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十章 獻策(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章 獻策(下)

第十章 獻策(下)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16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0


書架上章目錄下章

“當今天下,論及國力,無有出之右者,臣雖愚鈍,但也斗膽獻上一策,期助王上早日席卷天下,!”白起言道。

韓王鄭重地點了點頭,作揖道:“請言之!”

白起回禮,侃侃而談道:“秦、齊兩國僅余三郡之地,民少而地瘠,誠不足為慮!燕、越兩國地處偏遠,受制于楚,受制于趙。其地雖廣,但民生凋敝,百姓困頓,可爭一時之勝,但后繼乏力,亦不堪之敵!以臣觀之,天下諸國,唯一可給王上制造麻煩的莫過于趙、楚兩國。趙國者,外有、領兵,內有、出謀劃策,勝之不易。者,君臣雖然離心離德,但民卻悍不畏死,其國方圓三千里,敗楚易,滅楚卻難!”

“故以臣之見,上策乃是扶持與楚相爭,令不能牽制,然后再聯合秦、齊兩國經略趙國。趙國強則強矣,但卻受不了三面夾擊,不出三年,趙國必然潰敗。趙國自此衰落,楚國也將獨木難支。到時,韓國將秦、齊、燕、楚、趙分割開來,各國不能呼應,只能向王上割地稱臣。或休養生息數年,百萬大軍齊出;或穩扎穩打,逐一掃蕩各國,如何統一天下,皆在王上一念之間!”

韓王不置可否,只是輕聲問道:“如果趙國,又或者秦、齊兩國趁勢做大何解?”

聯合秦、齊兩國經略趙國倒是在韓王的計劃當中,但這個計劃的最大問題在于秦、齊兩國會不會趁勢做大!如果少了趙國一個勁敵,卻讓秦、齊兩國恢復了元氣,就得不償失了!

白起一臉堅定地說道:“秦、齊兩國擁兵不過二十萬,兩國經略趙國,最多不過得到一郡之地。以趙軍之堅韌,得到這一郡之地的代價也會不菲!伐趙,主力還是我們!故而,秦、齊兩國想要借此做大,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設想!”

“至于趙國,臣以為倒是有這種可能。只不過。燕國怕是不敢和對抗,而會圖謀齊國。讓齊國消耗燕國的有生力量,不是正合王上的心意嗎?”白起輕聲說道。

韓王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如今天下弭兵,何來的戰事!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計較吧!”

很顯然,韓王認可了白起的想法,只不過如今天下弭兵,身為盟主。是不會自己主動挑起戰事的。破壞盟約的,只能是畏懼韓國強大的天下各國。

趁勢說道:“臣以為,如今天下雖然弭兵,身為盟主,不宜發動戰事,但卻可以行削弱他國之事!”

韓王來了興趣,問道:“計將安出?”

道:“離間之計!如秦、齊兩國,此次大敗后朝堂必然分為兩派。一派畏懼的威勢,主張親近韓國。另一派主張合縱聯合他國,對抗韓國。王上何不派人扶持親近韓國的一派,打壓另一派。如此,秦、齊兩國可為王上所用!如燕、趙者,君臣不甘臣服韓國,王上可派人分化。趙國大臣分為兩派。一派乃是世家子弟出身,一派是平民出身,兩派不睦已久,不過有、平原君這樣的智者壓制,君臣方能一心。如果這兩人不在,那必然又起爭端!大臣也是如此,一派乃燕國本國人,一派乃他國外來之人,燕國丞相德高望重,無有不服,但將渠年事已高,一旦他身故,這丞相之位的爭奪必然起一段風波。、則不值一哂,兩國急功近利,王上只需厚待,不加刀兵,南方必無戰事!”

韓王撫掌大笑,回道:“好一個離間之計!如果各國內亂不休,寡人無憂矣!”

、白起二人,一個說的是在弭兵時的策略,一個說的是天下戰事又起的時候的策略,相得益彰。其實,韓王在此之前也和張平、范睢等人商量過,參考秦國的策略,也為了避免一統天下后二世而亡,仁政是必須的。這也是為何韓國在滅亡魏國后,給予魏國一城之地保留祭祀。敵人在明處總好過在暗處,如果簡單滅其國,流落在民間的魏國公子也許在世道混亂的時候就扯起虎皮造反!現在,魏國的正統魏王、魏太子就在洛陽,就算自己的子孫不肖,天下大亂,一個大義的名分也可以讓自己的子孫周旋一二。

已然是天下盟主,背信棄義,攻打他國,是為不義,何況國雖大好戰必亡,治下的百姓若是對韓國沒有產生歸屬感,他國來犯,很可能發生獻城投降的事情!因此,在沒有發生諸侯背盟的事情之前,韓國還是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收攏民心,加強對地方統治的事情上!

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會放任他國安心發展,無論是秦國也好,齊國也好,其實都有一戰之力!秦國輸在了運氣,齊國輸在了猶豫,輸在了自大,趙國則是輸在了小心翼翼。天下各國完全沒有想到,韓國其實也是在虛張聲勢,如果趙國果斷一些和秦國一起攻打上黨,韓國哪里還有心思繼續攻打關中。如果楚國放棄淮泗,收兵郢都,解圍之后,全力攻打南陽,笑到最后的絕對不是韓國。

深知,雖然表面上看,韓國無可匹敵,已然成為龐然大物,但實際上,現在的韓國稱得上是外強中干。二十個郡的面積何其廣也,即使韓國有百萬大軍,分散開來,每個郡也不過五萬。要注意的是,此時的戰國奉行的是全民皆兵,如果不是戰時,士卒都在家里務農耕種,常規兵力其實有限!所以,對大多數郡來說,能有五千以上的大軍已經稱得上是重兵把守!

在這方面,其實還算是走在了各國的前面,每個縣城至少有兩百以上的士卒鎮守,郡治所在地則至少有一千!而且,韓國已經建立起了一支數量在十萬人以上的常備軍隊,這里面,最少也是從軍兩年伍長以上的軍官,每逢大戰,韓國以此迅速擴充軍隊!

這背后是沉重的財政壓力,畢竟,按照新法,士卒無論是殘疾還是戰死,都會獲得一筆不菲的費用!至于常備士卒,待遇更高一些!想要養活這一支大軍,韓國生產紙張所產生的利潤幾乎全都用來貼補軍費!而且,無論是出于拉攏新占領土地上的貴族、維持統治的需要,還是為了補貼軍費,這兩年,韓國的新法已然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在于新并入的地方豪族可以繳納一筆不菲的財帛,換取政府承認他們名下的土地,當然,并不是永久,而是二十年!對于沒有爵位的地方豪族來說,祖輩們積攢下來的土地可以保住,不用被政府收回,已經是很大的收獲,即使價格略高了一些,也能接受。

而且,家世清白,全力支持當地政府的地方豪族子弟還能被地方官員們舉薦,成為眾人羨慕不已的郎官,也算是入仕的一種捷徑。有了功名,就能獲取爵位,而要知道,爵位和所擁有的土地是掛鉤的,地方豪族們看到了徹底保住祖上基業的可能,對新法也就不如何抗拒了!

隨著國土的極速擴張,適時地變更了新法,將來自地方豪族的不滿壓制到了最低點!更重要的是,這并沒有侵犯百姓們的利益。這個時代,土地并不是最稀缺的資源,地方豪族們囤積土地,更多的是國人對土地的特有情懷!(未完待續……)


容:使用簽名檔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