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三十二章 計中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二章 計中計

第三十二章 計中計


更新時間:2014年12月12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科幻


熱門推薦:

當蔡澤沿著河水(黃河)一路東去,前往大梁的時候,太原郡蒲陽又是另外一番場景。秦、趙、韓三國在此對峙已經超過了十天。期間,雙方互相試探,韓、趙聯軍因為兵力上的優勢,占據了一定程度的上風,但也只是稍占上風而已。

白起將蒲陽經營成鐵桶一般,蒲陽周圍的制高點更是早早地被秦軍占據。韓、趙聯軍若是想要攻克蒲陽,就必須先拿下蒲陽城東的一座小山,而在這里,秦軍駐扎了超過三萬人。山頂有數目可觀的泉眼,加上秦軍早就做好了長期堅守的準備,韓、趙聯軍想要斷秦軍水源的打算自然不能成行。強攻的話,傷亡又太大,一時之間,暴鳶、廉頗皆是有些愁眉不展。

不過,秦軍的日子也不好過。擺在秦軍身前的是二十萬韓、趙精銳士卒,領兵的又是廉頗、暴鳶、李牧這等名將,兵力上處于劣勢的白起自然不會貿然發動大的攻勢。五萬兵力的差距絕不是一個小小的數字,白起只能小心翼翼地找尋聯軍的破綻,希望不斷積累小的優勢,最終轉化為大的優勢。經過數次試探后,白起發現韓、趙聯軍往來密切,互為犄角,實在難以下手。因此,時局有些僵持下來。

對遠道而來的秦軍來說,糧草補給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上郡原本就不是盛產糧食的所在,因此,除了一開始秦軍就食于上郡、太原,后續的糧草都是從關中運送過來的。可是隔著洛水、河水,秦軍運糧的成本實在太高了些。

白起深知,時間拖得越久。對秦國越是不利。要么,秦國從關中調集大軍支援自己,一舉突破韓、趙聯軍的防線,將韓軍、趙軍分而圍之,一戰定乾坤。要么。秦國收縮兵力,返回上郡。可別看暴鳶、廉頗現在一副對秦軍愛理不理的態度,白起敢肯定,只要自己一退兵,韓、趙聯軍一定死命地追上來。

白起左思右想,還是覺得要找一個突破口。當初伊闕之戰的時候。自己面臨二十四萬韓、魏聯軍,就是看準了兩國都寄希望于對方率先出戰,拿較弱的魏軍開刀,一舉攻入魏軍大營,繼而全殲二十四萬韓、魏聯軍的。現在韓、趙兩軍彼此信任。相互支援,而不像伊闕之戰時韓、魏聯軍那般貌合神離,白起只能先想方設法營造兩軍的不和,再分而化之。

“也許,派人入邯鄲,造謠中傷廉頗是個不錯的主意。”白起暗暗想道。廉頗畢竟之前被趙國冷遇了那么久,眼下主少國疑,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軍方的大將生出什么謀逆的心思。自己只需要派人在邯鄲四處造謠。運作得好,說廉頗已經決定投向韓國,要獻上太原郡。引韓軍攻入邯鄲,那趙國那邊多半會換將,甚至對韓國也會生出忌憚之心。如今韓、趙兩國不是要在洛陽會盟嗎,也許自己這一舉措可以逼迫這個會盟不歡而散呢!

就在白起在心里慢慢完善這個計劃的時候,副將王翦卻是急匆匆地走了進來,謂白起曰:“將軍!王上的使者到了!”

白起一喜。心想莫非秦王同意自己的主意了,當下不敢怠慢。隨王翦一同走了出去。城門口,秦王使者的馬車剛剛駛入城中。

兩方人見面行過禮后。秦王的使者也不客氣,當即宣布了秦王的命令。白起神色肅穆地接過王旨,請上使落座,求教道:“這十萬大軍不知何時可以抵達?”

使者雖說是秦王的身旁人,但對白起這個秦國重臣也不敢怠慢,當即說道:“第一批五萬大軍已經進入上郡,想必四五日內就可以抵達。后面陸陸續續的數批,當在半個月內到位。”

白起暗暗點了點頭,這個速度已經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了。不過,援軍如此快的到來,肯定是一路急行軍,至少需要休整兩三日方有一戰之力,只是這后勤的壓力,不容小覷啊!第一批援軍到達后,自己手下的大軍有二十萬之數,剛好與韓、趙聯軍相當。白起自信,只要自己的糧草不出問題,那足以可以擊敗對面的韓、趙聯軍。不過,想要一場大勝的話,還需要仔細謀劃一番。

“咸陽那里,王上可安好?”白起關心地問道。

使者朝著咸陽方向遙遙施了一禮,恭敬地說道:“王上一切安好!武安君有所不知,若是一切順利的話,一月之內,天下形勢將大變,我秦國東進中原有望,甚至那南陽、三川之地,也指日可待收復!”

白起頓時疑惑了,秦王在詔書中只是殷切希望自己可以盡可能地拖住韓、趙聯軍,逼迫韓國、趙國往太原增兵。自己原以為是秦王不想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沒想到,聽使者的語氣,其中另有蹊蹺。白起可不覺得,一個月內,自己可以取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對面的韓、趙聯軍和秦軍可謂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白起雖然自信可以小勝,但要大勝,絕非一月之功!

“敢問喜從何來?”白起說道。

“如今韓、趙兩國將在洛陽會盟,王上采納了蔡客卿的主意,打算聯合魏國,突襲洛陽,一舉擒殺韓王、趙王。若是事成,韓、趙兩國將名存實亡,普天之下,再無我們大秦一合之敵!”使者興高采烈的說道,其喜形于色,似乎看到了秦國東出函谷關,睥睨天下的情形。

白起啞然失色,這么重大的事情,秦王怎么就聽信了蔡澤的一面之詞呢?!蔡澤就那么肯定,魏國肯幫助秦國?就算魏國肯幫助秦國,想要一舉包圍洛陽,所需要的兵力絕不少,這么大的兵力調動,近在咫尺的洛陽就得不到風聲?

“呵呵,蔡客卿想的太過簡單了吧!魏國肯冒險聯合我們秦國嗎?大梁可就在新鄭、邯鄲左右。”白起強忍住內心的驚訝,不動聲色地問道。

使者連連點頭,道:“是啊!臣也覺得奇怪!可蔡上卿信誓旦旦地向王上保證。一定可以說服魏國。即便魏國不肯借道的話,蔡上卿也有辦法取得魏國的信任,讓我們大秦拿下函谷關!”

白起心里暗暗搖了搖頭,不太相信。蔡澤不過就是一說客而已,逞口舌之利。魏國又不是傻子。怎么會那么輕易上當?!何況,自己聽到風聲說,魏國也會前去洛陽參加會盟。想要魏國反水,更難了。

“王上莫非還不知道,魏國已經決定出兵討伐我們秦國了嗎?聽說這次洛陽會盟,魏王也會參加。”白起的眼下之意。卻是質疑蔡澤的建議。如果魏王也參加會盟的話,絕不會把他自己置身于險地。秦國就算再怎么講信用,在發現成功圍困了韓、趙、魏三國國君后,也會改變主意,連魏王一起解決吧!

使者也是有些奇怪的說道:“蔡客卿臨行前。咸陽確實收到消息,稱魏國決定討伐我們秦國,但蔡上卿求見了王上后,王上還是派他出發了!其中的內幕,臣就不清楚了。”

白起暗嘆了口氣,真不知道蔡澤是怎么說服秦王的。也許,是秦王受夠了這些年的失敗了吧!畢竟這些年,秦王的身子每況愈下。或許趙惠文王的死刺激了秦王。秦王覺得時日不多,想要在臨死前挽回秦國的形勢。不過,白起怎么想。現在都不是一個好時機。也許,蔡澤終究會鎩羽而歸吧!和冒險拿一場戰事的勝負定國運相比,白起更愿意穩扎穩打。只要可以一舉殲滅當前的二十萬韓、趙聯軍,秦國的戰略環境一樣大好,秦王怎么就沒了耐心了呢?!這些話,白起只能想想。卻不能說出來。

“王上想要出兵多少攻打洛陽?”白起還是關切地說道。

使者知道,若是白起在咸陽的話。這么重大的事情也是要參與決策的。因此也不隱瞞,伸出了兩雙手道:“十萬大軍!”

不等白起露出驚訝的神色。使者道出了另一個驚人的消息:“王上已經下令征召全國之兵,凡是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國人,全都要系數入伍。何人敢怠慢,影響王上的復興秦國大計,斬立決!”

白起面目動容,遙望著咸陽的方向,久久不語。自己原以為,秦王下的本已經夠大了,沒想到,自己只不過是猜對了一半。征召舉國之兵,白起不用想也知道,秦王打算混淆六國的視聽,或者說是韓、趙兩國的視聽,讓兩國以為秦國根本就無意進入中原。眼下正是春耕的關鍵時節,秦王這是要拿國運去豪賭一把。成功了,秦國可以一舉解除韓、趙兩個強敵。失敗了,失敗了也分好多種,輕則影響一年的收成,重則一蹶不振。

“煩請使者回去稟報王上,就說臣一定盡心竭力,將韓、趙兩國的注意力吸引到太原郡!”白起有些沉重地說道。

使者完全沒有聽出白起的言外之意,只當白起在為秦國高興,恭維道:“將軍平添十萬大軍,以將軍的能力,自然是無可阻擋。待洛陽事成,韓、趙一片大亂,將軍可以追亡逐北,成就無上功業!臣就先恭喜將軍加官進爵,旗開得勝了!”

“承你的吉言了!”白起淡淡的說道。

接下來的幾日,秦軍一反常態,對十幾里外的韓軍大營發動了一輪輪的猛攻。當然,以白起的指揮能力,自然不是一窩蜂地命令秦軍沖上去,而是虛虛實實,時而聲東擊西,時而夜襲。秦軍似乎認準了韓軍,對一旁的趙軍視而不見。甚至廉頗都看得有些于心不忍了,原本是客軍的韓軍和秦軍斗得是你死我活,原本是保家衛國的趙軍卻是安靜的出奇,沒受到秦軍的一點騷擾。

如此幾日后,趙軍不免有些松懈。白起卻是派出了一支偏師,趁機攻下了趙軍的一座營寨,趙軍傷亡三千人,這也是秦軍猛攻的五六日來,趙軍的最大傷亡了。可真正計較起來,秦軍的損失要遠比韓、趙聯軍多得多,畢竟韓、趙聯軍是屬于防守的一方,占據地形上的優勢。哪怕秦軍各種計策層出不窮,也改變不了傷亡過大的事實。

暴鳶、李牧、廉頗連續碰頭了幾次。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只當是白起發了瘋,秦軍糧草短缺,白起想要在短時間內擊敗自己。雖然得出了這個結論,但三人誰也不敢小覷白起,白起的戰功可沒有一點水分。己方稍微大意的話,秦軍就會送給自己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

所以,一方面,韓、趙聯軍加強了營寨的防守,一面秘密調動軍隊,打算在秦軍露出疲態的時候。反擊秦軍。直到第六日,五萬秦軍渡河而來,廉頗、暴鳶、李牧才意識到,白起之所以這么有恃無恐,原來是有援軍來增援。看秦軍猛攻不止的架勢。也許,后面還有陸陸續續的援軍抵達。三人自然不敢怠慢,當即稟報后方,希望可以得到后續的援軍,以維持對秦軍的兵力優勢。

魏國,大梁。

蔡澤通過宦者令的引見,終于見到了魏王。對于秦國使者蔡澤的到來,魏王原本是沒有什么好臉色的。在魏王看來。秦國多半是來向自己求援的。但自己迫于形勢,已經答應出兵討伐秦國,這個時候與秦國使者見面。傳揚出去,總歸對自己的名聲不好。

如果不是宦者令勸說魏王,說王宮內外皆是魏王的心腹,秦國使者又是秘密來大梁,消息是不會走漏,這是其一。其二。對秦國使者避而不見難免會讓秦國認為魏王怕了秦國,傳揚出去對魏王的名聲不好。魏王可以給秦國使者一盞茶的時間,權且聽聽秦國的來意。正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保不準日后魏國還要和秦國合作,何必現在就堵死了這條道路呢?!魏王這才勉強同意接見蔡澤。

蔡澤知道,和魏王的這次見面決定著自己下半生的榮華富貴。來大梁前,自己信誓旦旦地向秦王保證可以說服魏王,讓秦國可以借助韓、趙會盟一事得利。哪怕是魏國已經決定倒向韓、趙兩國,對秦國宣戰,蔡澤也不改自己的初衷。

這是一場豪賭,贏了,蔡澤可以躍居魏冉之上,繼任丞相,封侯不過是舉手之勞。輸了,自己就是聲明敗裂,再也難以在秦國出頭。也許要到趙國、韓國或者其他國家,從頭來過,甚至于,自己將直接被盛怒的秦王拉出去五馬分尸。

難得秦王肯信任自己,蔡澤決定為了榮華富貴,搏上一搏。想要說服魏國改變主意,就要堅定魏王的信念,只要魏王鐵了心跟隨自己冒險,那任憑魏國大臣們怎么苦苦相勸,也是無濟于事!為了避免節外生枝,蔡澤根本就沒打算去見信陵君等一干重臣。若想要成功,就必須在和魏王的第一次見面,敲定這件事!

看見魏王超自己走過來,蔡澤并沒有馬上行禮,這個時候,自己的姿態絕不可能太低,否則就會被魏王輕視;也不可過高,否則就會令魏王惱怒。在魏王落座盯著自己后,蔡澤才一臉玩味地說道:“臣秦王使者蔡澤見過魏王!”

魏王倨傲地望了眼蔡澤,不太耐煩地說道:“先生遠道而來,有話直說,寡人身子乏了,想早點休息!”

蔡澤瞥了眼外面日頭正在中央,明明是中午,魏王卻道困乏,不待見自己之意已然是昭然若揭。蔡澤也不惱怒,反而笑吟吟地說道:“王上好閑情雅致,魏國危在旦夕,王上卻有心情休息。唉!罷了!罷了!臣還是去新鄭走一遭吧!”

魏王心里惱怒,卻不好當場發怒,只是冷哼一聲,道:“先生危言聳聽了吧!如今韓、趙、魏三國聯盟,馬上就要起兵伐秦,危在旦夕的明明是你們秦國,寡人的魏國穩如泰山,何來先生的危在旦夕之說。如果先生今天不說出個所以然來,哼哼!”

蔡澤長嘆了口氣,似乎在惋惜魏王看不清局勢,作揖道:“王上說秦國危在旦夕,臣不以為然。王上以為秦國危在旦夕,不過是覺得集合韓、趙、魏三國之力,我們秦國勢必不能阻擋,是否?”

魏王微微頷首,臉上的嘲諷之意明白無誤地告訴蔡澤,魏王就是覺得秦國要堅持不下去了。

蔡澤呵呵一笑,道:“趙惠文王新崩,趙王年幼,主少國疑,加之我們秦國伐趙。否則,以趙國的國力,何必屈居韓國之下?如今三晉伐秦,秦王不愿意徒與趙、魏交戰而令韓國得利,已然決定退守西河之地。憑借河水之阻隔,潼關之險要,三晉想要攻入我們關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王上以為然否?”

魏王只是冷哼,卻不接話。魏王自然知道,蔡澤所說的絕對是真理。除非三晉愿意付出巨大的傷亡,突破秦軍的河水防線或者攻克潼關,否則決計傷不了秦國的元氣。最多,不過讓秦軍損失些人馬罷了。一旦秦國退兵,趙國怕是也不愿意徒增傷亡吧!(未完待續)

ps:剛剛出差回來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