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三十二章 晉陽之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二章 晉陽之危

第三十二章 晉陽之危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06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北有韓國的舟師虎視眈眈,南有齊國的大軍不懷好意,榮蚠清楚,燕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雖然在濟水北岸以及歷下、章丘兩城,燕國各有一萬五千兵馬,加上自己麾下的八萬士卒,燕國依然有一戰之力。但糧草問題的制約注定了燕國無法和齊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事。小心翼翼地試探對方,找出對方的破綻,然后取得一點優勢,擴大優勢,這樣的穩妥戰法并不適合現在的燕軍。要么生,要么死,韓、齊聯軍給出了榮蚠這樣一個簡單的選擇。

值得諷刺的是,明明一開始是燕國戰局上風,但短短兩個月,想要迫切擺脫接觸,脫離戰場的反而是燕國。

選擇生容易,難得是如何爭取活下去的權利。榮蚠絕不相信,齊國會輕易放過自己!哪怕齊國愿意,自己的死活還要看韓國的臉色行事。

好在韓國舟師雖然封鎖了濟水,但濟水東西綿延數百里,絕不是一支三五萬人的舟師可以封鎖得密不透風的。己方依然有上百艘舟船可以用來運送糧草或者士卒。

面對濟水南岸的巨大壓力,榮蚠選擇了生,選擇了離開。不過,在此之前,他派人通知了歷下、章丘的部下,約定了突圍的時間。一起突圍,總好過被敵軍各個擊破。歷下的情況好些,因為緊鄰濟水,又沒有被韓軍圍困,對此榮蚠并不擔心。榮蚠擔心的是章丘,擁兵一萬五千人的章丘已經被韓軍三面圍困,雖然韓軍一直圍而不攻,但韓軍的五萬兵馬擺在那里,燕軍絕不會輕而易舉地離開。也許,只有數千人可以成功突圍!能夠逃到濟水北岸的更少!

突圍對困在章丘的燕軍來說。顯得格外不公平。放棄堅城和優勢兵力的敵軍對決,除了開始可以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后面絕對受制于人!但就全局而言,這樣的犧牲又是值得的!至少可以牽制住韓軍,讓燕軍可以專心對付齊軍!

所謂慈不掌兵,以章丘軍隊的犧牲來為主力的撤退爭取時間。一言決定數萬人的生死,這需要的是極大的魄力!榮蚠作為沙場宿將,向來清楚沒有犧牲就沒有所得!也向來不缺乏決心和勇氣!

半個月后,燕軍強渡濟水。身處絕境、背水一戰的燕軍發揮出了最大的戰力,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燕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突圍,不成功便成仁。

歷下、章丘、鄒城三地的燕軍依次行動,其中,歷下的燕軍吸引了韓國舟師的主要注意力。章丘的燕軍將韓軍牢牢吸引在自己身上,如此,鄒城的燕軍主力反而率先成功渡河。雖然前仆后繼的齊軍給燕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但燕軍主力還是成功渡過了濟水。

三天的時間,整個濟水南岸的燕軍十二萬五千人,最終活著踏上濟水北岸的不過九萬人。為了掩護榮蚠大軍渡河,濟水北岸有五千燕軍戰死。如此,整個濟水北岸。堪堪有十萬燕軍。二十萬燕軍意氣風發地渡河南下,進犯齊國。如今,只余一半兵馬。雖然燕國奪取了百里土地,但這個代價未免太大。

齊國也算得上傷筋動骨,丟失濟水北岸的三座城邑還是小事,折損了八萬大軍,足以讓齊國在很長一段時間緩不過氣。畢竟。齊國舉國之兵還不到二十七萬!

正因為如此,當韓騰向齊王派出使者,表示自己要班師回國,而不是幫助齊國將燕軍趕到漯水以北,甚至河水以北的時候。齊王雖然萬般不舍,但還是下令田單領軍駐守濟水一線,放棄趁勝追擊的打算。

燕國已經膽寒,士氣低迷,齊國則是后繼無力,雙方默契地選擇以濟水為分界線,舔舐著各自的傷口。

與此同時,秦國的晉陽則依然充斥著騷動和不安。

白起曾經在秦王面前數次稱贊楊端和可堪重用,秦王也信以為真。在白起、王翦投奔韓國后,秦王提拔楊端和,用兵之事,多以咨之。楊端和也不負眾望,在邊境上多有戰功。面對十五萬進犯的趙國大軍,秦王根本沒有半分猶豫,讓楊端和率領十萬大軍前往汾水一線御敵。要知道,整個秦國的兵馬也不過十八萬而已,由此可見秦王對楊端和的倚重。

在最開始的兩個月,楊端和面對趙國名將廉頗,并不落在下風,甚至隱隱占據上風。當然,這也和廉頗選擇的策略有關。面對把守嚴密的汾水防線,廉頗顧忌傷亡,沒有強渡,而是利用一系列戰術,妄圖達到戰術欺騙的效果,可惜均被楊端和識破。

不過,楊端和雖然天賦過人,但終究缺乏經驗。老道的廉頗派出一支三萬人的偏師迂回千里,攻下了太原郡的北方城邑——汾陽。汾陽失守后,太原郡的北方門戶已然洞開。趙軍卻并不戀戰,一路南下,占領了汾陽南方五十里外的一個渡口。

秦軍在這個渡口原本設有三千精銳,可惜,秦軍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對岸,廉頗有意將兵力收縮在晉陽對岸的榆次、鑿臺,更是讓渡口的守軍放松了警惕。守軍壓根就沒想過會在背后遇襲,猝不及防之下,全軍覆沒!

趙軍得手之后,迅速向對岸報捷。得知這個喜訊后,廉頗不動聲色,再次忽而向北調集舟船,忽而向南調集舟船,迷惑秦軍的判定,實際上卻是暗中派出軍隊通過趙軍控制的河段渡河。直到十天后,有斥候告知楊端和汾陽失守的消息,楊端和才意識到,已經有大批趙軍進入了太原郡!

受限于糧草以及渡口的狹小,渡河的趙軍并不多,只有五萬人而已。算上之前的三萬偏師,太原郡的趙軍不過八萬人而已!但領兵的是廉頗,汾水對岸還有將近七萬趙軍虎視眈眈,讓秦國明顯腹背受敵。如果楊端和敢調集主力前去堵截廉頗率領的趙軍,那么這七萬趙軍就可以直接渡過汾水,包圍晉陽。如果楊端和置之不理或者說分出少量兵力前去迎戰,無異于羊入虎口,有去無回。

如此看上去,秦國想要渡過這次突如其來的危機,只能是追加兵力。單單是楊端和的十萬大軍是萬萬不夠的。

為了應對這次危機,秦國已經動員了太原郡的所有兵馬,加上河東、上郡的部分支援,也不過湊齊了十五萬人而已!其中,還有兩萬人是老弱,守城可以,野戰的話只能作為消耗兵種使用。

晉陽作為秦國都城,至少也要有一萬大軍駐守。因此,秦國可以動用的士卒只剩下四萬人!楊端和手中再擠出四五萬人,倒是不成問題。如此,五萬秦軍死守汾水一線,防止對岸的七萬趙軍渡河。九萬大軍北上,防止廉頗率領的八萬趙軍兵臨晉陽城下,打擊秦國士氣,兵力安排才算合適。

說到晉陽,就不得不提一下晉陽的地形。晉陽位于太原盆地北端,汾水北岸,懸甕山東側。晉陽再往西是少陽山,西北方向則是芽山。這都是綿延上百里的大山。趙軍雖然攻占了嵐縣,嵐縣距離晉陽也不過是兩百多里的距離,但道路卻是難行。西面是山,東面是水,中間只有不到十五里是稍微平坦的土地。只要秦軍在半道上設下營寨,嚴防死守,趙軍除了強攻還真沒有太好的辦法。

時間成了對秦、趙雙方最為重要的事情!如果趙國大軍可以提前一步兵臨晉陽城下,必然可以極大打擊秦國的士氣。相反,如果秦國可以在趙國大軍的必經之路上設下營寨,那么難受的就會是趙國大軍!身后的晉陽也會安然無虞!

最終,秦國搶得了先機。而趙軍因為渡河耽誤了太長的時間,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座秦軍營寨完全堵塞了自己的前進道路。廉頗不是沒想過派出一支偏師直插前方,兵臨晉陽城下,但晉陽乃是秦國的大本營,兵力眾多!如果自己冒進,數量少了會被秦國吃掉,反而折損了銳氣,數量多了又會形成僵持。何況,廉頗還是喜歡穩妥些,不愿意冒險!而秦國是沒有冒險的勇氣,所以,讓秦國搶得先機也就不足為奇了!

廉頗以五千精銳守衛嵐縣,五千精銳守住渡口,確保自己的后路,然后親自率領七萬大軍在晉陽以北一百里與楊端和率領的九萬秦軍對峙。雖然汾水兩岸,秦、趙雙方依然在斗智斗勇,忙得不亦樂乎。但秦國知道,趙國也知道,真正決定此戰勝負的關鍵在于這里。廉頗勝了,那么秦國則危險了!楊端和勝了,那趙國只能吞下失敗的苦果!

大戰,一觸即發!這是一場誰都輸不起的戰斗!雖然趙軍在數量上占據劣勢,秦軍多出兩萬人,但問題是,如今的秦軍已然不是當初的秦軍!(明天保底九千字更新,早一點更新吧!求訂閱支持啊!)(未完待續。。)

ps:明天多更點!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