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一七八章 登基大典(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七八章 登基大典(二)

第一七八章 登基大典(二)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22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正文

國號、年號、國旗、國歌這些東西都定了,基本大的方向也就沒問題了,其他憲法之類的東西,實際上跟登基大典沒有絕對關系,完全可以登基之后再重新商量。

登基大典實際上就是個儀式,就是個向世人宣告一個消息,那就是老子當皇帝了,新的領導班子成立了,你們都要聽話的意思,是確立名分,就跟搞結婚儀式一樣的道理。

當然,如果國家成立久了,制度健全了,那么登基大典肯定就要更復雜,不過開國皇帝么,這些事情就一切從簡,一切都可以自己說了算。

如果時間寬裕,自然還可以進一步的討論細節,比如以后的國家憲法怎么搞,政府架構怎么弄,官員品級怎么評等等,但這都不是一天兩天能搞清楚的,也不是一兩個人能說完的,必須開會討論,比如立憲會議之類的東西,所以在這種只有四天時間就要登基的時刻,是絕對不會再費力氣玩這些的。

也就是說,只要確定了國號跟年號,理論上就可以搞登基大典,所以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登基大典怎么搞,儀式怎么安排。

本來李永昌為了這個儀式,是想復古的,玩唐朝李世民等級那一套,所以他提前做了不少功課,招了不少老學究,還查了不少典籍,甚至還找了不少蘇州的優伶藝人,搗鼓出了一套《秦王破陣樂》,并打算把這個樂曲當作登基大典的背景音樂。

這可不是個容易事,真正的《秦王破陣樂》其實早就遺失,眼下的這一套,其實是蘇州、常州等地的曲藝優伶們集思廣益,根據典籍里的記載,重新制作的一套東西,打著《秦王破陣樂》的旗號而已。

其實李永昌召集藝人搞歌舞這件事,在江南地區的娛樂界甚至民間早就不是新聞,也就是李永吉平時太忙,從來不關心這些,才不知道這個事情。

既然自己哥哥這么上心,李永吉也就不推辭,打算先提前聽聽這個《秦王破陣樂曲》效果如何。

似乎早有準備,當李永吉提出想要聽一聽這個曲的時候,李永昌很快就叫人去準備,然后沒用一頓飯的功夫,就過來說準備好了。

本來李永吉還沒多少期待,就當聽個稀罕,但真正一聽卻發覺不是那么回事,人家這個樂曲相當好聽!

那《秦王破陣舞》的曲調,完全就是一副慷慨激昂的軍樂,除了大鼓,梆子,還有編鐘、尺八、笛子等樂器,古風古味的一點也不比現代音樂差多少。

李永吉一聽這曲子,忽然恍然有一種回到以前的出租屋,然后沒日沒夜打《全面戰爭之幕府將軍》的感覺,聽起來還真是有一種振奮激昂的感覺,并不是軟綿綿的無病**。

當然,這曲子好歸好,但受限于技術跟知識積累,跟現代音樂還是沒法比,比如《故宮的記憶》這首曲子,就比這個好太多,也更適合當登基大典的背景音樂,畢竟本身這首曲子就有一種堂皇大氣的中國風。

所以,李永吉最終還是決定繼續用《故宮的記憶》當登基大典的背景音樂,這首曲子么,可以當慶典結束后的余興節目。

定了樂曲之后,李永吉看到李永昌還想繼續搞什么萬人膜拜那一套,就知道不能繼續聽他的了,終歸還是要按照自己的,不對,是按照張信達的方案來更好,起碼他更能接受。

略微一想,李永吉就屏退其他人,只留下李永昌跟自己,然后在對方奇怪的眼神中,從懷中掏出了一臺平板電腦。

“這,這是何物?”果然,第一次見到這東西的李永昌立刻就好奇的不行,再怎么說,他其實也不過才二十五歲不到,還是個好奇心旺盛的好青年。

“這叫平板電腦……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的登基大典早有人給我做過策劃,我覺得你應該看一看。”

李永吉說完,就在李永昌的驚呼聲中,打開了平板電腦,又經過一番解釋,這才在對方的持續驚嘆中,調出了一款動態視頻,放給李永昌看。

李永吉在平板電腦上播放的動態視頻,其實是個動畫短片,里面的人物跟布景等全部都是動畫、還有真人解說,并附帶字幕,當然了,字幕都是繁體字。

在動態視頻中,全方位的演示了一番登基大典的安排與流程,不但有整體效果動畫,還有分解動畫,比如其中的衛兵、仕女,大臣等不同人的服裝怎么穿,造型怎么做,走位怎么走等等,都有詳細的說明。

根據這上面的做法,所有人,包括李永吉這個皇帝本身,都必須嚴格按照流程走,也就是掐著時間走到指定位置,然后掐著時間做出相關動作,比如叩拜、歡呼等流程,都是有規矩的,不能亂來。

而在什么時間播放什么音樂,什么時間鳴放禮炮,放多少禮炮,什么時候鳴槍,鳴多少槍,也都有規定。

別看分解很麻煩,但效果圖出來卻不錯,簡單奢華堂皇大氣,做一個登基大典完全足夠,甚至連李永昌自己都充滿了期待。

“我看這個不錯。”看完之后,李永昌嘆了口氣,“就照這個來吧,比我多安排好多了。不過,這些服裝啊馬車啊什么的,我們根本沒提前準備啊。”

“放心,道具什么的我早都準備好了。”李永吉笑了笑,“你只需要把人召集過來,我們提前彩排個兩三次就行。嗯,讓你召集的就是各方文官大臣,到時候我們自然會安排禮儀官,教他們怎么走位,至于造型問題也不用擔心,我自己有造型師,全權負責了。”

的確,李永吉真的有自己的造型師,這個造型師就是他的貼身女仆之一的麗麗,她平時最喜歡打扮,經常學習李永吉帶來的現代禮儀跟造型,并在那些少年親衛團以及女仆中試驗,時間一長,也成了此道高手。

當然了,麗麗雖然喜歡打扮,但一開始不過是本能跟天性,也不可能有目的的去學這些東西,更不會這些,她之所以能成為此中高手,實在是李永吉看她對這方面有點**好跟天分,覺得以后應該有點規矩跟體面,所以就找張信達提前搞了一套不倫不類的華禮,并做一部部的真人示范視頻,然后讓麗麗去學。

所謂的華禮,其實就是包括坐姿、行姿等一系列人在不同場合不同狀態下的儀態,其中女人怎么做,男人怎么做,在什么場合怎么做等等,都有要求。

雖然要求很多,但如果跟古代的禮儀比,那就大大的簡化了,因為華禮中不講究下跪,更多的是玩鞠躬,沒錯,就是跟現代日本一樣,上下級之間不再玩下跪,只是玩鞠躬跟拱手禮,算是進步了半級。

根據要求,同輩、同僚之間都是抱拳拱手禮,晚輩對長輩,那就是鞠躬加拱手禮。

如果是面對上司,平時的場合就是拱手禮,正式場合就只雙手貼大腿外側進行鞠躬,階級差越大,鞠躬的幅度越大。其中只有面對皇帝的時候,無論什么身份,都必須是九十度鞠躬,其他時候都不需要九十度彎腰,也就是說九十度彎腰是最高禮節,也只能對皇帝行這個禮。

拱手禮是普通人跟文職之間,算是行古風,但軍官之間就是必須行現代軍禮,哪怕對軍官之外的體系也一樣。

下跪禮也保持下來,但只有在重要的慶典面對皇帝,或者特殊節日祭拜先人的時候,才可以行下跪禮,平時嚴禁下跪,沒有特殊原因的當眾私自下跪,或者除皇帝之外有人強迫他人下跪的情況,都屬于犯罪。

之所以這么搞,就是為了逐步廢除下跪禮,李永吉不記得從哪兒看到一個文章,說下跪行為跟鞠躬還不同,其實是打斷了民族的氣節與脊骨,只有全民不跪,全民養成仰頭挺身的習慣,才能潛移默化的改變那種膽小怕事的思想,變的更有攻擊性。

雖然這個說法未必準確,不過李永吉本人來說的確比較討厭下跪,這可能跟他現代人的思維有關,所以干脆就準備以法律的形勢定下規矩,那就是除了特殊情況,對特殊人,比如對皇帝,對死去的先人,或者拍戲搞活動等等,其他情況下都不準隨意下跪。

換言之,男兒膝下有黃金以后就不再是個俗稱,而是真正要實行,因為一旦沒有原因的私下向另外一個人當眾下跪,被看到了,或者被舉報了,那就要罰款,罰款數目視乎情節嚴重程度而定,最低是一兩銀子,最高則是一萬兩。

一旦有強迫他人下跪的,則強迫者要被逮捕,被強迫者如果心甘情愿,沒有去告官,那么也要入罪。

這也就是說,哪怕你是忠心耿耿,自己樂意給主人下跪也不行,或者說你只能自己偷偷下跪,如果被人發現,舉報了,那么雙方都有罪。

這么搞的原因,是李永吉看明白了,不玩強制措施,以中國人此時的特性,根本就什么也做不好,中國人就是認強制這倆字,你要不強制,什么經都能給你念壞了。

當然了,這些只針對成年人,未成年人不在此例,未成年人也是可以玩跪拜的,這個東西李永吉就不能再強行砍掉了。

至于特殊慶典上保留給皇帝下跪這一條,比如登基大典上,就有百官跪拜這一個儀式。留下這個禮儀,是李永吉跟大家的一個妥協,也是強化自己皇帝權力的一個好方法,畢竟唯一性本身就有很強的暗示心理,再者說,跪拜皇帝如果單純當作一個傳統禮節,也說得過去。

這還都是通俗禮儀,至于更復雜的宮廷禮儀,那就約束到更詳細的方方面面,甚至連一個碗要洗多少次都有規定,不過這都是約束仆人的,不是約束李永吉自己的。

這些東西自然都是學的現代日本,比如在日本很多餐館,碗筷怎么刷,刷多少次,都有要求,甚至碗筷擺放等等也都有明確規定。

李永吉覺得這其實是個好的學習例子,只有什么的偶講求規矩,才能更加的有秩序,而中國人,不,應該說亞洲人,似乎更偏向于秩序,你給他們太多自由,反而會壞事兒。

雖說學的東西很多都是日本的,但那都是現代日本,跟1860年的日本完全是兩碼事,要知道1860年的日本天皇還弱,皇室也根本沒那么多規矩,民間規矩就更少了,而且此時的日本跟現代日本不同,流行的依舊是下跪,而不是鞠躬,鞠躬那是武士階層以上的人才能玩的。

總之,張信達讓人搗鼓出來的那套改版的中華禮儀簡繁都有,雅俗俱存,而這些東西都以視頻教學的方式發送過來,再讓麗麗去學,去試驗,然后進行自我的總結,慢慢也就成了自己的一套內部禮儀體系,尤其是其中的造型,麗麗更是玩了個十之**。

現在么,按照這個流程,不用麗麗去弄太高深的禮儀安排,只需要讓麗麗按照示范流程里的分解視頻,給仕女制作造型就行了,至于官員的服飾與造型,都他們自己來搞。

在服飾方面,雖然李永吉是打著復興中華,復興漢族的旗號,但他并不認為傳統漢服就一定合適,因為傳統漢服也好,現代漢服也罷,都太過繁瑣,不夠利索,所以他規定把服裝分為常服跟禮服兩種。

常服就是現代版本的唐裝,保持立領、箭袖、盤扣、對襟等中華元素之外,也增加了墊肩跟掐腰,外面還增加了四個口袋,換言之,說是唐裝,但其實就是中山裝,叫唐裝不過是打著個旗號而已。

按照規定,民間不論,所有官員在辦公期間都必須穿唐裝,也就是中山裝,不同官員的品級直接從衣服上是看不出來的,只能通過佩戴的胸章來分別。

沒錯,李永吉打算在官員中也普及胸章制度,胸章會寫明你的級別跟官職,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又是什么級別的官員。當然,以前的官牌制度也可以保留,但一般不會隨意拿出來,只當做名譽類的東西,真正要出示的,是官員的證件。

常服是平時穿的,但如果出現重大禮儀,或者舉辦酒會之類的場合,就可以穿禮服了。

禮服跟唐裝不同,那是完全的漢服款式,但都是經過修改的現代漢服模板,增加了墊肩跟掐腰,一共三層衣服,會顯得更加的挺括,修長。

所有的禮服也都是一個樣式,都是藏青色打底,添加月白色花紋的寬袍大袖加烏紗帽,這些禮服其實就是現代《新武媚娘傳奇》劇組的戲服加以改良的一種服裝。

之所以禮服也搞成一個款式,不是說就一定如此,而是暫時李永吉還沒給官員定下品級制度,不好根據品級來劃分服飾,而登基大典馬上就要開始,重新定品級也來不及,不如就干脆官員都穿一種禮服,樣子一樣的話,整齊劃一反而更好看。

也就是說,官員雖然有常服跟禮服之分,但從服飾上已經沒法直接看出品級大小了,只能通過胸章或者官牌去分辨,當然了,以后官員的正式級別劃分出來之后,禮服肯定是要有一定變化的。

不過就算禮服以后會有所變化,能讓人直接從禮服看出品級大小,但李永吉會下一個規定,辦公期間或者公眾場合下,只準官員穿常服,只有私下場合或者特殊的節日慶典活動中,官員才可以穿禮服。

從這些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李永吉雖然沒有放棄漢服,但其實是想把漢服高端化,并只當做漢家的禮儀服裝來看,平時還是注重常服,也就是中山裝版的唐裝。

這樣做自然好處多多,首先一點就是可以增加效率。

或許說了,換個衣服怎么會增加效率?這個可不是說笑,有研究表明,穿復雜的古代衣服去辦公,效率就是不如中山裝跟西裝這樣的衣服。

再說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服裝簡潔化是大趨勢,后世中國為啥沒復興起漢服來,除了意識形態還有習慣等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現代服裝更簡潔方便,更能適應快節奏的生活。

除了效率,其次一點就是增加民族融合性。要知道,漢族的服飾其實民族特性也相當明顯,如果官服全都是漢服,很多其他民族要融入就困難點,至少會視覺化。相反,如果搞一種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服飾,以國服跟國家名義推廣,就會容易的多。

在不久的將來,李永吉所領導的中華帝國必然不會只有這么一點地方,必然會向外擴張,必然會有大量其他民族收容進來,到時候也必然會有外族人當官,如果還是搞漢服,這些少數民族估計就有情緒化了。

相反,如果一視同仁,漢人也穿新的名叫唐裝的國服,那情況會好一點,至少能自圓其說。

說真的,如果按照李永吉的本意,他是主張全面中山裝化,不玩禮服那一套,還是張信達非要搞常服禮服那些東西,說什么藥保留中華元素,再加上張信達早就搞好了,還定制了很多衣服,不好抹了他的面子,才要了下來。

總之,李永吉現在服裝道具等一應物資俱全,還有完整的策劃案,接下來需要的,就是讓演員,不對,是讓手下都趕過來配合著做個彩排,然后在四天后正式的登基大典上,面對眾多百姓跟外賓,根據要求走一遍儀式就完了。

說是這么說,實際搞起來肯定復雜要命,至少不會輕松多少就是了,再加上還得趕去蘇州忙彩排,因此這四天多的時間里,李永吉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估計是沒工夫偷懶了。R1152(www..)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