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三十九章 楚國出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九章 楚國出兵

第三十九章 楚國出兵


更新時間:2014年12月18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39小說旗


當晉鄙意識到這有可能是韓國精心設下的陰謀的時候,自然變得愈發謹慎起來。所以,前軍一萬五千人全軍覆滅后,不斷有一些人叫嚷著要為前軍報仇,但卻都被晉鄙阻止了下來。在沒有鬧清楚具體的情況前,晉鄙不打算再繼續攻城。否則,誰也不知道,韓軍又給魏軍準備了什么樣的意外驚喜。當天,魏軍退兵二十里安營扎寨。新鄭有了喘息之機。

新鄭城里,全然沒有被圍困的緊張氛圍。一場輕而易舉地全殲魏軍一萬五千人的大勝讓新鄭變得格外喜氣洋洋,也讓所有的守軍放下心來。韓軍上下意識到,魏軍其實也不過如此。原本的懼意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自信心。

實際是,如今新鄭全城守軍不過四萬之數,但不少韓軍相信,只要蒙(驁)將軍允許己方出站,己方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擊潰城外的魏軍,雖然他們的數量兩倍于己。但經歷了今天這一場戰事,魏軍已然膽寒,雖然魏軍不承認,但他們確實已經失去了對新鄭的必得之心。這就是士氣對一支軍隊的影響!

只是,蒙驁面對手下將士的請戰,表現得和晉鄙一般,都是統統拒絕。哪怕手下立下軍令狀,哪怕手下的想法再如何完美無瑕!因為蒙驁一直知道,在魏軍完全陷入驚慌失措的地步之前,反擊的時機尚未成熟。

魏國,大梁。

自從晉鄙帶領十萬大軍前去攻打新鄭,魏王就如坐針氈,坐立不安。這倒不是擔心行動會失敗,而是魏王很是殷切盼望。希望新鄭被攻克或者韓國割讓土地求和的好消息可以早點傳來。歷代的魏王無不想要光復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的霸業,如今的魏王就是最接近的那個人。只要韓國被魏國鯨吞下去,那么魏國就將稱霸中原。向北降服趙國,向東征討齊國,向南打壓楚國。向西抗衡秦國。在這么激動人心的時刻來臨之際,魏王又怎么會不激動呢?!萬分激動下,自然是茶不思飯不想。

這一日,魏王把信陵君喊了過來,要對方陪自己下棋,權且打磨時光。順便敲打敲打信陵君,讓他意識到,自己才是魏國的國君。畢竟,信陵君的門客實在太多,這也為他博得了好聽的名聲。達到名揚天下的地步。在魏王看來,信陵君的性子有些瞻前顧后,凡是謀而后定,魏王自以為自己“殺伐果斷”的性子才是一個國君應有的本色。只是魏王全然忘了,他所謂的“殺伐果斷”其實是見到利益就上,看到危險就想逃避,趨炎附勢罷了!

兩人隨意地聊著時局,說著沒營養的話。信陵君無聊地都想要告退了!眼下是三月下旬,正是國家最繁忙的時候。加上魏國到處在用兵,各種事情需要去協調。魏王這個習慣了當甩手掌柜的君王自然是清閑。但信陵君身為魏國丞相卻沒有多少時間耽擱在這里。看魏王滔滔不絕的架勢,恐怕君臣二人又要聊到天色大黑后,信陵君才能脫身,就像前兩天那般。

就在信陵君諾諾稱是,心不在焉的時候,宦者令匆匆闖了進來。信陵君意識到宦者令的神色很是慌張。自己剛才可是親眼看著宦者令出去的。才一眨眼的功夫。宦者令原本紅潤的臉色居然變得鐵青,還不斷流出豆大的汗珠。腳步發軟,絕對是太過緊張憂懼造成的!這意味著。魏國絕對發生了了不得的大事,還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果不其然,魏王展開奏折一看,臉色劇變。方才的談笑風生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惶恐不安。信陵君關切地說道:“王上!”

魏王這才反應過來,對信陵君說道:“丞相!楚國……楚國出兵二十萬來犯!”然后把奏折遞給了信陵君。

不等信陵君做出反應,魏王猛然站了起來,來回走動,碎碎叨叨地念著:“不行!不行!現在征召大軍有些來不及了!寡人要即刻把大軍從韓國調回來!否則大梁可就危險了!”

信陵君一目十行,終于得知了魏王為何如此膽戰心驚。前些日子,魏、楚兩國在韓國的調停下,同意休兵止戈,一萬韓軍駐守在巨陽和陳縣中間的新鄢,作為監督兩國的存在。魏國在打定主意攻打新鄭后,自然對南方的楚國深懷戒心,生怕楚國插進中原,壞了魏國的好事。所以,一支魏國偏師悄悄南下,監視楚軍的動向。不求可以擊退來犯的楚軍,但求可以遲滯些時日,給魏國爭取反應的時間。

如果這封示警的奏折是來自這支偏師,那魏王也不會如此慌張,畢竟楚軍距離大梁尚且有將盡八百里的距離,魏國可以從容布防,層層截擊。但現在的問題是,這封奏折來自長平(是魏國的長平,在陳縣西北數十里外)。奏折里說,楚國二十萬大軍越過潁水,打了長平一個猝不及防,長平已然失守。楚國大軍正沿著鴻溝北上,請魏王速做準備。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二十萬楚軍繞過了魏國在長平以南設置的層層防線,殺進了魏國的腹心之地!楚軍距離大梁只有不到四百里的距離!最關鍵的是,在鴻溝兩岸,魏國根本沒有屯駐大軍!二十萬楚軍完全可以如入無人之境,直奔大梁而來!即使從附近的城邑中征召大軍,時間也已然來不及!更致命的是,大梁現在已然空虛!因為大多數精銳被晉鄙帶出去攻打新鄭了!

怎么辦?!這是事關魏國生死存亡的時刻!容不得半點的僥幸!即使楚軍是詐稱二十萬大軍,實際上的數量也肯定是十萬以上,甚至接近十五萬人!楚軍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這個時候來,而且是渡過潁水拿下的長平,魏王和信陵君君臣二人察覺出了其中的危險信號!

因為魏國占據了潁水以東的地區。潁水以西是劃歸韓國所有的,要么是楚國突襲了韓國汝南郡,然后渡河;要么就是韓國主動借道,讓楚軍不費吹灰之力地奇襲了長平。在二人看來,后者的可能性極其地高。道理很簡單。韓國在汝南郡擁有的大軍不少于魏國在長平以南布置的軍隊,韓國不借道的話,對楚軍來說,兩條路一樣難行。楚國在得罪魏國的情況下,不可能再去招惹韓國!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韓國是主動借道的。

這才是上魏王恐慌的原因!韓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允許楚國借道。楚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征召了二十萬大軍,一切似乎都是有預謀的!沒有預謀,根本解釋不了魏國眼下的險境!就好比,韓、楚兩國就知道魏國會背叛韓國,出兵攻打新鄭一樣。兩國達成了一致的共識,那就是楚國在最合適的時間最合適的地點發動了一場最合適的戰爭!二十萬楚軍一舉包圍大梁,不但可以收復失地,還能平白從魏國身上割走無數土地!韓國呢,也可以獲利!可以游刃有余地糾纏住己方的十萬大軍,哪怕放走了十萬魏國大軍,也可以一路追擊,合韓、楚兩國之力。攻打大梁,怎么看,這都是一個死局!

因為魏國得罪了韓、趙、楚三國。在大梁被圍困后,魏國能夠求助的只剩下齊國,而朝秦暮楚的齊國,會在魏國患難的時候拉魏國一把嗎?沒人敢打這個包票!似乎看上去,只有秦國會是魏國最后的依賴!

這些念頭是魏王和信陵君的腦海里一閃而過,信陵君想得更長遠一些。如果用韓、楚兩國有預謀的合作來解釋這件事情。那這個針對魏國的預謀,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考慮到郢都和新鄭之間的距離。即使一切一拍即合,兩國用最快的速度達成協議。恐怕也需要十天半個月,而這段時間,魏國不過是剛剛決定徹底背叛韓、趙兩國,為自己的霸業崛起而冒險!

“除非,除非韓國在一開始就打算拋棄魏國!一開始就打算給楚國便利,讓楚國和魏國死拼!眼下的種種巧合不過是誤打誤撞!在魏國出兵攻打新鄭的時候,楚國也出兵了。陰差陽錯之下,韓國無意中救了自己!魏國則險些將自己玩死!”信陵君暗暗想到。

當然,心里頭信陵君還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韓國是在知道魏國決定背叛韓、趙兩國后,才拉攏的楚國。但這種猜測太可怕了!這意味著魏國內部出了一個韓國的細作,此人地位還一定要高,可以接觸到魏國最隱秘的決定!就算地位不高,至少也需要是魏王心腹的心腹,可以知曉魏國的一切動態!所以這個想法剛剛冒頭,就被信陵君下意識地否決掉了。畢竟,現在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擊退楚軍,而不是引得君臣猜疑,內部不和。

“丞相,國事艱難!眼下楚國大舉入侵,寡人該如何是好啊?”魏王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滿是期望地看著信陵君魏無忌。

信陵君心里面雖然慌張,但面色卻是沉穩,道:“臣以為,長平縣令的奏折有些言過其實。畢竟一個月前,韓國才調停了我們和楚國的戰事,兩國各自撤退了大半的兵力,以便春耕。楚國披甲之兵不過四十萬,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不可能征召二十萬大軍大舉進攻我們魏國。加上人一滿萬,人山人海,楚軍來犯的時候,勢必連綿無盡,加上楚軍一定會夸大自己的兵力,以便讓我們魏國心生恐懼。長平縣令肯定是驚慌失措之下,聽信了傳言。依臣之見,楚軍人數應該超過了十萬人,但絕對多不出多少!”

魏王心里稍微鎮定了下,這十萬和二十萬的差距實在太明顯了!如果真的是二十萬楚軍來犯的話,距離大梁又不過是三日的路程,那魏國這次即使挺過去這場劫難,也休息完好無損了,那中原霸業,尚未開始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如果楚軍只是十萬的話,那魏國就有了轉圜的余地,雖然依然有些緊張,但不是不可為!

見魏王稍微松了口氣,信陵君繼續寬慰道:“大梁百姓有民二十萬,加上周圍百里范圍內的城邑人口密集,就算楚軍攻到了大梁城下。王上也可以從容征召出十萬大軍(書中有些關于各國兵力的數字會有沖突,主要是站在的角度不一樣,這可戰之兵一般指的是精銳,而舉國之兵或者說是游說的人所說的可以征召的大軍,一般是把成年男子都算進去)。楚軍又是勞師遠征。我們完全可以以逸待勞,憑借著兼顧的城池,逐步消耗楚軍的士氣和實力,待楚軍露出疲態,王上一聲令下,精銳盡出。楚軍一定是落荒而逃!”

魏王連連點頭,開始覺得楚軍只有十多萬的話,確實不足為慮。當然,這是魏王沒有聽出信陵君言外之意的基礎上。信陵君只是說單單是楚軍包圍了大梁城,如果趙國也派兵南下呢?!如果齊國也想過來占便宜呢?!真要是讓楚軍攻到了大梁城下。變數就有些大了!信陵君之所以這么說,不過是寬慰楚王罷了。畢竟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不可能完全按照計劃來走。就好比前兩天,魏王志得意滿,自以為韓國求和、衰落在即,魏國很快就會稱霸中原,可結果呢,卻是魏國率先遇到了難關。大梁有被楚軍包圍的危險!

信陵君見魏王恢復了緊張不安的情緒,心里面也是大松了口氣。越是在國家危險的時候,君王越需要冷靜。如果君王都手誤無措。朝令夕改的話,那很有可能會得到一場慘敗,甚至國勢就此衰落下去。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近的就好比楚國,原本和秦國、趙國三足鼎立,結果白起只帶著數萬大軍南下。輕而易舉地擊潰了楚軍數十萬主力,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遠一點的就是齊閔王的例子了。當時的齊國連秦國都忌憚不已,因為齊國的存在。秦國都不敢大舉進入中原。可結果呢,齊閔王四面樹敵,濟水一戰,齊軍主力倉皇而逃。齊國只剩下兩座城邑!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的太早,讓田單抓住了燕國君臣不和的缺點加以利用,齊國怕是早就滅亡了!

“臣以為,當務之急不是把晉鄙將軍的大軍抽調回來,畢竟這十萬大軍一旦回來,逼迫韓國屈服的計劃就算是失敗了。”信陵君說道。

魏王回道:“新鄭距離大梁還不到兩百里,若是急行軍,大軍三日就可往返一次。”

(后面還有幾百字,半個小時內修改完,刷新閱讀)

當晉鄙意識到這有可能是韓國精心設下的陰謀的時候,自然變得愈發謹慎起來。所以,前軍一萬五千人全軍覆滅后,不斷有一些人叫嚷著要為前軍報仇,但卻都被晉鄙阻止了下來。在沒有鬧清楚具體的情況前,晉鄙不打算再繼續攻城。否則,誰也不知道,韓軍又給魏軍準備了什么樣的意外驚喜。當天,魏軍退兵二十里安營扎寨。新鄭有了喘息之機。

新鄭城里,全然沒有被圍困的緊張氛圍。一場輕而易舉地全殲魏軍一萬五千人的大勝讓新鄭變得格外喜氣洋洋,也讓所有的守軍放下心來。韓軍上下意識到,魏軍其實也不過如此。原本的懼意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自信心。

實際是,如今新鄭全城守軍不過四萬之數,但不少韓軍相信,只要蒙(驁)將軍允許己方出站,己方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擊潰城外的魏軍,雖然他們的數量兩倍于己。但經歷了今天這一場戰事,魏軍已然膽寒,雖然魏軍不承認,但他們確實已經失去了對新鄭的必得之心。這就是士氣對一支軍隊的影響!

只是,蒙驁面對手下將士的請戰,表現得和晉鄙一般,都是統統拒絕。哪怕手下立下軍令狀,哪怕手下的想法再如何完美無瑕!因為蒙驁一直知道,在魏軍完全陷入驚慌失措的地步之前,反擊的時機尚未成熟。

魏國,大梁。

自從晉鄙帶領十萬大軍前去攻打新鄭,魏王就如坐針氈,坐立不安。這倒不是擔心行動會失敗,而是魏王很是殷切盼望,希望新鄭被攻克或者韓國割讓土地求和的好消息可以早點傳來。歷代的魏王無不想要光復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的霸業,如今的魏王就是最接近的那個人。只要韓國被魏國鯨吞下去,那么魏國就將稱霸中原。向北降服趙國,向東征討齊國,向南打壓楚國,向西抗衡秦國。在這么激動人心的時刻來臨之際,魏王又怎么會不激動呢?!萬分激動下,自然是茶不思飯不想。

這一日,魏王把信陵君喊了過來,要對方陪自己下棋,權且打磨時光,順便敲打敲打信陵君,讓他意識到,自己才是魏國的國君。畢竟,信陵君的門客實在太多,這也為他博得了好聽的名聲,達到名揚天下的地步。在魏王看來,信陵君的性子有些瞻前顧后,凡是謀而后定,魏王自以為自己“殺伐果斷”的性子才是一個國君應有的本色。只是魏王全然忘了,他所謂的“殺伐果斷”其實是見到利益就上,看到危險就想逃避,趨炎附勢罷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