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十一章 風雪雍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一章 風雪雍城

第十一章 風雪雍城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16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韓國,涼州刺史部,天水郡治地,雍城。△頂點小說,

早在天水郡設郡的時候,有關以咸陽還是以雍城為郡治的爭論就一直不斷,連帶著,涼州刺史部的所在地也在議論之中。

道理很簡單,關中作為新收的土地,對韓國來說最重要的是迅速收服民心。而且,不同于東郡、碭郡,收服關中百姓的民心顯得異常迫切。

畢竟,魏國已然滅亡,即使魏地的百姓心念故國,也無從寄托。涼州則不同,尤其是治下的隴西、天水,作為秦土已經數百年,還殘留著秦國的影響力。如果秦國滅了,韓國還可以有條不紊地收服民心,可如今秦國還在,而且就在涇水東岸,如何消除秦國的影響力,減少百姓對秦國的同情,成了重中之重。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韓國大臣認為當把涼州刺史部的所在地,同時也是天水郡的郡治,設在咸陽或者雍城。

前者緊鄰邊境,又是秦國曾經的都城,大軍集結在這里,可以震懾宵小。后者是秦國故都,祭祀之地所在,雖然秦國得到韓國的允許,已經遷走了陵寢,毀去了宮殿,但在關中百姓的心中,雍城才是秦國的根。將雍城作為涼州、天水郡治地,可以更快的平定民心。

關于是選擇咸陽還是雍城作為郡治,朝堂的大臣分為兩派,兩派大臣各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

最后,還是韓王拍板,以雍城居中央,可輻射四周為由,選雍城為涼州、天水郡治地。至于落選的咸陽,則被韓王屬意修建為一個軍事重鎮的存在。

眼下已是寒冬臘月。關中的天氣顯得比關外更加寒冷一些,放在往常,沒有服役的百姓早就窩在家里,好好歇息,準備伴著溫暖的爐火,熬過這個寒冬!

但今年不同往日。長達半年的戰事嚴重影響了關中的收成,關中的土地再富饒,也需要有人耕種才能收獲糧食。而且,這八年來,秦國的戰車就基本上沒有停下過,原本人口密集的關中人口幾乎銳減了四分之一,像是今年,秦國為了備戰,施行重稅。將百姓的夏糧收之一空。

如果秦國獲得了大勝還好,憑借著外來的補給,關中絕對不至于到缺糧的地步。但秦國偏偏失敗了,失去了二十萬大軍,還有數十萬石的糧草,直接導致了今年的寒冬是關中有史以來最為艱難的寒冬。不少百姓家中不得不節衣縮食,變賣為數不多的家產,想方設法熬過這個寒冬。

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了物價的貶值。原本值三個秦半兩的事物硬生生只能變賣了一個秦半兩,即使如此。家中實在沒了存糧的百姓還是爭先恐后地涌向城中,生怕去晚了,自己手中的東西更加不值錢!

即使家中尚有存糧的,也是算著糧食過日子。老弱婦幼還好說,畢竟他們要么吃得少,要么可以忍饑挨餓。最苦的倒是十四五的半大小子。俗話說得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正是長身體的年齡,薄的只剩下清水的稀粥不喝還好,喝了反而覺得更加饑餓。這些最淘氣的孩子只能盡量待在家里。用減少活動來保存體力。

不缺衣少食的地方豪族們知道頭頂的天已經變了,本著不招惹麻煩的原則,全都勒令子弟待在府邸。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繁華的雍城也顯得很是蕭條。即使有行人,也大都是行色匆匆,典當物事的尋常百姓。

和面黃肌瘦的雍城百姓相比,守城的韓軍士卒無疑顯得面色紅潤,活得很是滋潤。他們筆直地站在城門口,城墻上,小心翼翼地注視著遠處,戒備著遠方,似乎高大穩固的雍城隨時都可能遇到暴徒的襲擊!

兩名青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騎著毛驢大搖大擺地抵達大雪過后的雍城。當先的一名青年身佩長劍,腰系美玉,顯然已經行了觀禮。后面的青年樣貌更顯年輕,但卻一臉堅毅,已然有了成人的風范。如果是細心的人,還能從他們坐下的毛驢和身著的衣衫判斷出他們長途跋涉而來,能夠在寒冬臘月里,騎著毛驢,單從家境上,已經超過了這個時代的大多數家庭。

青年的到來顯然引起了守門韓軍的注意,雖然兩人都是樣貌和善,彬彬有禮的世家子弟模樣,但嚴格的軍紀還是盤問了他們的來歷,核對了他們的路引才放行他們。更加難得可貴的是,守軍并沒有看他們并非本地人就仗勢欺人,索要過路費。

入得城門,年幼的青年向年長的青年戲謔道:“師兄,這次的打賭你又輸了!”

年長的青年顯然有些后悔,自己為何要和自己的師弟打這樣一個賭,明知道韓王優渥士卒,但卻也嚴格要求士卒,索賄在軍中乃是大罪,雍城作為新占領的土地,應該很難出現守軍索賄的問題。自己偏偏自作聰明,認為人性本貪,在新鄭治下,沒人敢做這樣的事情,并不代表遠在千里之外的關中不會發生守軍刁難當地百姓的問題。事實卻打了年長的青年一個耳光,至少涼州刺史魏轍的治下,兩人一路上經過的大小十幾座城邑居然沒有發生一起這樣的事情!這不得不讓年長的青年佩服,魏轍也稱得上是治民有方。

“魏刺史倒是有些手段,在短短的兩月時間就令涼州百姓各司其職。只不過,以為兄看來,卻是少了一些手段!”年長的青年兀自不服氣。

年幼的青年微微一笑,試探性地道:“師兄是說涼州百姓饑貧交困一事?”

“然也!關中今年大旱,又久經苦戰,普通百姓家中的存糧馬上就要告罄!即使可以熬過這個寒冬,也沒有足夠的糧食用來春耕!魏刺史不趕緊下令開倉賑災,收攏民心,豈不是有損王上的仁義?!”年長者有些義憤填膺地說道,顯然,他的童年有過饑餓的經歷,所以對關中如今的慘狀很是同情!

年幼的青年點了點頭,不太自信地說道:“也許魏刺史是有難言之隱,比如說糧草不足,又或者王上有意延緩?”

年長者冷哼一聲,說道:“是與不是,待我們見到魏刺史就知道了!”

年幼的青年啞然一笑,良久才道:“師兄,師父派我們來協助魏刺史,他是此地的主人,我們不過是客人,可不能喧賓奪主啊,否則,壞了師父的形象,我們做弟子的難辭其咎!”

“師兄曉得!方才不過是氣話。等會兒拜見了魏刺史,該有的禮數還是有的!不過,如果是魏刺史有意不肯放糧賑災,師弟還要隨我一起向魏刺史進諫!”

“師弟曉得!”

不一會兒,兩人便來到刺史府衙,通過側門叫來了管事的人員,遞上了自己的拜帖和一塊精致的腰牌。也許是腰牌起了作用,也許是魏轍這個新任涼州刺史突然有了興致,總之,兩人很快得到了召見。雖然沒有開正門相迎,但派出了心腹管家親自引兩人前去書房,也可以看出魏轍對兩人的重視。

望著早在書房笑吟吟等待自己的魏轍,兩名青年快趨幾步,俯首長揖道:“學生李斯(韓信)見過刺史大人!”

李斯、韓信師從豫州刺史荀況,而荀況和涼州刺史魏轍有同門之誼,因此,魏轍算得上是李斯、韓信的師叔,一句學生倒是當得!豫州下轄東郡、碭郡,因為南有徐州,東有青州,西有司隸,凡事已經步入正軌,為了鍛煉李斯、韓信二人,荀況致書魏轍,將其安排到魏轍手下做事,此事也得到了韓王的應允,因此,于公于私,魏轍都很期待兩個深受韓王、魏轍推崇的青年才俊!這才專門在書房等待兩人!

不過,兩人是不是真的那么厲害,有王佐之才,自己還需好好考量考量!畢竟,魏轍可不愿意用兩個眼高手低的庸才!(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