。一個是內部的,一個是外部的。

內部的賬本,到目前為止,本時空只有李永吉一個人有。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詳情;外部的賬本,則是可以讓本時空其他人涉及,但也只是一些皮毛。

可以這么說。李永吉負責從現代社會弄來東西,這些東西的真正價格以及來源,他從來不對外人說,是最高機密。

外人能插手的,最多是在流通領域,也就是負責給李永吉出貨跟收購貨物的貿易公司,又或者是一些涉及到金錢的銀行等金融類公司。

說白了,外人能做的,就是為李永吉出貨,順便再按照李永吉的要求進貨,李永吉本身就是一個貨物吞吐中心,但如何吞吐,如何獲得世人都想得到的緊俏貨物,卻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正因為有這內外兩套體系,所以當初建國之前,李永吉都是肉爛在鍋里,反正都是自己的私人商號跟私家兵,沒什么可說的。但打了天下建了國之后,情況就不同了,因為還涉及到一個國庫問題。

時空交易系統這個秘密,李永吉是絕對不會對外人說的,所以他搞了三套金融體系。

最核心的體系,是李永吉的個人財產,被稱之為私庫,這部分財產完全由他一個人控制,別人,包括皇后,也根本不知道詳情。

這個私庫之外,那些負責為李永吉賣出現代物資,買進本時空物資,中間還開辦諸如銀行等金融商號的企業,外加一系列的諸如110特區,禁衛軍等資產,這些都是李永吉的家族產業。這些全部都是走原來的路子,并且因為隱秘的緣故,大多數都不用上報收支表,也不需要繳稅,因為這個特性,所以也被稱之為內庫,或者說皇產。

私庫與內庫之外,才是所謂的國庫,這個國庫就是國家財政,也是首相府所能掌握的最大金庫,帝國所有的行政支出,都是走這個國庫。

雖然說是三套體系,但外人不知道私庫這個東西,所以一般都是說是帝國有兩套金融體系,也就是所謂的皇庫與國庫。

皇庫因為掌握了所有賺錢的稀缺物資,比如藥物,武器,現代工廠,研究所等,又掌握了主要的金融流通領域,比如可以發行紙幣的中信銀行等,所以財富數目是最大的。雖然外人并不知道這個皇庫究竟有多少錢,但富可敵國已經不足以形容這個皇庫的規模了,而且就發展潛力而言,要遠遠超過全世界任何一個超級家族或者超級集團。

相反,相對資產不明,但明顯富得流油的皇庫,國庫就顯得有些可憐了,以至于建國至今,除了一開始的時候多少還能收支平和,后來的時候就一直處于一種開支遠大于收支的赤字狀態,且一直到現在也沒改變,甚至還在不斷的惡化,赤字數字可以說年年遞增,到了1864年的時候,更是有了一個巨大的財政缺口。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帝國新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落后國家,不算富裕,又經歷了戰爭與動亂,加上李永吉當了皇帝之后,去掉了很多苛捐雜稅,這就導致國庫一直沒什么大項收入,可開支卻很大。

剛建國的時候,因為一切從簡,李永吉手底下的士兵主要是他自己的私庫供養,行政官員也很少,再加上國庫還可以收取海關稅以及奢侈稅等項目。多少還能收支平衡,甚至是收入大于支出,算是一種比較好的財政狀況。

可是后來李永吉搞出了一個百萬國防軍計劃,又搞了個普及小學教育,也就是掃盲大行動之后,情況就開始變了。

先說那個百萬國防軍計劃,這個計劃主要是為了配合中華帝國的新兵役制度,同時也是為了維持帝國的穩定,畢竟中華帝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基礎設施卻很差,加上還有不少自治省,如果沒有足夠的軍力,是無法穩住新生政權的,尤其是在李永吉打算去干涉美國內戰的情況下。

所以,李永吉當時弄了個百萬國防軍,但是為了省錢,超過一半都是義務兵,也就是拿錢很少。服役時間也不長的動員兵。

為了省錢,除了降低義務兵的薪水待遇外,李永吉還把這些兵都一群一群的派駐到各個自治省與自治區,而這些外派的國防軍。命令要聽中央的,但薪水中央只發一半,另外一半要當地政府來支付。

這樣的做法,既有震懾地方的作用。也有削弱地方的目的,可以說是一種陽謀,也就是大家明知道這軍隊是要命的吸血鬼。可依舊不得不勒緊褲腰帶按時給錢。

當然,很多地方政府也是不情不愿的,可這些地方駐軍可從來不跟你玩拖延,你要是不給錢,他們立刻就帶兵過去,當地總督的私兵根本就不敢跟這些國防軍對抗,最終還是乖乖的交錢。

好吧,本來這個計算是挺好,算起來這樣做以后,帝國既可以維持一支大部隊,又不會給中央太大的財政負擔,可時間一長,事情就不一樣了,沈世明忽然發現,這些軍隊需要的資金越來越多。

這里倒不是說腐敗,這東西雖然有,但還不至于在這么短時間就明目張膽到這個地步,資金擴大的根本原因,是軍隊的日常消耗太大了,另外就是通貨膨脹的問題。

李永吉當初計算的時候,主要計算了官兵的薪水,至于日常練兵以及器械損耗之類的維護費用,則基本按照當初訓練精武軍的時候來算,結果就是這里出了偏差。

當初練精武軍的時候,用的都是現代武器,這些東西由于材料做工等問題,其實損耗比較小,也就是不容易損壞。可后來的國防軍使用的武器,大都是后來自產的武器,也就是利用李永吉從現代進口的設備,再利用本國生產的鋼材,生產出來的本地化武器。

這些本地化武器雖然也用了不少現代工藝,還有不少現代機床,但一來工人水平太差,二來材料也不過關,都是本地生產的鋼鐵,各項指標都遠遠無法跟現代社會的槍用鋼管或者炮用鋼管相比。

再加上國防軍如今使用的彈藥都是升級版,也就是用無/煙/火/藥當發射藥的子彈,這種東西雖然增加了彈藥威力,可對槍管炮管的磨損也加劇了。

也就是說,本地化的武器,購買價格不但遠不如從現代購買,耐用程度也大大不如,損耗的程度至少是現代產品的五倍!

再加上本地化的軍服也不耐磨,容易掉色等,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還有建設新營房之類的費用,這么算起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軍隊訓練的費用就漲了十倍!

軍費漲了,但地方上繳的錢數是固定的,所以多出來的費用就只能中央掏錢,這部分都得算在國庫里面,畢竟國防軍是聽國務院的。

除了軍費上漲,行政成本也越來越大,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官員的數目越來越大。

按說呢,李永吉的本意是想要精兵簡政的,所以他打下天下之后,除了把軍隊單獨拿出來,不參與地方政治之外,對于地方的行政機構,也都是采取了一種類似賣官似得地方選舉政策。

也就是說,省以上的大官,都是通過任命或者嚴格考核來誕生,準確的說是一種招募制,至于省以下的地方官員呢,則是玩地方選舉的制度,也就是讓地方有錢有勢的鄉紳搞選舉,選上了就當官,最多中央給你一個任命程序,算是一個合法化流程。

這種制度在當前的中國,絕對不能說好。但也不能說壞,畢竟比起舊官僚,這些地方鄉紳雖然很多人也有不少劣跡,但終歸大多數還是比較好的,是能夠造福鄉里的,不然也不能被人選上。

要知道,地方選舉的過程,中央都是會派人監督的,這些特派督導員可不是自己去,而是帶著兵過去監督。規則就是利誘不管,可一旦有什么威逼,那直接就是抓起來,滅族未必,抄家可是絕對有可能。

最奇葩的是,一旦查出有劣紳在選舉中威逼作弊,不但督導員能獲得一個優良的考評,抄家的話,他還能獲得相應的提成!

這樣一來。所有的督導員都是極盡苛責,只要你有點不對,比如有人告狀,立刻就是嚴格的審訊。而且還是有罪推定,你得自己證明自己沒作弊,沒威逼才可以。

當然了,也不是沒原則的這樣搞。如果搞成冤假錯案,督導員也要負責的,甚至有可能坐牢吃官司。如果本人牽扯進行賄受賄等事件,槍斃都有可能。

所以,那些督導員也不會刻意搞冤假錯案,頂多是挑剔了一點而已。

雖然這種監督制度簡單粗暴,而且極度苛責,但反而贏得了地方民間的喜愛,大家似乎對這種苛責不以為意,甚至引來更多人來競爭那一系列的官位。

當然,選舉制雖然是以西方制度為本,但也加了一些本地化的色彩,比如選舉這個詞,很多地方就叫成了推舉,畢竟在古代,中國的很多地方官的確是地方推舉出來的,而且,比起選這個字,推這個字更有榮耀感,也更有官老爺的感覺。

畢竟選這個字,說明官員是弱勢,選民是強勢,推的話,說明你是受愛戴,大家公認你有能力,更有面子。

不管怎么說吧,地方選舉,或者說地方推舉制,在經過了一兩年的時間之后,已經越來越完善,很多地方都組建了成系統的政府班子,而且幾乎全部滿員,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是缺編的。

官員多了本身是好是,因為這意味著中央的命令可以更好的被地方執行,畢竟地方官的作用,不就是執行中央的命令,替中央看好地方,同時收錢收稅的么?

但問題來了,最大的稅收,土地稅要補貼教育,很多都是當地自己就截留了,所以收不上,而其他稅收,比如商業稅,工業稅之類的,大多數地方政府根本就沒有那個環境。也就是說,大多數地方依舊是以農業為主,工業幾乎沒有,商業也很低迷,按照帝國的收稅標準,也收不到什么錢。

結果就是,官員多了,要錢的多了,可從地方上收的錢卻很少,并沒有因為地方官多了而增加,反而支出卻越來越大。

第一年還好,到了第二年下半年,也就是1863年下半年的時候,這個赤字缺口就猛增到了一千萬華元,可以說是嚴重的赤字了,政府也徹底變成了赤字運行,賺的不夠花的。

其實在現代社會,赤字財政也沒什么,很多國家都這么搞,甚至經濟情況良好的時候也這樣做。

但是,現代社會跟這個時代不同,那時候大家都是玩信用貨幣,都是發紙幣,沒錢了,可以玩命的印鈔票,發國債等等,反正能應付過去,而加印鈔票與發國債,也是赤字財政能運行下去的根本原因,否則的話,你想赤字都沒的玩。

然而在這個時期的中華帝國,雖然也有紙幣在發行,可民間最信任的依舊是銀元金幣之類的貴金屬貨幣,這些東西的總量是一定的,所以無法通過濫發紙幣的方式去大規模玩赤字。

早先的時候,李永吉自己可以用購買國庫券的方式去補貼國庫,可當李永吉離開中國后,這個最大的金主就失去了,而新國債的發行卻并不理想,這倒不是大家不想買,實在是大家普遍手里沒錢,有錢也都忙著先解決溫飽,哪里有余錢去投資買國債?

至于能買國債的土豪,現在在中國能賺錢的項目多了,隨便搞個海外貿易,或者隨便開個工廠農場的就能賺大錢,國債時間長,利息少,何必去買那東西呢?

當然,就目前來說,國庫還能支撐下去,再說李永吉最近在美國賺了不少,而且也責令國內的內務府從內庫里調了一筆資金,去購買國債,多少緩解了一下國內的國庫赤字危機,但這種支出越來越大,收入卻增長緩慢的情況,卻讓沈世明承受不了了。

沈世明雖然也是商人出身,但他長期以來都講究收入要大于支出這一套理論,現在天天看著國庫處于赤字運行,他就開始想盡辦法增加國庫收入。

他像李永吉提出了很多辦法,比如先暫緩掃盲教育跟基礎醫療服務,結果都被李永吉給推翻了。

最后看沈世明愁的不行,李永吉才給沈世明出了個主意,那就是除了李永吉指定的幾家核心企業,諸如中信銀行,戴夢得珠寶、拜耳藥業、長蘆鹽業集團、新農集團、馬鞍山重工業聯合體等十家皇企外,其他遍布各地的像經營服務性行業,或者糧食買賣,食鹽買賣等傳統商業行當的皇室企業,也都要交稅,且繳稅力度可以比普通民企高一些。

另外,這些打著皇家旗號的商人,不管是誰,包括他這個皇帝,都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標準,以公開的收入為準。

既然是皇帝的命令,加上這個辦法的確可以大幅度增加收入,所以沈世明也就遵照執行,結果這樣一來,就讓親黨的眾多既得利益者怨聲載道,開始跟沈世明作對起來。

為了推行這些政策,沈世明只好黑著臉強行推行,大家不敢找皇帝的麻煩,只能找沈世明的麻煩。

沈世明也聰明,感覺自己一個人承擔壓力有些太大,于是就事事請教皇后,畢竟皇后掌管內務府,很多事情,尤其是像皇室企業征收稅收的事兒,離不開內務府的幫忙。

皇后年輕,又喜歡清靜,沒什么政治頭腦,所以不管別的,既然皇帝打過電話,說讓她這么做,于是她就照辦,基本上沈世明說什么,她就批什么。

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沈世明看成了后黨,尤其是李永吉的老爸李正祥,大概是最近閑的蛋疼,居然也聽信了別人的什么陰謀論,居然把皇后與沈世明看成了李家的威脅,搞了一票不知道哪兒來的皇親,動不動就跟李永吉的媳婦,也就是帝國皇后殷素素打對臺。(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