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二四七章 中央特派員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四七章 中央特派員

第二四七章 中央特派員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12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堅持少廣告,無彈窗,堅持穩定更新,堅持回復用戶反饋的問題,望書友幫多多宣傳.

出門在外,就上移動版m.binhuo


實際上,不用國防軍跟禁衛軍,用公司雇傭兵性質的遠征軍,除了省錢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

日本開國的時間比中國還要早,而且也一直很注意收集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消息,特別是西南諸番,更是對中國的崛起投入了很多的關注。

因此,日本在中國沿海地區派出了很多密探,這些密探有幕府派出的,也有地方藩主派出的,更多的則是自發性質的兼職密探,而這些兼職密探通常都是日本的海外商人。

可以這么說,雖然不敢說每一個來中國的日本商人都是密探,不過至少有七八成的日本商人都會自發的在中國收集情報,一旦回日本,不用督促,他們自己就會把這些情報告訴自己商號所在地的領主。

從這一點來說,日本商人的愛國心是很強的,這一點要比中國商人強不少,因此把所有日本商人都當間諜來看,那是絲毫都不過分的。至于那些刻意派出的專業密探,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方面,中央情報局早就掌握了不少證據,不過由于日本現在也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貿易地,加上為了不打草驚蛇,所以才沒有對那些名義上是商人,實際上是密探的日本人多做行動,只是監視起來了事。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周勝軍才沒有調動國防軍以及禁衛軍。因為調動這些部隊太明顯,根本隱瞞不住那些無孔不入的日本密探。

相反,遠征志愿軍因為不屬于國防軍或者禁衛軍序列。只是公司私人雇傭兵性質,而且一早就有要調動去臺灣進行訓練的計劃,并且這也不是什么秘密,再加上人數太少,才六千人,武器裝備也不是最好,所以如果遠征軍要登船出海。就不會引起太大注意。

沒錯,按照周勝軍的計劃。遠征軍雖然優勢很大,但薩摩藩的武備也不差,不但有大量的岸防重炮,也有不少蒸汽戰艦。還有一支人數不多的近代陸軍。

因此,從商業角度出發,為了降低損失,獲取最大戰果,所以他們要實行偷襲作戰,也就是在日本人還沒做好防御準備的時候,對薩摩藩發動奇襲作戰,以減少自己的損失。

發動奇襲有很多好處,除了能達成戰術的突然性。在薩摩藩進行軍事總動員之前就先一步進攻,減少敵人的抵抗力量,減輕自己的進攻難度外。同時還可以為下一步的談判加分,加快中日談判的進度。

要知道,吉田屋事件其實發生了也沒多久,按照這個時代的通信速度以及處理事件的反應時間,通常是要以月來計算的。

而中華帝國因為普遍在各地裝備了無線電通信系統,所以信息傳遞速度要快的多。相應的,行政效率也就快了很多。

但無論怎么快。發生了這種事情,按照通常慣例,都要先派遣使者去日本表示抗議,并對日本進行訛詐,不,是提出賠償要求,然后雙方你來我往,實在談不攏,再行開戰。

沒錯,哪怕中國一門心思要開戰,也要走這個流程,這就是國際慣例,而如果你一個國家不這么來,直接上來就開片,那就是不文明,會被其他列強排擠的。

尤其是,英國人跟美國人在日本都有不少駐軍,也都看著這個事情,如果中**隊招呼也不打,談判也不談,上來就進攻日本,那會引起英國人的方案與恐慌,很可能會對中國產生不好的影響。

現在中國正跟英國是蜜月期,正商量一起揍美國,讓美國分裂呢,因此這個時候萬萬不能因為日本壞了大事。

可是,如果按照正常的先外交訛詐,再派兵的流程,因為英國人、法國人還有美國人必然會插手干涉,所以這場仗十有**打不起來,很可能所得也不會太高,更重要的是,這會給薩摩藩很多準備時間,他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總動員。

一旦薩摩藩進行了總動員,以日本人那種狠勁兒,遠征軍要想強攻下來很可能會有不小的損失,或者說,很可能需要把薩摩藩打爛,這樣的話雖然很爽,卻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畢竟,就目前來說,中國還沒有全面占領日本的計劃,主要原因是重心不在這里。

現在征伐日本,主要是為了撈錢,并且在日本打開一個新局面,讓中國先在日本獲得一個租界,這樣以后就可以用這個租界當橋頭堡,慢慢蠶食日本。

租界地點中國都想好了,就是鹿兒島港,也就是說,這場討伐日本的最終目的,除了要讓日本服軟,道歉賠錢之外,還要在鹿兒島建立租界,以成為將來繼續攻伐九州島的橋頭堡。

換言之,日本早晚是要打的,只不過不是現在罷了,按照李永吉的指示,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尤其是對付日本這樣人口眾多,又已經開始覺醒的半開化國家。

其實關于對付日本,李永吉跟張信達都探討過很多次了,他們都認為,以目前的日本情況來說,由于還沒有明治維新,所以開化的只是少部分上層階級,日本廣泛的民族主義還沒有覺醒,所以還是有機會收入囊中的。

但是,只是那少部分日本的仁人志士,也十分難搞,因此要想搞定日本,必須集中精力,好好謀劃,然后先找橋頭堡,慢慢蠶食,不能以大兵壓緊的方式一口吞掉。

因此,張信達當初給的計劃是,等打下了美國,就先蠶食掉九州,讓日本變成附屬國,再然后去跟俄國佬開片,期間讓日本人出人出錢,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等解決了俄國人,回過頭來再慢慢收拾日本。

總之,這一次事情。擺明了是要以私人雇傭軍的名義,在談判之前先打下薩摩,要的就是一個快字,所以才選了遠征軍。

遠征軍的成員畢竟都是老兵,加上補給充足,而且一期的磨合訓練也差不多,彼此之間已經比較熟悉。所以很快就完成了整合,熟悉了新武器。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為了配合登陸作戰,不但給遠征軍配發了56機槍,增加連級火力密度,而且還增加了幾種新設備。

之所以說新設備。是因為這些東西并不算成套的武器,而是一些改良版的道具。

首先第一位的,自然就是鐵絲網。鐵絲網這東西,禁衛軍中已經是標配,但國防軍是沒有的。

鐵絲網一般是伴隨自動武器的利器,雖然本身殺傷力不大,但卻布置迅速,能夠有效的組織敵人的步兵以及騎兵的快速推進,從而為自己的機槍火力提供大量殺傷敵人的機會。

不過。鐵絲網雖然早就配置過,但禁衛軍一直沒什么機會用到實戰,畢竟在國內的戰爭。不管是討伐滿清,還是征討朝鮮,打的大都是順風仗,敵人的作戰意志也不堅決,很少有決死沖鋒的事情發生,很多時候一頓火炮就解決了。

但是日本人不一樣。日本人的狠勁兒是很難想象的,怎么高估都不過分。哪怕是目前這種并未全民開化的時代。

因此,根據李永吉的想法,一旦攻打日本,日本人很可能會負隅頑抗,甚至可能組織敢死隊進行突擊,雖然最終自己的贏面還是很大,但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很難說沒有意外。

比如說,萬一自己的人心理素質不過關,就此崩盤怎么辦?

在這里,李永吉不擔心那些太平軍舊部組成的陳玉成團,也不擔心那清軍舊部組成的彭玉麟團,他擔心的是青浦軍校的李鶴章團,那是個妥妥的沒怎么經過實戰,空有一番理論以及訓練的學生軍啊。

也就是說,在遠征軍的三個團之中,李鶴章的第一團雖然最高傲,最眼高于頂,但其實卻是李永吉最擔心的。

因為這些年輕人都沒有真正上過戰場,全部都是憑著一股子書生意氣,或者說一股子年輕人的沖動報名參加的。

跟其他兩個尸山血海中殺出來的團相比,他們的知識水平可能更高,理想也更豐滿,但殺氣跟經驗就未免少很多,真上了戰場,打打順風仗還好,要一上來就打惡仗,未必能吃得消。

有了鐵絲網就不同,鐵絲網配合壕溝,可以有效的阻止敵人的沖鋒,讓人在時間是以及心理上有一個緩沖的機會,尤其是對第一團官兵而言,心理上的緩沖尤其重要。

打仗就這樣,沒上過戰場的新人一開始或許害怕,可如果讓他們緩過勁來,發覺對方不過如此,然后殺紅了眼,那就算是入門了,以后再遇到惡仗,也再也不會害怕了。

而且,第一團沒經驗,但第二團跟第三團都是打老仗的,對生死早就看淡,不過有一利必有一弊,第二第三團雖然經驗豐富,但他們知識水平低,對新武器,尤其是對火炮之類的武器掌握度很差,一般就會玩玩直射。

相反,第一團雖然作戰經驗少,但他們是軍校出身,有深厚的理論知識以及實際演練知識,開槍什么的或許沒什么太大優勢,但如果是玩火炮之類的技術兵器,那是最拿手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平時訓練的時候,雖然為了公平或者訓練士卒的緣故,火炮是平均分配到每一個團的,也就是說每一個團都有一個炮兵連。

但實際上,等真正要作戰的時候,火炮是要被集中使用的,到時候會組成一個歸旅部直接指揮的獨立炮兵營,而這個獨立炮兵營的火炮會從各個團里抽調,操炮手則全部使用第一團的人。

換言之,一旦開戰,第一團就是旅部的親衛團,看似是重視,其實是愛護。

就是說,第一團只是在后面打打炮,執行一下警戒,順便當一下后備部隊,而真正攻堅作戰的主力,將會交給第二團以及第三團。

除了鐵絲網。給遠征軍裝備的第二件道具,就是特種炮彈。

所謂特種炮彈,那可不是什么曾經在遼陽作戰中使用過的毒.氣.彈。而是縱*火彈,也叫凝固汽油*彈。

凝固汽油*彈制造起來并不復雜,原材料在現代社會也不難搞,尤其是制作成前裝炮彈,那更是相當容易。

之所以想到汽油彈,是因為日本的房屋或者堡壘多是木質,一旦對方負隅頑抗。那么為了減少己方損失,不介意放火燒城。而如果是要對一個城市規模的地區放火。還有什么比凝固汽油彈更好更方便的呢?

其實,一開始李永吉是想過噴火器的,不過那東西特別難弄,操控也復雜并且危險。反倒是凝固汽油彈,相對要簡單不少,因此很早的時候,這種武器就已經開始在馬鞍山兵工廠進行秘密的試生產了。

不過,雖然有完善的資料以及充足的原材料,但畢竟以前沒接觸過,因此研發這東西畢竟也需要時間,所以等比較完善的凝固汽油彈終于生產出來,并檢驗合格之后。李永吉就讓他們加快生產這種前裝型,帶延時引信的凝固汽油炮彈。

李永吉當時的目的,是想先生產出一批樣品。然后把這些東西送去朝鮮,讓朝鮮人嘗嘗鮮,畢竟朝鮮也多是木質結構房屋。

問題是,雖然研發出來了,而且是最簡單的延時引信,雷..汞起爆。但生產這東西畢竟還需要時間,等他們好不容易生產出一個基數的炮彈(100發)。卻忽然聽到朝鮮投降的消息,因此這種武器也就沒用得上。

盡管沒有在征伐朝鮮的時候用上,但這種東西依舊被繼續不斷的生產下去,事到如今,已經先后制造了兩千發炮彈,幾乎把李永吉原先從現代社會弄來的原材料消耗一空。

聽到打日本之后,李永吉就想起了這東西,特別指示馬鞍山兵工廠,讓他們把這種特2型縱火彈交給遠征軍,讓遠征軍親自試驗一下這種武器的實際戰斗力。

之所以叫縱火彈,那當然是為了混淆視聽,而且也更形象,如果直接說凝固汽油.彈,那說不定就有人從名稱里想到點什么,那可就不是好消息了。

56式機槍、戰術鐵絲網,還有縱火彈,這就是李永吉給遠征軍提供的三樣大殺器,基本都是直接從禁衛軍序列中調撥的,除了增加遠征軍的優勢,主要也是希望利用日本戰場,先檢驗一下這三種武器相互配合后都有什么樣的威力,因此,在提供這三種武器的同時,其實禁衛軍中也派了一支觀察組,專門觀察這三種武器,尤其是后兩種武器的使用情況。

當然了,禁衛軍中的其他新武器也還有不少,比如火箭筒啊,火箭炮啊啥的,不過那些東西就沒必要,不說操作難度,也不符合性價比。

實話說,這三種新設備,機槍還好,上手不難,可以說一教就會,不過鐵絲網還有縱火彈,那就不是一般人能玩的起的了,因此后兩種武器主要還是交給了第一團去負責。

第一團都在軍校接觸過鐵絲網,也知道如何快速布置,所以如有需要,客串一下工兵,為部隊提供快速掩護,那也不是什么事兒。

至于縱火炮彈,雖然以前沒用過,不過這東西跟普通的炮彈用法一樣,無非就是需要先好像拉手榴彈一樣,用拉繩拉燃炮彈的引信,然后再放進炮口里面發射。

也就是說,由于引信問題,這種炮彈的裝填有嚴格的程序,必須又快又準,否則一個不好炸膛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好在,以前他們在軍校也是大量使用過這種前裝火炮,并且學習過使用相同引信的爆破彈,所以當爆破彈打就是了,也沒什么難的。

最后,用了一晚上時間初步熟悉下新武器,到了第二天天剛亮的時候,早就準備好的全體遠征軍官兵就抵達吳淞軍港,然后依次登上海軍第一艦隊的運輸船,向臺灣府的高雄港駛去。

為什么是高雄港呢,這自然也是為了欺敵,畢竟吳淞港人多眼雜,港外船舶密集,尤其是日本橫濱到上海港之間的航線。一直是繁忙的緊,所以如果直接從吳淞港去日本,很難不被發現。

相反。先去高雄港就不同,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的計劃,這路上就算遇到人,也不會有什么疑問,而高雄港目前是個新的軍港,人跡罕至,尤其是被開辟為海軍基地之后。基本沒有什么商船過來,一旦過來也會被驅逐。所以部隊先來高雄港,能夠起到很強的隱蔽性。

根據計劃,部隊抵達高雄后,會先做一些適應性訓練。尤其是適應一下新的武器跟戰術,不過時間只有三天,三天之后,就會利用夜色當掩護,直接從高雄港北上,直奔薩摩藩的鹿兒島城,對鹿兒島發起突然襲擊。

就在石達開呆在港口上,看著自己的士兵陸續有序的開始登船的時候,忽然迎面走過兩個人。

其中一人他認識。正是海軍第一艦隊的艦隊司令莫海虎的副官,好像姓唐,具體名字忘了。

至于他身邊那名留著三七分短發。身穿鐵灰色中服,一副標準公務員打扮的中年人,石達開就不認識了,但看樣子似乎是一名來頭很大的大人。

很快,那兩個人就走到石達開跟前,然后那名身穿白色軍官服的唐副官先下意識的想給石達開敬個軍禮。不過他很快就反應過來,石達開現在不是正規軍序列。不能用軍禮,于是手抬到一半的時候,就順勢變成抱拳禮:“石大人好。”

“唐大人好。”石達開也抱拳還禮。

那名唐副官點點頭,然后也不廢話,直接伸手掌指了指旁邊的那位中年人:“石大人,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內務府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特派員——李鴻章李處長,今次前來,是要跟你們一起前往日本。”

“內務府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特派員?”石達開看了一眼李鴻章,立刻皺起了眉。

不過,石達開皺眉,并不是被李鴻章這個名字嚇到了,這個真沒有,他是被之前那個內務府中央執行委員會特派員的名號給嚇到了。

沒錯,這就是另外一個時空那個被譽為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同時也是李鶴章的哥哥。

在另一個時空,李鴻章也是赫赫有名了,只不過在這個時空,由于李永吉的突然崛起,李鴻章并沒有多少機會大展宏圖,相反,一直都是不得志,所以除了湘軍的曾國藩比較看重他的才華之外,他其實并不起眼,名聲并不顯,甚至還不如彭玉麟出名。

不過名人就是名人,李鴻章在另外一個時空之所以聲名顯赫,除了運氣好,抓住了一個好機遇外,跟他自身的素質與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李鴻章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做事縝密,處事圓滑,在細節上做的很好,待人接物也相當不錯,是個情商相當不錯的人,天生就是當官的料。

所以,當李永吉席卷全國,李鴻章果斷拋棄了原來的舊主曾國藩,投入了國務院的大家庭。

李鴻章跟李鶴章走到路不同,他先是直接去參加了公務員考試,然后以優異的成績筆試過關,成了一名公務員。

再然后,他選擇了繼續考試,接連過關,考取了內務府的內務員身份,成了一名內務員。

如果正常情況下,自然不可能這么容易就成為內務員,實在是李鴻章運氣好,遇到好機遇了。

原本,李鴻章考取公務員后,原本由于成績不錯,進了國務院,當了一名國務院的下級參贊,其實就是跑腿的刀筆吏,類似于以前清朝的軍機章京。

不過,很快李鴻章就發現,其實國務院的夏季參贊權力并不大,大都是做一些跑腿以及文牘的工作,要想通過這個渠道快速往上爬,那是難上加難。

正好,那時候內務府大擴招,所以李鴻章就再次去報考了內務員考試,再次順利過關,成了一名內務員。

雖然成了內務員,算是內務府的人,不過他的工作地點并沒變,依舊是國務院,原因么,就是他被沈世明看中了。

沈世明除了是國務院首相外,本身還兼任內務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副委員長的職務,而中央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執委,是內務府一個權力相當大的實權部門。

為什么說呢,從官職就看出來了,正委員長就是李永吉自己,副委員長有兩個,一個是沈世明,另外一個是皇后殷素素。

那么,這個部門全力多大呢?

可以這么說,中央執行委員會下派的人,這就類似另一個時空紅朝的中央特派員,巡視組,或者古代的欽差大臣,總之是大大小小包括政治軍事外交等等,什么事情都可以過問,在緊急情況下,甚至有臨機決斷之權,可以直接把任何級別的官員扣留。

也就是說,中央執行委員會,是內務府的核心部門,也是真正的內朝權力機構,中央特派員在地方與民間之中,就是叫欽差大臣的。

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特派員負責糾察地方,而中情局則是類似于錦衣衛,負責特務工作。

所以說白了,李鴻章現在就是欽差大臣,雖然只是個處長,但因為是中央特派員,權力依舊很大。

根據規矩,中中央特派員外出公干,必須派遣兩名以上的中情局特工隨身保護,特殊情況下,這名外派人員還有權調動當地駐軍提供保護,反正是權力相當的大。

不過這次李鴻章為了低調,所以沒有讓那幾個中情局保鏢過來,但其實就在附近盯著呢,石達開也能感覺到有至少四個人一直在密切的觀察著自己。

其實呢,原本這個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權力還沒那么大,過去只是管理各地內務員的一個機構。

不過當李永吉任命沈世明為首相后,沈世明曾經提出增加首相幕僚,然后以首相特派員的身份去巡視地方,以處理一些中央暫時無法顧及的地方,尤其是貪腐與瀆職問題。

李永吉覺得這辦法不錯,但又不想再多開一個部門,于是就直接用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這個架子,然后增加了一個中央特派員的編制。

總而言之,中央特派員的名稱,就是欽差大臣,雖然沒有具體權力,但可以直達天聽,現在石達開忽然遇到這么一個人,心里不犯嘀咕是不可能的。

畢竟傳聞都說,這中央特派員據說主要就是為了調查官員貪腐與瀆職的,現在過來自己這邊,莫非是有什么問題么?(未完待續)

如果覺得好看,請把本站網址推薦給您的朋友吧!

出門在外,就上移動版m.binhuo

我喜歡這本小說推薦

暫時先看到這里書簽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