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三十一章秦國的謀略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一章秦國的謀略

第三十一章秦國的謀略


更新時間:2014年12月11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正文

類別:玄幻小說

作者:

書名:__

秦國,咸陽。全文字閱讀

韓國的出爾反爾令秦王火冒三丈,形勢急轉而下,半個月前,危在旦夕的是趙國,轉眼就變成了秦國。

趙惠文王駕崩后,秦王第一時間派遣了使者出訪新鄭。韓王對秦王的使者信誓旦旦地保證,認可秦王的建議,兩國一同瓜分趙國。太原、雁門、云中屬秦,邯鄲、代郡屬韓,兩國結為兄弟之邦,有生之年,兩國永不開戰。

可轉眼間,韓國就翻臉不認人,和趙國達成了攻守同盟。長安君入新鄭為質,韓國發兵十萬救援趙國。形勢的陡然翻轉深深刺激了秦國敏感的心,顯然,這樣的刺激,秦國有些受不了。

“是戰是和,諸位愛卿議一下吧!”秦王有些疲憊地說道。

丞相魏冉心里面默默嘆氣,如果不是秦國的名聲實在太差,也許韓國會真的同意秦國的提議吧!現在卻是被韓國戲耍了一番。自己雖然提醒過秦王,小心韓國使詐,奈何秦王固執己見,認為韓國乃是誠心誠意。

這些話,魏冉自然不能再提及。秦國時局艱難,身為丞相,魏冉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幫助秦王擺脫這種窘境。

“臣以為,韓、趙擁兵已經超過二十萬,武安君手下雖有十五萬大軍,但恐怕也不是韓、趙兩國的敵手。不如退回西河之地,憑借河水拒敵,韓、趙強攻不下,必然心灰意冷而退兵。另一方面,王上可派遣使者游說魏、齊、燕三國,賄賂其親信大臣,只要有一兩國佯動,必能令韓、趙兩國及早回師。”魏冉提出了一個謹慎的意見。

這個建議謹慎是謹慎,但前提是秦國要放棄已經占據的小半個太原之地。此外。白起大軍已經被韓、趙聯軍死死咬住,秦軍不付出一些傷亡的話,休想從容退回西河。早先,義渠作亂,秦軍就是因為急于回師咸陽,被三晉聯軍死死咬住而損失超過三萬人。

“寡人若是加兵何如?”秦王有些不確定地說道。

白起眼下兵力現在不及韓、趙聯軍。但秦王不相信,韓、趙兩國會那么和睦,但凡有一絲嫌隙、貌合神離,秦國就有利用的可能。如果沒有嫌隙,大不了自己可以制造——追加兵力,擺出一副戰略決戰的架勢,韓國顧忌傷亡,怕是也會適可而止吧!秦王想要的不多,只是想要在河東有一塊立足之地。可以經略上黨,一改秦國的頹勢。若是就這么輕易退回西河,秦王心里總有些不甘心。

魏冉緩慢地堅決地搖了搖頭,苦澀道:“增兵也不是未嘗不可,然太原郡無險可守,從關中往太原輸送糧草,耗費又是巨大。王上想要一戰擊潰韓、趙兩國,非短時間可為。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更是不可估量,此番大戰。國家尚未做好萬全的準備。若是敗了,后果不堪設想。即使取勝,也不過是得太原一郡之地,可損傷的元氣非三五年不能復原。”

“難道寡人好不容易取得的太原之地就要拱手相讓嗎?”秦王不滿地冷哼道。

魏冉擦了把冷汗,道:“除非魏國肯從河東出兵,作為我們大秦的后援。以河東之糧草供養武安君的大軍,我們擺出一副死守不退的架勢,或許可讓韓、趙兩國忌憚,接受我們秦國占據蒲陽以南的事實!”

秦王微微點頭,道:“魏國既然允諾背離韓國。丞相以為,魏國會為寡人所用嗎?”

魏冉猶豫了片刻,回道:“魏國如今在攻略楚國,以期開疆擴土,增強實力。由此可見,魏國確實已對韓國生出忌憚之心。但如今韓國援趙,魏國若是援助我們秦國,就是徹底和韓、趙兩國決裂。臣擔心,魏國會因為忌憚韓、趙兩國的聲勢,不敢救援我們秦國。甚至,韓、趙兩國會威脅魏國,讓魏國一同伐秦。”

秦王的眉毛擰了起來,道:“難道魏國就不知道,寡人的秦國若是衰敗了,魏國也難以善存嗎?”

魏冉報以苦笑,秦國不在,魏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但一旦援救秦國,魏國就會大難臨頭,除非有其他國家也一起站出來反抗韓、趙聯盟,分擔魏國的壓力,否則,魏國決不會接受這么大的風險。畢竟,對魏國來說,秦國衰敗了,魏國也有其他的路可以自保。比如說,慫恿趙國經略燕國,韓國經略楚國,自己則經略齊國。比如說,與齊國、楚國結盟反抗韓、趙聯盟。魏國完全沒必要這么冒險,援助秦國。

蔡澤也是暗暗搖頭,自己千算萬算,怎么也沒算到趙惠文王會死的這么早。趙惠文王一死,趙國主少國疑,趙國完全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勇氣。韓國也擔心趙國無法與秦國抗衡,于是和趙國聯盟,自己打算孤立韓國的計劃完全失效了。相反,間接促成了讓韓、趙兩大國家站到了一起。早知道趙惠文王死的這么早,還不如討伐魏國!

“大梁距離新鄭不過百里之遙,眼下魏國的主力在與楚軍對峙,若是魏國敢援救我們,韓國大可聯系楚國,兵圍大梁。所以臣以為,魏國多半不會出兵增援我們。魏人鼠目寸光,哪里會想到我們衰敗的下場呢,即使王上派人曉之以理,魏國君臣怕也是只會擔心大梁之危而不愿做長遠打算。”蔡澤解釋道。

秦王惘然,過了一會方道:“那就通知武安君退兵吧!這太原之地,寡人不要了!”

大臣們面面相覷,皆是聽出了秦王語氣中的失望之意。當初魏國何其強勢,吞占了秦國的西河之地,秦國派人游說趙、齊、宋、楚諸國,大言魏國之野心,使得魏國遭受四國圍攻,霸業沒有持續多久。如果中原有一國強,其他國家自然忌憚、恐懼,可為秦國所用。可如今韓、趙兩國皆強,秦國謀求盟友變得愈發艱難。楚國元氣大傷,不堪一用。魏國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發作。燕國遠隔千里,遠水解不了近渴。齊國呢,被趙國打得膽寒,眼睛緊盯著楚國,更指望不上。

“臣倒是有一計,可消王上心頭大患。只是太過行險。”蔡澤猶豫了下,說道。

秦王臉色一喜,鼓勵道:“客卿但說無妨!”

蔡澤點了點頭,說道:“蛇無頭而不能行,鳥無翅而不能飛。國家若是沒有君王,必成一盤散沙,不足為慮。趙國之所以紆尊降貴,臣服韓國者,不過是因為趙惠文王身死。主少國疑。韓國之所以能屢戰屢勝,崛起中原者,不過是因為有韓王然,任人唯賢,國人信服。如今韓、趙兩國國君將要前往洛陽覲見周天子,歃血為盟,若是兩國國君身死,韓、趙兩國必然大亂。兩國即使僥幸保全下來。國力勢必大衰,不復為王上的心腹大患!”

秦王臉色一變。心里面覺得匪夷所思,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最省事的辦法。趙王剛剛繼位,若是身死洛陽,那只能是更年幼的長安君繼位。韓王然的兒子更小,只有不到五歲。哪配做自己的對手!但這個計劃實在太難了些,秦王試探性地說道:“兩國在洛陽會盟,戒備必然森嚴,刺客怕是不好下手吧!”

如果行刺君王那么容易,專諸也不會因為成功刺殺吳王僚而出名。要離不過是刺殺了公子慶忌。就得以留名后世,可見這個時候刺殺勛貴的難度。

蔡澤點了點頭,道:“眼下距離韓、趙兩王在洛陽會盟不過是半個月的時間,想要派遣刺客混入其內怕是已經來不及了,刺客終究是陰謀,臣說的是陽謀。”

“陽謀?”秦王一愣。

“函谷關距離洛陽不過是三百里之遙,王上若能出一奇兵包圍洛陽,一戰而下,則韓王、趙王必死無疑。雖然眼下函谷關在魏國手中,但王上可以派人火速趕往大梁,游說魏國,允許我們借道函谷關。畢竟,韓王、趙王一死,魏國也會因此得利。甚至,魏國的膽子大一些,可以直接并發新鄭,一舉滅掉韓國。到那個時候,韓國空有數十萬之兵,數百萬之民,但無一人有足夠的威望繼承王位,王上或扶植韓國宗室為王,收為己用;或與魏國一道瓜分韓國。無論怎么選擇,我秦國都可開疆拓土千里!”

秦國君臣被蔡澤這個天馬行空的主意給激動地面色潮紅。一戰就可以滅掉韓國嗎?看起來似乎不大可能。但真正計較起來,可能性十分大。韓王前去朝見周天子,所帶的必定是親信大臣。一旦韓王身死洛陽,韓國的權力金字塔最頂層就會出現一大片空白。那些留在新鄭的宗貴們以前是有韓王壓制,不敢放肆。現在失去了韓王的壓制,韓王唯一的公子又不過五六歲,什么都不懂。韓國的宗貴們肯定躍躍欲試,爭相把韓王的公子推到前臺做傀儡,自己獨攬大權。這樣好的機會,是誰都不愿意放棄的,一番爭斗是預料之內的。

到時,韓國國土面積再大又如何,擁兵五十多萬又如何,失去了明君的帶領,權貴們互相爭奪權力,魏國或者秦國再出兵攻克新鄭,韓國也就亡了。即使各郡的官員依然想對韓國效忠,可沒了效忠的對象,又能如何?

當然,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困難有兩個。一個是說服魏國借道,如果不能讓魏國借道,也要保證魏國不泄密,以及秦國發兵順流而下攻打洛陽的時候,魏國不派兵阻撓。還有一個必須做到出其不意,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拿下洛陽。否則,如果讓趙王、韓王跑了,秦國就需要面對兩國的怒火。

秦王征求似地看向丞相魏冉,這個動作也說明,至少秦王是心動了。想想吧!秦國可以在短短的半個月內再度扭轉局勢,而且是顛覆性地扭轉。此戰過后,韓國、趙國會徹底衰敗下去,如果可以保證計劃的成功,秦國愿意付出十萬人的代價,不,或者十五萬,二十萬!

魏冉不得不承認,自己也心動了。雖然這個計劃有些冒險,但一旦成功了,完全趕得上秦國正常二十年的努力。秦國的大好形勢其實是敗在自己這一代人的手里,若是計成的話。秦國所獲得的形勢將比七年前更好!巨大的利益足以沖昏人的頭腦,魏冉反復權衡了下,還是理智了下來。

“王上!客卿大人的主意雖好,但還是有不妥之處。一者,若要出其不意,必定要兵出函谷關。王上派人火速趕往大梁。魏國君臣若是不肯,我們秦國當如何自處?需知,這個計劃知道的人越多,前去奔襲洛陽的大軍就越是危險。魏國一旦泄露出去,恐怕會偷雞不成反是一把米。”

秦王點了點頭,其實奔襲洛陽,秦國是冒著巨大的風險,魏國若是有誠意的話,也當一同發兵。畢竟韓國、趙國強勢,對魏國沒有一點好處。可秦國現在也不強求,只需要魏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秦軍過境。如果魏國擔心秦國不能成功,又恐得罪了韓、趙兩國,“不小心”走漏了風聲,那秦國可就虧大發了。

“二者,韓、趙兩國君王朝見周天子及會盟時。洛陽必定戒備森嚴。若要出其不意的拿下洛陽,必須以堂堂之兵。可如今武安君的大軍輕易不能從太原抽身。王上又要派兵增援武安君,又要準備精銳奔襲洛陽,關中兵力實在緊張。”

秦王轉而望向蔡澤,在秦王看來,蔡澤既然提出這個大膽的主意,應該會考慮到這些。

面對魏冉的質疑。蔡澤也不著惱,向秦王作揖道:“丞相的第一個擔心,確實存在!魏國若是抵死不從,不愿意承擔風險,則這個計劃不可能成功!那臣有第二計。可讓魏國信任我們秦國,再不濟,也能為王上拿下函谷關。不過,這需要臣親自前往大梁游說魏王。”

秦王臉色一喜,心想拿下函谷關也不錯,秦國完全可以借此退出太原郡,轉而經略三川郡。有函谷關在手,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形勢沒有那么糟。趙國即使想要救援韓國,也是力有不怠。

“就依照客卿的意思,寡人派客卿出使大梁,客卿可全權代表寡人,與魏國許諾!”秦王拍板決定。

“謝王上!”蔡澤先是還了一禮,然后繼續道:“其二,兵力確實如丞相所說,稍顯不足。但這里的不足是精銳的不足,若是王上肯舉全國之兵,則綽綽有余。值此大戰,臣以為,凡國內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皆可征召入伍。如此,可平添十五萬可用之兵。”

秦王點了點頭,雖然眼下正值春耕,征召舉國之兵會嚴重地影響收成。但奔襲洛陽之戰可謂事關秦國國運的大戰,此戰不容有失,既然決定了去做,就要做到最好。

丞相魏冉則是覺得不妥,將國運全都寄托到一場大戰中,太過冒險。雖然秦國的國勢已經很壞了,但也不是沒有慢慢扳回的希望。趙國之所以倒向韓國,不過是因為主少國疑,秦國入侵,如果秦國過些年主動示好于趙,秦、趙兩國的關系未嘗沒有緩和的余地。實在不行,還是攻打魏國的河東算了。

但眼見秦王態度已是堅決,魏冉硬生生把自己反對的話咽了回去。也許,魏國不會同意秦國這么瘋狂的主意吧,那這樣的話,事情還有緩和的余地。蔡澤不是說了嗎?若是魏國不肯,他有把握最后一次利用魏國,拿下函谷關。有函谷關在手,秦國完全可以和韓國死磕。

“除去武安君手下的十五萬大軍,加上駐守各地需要的最少士卒,按照客卿的意見,寡人還能拿出四十萬大軍。這四十萬大軍,要在半個月內完成集結出發,可是不容易啊!”秦王話中的言外之意,卻是認可了蔡澤的主意。

“臣以為,這四十萬大軍完全沒有必要全都在咸陽集結。一方面,武安君那里需要援軍,王上可就近征召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營造我們大秦為了保住太原,不惜和韓、趙聯軍決一死戰的架勢。另一方面,我們則是趁機強攻武關、漢中,讓韓國誤以為我們是聲東擊西,真實目的是打通前往楚國的道路。最后,王上派十萬大軍東出函谷關,一舉拿下洛陽。韓國絕對想不到,我們秦國大費周章,其實真正的目的在于洛陽。”蔡澤侃侃而談。

秦王暗自思量了一下,不考慮后勤問題,征召十萬輕裝上陣的大軍需要的時間極短,等韓國反應過來,應該是五日以后的事情。韓國若是不想落敗,肯定會往前線增兵。自己這個時候第二批大軍也完成了集結,可以發兵南下。那么,漢中、南陽遭受攻擊的消息韓國當在十幾日以后收到。時間看起來有些趕,但只要自己在適當的時候散播出去征兵的消息,大軍完全可以陸陸續續的到位,而不是一下子要到位。只有奔襲洛陽的十萬大軍必須滿員齊裝,其他的更多的是一個姿態問題。

“寡人心意已決,即刻征舉國之兵。此戰,誰敢輕言后退、不勝,心生懈怠者,無論有無功爵,系數斬之!”秦王下達了最后的決定。(未完待續。。)

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節與文筆俱佳的玄幻小說,提供在線閱讀。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