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鼎1894第四七九章 讓他消失(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立鼎1894 >>立鼎1894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七九章 讓他消失(一)

第四七九章 讓他消失(一)


更新時間:2015年08月21日  作者:魯東道夫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魯東道夫 | 立鼎1894 
去看書網

更新時間:20150821

“我早就說過,那小子特么不是個好餅,結果怎么樣?被我說中了吧?丫眼瞅著這就要成事兒了,諸位還在那兒吵吵來吵吵去的,都費那么些唾沫有個屁用啊!”

京城,某個私人會所,一群道貌岸然的家伙濟濟一堂,其中一位四十來歲的男子正唾沫橫飛的發表見解。

此人穿著件紅底兒掐金的百福字馬褂,雪白的袖口翻起來能有半尺寬,大拇指上頂著個翠綠的扳指,捏著一個拇指肚大小的八仙人物鼻煙壺,穿著撒口鞋翹起二郎腿,一邊說話一邊輕拍桌案,腿還不停地抖動,活脫兒一位穿越到現在的八旗大爺。

中間也有大幾位跟他差不多的裝扮。現如今流行復古,大量打著“唐裝”名義,實則是滿人裝束的服飾再次流行,一些模樣看上去有點文化人皮相的,紛紛穿著打扮起來,出入高級娛樂場所,動不動整一些所謂的文化交流節目,假模假式的,很是能糊弄不少土鱉。

京城里邊,本來就有那么一大堆這類的玩意兒在蒙事兒,趕上這些年辮子戲刷滿屏幕,與抗日神劇并駕齊驅,再與棒子劇三國鼎立,很是具有影響力。自然而然的,他們這些學著破落八旗子弟的做派,便也有了不小的市場。

堂堂新中國的首都,天下首善之地,革命先烈們用幾十年好不容易才弄出來的清白家園,沒用多久硬是恢復了許許多多的腥膻腐臭。也不知道整日出入此間的袞袞諸公,對此有什么感想。

不過眼前這堆人顯然是如魚得水。那位很自然的宣布自己有先見之明,立馬就被另一位不服氣的給頂回去:“那五兒,你丫就剩一張嘴了吧?什么早就說過。這幾年了咱都沒聽過那音兒!我說你也甭在那兒瞎白活,有那真知灼見的,趕緊吐口。再這么滿嘴胡柴的,趁早到南墻根兒下蹭蹭!”

“嘿!我這暴脾氣嘿!姓佟的,你還別叫板!五爺這兒還真就有明證。你問問馬老三。當初是不是有那么一說?”

人堆里,一個尖嘴猴腮的中年漢子面無表情的看過來,似乎有些不情愿的扁著嘴生硬的一點頭。

那五“啪”的一拍桌子,指著那邊叫道:“瞧見沒有,唵?咱真真兒就有那眼力界兒。我說列位啊,不是我那五放馬后炮。當初你們要聽了我一句。早早兒的做了預備,也斷然不至于跟現在這么難受。”

姓佟的自然不服氣,京城里頭真正的大拿,都是那些大院里出來的新貴子弟。他們這些遺老遺少或者祖上是清末民初文化名人,后來被當成右派打倒收拾的。如今也就是在他們熟悉的領域表面上有點權威而已。

說起來,大清國兩百多年的江山,養活了幾百萬吃鐵桿莊稼的旗人,他們平時正事兒不干,便有閑空去鉆研各種奇技淫巧。于是可以看到,在清中后期這些年,很是出了一些在書畫、古玩、金石、花鳥等領域出類拔萃的人物。

一直到清末民初混亂的那些年,雖然大多數旗人早早敗了家業。混的比漢民還慘,然而終究有不少勛貴官員的家庭,都保存了大量的財富。支持他們舒舒服服的活到新中國成立。

那山河動蕩的數十年間,大半個中國都是硝煙彌漫,民不聊生。除了極少數租界以外,絕大多數國人都活得生不如死。

然而京城卻因為特殊的地位,一直都沒有爆發像樣的戰爭,加上不遠的天津租界。很是保護下來一些此類遺老遺少(包括那些漢人官員的子孫后代)。

外面打得天崩地裂尸山血海,他們在城里優哉游哉飽食終日。有足夠的時間安心鉆研這些“文化”事兒。雖說建國后開始那二十來年的運動,很是打壓了一代“文化人”的積極性。不過改開之后政策放開,他們如同魚兒入水,迅速活泛起來。

到了今天,隨著政府高調喊出來的“復興文化”綱領,一批人抓住機會粉墨登場。在老一代有節操的真正文化大師基本凋零之后,被一大批暴發戶吹捧起來的假把式堂而皇之的上了臺面,不少甚至混到了國字號的媒體之中,信口開河胡言亂語。

不過絕大多數老百姓就是看個熱鬧,權當看另類神劇。業內懂行的一些人心里再多的不同意,卻連個發聲反駁的地方都沒有。除了在沒多少人看的博客上發表長文之外,主流媒體上根本聽不到也看不到他們的真知灼見。

現實如此,那些真有涵養的人干脆閉嘴不說話,任由群魔亂舞。這邊廂卻以丑為美,不但不加收斂,反而對那些試圖站出來發表一些正確觀點的人,大肆打壓整治。

楊浩便是他們要重點打擊的對象之一。

比起那些沒錢沒勢的普通學者,楊浩具有獨自引領一代風潮的巨大實力。從一開始綢繆策劃的龐大文化項目,以數十座民俗文化城打底,以一整條影視產業鏈為基礎,收購包括一款最紅火的網絡影音軟件,多家視頻音頻網站,諸多的紙媒體出版刊物,與多家大學合作歷史文化相關產業的研究推廣機構等等。

時至今日,炎黃文化旗下的組織力量,就差一家上星電視臺了。

而他著力推動的《明史》編纂工程,卻不僅僅是編出一套文字資料那么簡單。且不說配套工程必不可少的《文獻》、《檔案》、《研究》、《編譯》、《圖錄》等叢刊及系列叢書,便可形成數以萬計種類的新圖書,幾乎是對截止到現在、整合兩個時空的明代珍貴資料,做一個史無前例的大整合。在此基礎之上,更為龐大的卻是衍生出來蘊藏無以計數利益的超級文化項目!

不說別的,光是從洪武大帝到崇禎皇帝乃至南明的歷史正劇,都可以拍他幾百集。二百多年間出現的大量奇人異事名人。又可以開幾十上百部電影電視劇。關鍵歷史階段,特別是從反元起義開始,到大明陸沉的大量戰爭,又可以支撐起來至少上千集的古裝大戲。再整的更前衛一點,采用美劇的編劇和拍攝模式。將單獨的重大歷史事件,比如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萬歷朝大敗豐臣秀吉的日本聯軍,乃至明末橫行四海的海盜軍團,等等諸如此類。

往少里說,可以衍生出至少上萬集精彩紛呈的電視劇,數十部古裝大片。有太多的東西可以搞。至于那些類似于探索發現、古代秘聞、經典人物評說演義之類的,就更是數不勝數。

而必不可少的,以歷史人物和事件寫出的小說,做成的游戲,開發的漫畫。制作的動畫,發行的周邊,由此而反哺民俗文化城的旅游業之類。到底能產生多么驚人的經濟效益,以楊浩如今的團隊班底都沒法計算清楚。

總而言之,重修《明史》代表著一個堪稱價值空前的超級大ip。為了開發這個大項目,僅僅是啟動投資,楊浩對外宣傳是軟妹幣,一百億!

一百億啊。在普通百姓心目中是個天文數字,其實也就是一座摩天大樓的造價,卻遠遠不夠用來開一場運動會(一場全運會投資一兩千億)。

不過放在特定的領域之內。這個數字就顯得太大了!基本上,要用來推動某些輿論的話,真心沒法阻擋。更別提,這還是所謂的“啟動資金”而已,后續要投入多少,誰也不知道。

反正楊浩敗家的名聲已經突破地域限制。連外國人都如雷貫耳。以前是十億級的戰艦,如今百億級的文化項目。是能夠帶動千億級的gdp,萬億級的投資建設。周邊產生的利潤會影響到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這效果之大,不可估量啊!

全國上下,許多的部門和人群是光聽打雷不見下雨,早都渴錢到了極點。楊浩的這一舉動,如同久旱逢甘霖,數以百計的項目組推動運作起來,堪稱一代頂級文化盛事。

這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挖掘優秀文明精髓,無疑是巨大的貢獻,上層除了關注和監督引導之外,也樂見其成的。

難得楊家人在經受那么大的委屈之后,還不計前嫌的繼續投身國家正面事業,慷慨解囊的做法,卻比那些玩命貪污然后往海外輸送的人,好了不知道千百萬倍。

有支持的就有反對的。那么大的錢就這么丟出去了,卻沒有他們的份兒,京城里的“文化人”群體當然不樂意了。更別提,在可以預見的成果當中,一定會把他們的祖宗那些齷齪事給毫不留情的揭露出來。這絕對不能讓他干成啊!

這一場聚會,便是在此等背景下籌備起來的。與會的人,也都是近年來在圈子里混的有些成績的中堅力量。一部分是遺老遺少,一部分則是對“我大清”充滿感情的包衣奴才的后代。還有一部分,則是“鐵骨錚錚”的所謂文化先鋒代表。他們的特點比較統一,都是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持堅定的反對批判態度。比起柏楊的所謂“醬缸文化”,他們的說法更加尖銳濕疣......不是,更加尖刻犀利。

總而言之,在他們心目中,中國人是需要從根子上斷絕的劣等人種,中國文化是必須被從文字層面全面摧毀的劣等文化。中國歷史上的王侯將相英雄豪杰,都是徹頭徹尾的暴徒、劊子手、屠夫、強盜,是必須從靈魂層面批臭推翻的。

這里頭,自然少不得二袁之類的所謂領袖和旗手。

那五兒的自鳴得意,佟某的心有不甘,都不過是場面上的小事情。主持聚會的帶頭大哥很有胸襟的等他們撕逼結束,慢條斯理的敲打著桌子做主體發言:“看來諸位都清楚了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沒錯,就是那位不安分的天字一號敗家子。以前他在別的地界兒鬧騰,跟咱們沒關系,自然也犯不上搭理他。但是現在,他卻把爪子伸到咱們的地盤,還打算下重手掀攤子鬧事,那就不能任由他胡來了。今天我們一眾業界的精英匯聚一堂。要拿出個切實可行的章程來,打斷姓楊的黑手,穩固我們的堂皇正道。諸位都有什么真知灼見,別藏著掖著,都說一說。”

話音剛落。那五迫不及待的跳出來叫道:“依我看,也甭跟他客氣了,干脆,咱們諸位業界名流一起下手,徹底把他罵成臭狗屎!我就不信,那些愛惜羽毛的學術界幫手。會頂著鋪天蓋地的罵名跟他一條道走到黑!”

搞文化的有三種人。一種是正兒八經的學術專才,基本是不善交際言辭,性格單純脾氣溫和,個人修養較高的那種。在道德品質上,堪稱榜樣典范。為人師表絕無問題。

第二種是所謂的學術騙子。這種人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但只能在嘴上夸夸其談去糊弄事兒,你讓他踏實做一個研究成果出來,絕對搞不成。但是他們會來事兒也會忽悠,抄抄論文作假都能蒙混過關。在業界,這些人通常混的風生水起,偶爾被揭穿了,也能厚著臉皮死撐一陣兒。

第三種。便是眼前這一堆人共有的特征,是所謂的“文化流氓”。

他們的素質良莠不齊,有些真的下苦心鉆研學術。只不過方向和出發點、最終的結論,往往都跟大眾認知的正道不一樣。比如說某包衣就認為,他的主子野豬皮背棄主人造反,一次次的帶著人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給大明百姓帶來無邊的苦難。袁包衣則認為,“老爺子也是非常開懷的”。對于滿人強迫漢人剃發易服、大興文字獄毀滅漢家文化。則十分曖昧的含混過去,謂之“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

交流你媽逼啊!韃子有文化可言么?有拿著刀砍得人頭滾滾。動輒滅人家九族、強迫人背棄祖宗的文化交流么?

這種人數量不多,卻一個個名聲在外。背后又有一大批遺老遺少為其張目撐腰,很是能影響輿論,破壞力極強,可謂流毒無窮。

文化流氓中的下等貨色,則是真正不學無術之輩,比如那五馬三佟二這類的。他們許多是遺老遺少,祖輩搜刮了大量的珍寶古玩,小時候雖說糟了革命整治,奈何我黨太過寬仁,終究留了他們一條命。政策放寬之后,這些人把藏起來的珍寶起出來,或者憑借祖輩練出來的手藝,在大多數國民懵懂不知貴賤的時期,低價搜羅大量珍寶古玩,迅速致富。

如今,他們也披上了一張“文化人”的皮,混在京城和各大城市的上流群體之間。聚集起來,很有影響力。

歸結起來,前兩類文化人都是對楊浩的行動持支持態度的。無他,大家都能從中獲利。唯獨第三類,卻把楊浩當成死敵。因為一旦楊浩做成了大事,他們這些人的吃飯家伙都可能被敲掉。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啊,彼此之間是解不開的死結。

那五的“高見”引來一片哄笑,跟他不對付的佟二當即譏諷:“你覺得那些招數,對姓楊的這種超級富豪有用么?人家隨隨便便出點錢,就能整一堆水軍出來為他搖旗吶喊。現如今沒節操的媒體人多了去了,你跟他拼敗家?趁早歇著吧!”

雖說國內的諸多媒體喉舌被人掌控了,想要傳播國字號的正能量相當不容易。但涉及到私人名譽這種嘴皮子官司,他們樂得拿錢耍頭條。很顯然,在場的列位即便家財豪富,捆一塊兒也不是楊浩一根指頭的對手。

那五被噎了個大窩脖,黑著臉坐回去。

主持人很擅長做和事老,當即點評道:“老五的想法以前還能有點效果,但現在卻不好辦。大家都知道,姓楊的剛剛經歷一場大風波,上頭有些領導很欣賞他的隱忍態度,在官方也是有了明確說法的。這時候跳出來對著干,且不說會留下壞印象,至少我們不能沖到前臺。可以當做第二策略,等有人站出來挑事兒的時候,咱們順水推舟、搖旗吶喊也就是了。”

“再不然,沖著楊浩那小子的私德下手?我就不信這小子一點黑材料都沒有!”

另有一人提出建議,引來了不少附和的聲音。

將心比心,他們誰也不認為,類似楊浩這種大富子弟,真正能夠潔身自好。一個從草根階層忽然竄起來的暴發戶,眼光見識能有多好?家教再怎么嚴,也不見得比山西煤老板或者地方上的富二代高明到哪里去。

佟二搓著牙花子搖頭:“這幾年可從來沒聽過那小子有什么花邊兒新聞啊!一向很少參與到上流交際活動之中,偶爾去一趟海南,也沒見誰拍到他的照片兒。這特么是不是身上有病啊!”

滿庭發出一片猥瑣的笑聲。他們是絕對不信世上有人能那么自律自愛的,下流人往往會把別人想象的比他們更不堪,絕對不認為楊浩會有多高的情操。

主持人認同的點點頭:“可以加上這方面的考慮。不過想來,那小子的保密工作一定很到位,聽說身邊一直跟著不少的雇傭兵,要買通他們爆料恐怕也不容易。這得需要合適的機會和場所,最好能找人下手。”

“嗨,機會和地方都是現成的。”一位二十來歲燃著黃毛的青年高聲叫道,“眼看就要開新一次的海天盛筵了,姓楊的小子一定能得到邀請。照他的性子,去的機會很大。我看,不如就從這兒下手,保管一擊命中!”

主持人眼睛一亮,拍案稱贊:“秦少的建議極好!”(未完待續)


上一章  |  立鼎1894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