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三十六章 出兵伐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六章 出兵伐趙

第三十六章 出兵伐趙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09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最新章節

本站即將更換域名為,如果你習慣本風格,也可以訪問零點書院和風格一個樣。

ps:大家周末愉快,厚臉求個推薦!

中大夫栗腹的說辭說服了丞相將渠,也說服了燕王。韓國既然主動想要找趙國的麻煩,燕國也有成人之美,出兵襄助韓國也就理所當然了。當然,燕國也不會讓韓國輕易得手,于燕國而言,最好的情況就是韓、趙兩國旗鼓相當,最后兩敗俱傷。

陳筮心滿意足地離開了薊城,燕王的使者也快馬加鞭前往濟水北岸的狄城,那里,是燕國亞卿榮蚠駐軍的地方。燕王有令,除了留下兩萬士卒鎮守濟水一線,余下的八萬大軍在收到命令后,即刻拔營北上,準備從河間一帶攻打趙國。

榮蚠雖然憤恨韓國,因為韓國大軍的存在導致了燕國伐齊的失敗,但榮蚠也清楚,在這個時代,盟友和敵人的身份轉換不過在一念之間。韓國攻打趙國,無非是因為趙國伐秦,秦國不支向韓國求援。燕王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于是與韓國交好。

韓國支持燕國拿下巨鹿郡,作為回報,燕國要給韓國借道,讓韓國大軍可以從高唐北上,拿下平原,繼而渡河。說到底,兩國不過是相互利用罷了!

將迎接韓軍渡河●的任務交給劇辛后,榮蚠就領軍離開了。榮蚠一點也不擔心韓國會出爾反爾,因為榮蚠很清楚,奪取濟水以北的土地對韓國沒有一點好處。若是將濟水以北的土地據為己有,那燕國無法經略齊國,只能與韓國為敵。將濟水以北的土地還給齊國,只會增強齊國的實力。相反,尋求燕國的幫助,趁著趙國半數精銳遠在千里之外的時候謀劃趙國。才更加符合韓國的利益。

事實也正如榮蚠預料的那樣,韓軍極其低調地渡過濟水,沒有和燕軍爆發一點沖突。唯有燕軍主將劇辛驚訝于韓國一下子動用二十萬大軍,與之相比,自己的兩萬大軍根本就是無足掛齒。劇辛也不禁慶幸,至少現在燕國和韓國還是盟友。否則,燕國絕對無法面對大軍壓境的韓國!

渡過濟水后,算上行軍的時間,韓軍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時間就拿下了平原城。六月十二日,韓軍放棄平原城,二十萬大軍分成五路,依次渡過河水。雖然韓軍已經盡可能地小心了,但如此大的聲勢還是瞞不過對岸的趙軍。在發現韓軍后,只有區區千余人的渡口守軍果斷地放棄了渡口。倉皇逃跑,韓軍沒有遇到一點抵抗,就成功渡河。整個渡河花費了五日的時間,率先渡河的韓軍兵分數路,切斷了東武城、靈丘內趙軍北上的道路。在掃清了外圍的抵抗后,才不疾不徐地包圍了東武城、靈丘。

面對黑壓壓的的韓軍,東武城、靈丘城的縣令都趕到絕望。因為韓軍到達的速度實在太快,雖然兩地都接到了渡口守軍的示警。但依然來不及召集士卒。這也和兩地的松懈有關。

在此之前,趙王已經下令。要求各地,尤其是邊境上的城邑要提防韓軍。畢竟,誰都清楚,趙國伐秦乃是在挑戰韓國的底線,韓國很有可能攻打趙國必救之地,迫使廉頗回師。以解秦國之危。但無論是東武城縣令還是靈丘縣令,都以為有河水以南的六座城邑在前面擋著,有河水天塹,自己根本就不用擔心韓軍打過來!即使韓軍真的要攻打自己,自己也有充足的時間反應。但是事與愿違。韓軍居然從燕國的土地渡河,直接打了自己一個措手不及。

原本,東武城有五千守軍,靈丘有四千守軍,但韓軍圍城的時候,東武城內只有士卒三千人,靈丘則不過一千。一方面是因為兩地派出了不少士卒前去鎮守河水上的幾個渡口,另一方面也是兩地并沒有把所有士卒都征召起來。如果將青壯全部征召起來,兩地至少可以湊出一萬五千人。

可惜,沒有如果。面對無法匹敵的韓軍,東武城縣令很沒有骨氣地選擇了投降,因為東武城縣令很清楚,如果韓軍只有數萬人,那自己還能堅持,等待邯鄲的援軍!但韓軍現在有十數萬,抵抗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就算自己抵抗也堅持不了多久的時間。靈丘縣令倒是很有骨氣,率軍抵抗了一番,可惜,韓軍許諾,有誰取靈丘縣令首級者,可代其位,這個許諾做出的第二天早上,靈丘的豪族們便將靈丘縣令五花大綁,押到了韓軍營寨。

僅僅五天的時間,洹水、河水三面包圍的百里之地就被韓軍攻占,而韓軍付出的傷亡不過區區三千多人!

與此同時,趙國的河南地也遭到了韓軍的猛攻。王翦率領三萬大軍迂回到泰山郡,從西面攻打阿縣,阿縣雖然竭力抵抗,但奈何城小而兵少,不過五日的時間,就宣告失守。隨即,王翦大軍馬不停蹄,又一路北上,直奔聊城。

聊城方面已經得知了韓軍的勢如破竹,生怕自己難以抵擋,于是向元城、黃城、博陵、平邑派出了求援的使者。可惜,之前趙王已然下令,若遇韓軍攻城,只可堅守;若遇其他城邑求救,不必理會,以防韓軍聲東擊西之計。

除了平邑的一萬大軍做到了趙王的命令,對聊城的求救置之不理,元城、黃城、博陵皆是派出了數量不一的援軍。其中,元城、黃城合兵三千人,從聊城南面增援;博陵派出兩千援軍,從聊城北面增援。

眼見自己圍點打援的計劃成功,王翦又怎么會放過這樣好的一個機會。三地派出的援軍皆是中了王翦的埋伏,全軍覆沒。王翦將援軍的主將首級擺到了聊城城下,打擊趙軍的士氣。聊城城內的五千士卒戰戰兢兢,再也沒有了出城與韓軍野戰的勇氣。

元城、黃城、博陵三地雖然沒有遭到韓軍的攻擊,卻也是惴惴不安,關閉四門,以求自保。韓軍的恐嚇之計達到了預計的效果,原本可以相互聲援的五座城邑失去了信心,只能各自為戰。

隨后。蒙驁率領的七萬韓軍主力包圍了平邑,蒙驁示敵以弱,只留下兩萬大軍分別駐守在平邑的南門、東門,放空看西門、北門。但即使如此,城內的趙軍也是無動于衷,似乎唯恐韓軍這是故意引誘自己出城。真如果出了城,必然中計。

豈料,蒙驁卻是利用了平邑城守軍的疑心,先行調集主力大軍六萬人攻打元城、黃城。兩地皆是靠河,地勢又比較低平,安裝在韓國舟師戰船上的床弩居高臨下,不停地發射火箭,與此同時,韓國的投石機也不由分說地輪番發射石塊。如此兩天,元城率先因為城內死傷慘重,無法支持,出城投降。黃城也是如此,不過,因為黃城駐軍人數超過五千人,黃城縣令又是死忠于趙國,堅持的時間久一些。韓軍在傷亡了兩千多人后。也是拿下了黃城。趙國河南地的六座城邑,已去其三。

在攻占了黃城后。王翦、蒙驁合兵一處,攻打聊城、博陵兩地。面對將近八萬韓軍,聊城守軍終于表現了趙軍的硬氣。元城縣令入城勸降,被殺,首級懸掛于城頭。韓軍數次攻占城頭,但都被趙軍趕了下去。聊城縣令王方、縣尉趙質身先士卒。在城頭上帶頭殺敵,極大地鼓舞了守軍的士氣。即使蒙驁宣布可手刃王方、趙質者,賞百金,官升三級,也沒有人有這個幸運拿下二人。聊城百姓也是出奇的一心。不能像靈丘百姓一樣,為韓國所用。

最后,還是王翦主動請纓,向蒙驁保證三日內可以攻下聊城。蒙驁大喜,調撥了四萬大軍歸王翦指揮。王翦也不負眾望,在第三天拿下了聊城。

王翦所用的辦法極其簡單,那就是聲東擊西。先是猛攻聊城的東南角,這也是韓國之前的主攻方向。經過長時間的猛攻,聊城城墻的東南角已經有些破敗,雖然經過緊急加固,但終究不如其他地方堅固。王翦先是派兵攻打西北角,迷惑聊城守軍,讓他們以為韓軍因為在東南角吃夠了苦頭,想換一個方向,待趙軍信以為真,將主力放在西北角后,再在夜里突然猛攻東南角。趙軍一時不察,被韓軍攻占了城頭。因為趙軍的主力全都趕去了西北角,距離太遠,又是夜間,聊城終于被韓軍攻克。縣令王方、縣尉趙質悉數戰死,守城的五千趙軍也大半戰死,少部分投降!其下轄的盧邑,兵少將寡,面對韓軍的勸降,理智的選擇了投降!

至于聊城北面的博陵,博陵守軍的意志原本就是不怎么堅定,待收到王方、趙質的首級后,識趣地選擇了投降。如此,僅僅半個月的時間,趙國河水以南的地盤,只剩下平邑一座城邑。元城、黃城、博陵、阿縣、聊城五座城邑,總共有趙軍一萬七千人,戰死者超過一萬三千人,只有不到四千人投降!如果趙軍沒有中韓軍的圍城打援之計,也許還能多堅持個把月,但隨著五座城邑落入韓軍手中,蒙驁、王翦終于可以從容不迫地率領大軍南下,解決平邑城內的一萬趙軍。

六月二十日,李牧、白起率領十九萬大軍渡過洹水,和邯鄲不過僅僅隔著一條漳水,不到百里的距離。幾乎在同一天,蒙驁、王翦率領四萬大軍南下,與留守的兩萬大軍匯合,合兵六萬,包圍了趙國在河水以南的最后一座城邑——平邑城。大戰,掀開了帷幕。

趙國,邯鄲。

得知韓國大軍出其不意地從平原渡河,攻占東武城、靈丘,讓趙國層層堵截韓軍的計劃落空,趙國君臣皆是變了臉色。原本,趙國還能依托河南地、河水、洹水、漳水設下四道防線,可轉眼間,趙國只剩下漳水一條防線。趙國可不認為韓國會主動斷掉自己的后路,如果不出所料的話,肯定會有另一支大軍在攻打趙國的河南地。

趙國君臣也不認為,洹水、漳水之間的一萬人馬可以阻擋韓國大軍多久。對于傳來訊息給自己的這支大軍,許多人都在心中默默判了死刑。一萬大軍的覆沒,無非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一個韓軍會損失多少人馬的問題。即使韓國掃清了障礙,只剩下十八萬人,也是一個太過龐大的兵力。大到趙國無法喘息。

征召大軍,以最快的速度征召大軍。征召所有的大軍,這是趙國君臣的一致決定。誰都清楚,如果趙國不愿意遷都,不愿意放棄邯鄲,就必須和韓國死戰!

如果只是征召精銳,短時間內也就可以湊出五六萬。畢竟。十五萬精銳伐趙,三萬精銳封鎖韓國的上黨,三萬精銳在河水以南,一萬精銳在洹水、漳水之間,一萬精銳在洹水、河水之間,再加上雁門、云中的五萬精銳,邯鄲的兩萬精銳,趙國可以征召的精銳只剩下數萬而已。這個時候,重要的不是軍隊的質量。而是數量。螞蟻多了也能咬死大象。

趙王下令,凡是男子年滿十六歲,未到五十歲,身無手疾、腿疾者,悉數征召入伍。這也意味著,只要不是少胳膊少腿的,全都要悉數入伍,抵抗韓軍。當然。地方豪族例外,沒有戶籍的奴仆也不在其中。

同時。韓王派遣使者八百里趕赴雁門、云中兩地,調四萬邊軍南下。好在正是盛夏,草原水草豐美,匈奴應該不會偷襲邊關。

如此一系列命令下來,趙國應當可以湊齊一支二十萬的大軍,雖然其中半數會是老弱。有邯鄲的兩萬精銳堅守漳水一線。應該可以支撐到各地的軍隊趕到。不過,這畢竟是權宜之計。趙國將大軍全都調往邯鄲,也意味著其他地方的守備就會空虛。如果韓國突破漳水防線,置邯鄲不顧,而是北上經略巨鹿。改強攻邯鄲為圍困,那趙國就危險了!所以,最保險的是保證韓軍無法渡過漳水,或者說,即使韓軍渡過漳水,趙國也有足夠的精銳將韓軍驅趕到漳水南岸。僅僅一支十萬精銳、十萬老弱的軍隊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調集廉頗大軍回師邯鄲的建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提出的。平陽君趙豹在一開始就反對征伐秦國,怎奈藺相如病篤,平原君、信陵君一致認為秦國不滅,趙國絕對受制于韓。秦、齊兩國如同韓國的羽翼,若要滅韓,需要先剪除羽翼。楚國伐越,燕國伐齊,于趙國而言,乃是滅秦的大好時機。怎料楚國也好,燕國也好,敗得太快,一個是因為沒骨氣,一個是因為太倉促,直接導致趙國陷入進退維谷的境界。

如果燕國失敗的消息傳到邯鄲的時候,廉頗尚未領軍突入太原郡,趙國當然可以收兵,免得韓國出兵攻打自己;但偏偏燕國緊跟著楚國收兵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廉頗率軍大破秦軍,突入到距離晉陽不到五十里的地方。只要再勝一場,趙軍就可以逼迫秦國簽訂城下之盟,甚至一舉攻占太原郡,滅亡秦國!這直接導致了平原君、信陵君心有不甘,不愿意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于是慫恿趙王不從太原撤兵。

也許平原君、信陵君都懷有僥幸,畢竟,韓國已經坐任秦、趙兩國相持三個月了,韓國想要救秦,早就救了。有很大的可能,韓國不愿意動用太多兵力插手這場波及天下的戰事,這也是為何韓國只是派出五萬大軍救越,派出五萬大軍救齊。如今隨著楚國、燕國兵敗,韓國或許沒有足夠的糧草,或許受困于上黨,無論是哪個理由,韓國應該都不會在短時間內發兵伐趙,這個時間,說不定可以讓廉頗攻下晉陽城。

可惜,平原君、信陵君失算了,韓國在一早之前就準備了充足的糧草,也征召了足夠的大軍。在趙國恍然不覺的時候,借道燕、齊兩國,給了趙國當頭一棒!

平陽君很清楚,除了知道的十九萬大軍,韓國應該還有一支大軍在攻打趙國的河南地。韓國如此興師動眾,不僅僅是為了救援秦國,也是為了讓趙國清楚這天下誰才是霸主,甚至不排除嘗試滅掉趙國的可能!這個時候,任何的風險都不能冒!真有萬一,趙國滅了秦國,邯鄲卻被韓國拿下,那才是得不償失了!

所以趙豹堅決認為,應該以最快的速度,讓廉頗大軍回師。哪怕韓軍無法渡過漳水,或者渡過漳水無法攻克邯鄲,也應該放棄攻打秦國的計劃。另一方面,要小心提防燕國。畢竟,從前線得到的消息是韓國大軍先攻克了平原,才渡河攻打東武城。平原周邊可是燕國的土地,如果韓軍是偷襲尚且可以接受,但如果是燕國的默許,甚至是燕國的襄助,那趙國的處境才是危險。燕國會不會落井下石,沒有人敢打包票。單單憑借二十萬大軍,已然無法應對這次危機!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訪問: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