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四五九章 狂吹唯武器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五九章 狂吹唯武器論

第四五九章 狂吹唯武器論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9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超過萬名書友共聚,與您共享讀書的樂趣!


對林肯的問話,斯克斯特規規矩矩的作了回答,尤其是在描述林肯最感興趣的問題,即史密斯蘭防御戰的時候,非常的詳細,包括他當時如何安排防御計劃,為什么那么做,具體怎么做的,都全部做了說明。

自然了,在這過程中斯克斯特很小心的避開了不利于自己的地方,比如沒說是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才導致中國人從背后奇襲成功,而是說中國人實力太強,選擇從兩面夾擊,又用了鐵甲戰車跟艦炮轟炸,他是經過了艱難的防守,才在對方鋪天蓋地一樣的火力下被迫戰敗。

雖然斯克斯特說的很復雜,很曲折,也很驚險,但其實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他的指揮完全沒問題,失敗的原因不是自己太無能,而是對方太強大。

這當然跟事實不符!

其實嚴格說起來,斯克斯特倒也有些才能,畢竟是西點軍校的高材生,畢業時候的成績比格蘭特還要好,但他長于戰前規劃,擅長練兵帶兵跟土木作業,在沒有激烈對抗之前,屬于中規中矩的將軍。但問題是,一旦敵我雙方進入短兵相接的激烈交戰階段,他的應變能力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就說當初的史密斯蘭防御戰吧,他之前的防御規劃都不錯,比如主動放棄開羅,集中力量固守史密斯蘭,加強土木作業,構筑多重壕溝工事等,都中規中矩,甚至就連后方的漏洞,嚴格說也不是他的疏忽,而是因為準備的時間不足。

也就是說,當初斯克斯特一直忙著在史密斯蘭做土木作業,在時間跟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優先加強正面防御的工事,本身并沒有錯誤,因為如果同時在多方作業的話,只能哪個地方都不成。

所以說。在戰前的規劃方面,他做的相當不錯,就算換了格蘭特、米德等等名將過來,這方面做的也不能比他更好。

但是。一旦戰役開始之后,他卻犯了個大錯誤,就是把兵力過于集中于防御工事完備的前線,對己方薄弱的后方卻照顧不足,并沒有投入太強的兵力。

如果是打著防守反擊的心思。他那個安排倒也無可厚非,但既然知道中國人的攻擊犀利,他不想著全力防守,尤其是填補自己的漏洞,竟然還做出那種集中兵力于一點的安排,就有些兒戲了。

雖然就如斯克斯特自己說的那樣,以中國人當時的火力密度跟威力,就算他怎么防守都沒用,但如果他能集中重兵在后方的薄弱環節,起碼能拖延很長一段時間。最起碼能給遠征軍造成更大的損耗,不會那么快就戰敗投降。

畢竟他當時可是有十五萬人,如果不是那么快的全線崩潰,一點一點跟總共才三萬人,且還要分兵兩路作戰的遠征軍耗的話,勝負還是很難講的。

因此,那場防御戰的主要原因,是斯克斯特的疏忽,他沒想到遠征軍到來的速度這么快,而來了之后。也沒想到要先守好后方,導致后方空虛,被遠征軍迅速來了個分兵后插,一個措手不及。導致全盤皆輸。

當然,這里也有李永吉的部隊行動速度太快的原因,因為李永吉剛剛抵達戰場,就迅速做出了正面佯攻,另外派部隊迂回后方突擊的策略。

李永吉的那種戰術,已經屬于閹割版的閃電戰了。反應速度都是以現代戰爭來算的,而斯克斯特的戰術思維還停留在近代戰爭的范疇內,反應速度跟現代戰爭完全不一個層次,所以才會措手不及的著了道。

如果給斯克斯特充分的反應時間,他肯定會反應過來,知道自己后方的空虛,調動部隊填補空白,但李永吉的果斷行動以及行動速度沒有給他彌補錯誤的時間,這才一舉突破成功。

其實縱觀李永吉在北美的一系列戰役,之所以連戰連勝戰果輝煌,除了武器裝備遠超對手外,戰術思想跟戰術節奏的不同也很有關系。

原因很簡單,李永吉的部隊雖然火力跟機動力都相當強大,遠遠超過對手,但如果對手能知道你的攻擊力度跟攻擊節奏,用人數跟堆砌,用士氣來維持,再借助一些戰備工事的話,純粹防守還是能夠守住的。

畢竟李永吉的那支摩托化部隊雖然很強,但人數太少,重火力也并沒有逆天,火力密度甚至還不如另一個時空的二戰水平。

換言之,如果做個類比,李永吉帶領的那支部隊,可以看做侵華戰爭初期的日軍王牌部隊,而美軍則可以看成是國民黨軍的地方雜牌軍。

憑著更先進的武器、更強的組織能力以及更好的戰術能力,侵華日軍固然可以多次以少勝多,在野戰中堪稱無敵,但如果對方的人數多到一定程度,且士兵也能擁有足夠的士氣跟勇氣之后,日軍的進攻節奏就會陷入停滯階段,未必能一路順暢了。

毫不客氣的說,二戰時期的抗日戰場,中國當時除了地域廣大跟人員眾多外,其他各方面都不如日軍,純粹是靠著堅韌不拔以及寧死不屈的堅忍精神,用水磨的功夫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很多后世的公知動不動在網上說啥中國其實沒有取得抗日勝利,是美帝幫忙才贏的,說如果沒有美帝跟蘇聯,中國早被日本吞并了。

這其實才是真正的腦殘,因為到了抗戰中后期,全面侵華的日本早就后勁不足了,他們的國力根本就不足以在當時跟中國全面戰爭,根本就不可能全部吞下中國,只是一個大東北,日本還沒有消化干凈呢。

因此,當時的日本,表面看似乎還很牛逼,很犀利,可已經漸漸乏力,按照當時中日戰場的形勢,其實就算再投入關東軍下來,也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擊敗中國。

最大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國已經激起了全面抗爭的心思,是真正的全民抗戰,加上中國本來就工業能力不強,哪怕是淪陷區。也無法給日本提供更多的工業補充跟農業補充。

所以說,當時的日本陷入一個怪圈,打下的中國土地越來越多,可不但沒有得到更多補充。反而要耗費更多的兵力投入地方鎮壓,導致自己寶貴的兵力越來越稀薄,而通過占領獲得的戰略物資呢,除了一些糧食礦產外,其他像寶貴的石油、橡膠、火*藥、鋼鐵等都無法得到滿足。

那個時候。日本打的地方越多,花錢就越多,兵力就越顯不足,最終導致國內經濟跟不上,進入到破產邊緣,完全是靠前線的勝利在支撐民心,讓國內越來越貧困的日本民眾還能繼續支持日本政府。

正是因為越來越窮,物資越來越短缺,日軍才不得不急功近利的進攻東南亞,為的是掠奪鋼鐵、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但這也必然跟美國產生沖突。

當然了,就算日本不侵略東南亞,美帝也不會看著日本侵吞中國,蘇聯更加不會,所以從一開始這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沒有美帝跟蘇聯的幫忙,單純靠中國自己,其實也能戰勝日本,沒別的,就因為中國的韌性更強。能拖得起,而日本已經無法取得完勝,拖不起。

所以說,就算沒有美國跟蘇聯幫忙。單純靠中國自己,繼續拖下去一樣可以贏得勝利,反倒是美帝最后摘桃子一樣的一擊,讓承擔更多壓力跟損失的中國失去了向日本討還血債的機會。

后世很多人都說是當時的某領導人自己放棄了討還血債的機會,其實這才是不懂事兒,因為當時日本已經是美帝的囊中物。怎么可能給中國太多賠償,那不是割美帝自己的肉么。

因此,反正要不到什么東西,要了東西還得承對方情,干脆大度一點,不要了,這樣表面看是傻,其實卻固化了仇恨,讓對方永遠欠著中國的情,也讓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成為一個永遠無法抹殺的事實。

否則要是給了補償,不管給多少,日本后來都會說,我是侵略你了,但我也給你補償了,兩不相欠,那怎么能成。

這或許有些矯情,但很多時候這種矯情對民族的自強心態卻很有作用,所以說很多事情都要多方面的看,不能只看一面。

話說回來,此時的聯邦軍也是一樣,他們雖然在武器跟技術方面遠遠不如遠征軍,但他們是主場作戰,又擁有人數優勢,如果能提前了解遠征軍的戰場節奏,熟悉他們的戰術原則,那么憑著他們自己的優勢,也不至于打的那么慘。

比如說維克斯堡戰役,如果格蘭特能提前知道遠征軍到來,知道遠征軍的攻擊力跟機動力,他可以提前撤退,然后固守杰克遜城,以格蘭特軍團的人數、士氣跟韌性,再加上杰克遜城的城防與豐富的補給,絕對能守得住。

但是,格蘭特不知道遠征軍的厲害,又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所以被迫與遠征軍倉促野戰,這樣就無法發揮自己人多勢眾的優勢,被對方一陣狂轟濫炸加猛沖,在沒見過的超強火力下迅速崩潰,又因為潰逃期間跑不過對方的機動車輛,最終被全部包圍全殲。

由于失敗的太快,加上通信方式太差,沒能及時把戰場的失敗形勢傳遞到后方,以至于前方格蘭特軍團被全殲的時候,后方居然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兒。

如果按照近代戰爭的節奏,此時的進攻方在結束了一場大規模殲滅戰后,應該先休整至少一周,正常應該是一個月才行,可遠征軍卻不是這樣。

遠征軍當時本身沒啥人員損失,器械損耗也及時得到了更換跟補充,所以很快就繼續北上,不給對方反應時間,這才接連打破了孟菲斯,并在孟菲斯郊外又擊敗了不知底細的坎伯蘭河軍團。

至此,憑著速攻與出其不意,遠征軍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火力優勢與機動優勢,每次都是在野戰全殲強敵,沒有給對方反應的時間,也沒讓他們把己方的戰術優勢傳遞出去。

此后,遠征軍雖然修正了一段時間,但期間都是單獨駐扎,禁止別人靠近,在武器跟戰術方面都是嚴格保密,就算不可避免的傳出去一些信息,但也是模模糊糊。無法給人一個清晰的認識。

畢竟這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雖然有了電報,但還相當原始,主要的信息傳播途徑還是靠馬匹跟人手傳遞。而像這種戰爭信息,在對方刻意保密,并且每次都是全殲對手的情況下,一星半點的消息根本無法管窺全豹,很多都是加了自己的想象。

這種信息通常是隨著距離越遠。就更加模糊的,所以到了林肯這里,他只知道前線面對中國侵略軍的時候是連戰連敗,也知道中**隊火力強大,機動力強大,還有鐵甲車跟鐵甲艦,但究竟對方的武器厲害到什么地步,沒有親眼所見的時候,也只能是根據前方傳來的信息來自我揣測。

其實,此時的美軍。跟當初面對英國侵略者的滿清朝廷一樣,都認為己方的失敗是因為武器不行,不是人不行,所以全部心思都放在中國人使用的武器方面。

因為這種想法,所以林肯也罷,英國人還有法國人也好,都把關注中心放在遠征軍使用的各種武器上,經過他們的多方打探,像單兵輕便連發槍、刀槍不入的鐵甲戰車,輕便威猛的速射臼炮等。都被他們打探出來,但像無線電通信系統,還有閃電戰等一系列新戰術等,卻沒有什么概念。

也正是因為忽視了戰術力量。才讓關注這一切的外國人都造成了一個錯覺:那就是中國人的武器已經先進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只要用上了這些武器,隨便誰都可以碾壓一切。而他們的對手在沒有這些武器的情況下,面對擁有這些先進武器的敵人,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人,士氣再怎么高。終歸還是一個失敗。

認識到了這點之后,美國人跟之前面對英國侵略者的滿清一樣,陷入了唯武器論的怪圈,安慰自己的同時,士氣也迅速低落,至少在沒有獲得能與中國人的武器想對抗的武器之前,他們是不敢繼續跟中國人打下去的。

也就是由于這個原因,林肯當初才被迫改變初衷,早早的與中國人展開停戰談判,哪怕是屈辱的要割掉小半個美國,把美國的未來,也就是西部領土都割讓出去,也要盡快跟中國人停戰。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連林肯也認為,中國人的武器太強了,面對這樣強的毫無道理的中**隊,盡快妥協才是正經,否則真有可能會滿盤皆輸。

說白了,這種誤判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如果林肯能明確的知道中國人的真正虛實,比如明白中國人的火力、機動力、還有戰術思想,尤其是歷次戰爭的生理原因之后,他或許不會這么想了。

但不管怎么樣,林肯雖然對中**隊低頭了,但對中**隊的真正戰斗力還是很好奇,很想知道中**隊真正的實力是如何,所以這次在看到斯克斯特之后,別的都是其次,詢問中國人的戰斗力才是他最關心的一點。

對此,斯克斯特也從善如流,就如當初跟李永吉商量好的那樣,刻意夸大了中**隊的武器之強大,也刻意夸大了中**隊的組織性跟紀律性,極力鼓吹唯武器論。

像精準輕便的半自動步槍,全能連發的全自動突擊步槍,還有輕機槍、迫擊炮、火箭炮、鐵甲戰車,戰車上的突擊炮等武器裝備,斯克斯特都簡單扼要的說了一下。在這些武器的原理方面他解說不多,重點都是解說這些武器的威力。像他說到火箭炮的時候,就說一次齊射就能滅掉至少兩個步兵團,而這種齊射的間隔很短,在這種火箭炮的攻擊下,范圍內的任何人都無法逃脫。

還有迫擊炮的射擊間隔跟威力,速射突擊步槍的威猛與射速,鐵甲戰車的橫沖直撞刀槍不入……總而言之,中國人的武器很好很強大,世界第一全無敵!

只要有了中國人的這些武器,最垃圾的部隊也能咸魚翻身,一躍成為讓人恐懼的存在。

吹完唯武器論,斯克斯特又開始吹噓中**人的強大,比如在說中**人的時候,斯克斯特說他們雖然身高不強,但吃苦耐勞,紀律嚴明,視死如歸,刀槍臨身也毫不眨眼,在沒有后退命令的時候,哪怕全隊覆沒也不后撤,簡直把中**人說成了一群人形怪物!

而這樣好似不像人一樣的怪物軍團,再配合上猛地不講道理的犀利武器,尤其是那些不怕槍炮的鐵甲戰車,組合起來就成了無敵的代名詞。

“所以說,”斯克斯特在感嘆中總結,“雖然很不想承認,但那些中國人在戰場上是無敵的,他們能夠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實力,能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武器威力全部發揮出來。面對這樣的敵人,人數多寡已經不重要,因為再多的人對上他們都是一個失敗,就好像螞蟻再多,遇到食蟻獸也是沒用一樣。

要想戰勝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獲得跟他們相差不大的武器,克制住中國人的兵器,再用重兵包圍,否則的話,一旦跟他們打到底,我們只會輸的更慘!”(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