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四章 擴建水師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章 擴建水師

第四章 擴建水師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22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正文

有丞相張平、御史大夫范睢聲援,遷都洛陽一事就這么定了下來。三日后,韓王下令,征召二十萬青壯前往洛陽,服勞役。

之所以額外多出十萬,是因為韓王想畢其功于一役。新的洛陽城在原址的基礎上擴大了許多,其南北長十五里,東西長十二里,工程可謂浩大。如果按照最初的十萬勞力估算的話,也許要忙上一年功夫。畢竟,筑城除了要修筑城墻,還要挖掘護城河道。而且,不僅如此,洛陽周遭百里甚至兩百里的關隘都需在這個冬天一一修繕,其中,作為重中之重是南面的軒轅關和東面的汜水關。

為了加快工程的進度,韓王還下令執掌洛陽重建的少府陳穗可招募當地百姓幫忙筑城,但韓王也再三強調,不可強征百姓。畢竟,征召二十萬青壯勞力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哪怕眼下是農閑。額外雇傭當地百姓則不在此列。一個是國民對國家的義務,一個是國民自身的權利,而有償和無償的區別關乎民心,關乎仁義!

在確定遷都洛陽后,有關興建舟師的提議被再次提及。在攻占大梁一役中,正是由于潁川舟師成功地將虎賁營渡到睢水對岸,才讓韓國占據了戰役主動權。而數年前,白起帶領秦軍乘船穿過楚國大軍設下的防線繼而水淹郢都一事更是讓各國清楚地看到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舟師在特殊時刻的關鍵作用。

可惜,北人善馬,南人善舟,加上要養一只舟師的開銷絕對不菲。如燕、趙一般的,境內大河屈指可數,自然不愿意在舟師上投入。秦國原本擁有一支數一數二的舟師。可惜隨著秦國敗退關中,舟師已經煙消云散。齊國境內雖有大河交錯,但因為地處下游,因此也沒有一支成建制的舟師。唯有楚國,在秦軍攻克郢都后,吃一塹長一智。保留著一支規模不小的舟師。

無論是處于經略齊國、趙國的考慮還是處于護衛洛陽的憂心,洛陽想要真正做到固若金湯,建立一支強大的舟師勢在必行。韓國在這方面已經有了經驗,南陽舟師的建立伊始的時候就是為了謀奪漢中、震懾楚國,而南陽舟師也最終很好地完成了這項職責。韓國的第二支舟師——河水舟師的規模還是小了些,這一點在遷都洛陽后會變得更加突出明顯。所以才有大臣提議擴大河水舟師的規模。而因為北方人不善舟船,從南陽、汝南、漢中、巴蜀和碭郡征召士卒就勢在必行!

這一切都是洛陽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如果在輿圖上細心觀看的話,就會發現洛陽位置的微妙。洛陽乃洛水、伊水匯流的所在,兩河在此匯為一處。往東綿延數十里,注入河水(黃河)。河水下游不到十里,便是另外一條支流——汜水,而汜水流經新鄭,更是與潁水、汝水相通。再往下游十幾里,河水的支流更是繁多。丹水、睢水、濊水、鴻溝四條大河在大梁交匯后一路往西北,在北宅處,濟水、濮水也加了進來。六條河流并作一條,直通河水(黃河)。下游數里之外便是丹水(上黨郡的丹水。這個時候重名的地名很多,重名的河流也不少)、少水匯入河水的所在。

所以說,三川郡境內的洛水、伊水,潁川郡境內的汜水、潁水,汝南郡的汝水、鴻溝,東郡的濟水。碭郡的丹水、睢水、濊水,上黨郡的丹水、少水,這些河流縱橫交錯,相互都可以聯系起來。由洛陽乘船可以輕易抵達碭郡、東郡、潁川、三川、汝南、上黨六郡。這也意味著,一直強大的舟師可以在六郡遇到危難的時候。及時增援!

更讓韓國重視的是濟水流經東郡,直抵臨淄。濮水流經陶郡,直抵故魯之地。因此,韓國若是在河水上建立一支強大的舟師,不僅可以依托河水抵御趙國,防備秦國,還可以謀略齊國的淮泗之地。這是韓國君臣最為動心的!

有這么多的好處,韓王自然不肯放過。因此在公元前268年的深秋,韓王的第二道旨意下發,征召善于泅水、熟悉水性的良家子弟入伍,同時,懸賞天下善于造船的能工巧匠為韓國制造戰船!

轉眼到了冬天,齊國臨淄也飄起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

信陵君魏無忌這些日子有些抑郁,韓國大張旗鼓地籌備舟師、重修洛陽,齊國上下對此居然無動于衷。雖然自己屢次三番地上書齊王,請求齊王下令訓練士卒,整飭軍備,但齊王每次都是沒耐煩地敷衍幾句就徑自走開了。

齊王畢竟年幼貪玩,信陵君尚可以理解,但面見了君王后數次也是很快沒了下文,包括丞相后勝在內的齊國君臣對自己的態度是禮遇有加,客客氣氣,但客氣的背后是疏遠,他們怎么都不愿意聽從自己的建議。最后,信陵君意識到,也許齊國只是想把自己供起來,博得一個好名聲,想用自己的賢名來襯托齊國的強大,一如魏國當初把孟嘗君供養起來一般。

但和孟嘗君不同的是,自己在齊國的位置尷尬。孟嘗君在魏國的時候,好歹也是丞相,而自己,只是一個無權無勢、徒有虛名的客卿。因為齊王年幼,執政的君王后自然不相信旁人,而是任命自己的弟弟后勝為齊國丞相。自己無論是在能力上還是名聲上,都遠勝過后勝,所以,齊國上下對自己都提防的很!信陵君清楚地知道,在齊國,自己是不會有出頭天的。

在天下的局勢穩定之后,信陵君派遣親信潛入安陵面見了魏王(雖然魏王現在已經降為魏侯,但信陵君一直視其為魏王)。從親信口里得知,魏王過得也是很不如意。倒不是韓國仍然派人監視著魏王導致魏王不得自由——實際上,在安陵,魏王的話還是一言九鼎的,安陵的韓軍早就撤退走了,只是安陵到底潛伏著多少韓國的細作就不得而知了。魏王過得不如意其實更多的是因為此次的大敗,一下子把魏國千里之地敗壞地只剩下區區百里,魏王覺得無顏以對。雖然在投降的時候,魏王想過學勾踐一般,臥薪嘗膽,但真正做起來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擁兵只有三千的魏王面對擁兵超過百萬的韓國,真的生出了絕望之心。就算自己拼了命,把大軍擴充到一萬,這一萬士卒各個以一當十又如何,還是不能擊敗韓國啊!想到這里,魏王有些自暴自棄。但魏王又強迫自己不能心灰意冷,魏王就在耐心地等,等韓國引起天下的公憤,再號召天下群起而攻之!

因此,在這次短暫的會面中,魏王向信陵君寫了一封密函,指示信陵君游說各國,最好促成秦、趙、齊、楚、燕五國伐韓,這樣,魏國也有富國的希望。信陵君自然從字里行間中讀懂了魏王的難受,實際上,信陵君也盼著早日富國。寄人籬下的日子再風光也不好過,這更多的是對心靈的折磨!既然齊國暫時沒有動兵的念頭,那臨淄也就沒有了呆下去的必要。信陵君在收到魏王密函后,很快就下定了主意離開臨淄。

但怎么離開臨淄,離開臨淄后先去哪里,成了信陵君新的煩惱。尤其是后者,信陵君知道,最為重要。目前的形勢是秦、趙、齊、楚、燕五國由于各自的原因默認了韓國對魏國的吞并,大家都在觀望。新鄭會盟結束未久,影響還在。誰都不愿意冒著天下共擊之的風險率先打破這個盟約,即使誰都知道,這個盟約脆弱的不堪一擊,但誰也不愿意挑頭。

信陵君要做的,就是說服一個國家,只要有一個國家首肯了此事,那說服其他國家就變得輕而易舉。就如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如果沒有燕、趙的支持,想要成功游說韓、魏、齊、楚可謂難上加難!

為了這個問題,信陵君輾轉反側,夜不能眠。因為信陵君知道,這是一次冒險。韓王雖然沒有向齊國索要自己,但也沒有取消對自己的通緝,千金的封賞,封侯的厚利,足以讓天下所有人動心。自己在臨淄尚有安全保證,但出得臨淄城,一切就難說了!如果自己去錯了國家,那就萬事皆休!

足足想了三日,信陵君才下了最后的決定。在做出這個艱難的選擇后,信陵君先去拜訪了丞相后勝,表達了自己想要周游列國的希望。客卿不像其他職位,每日有煩勞的政事。而且,客卿的一大職責便是負責外交事宜。信陵君自以為,這個理由足夠自己離開臨淄。當然,這只是一次試探,畢竟,真正可以做主自己能否離開臨淄的,其實是王宮中那個很少露面的君王后。(未完待續……)

Ps:信陵君會不會離開臨淄,離開后又去哪?猜猜

最新章節請7*|*8*|*小*|*說*|*網,記住我們的域名:w*|*w*|*w*|*.7*|*8*|*x*|*s.c*|*o*|*m

閱讀提示: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