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鼎1894第三六七章 春季攻勢(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立鼎1894 >>立鼎1894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六七章 春季攻勢(二)

第三六七章 春季攻勢(二)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02日  作者:魯東道夫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魯東道夫 | 立鼎1894 
ps:節操一旦掉在地上,就再難撿起來嘍。俺懺悔,這個月會好好更新的。

“老爺!那逆匪讓您投降吶!您瞧瞧,這是送進來的信!”

家生子出身的親隨氣喘吁吁的把一封信放在桌上,渾身大汗淋漓,小心翼翼的望著宋慶黑里透紅的老臉,話說的有氣無力。

冷不丁的,楊浩的革命軍就打上門來,之前一點預兆都沒有,現下整個山海關防區兵不強馬不壯,兵甲器械都沒整齊,從上到下多半是毫無戰心的兵將,這仗怎么打啊!

一想城外山野之間橫向列陣的大炮,親隨就不由自主的打寒顫。親娘啊,跟著老爺走南闖北打了一輩子仗,哪里見過那等兇殘豪奢的火炮啊!一顆炮彈下去,就能把小半個村子給削沒了,這要是打在人堆里,不得死傷無數啊!

宋慶的臉色不只是難看而已,心里頭更是糟的跟豆腐渣一樣,里外翻騰的氣血混亂,郁悶的幾乎要吐出苦膽來。

這仗肯定打不贏,山海關肯定守不住。對此現狀,他心里跟明鏡兒似的。

自打聶士成的部隊被一鍋端了之后,朝廷對漢人官員的防備再次提升到太平天國之后的程度。那時還有個雄韜偉略的六王爺擔綱,皇帝也算給力,這才容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位極人臣權傾朝野。

但那之后的幾十年里,慈禧太后坐鎮中樞。卻是牢牢的掌控大局,一眾漢官都老老實實的賣命。

如今卻不同以往,不說六王爺病的要死要活不能管事其實他也不敢管。慈禧太后年紀一大把了。搞政治斗爭是一把好手,但對經國治世的大政就兩眼一抹黑。而真正有能力的漢人官員多半給斗爭了下去,如李鴻章者流不是告老還鄉就是在外面當土皇帝,誰特么樂意管你大清國的江山社稷?

至于皇帝那邊更別提了。年紀輕輕的光緒皇帝表現的跟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差可比擬,都是急于求成的魯莽粗糙性子。為了搞所謂的變法,把翁同龢等老成持重的穩健大臣全都趕走,朝廷內重用的一幫子清流書生上到五十九下到剛成年的。都是放嘴炮的好手,正經做事?他們恐怕連一個村莊怎么運轉都弄不清!

就這么一副爛攤子下。皇帝和慈禧跟前兒一個能出大主意的人都沒有,宋慶這等坐鎮要隘的漢人領兵大將就坐蠟了。

別看他守著山海關好像很重要,時機卻是前面頂著革命軍,后面有盛京將軍依克唐阿重兵壓陣。前頭一旦接火。首先就得他頂上去。一旦頂不住退后,就要面對滿人大臣的刀鋒,整個兒一夾板氣。

最讓宋慶感到心寒的是,朝廷花了四千萬銀子買軍火,如今幾個月了,到位的多半分配到拱衛京畿的部隊手里。少數則被張之洞劉坤一這些大臣們給瓜分了,北面守著大清祖地的盛京將軍也頗得了部分。他宋慶這支如今碩果僅存的清軍老兵精銳,卻連一條新式快槍都沒撈到。

外人興許以為可能是不夠分的,宋慶自己卻很清楚。朝廷是信不過他呀!生怕他拿了新武器之后,指不定哪天就投了叛匪,掉過頭去打朝廷造反。

想不到為朝廷奉獻一輩子。老了老了卻落得如此下場,讓人不勝凄涼。

親兵見老爺久久不語,便抬起眼皮細心揣摩,以為他拿不定主意呢,試探著問:“老爺,這仗著實不好打。您為了大清國勞心勞肺一輩子。功勞苦勞都有了,如今天下大勢誰也鬧不清咋回事。犯不上……。”

沒等他說完,宋慶“啪”的一拍桌案,厲聲道:“閉嘴!小兔崽子,老子還沒糊涂到要你來提點的份上!”

親兵趕緊低頭認錯。他這已經是在宋家的第三代仆從,宋慶出身貧寒,沒有什么大家族的牽累,對待下人跟自家人一樣。這等后生小輩兒,也是當體己人一般拴在身邊提點教育,該打打該罵罵,毫不含糊。

宋慶老眼之中神光閃耀,盯著親兵冷冷一笑:“別以為老子不知道你們這幫小王八蛋腦袋里轉悠的什么念想,不就是覺得大清國要垮,那楊鼎世風頭一時無兩,連幾國洋人合起伙來都沒干的過他,便以為可以仗著咱們手里這點兒家當,作為進身之階換一個前程么?”

親兵臉皮發紅,這點兒心思著實瞞不過老奸巨猾的老爺子,不過要說他想錯了,那也未必。如今別說毅軍這支碩果僅存的老兵部隊了,就算其他地方招募的新軍還不是一樣?但凡能看出點眉目來的,都會及早做打算,為自己留條后路。這天下要改朝換代了,那還不趕緊點兒的找好下家?亂世之中出英雄,誰先上馬誰得機會啊!

宋慶別看整天不出衙署,其實對下頭三十營部隊里面的各種小道消息人情變化,看的一清二楚。

正因為看得清,他才沒擅動干戈。如今不同于四十年前了,隨著國門大開,交通四海,洋人大舉入侵以來,大清國辛辛苦苦兩百年形成的樊籠被徹底打破。國人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心都變野了,就再難平定的下去。

而隨著日本的入侵,楊浩的趁勢崛起,讓全國人都看清楚了滿清皇朝的內里空虛和腐朽。更隨著他的舉兵革命,一股前所未有的風潮吹遍全國各地。

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清楚這是要改朝換代的前奏,無論朝廷怎么應對,往少了說國家要四分五裂,在列強支持下軍閥割據內斗不止。往大里說,便是要有人重整乾坤一統寰宇,定鼎一個全新的國度。

無論是哪一樣。都意味著至少幾十年、多則可能上百年的兵戈征伐,天下動蕩。

中國的歷史太長了,從商周以來垂三千年的戰爭史。隨便拉出一段兒都可以對照判定。亂世之中,有槍就是草頭王,誰能最先握住槍桿子,誰就能在里面分一杯羹。覺著自己實力充足的,可以卯足了勁爭霸一番,這好比隋末十八路反王。力氣小的人,則可以暫時割據一方。待到天下爭霸風云初定,擇一個明主投靠。也能混一個光宗耀祖公侯萬代的。

這等不算多高明的機巧,稍微讀點書的人都能清楚,宋慶這等老家伙又豈能不知?

更何況,就在他的營頭下面。一堆的年輕軍官心思浮動。之前看到聶士成的武毅軍被楊浩全盤接收,便幻想著他們是不是也可以跟著換一個東家跟隨報效。

如今的毅軍三十營人馬,多半都曾經與楊浩的新軍第一師并肩作戰打過日本鬼子,對他們的實力之雄厚,裝備之齊整豪華,戰力之強悍,那是有非常直觀的印象的。跟他們正面作戰?想找死也不用那么積極啊!

所以,如今楊浩的兵鋒一起,部隊剛剛開到山海關。這才剛剛拉開架勢,身在錦州的宋慶就接到了勸降書你大爺的來的也忒快了點兒吧?全城戒嚴的情況下這玩意是怎么送進來的?說沒有人里通外敵,誰信啊!

毅軍上下人心浮動。當大佬的獨木難支,會是個什么下場,宋慶自己心里跟明鏡兒似的。但即便是如此,他依然不曾動搖。

面對貌似恭謹,實則小算盤打得啪啪響的親隨,宋慶幽幽一嘆:“小五啊!老爺我今年已經七十七了!這把子年紀已是難得的高壽。指不定哪天就得咽氣。老夫一輩子為大清朝廷賣命,掙下這一身的榮華富貴。也算是光宗耀祖了。臨老臨老了,卻不想再弄一個貳臣的名頭頂著,讓子孫后代抬不起頭來。這個道理,你可是懂得?”

親隨猶豫再三,咬著牙回嘴:“老爺這話小的不敢茍同。一樣的事兒得分兩下里說,大清國當初立《貳臣傳》,那是卸磨殺驢,用來討好咱們中國的讀書人,順帶著轉移矛盾仇怨,好讓滿人趁機抓取人心,坐穩了江山。如今天下板蕩,卻是要興復咱漢家文明,再造炎黃混一的大局。無論滿漢各族,只要能幫著積極推動民族統一和振興的,都是英雄。這不能放一塊兒說去!”

宋慶壽眉往上一挑,訝然道:“吆?瞧不出來,你個小兔崽子還一套一套的。這些話,都是那楊鼎世在報紙上說的吧?嘿嘿,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師的格局,這耍弄人心的手段,果然不同凡俗。”

說到這兒,宋慶也不由的起了感慨。他既然要面對那么大的壓力,隨時都要關注天下輿論的變化。楊浩通過報紙刊物反復宣揚的“中華民族”這一理念,如今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卻要比其他那些革命黨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又要高了一層,讓人無從抵擋。

不說別人,起碼像他這般給滿清賣命一輩子的高官,心里頭的障礙便少了一大截子。改朝換代之時,他們這些人其實是最矛盾的,又特別顧忌“忠臣不事二主”的古訓,生怕讓祖宗蒙羞,讓子孫后代沒法抬頭做人。

楊浩的提法卻不一般,那是從根上厘清什么是中華民族,把如今各族統一到炎黃子孫的概念之下,便把華夷之辨的區分一下子轉變為華洋之辯,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光是這一手,就讓無數自明胸懷百萬兵甲的高人大才佩服的五體投地。

隨后又將西方人的侵略進逼,上升為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全面覆滅,細說其中的利弊得失,更給出一條自強不息、積極學習吸納西方有機知識,包容并蓄以提升自身,再造中華文明新天地的大格局,大魄力。

如此,天下間再無第二人能拿出更切實可行、高瞻遠矚的革命路線。

而相形之下,滿清皇朝這一腐朽墮落、不思進取的民賊統治,便成了阻擋這一輝煌大勢,極可能幫著西方洋人覆滅中華文明正朔的絆腳石。如此大義之下,便將其造反的行為塑造成了光明正義偉大的舉動。跟上去的人,必然成為光耀千古的大英雄。站到對立面上,卻必然要給徹底鎮壓。并踩上一萬只腳,永世不得翻身。

這不是尋常的改朝換代,這尼瑪鬧不好就成了比秦檜還慘的漢奸賣國賊啊!

正是想透了這一層,現在的全國各地有識之士,即便不跟著楊浩去行動,也多半不敢行阻攔之事。沒別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螳臂當車根本無濟于事。張之洞這些老奸巨猾的督撫重臣。之所以拼命的增強實力,未必不是想著關鍵時刻把自己賣一個好價錢。

宋慶看的明白,想得清楚,卻不敢輕易做決定。誠如他所說。已經虛歲七十七了,再背上個背主求榮的惡名聲,一輩子辛苦豈不是白費?

眼神復雜的看著親隨,宋慶幽幽的嘆了口氣,手指頭在信封上輕輕一敲,道:“罷了,總要有個善始善終。此事就不要再提了,傳我將令,把大凌河和義州一線的兵馬給我派上去。死守山海關!”

“啊?!老爺,這不成吧?那革命軍的大炮忒厲害了!”

親隨大吃一驚,這是怎么話兒說的。明知道不行還硬頂,老爺難不成鐵了心要當那什么“阻擋民族統一大業的歷史罪人”?

宋慶一瞪眼,渾身煞氣騰騰的呵斥:“休要多言,速去!”

“嗻!”

親隨害怕了,再多嘴搞不好就得挨刀,急忙答應一聲。三步并作兩步的沖出衙署。到了外面直起腰來,回頭一望黑黢黢的門戶。不由無聲的嘆了口氣,搖搖頭往外面行去。

看樣子,要說服老頭子已經不可能,老人家死要面子,那就成全他的心思吧。有什么罪名,還是當小的來承擔。

沒過多久,宋慶拒絕投降的消息便傳到了南面,其中要包括了毅軍調動的軍事情報,詳細的好像是從其衙署桌面上抄送來的一般。

此番北上進攻,楊浩親任總指揮。包括從遼東灣登陸攻擊向牛莊、海城一線的部隊,全部以營、團為作戰單位,而不是師一級的劃分。這主要還是因為部隊上下缺乏合格的高級指揮官,革命軍自己培養的老底子,資格最老的也不過才兩年兵,提升為營長已經勉強,二十歲出頭的前文盲、半文盲,讓他們當團長指揮三千復合兵種,這得葬送多少無辜的性命?

從清軍舊部招攬來的軍官,此前多半只有指揮一個營兵馬的經驗。類似團一級的復合兵種,光靠短期的軍官培訓班還不足以讓他們真正掌握。因此,多半也還是試用期。更高一級的師、旅,涉及的東西就更多了,便是楊浩和他老子楊海衛,也不見得能做得好。

所以在如今的革命軍里,普遍的統兵官在團營一級,旅、師一級的,要在實戰之中錘煉遴選。

當然了,楊浩敢這么干也是有底氣的。放眼當今天下,沒有那一支部隊可能擋得住他那高達三千人一個團的復合兵種的進攻。不管是攻城略地還是分割包抄,各種戰術模式下,團一級已經綽綽有余。到了戰區的層面上,他親自來掌握,也足以應付各種變化。

基于此,此番的北進攻擊,他親自坐鎮指揮中心,憑著遠超同時代的無線電通信優勢,隨時掌握戰況。

宋慶的拒絕消息放到案頭,楊浩不以為意,反而笑道:“他當真痛痛快快的投降了,我還不樂意呢。足足三十營的毅軍,拖家帶口的幾萬人,我哪有那閑工夫看著他們?繼續按照我們的預定計劃進行。”

“不只是宋慶,另外還有幾份書信,大致的意思都是想合作,可也都有點撇不下身份面子。”

參謀長施劍飛把一摞子來信和電文給簡短的介紹了,其中重點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曾經他的老上司,楊浩與其并肩作戰的老將軍馬玉崑,另一個則是正堵在關城下陣地中的營官,名叫張作霖。

“張作霖?”

這個熟悉的名字驟然落入耳朵,楊浩不由一愣,隨即嘴角勾起來,意味深長的笑道:“有點意思啊!這家伙是怎么說的?”

施劍飛鬧不清為啥楊浩偏偏對這么個小人物起心思,略一思忖,介紹道:“此人現統領右軍左營,并與其上司交好,意欲開關投誠,但有個條件,想讓我們佯攻一次以做配合。如此,他們便可作出抵擋不住的姿態,順勢拱手讓路。”

楊浩冷哼一聲:“打得好算盤,果然是他能夠想出來的主意。”

之前對張作霖的存在楊浩也有過關注,但并不特別在意。如今的東北王才二十出頭,前年中日戰爭時投身宋慶麾下當了個哨官,歷史上此人隨著毅軍的調防離開隊伍,后來才投了大土匪,走上爭霸東北綠林總瓢把子的道路。

但因為楊浩的出現,許多人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張作霖非但沒有離開,反而得到重用,火線提拔為營官。

只不過,此人的兩面三刀左右逢源作風看來是天生的,如今看清楚形勢,便想著刻意賣好給楊浩,換一個晉身之機還不擔負罵名。

楊浩對這爺倆打心眼里不待見,眼睛微微一瞇,冷然道:“馬玉崑老將軍那邊,去信讓他按兵不動不與我們沖突即可。這個張作霖和他的右軍陣地,該怎么打就怎么打!他們不是要見識一下咱們的力量么?那就讓他看個夠!”

施劍飛鬧不清為啥姓張的小子讓楊浩那么大火氣,莫名其妙的搖搖頭,在本子上隨意的一勾。但就是這么輕輕一畫,可算要了張作霖的命嘍!(


上一章  |  立鼎1894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