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七十七章 韓趙罷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七章 韓趙罷兵

第七十七章 韓趙罷兵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8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正文

趙奢的策略不可謂不簡單,可也正因為簡單,所以有效。。。次日,面對氣勢如虹咄咄逼人的齊軍,趙軍罕見地一次性動用了三萬以上的兵力,驟然發動反擊,陣斬八千齊軍。齊軍為之膽寒,后撤十里。

是夜,趙奢只留三千趙軍斷后,主力悄然后撤。天亮后,齊軍發現趙軍大營沒有炊煙升起,營寨但見旗幟林立,卻無一人巡視,詭異至極。這一異常情況被迅速匯報給田單知曉。田單立即判斷出趙軍多半后撤,既喜又悔,喜的是臨淄之圍已解,悔的是沒有阻攔住趙軍的突圍。

考慮到趙軍是悄無聲息地繞過了己方斥候的偵查,從容撤退,行軍速度勢必不快,且趙軍兵無戰意,士氣必然不高,追擊的話必是一場大勝。田單乃令五千騎兵為先鋒,搜尋趙軍蹤跡,務必不令趙軍脫離其視線。田單自己則親率十萬大軍隨后出發。

不料,求勝心切的五千齊國騎兵發現趙軍陣型散落,兵甲不齊,以為可欺,放棄田單的命令全力攻擊趙軍,不慎入伏,激戰一個時辰后全軍覆滅。趙軍甚至還用齊軍的尸體壘成數個巨大的“京觀”以震懾齊軍。趙國,邯鄲。

趙王有些難以置信地望著平原君,驚喜地說道:“韓國真的同意收兵嗎?”

韓國居然派遣使者說愿意退兵,歸還近兩萬戰俘。這對趙國來說無異于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這可是整整兩萬精銳之兵啊!韓國居然愿意歸還,趙國一下子就心動了。至于退兵的承諾,更讓不少宗貴大臣們松了一口氣。

平原君略顯尷尬地點了點頭,韓國之所以可以出兵包圍邯鄲。罪魁禍首還是自己。如果不是自己戰敗了,韓國大軍還在武安停滯不前呢!自己散盡家財的做法讓自己重新贏得了趙王的信任,但樂乘為自己背了黑鍋。想到這里,平原君默默的嘆了口氣,補充了一句,說道:“但前提是我們要把中牟、臨慮兩邑割讓給韓國,同時不追究樂乘家人的罪責。否則,韓國絕不退兵。”聽到這里,趙王的眉頭就擰了起來。趙奢雖然上書自己說一定會立即回師,但能不能擺脫齊國的追擊還真不好說。就算擺脫了,魏國必然對韓國的條件心動同意出兵。一場大戰在所難免了,而自己卻成了漩渦的忠心。上一次魏國龐涓攻克邯鄲。趙國權貴們僥幸逃脫,但這一次呢,還會那么僥幸嗎?!

宗正趙普立即說道:“王上!此事萬萬不可!中牟乃我趙國故都,地位重要。若是輕易割讓的話,恐傷民心。韓國以后出兵的話,也會多了一個用兵方向。此事對我趙國萬萬不利!絕對不能答應!”

中牟正處太行八陘中第三陘白陘的東麓。有中牟在手,趙國就可以阻擋韓國上黨郡長平、長子方向的兵馬。加上韓國已經占據了涉邑,控制了滏口陘。趙國再失去白陘的話,形勢更加不利。而且中牟一度作為趙國都城的所在,影響頗大,趙普的此番考慮確實縝密。

然而有反對就有贊成,司馬王匡反駁道:“宗正此言差矣。中牟以東以南皆是魏土,以西更是韓國上黨郡郡治長平,韓國若是有意,聯合魏國夾擊中牟,中牟勢必不能堅守。至于故都一事。桓子、獻侯、烈侯、武公、敬侯以中牟為都城。前后不過三十八載,后便遷都邯鄲。今中牟不過一小邑而已,比之晉陽尚有不足。”

邯鄲令附和道:“臣也如此認為!中牟近乎飛地,韓國若取,易如反掌耳。中牟、臨慮兩邑,不過方圓百里之地耳!百里之地可換兩萬精兵,避免邯鄲生靈涂炭,大值!”

“臣附議!”

“臣附議!”

一個接一個的聲音在大殿響起,平原君趙勝也是趁勢開口道:“王上!兩萬降兵皆是邯鄲人氏,若是韓軍驅趕降兵攻城,必生內亂!若是王上答應韓國的條件,不僅降兵對王上感恩戴德,邯鄲舉城必定傳頌王上的仁義。相反,惹惱了韓國一場大戰在所難免,我們趙國雖然可以獲勝,但還將損失不下五萬人,得利的還不是秦國、齊國、燕國嗎?為趙國計,為王上計,臣也贊同。”

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選擇性忽略了對樂乘家人的處置。在他們看來,身在囹圄的樂乘家人不過是和韓國議和的一個添頭而已,趙國上下在意的是要不要割讓中牟、臨慮兩個城邑。

上卿藺相如聽著滿殿的附議之聲,內心的不滿到達極限。這些宗貴們平日里尸位素餐,一旦遇到大事,第一個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反正中牟、臨慮兩地都不是他們的食邑,而是趙王的治下,能夠用中牟、臨慮兩邑換來和平,肯定是再好不過了。畢竟一旦戰事開啟,打勝了不是他們的功勞,打敗了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同意議和也就不足為奇了。

“臣反對!”藺相如洪亮的聲音驟然響起。趙王和群臣的目光隨即全都集中在藺相如的身上,似乎詫異藺相如的反應。畢竟這個時候,滿殿的大臣都是一片附和,藺相如此舉無異于和群臣為敵。

“天下列國,國力之強,以趙、秦、韓為首。今武安之敗,非戰之罪,敗在大意。韓國兵不過六七萬,想要攻破邯鄲。談何容易。當初龐涓領軍逾十萬,武卒之強,也耗費三年方才攻克邯鄲。況且國尉大軍已然回師,邯鄲只需堅守十日,韓軍必然恐慌退兵。如此,中牟、臨慮兩邑可保,我趙國也不必有割地之恥。至于兩萬降兵之議,據臣所知。中牟、臨慮兩地有兩萬余百姓,也可征召大軍過五千之數。與其舍棄中牟、臨慮兩萬百姓五千大軍,贖回兩萬降兵,折損趙國聲威,不如保住兩地,集大軍而攻韓之上黨。韓軍若敗,必然奉還降兵。”

藺相如的一番說辭驚的大殿鴉雀無聲。他的想法不可謂不大膽,他斷言韓國不過色厲內荏,絕對不會在趙奢大軍壓境的時候滯留邯鄲。現在的議和不過是討價還價的手段。趙國完全可以虛與委蛇,等趙奢大軍抵達,邯鄲之圍迎刃而解,再集合大軍攻打上黨,迫使韓國歸還兩萬被俘的趙軍。

趙王一時心動,但旋即否定了這個意見。且不說趙奢能不能擺脫齊軍的追擊。單單是大梁已經知曉了邯鄲守備空虛,長城于魏國來說形同虛設,就讓邯鄲的壓力一日大過一日。能不能擊敗韓軍更是兩說。為了一個所謂的聲威。就寒了邯鄲百姓的心意,置邯鄲于危險之地,不妥不妥!

想到這里,有些獨斷專行的趙王認同了群臣的意見,對藺相如毫不客氣地說道:“存地失人則地會失,存人失地則地會復,上卿無需多言。平原君,馬上代寡人召見韓國使者,寡人愿意送中牟、臨慮兩地換兩萬趙軍和韓國退兵的承諾。不過。必須保證韓國不能違約。”

“喏!”平原君大喜道。

“王上英明!”保住了利益的宗貴們齊聲奉承道。

藺相如臉色則是愁云慘淡。大感失望,默默退了出去。

得到了趙王授權的平原君很快地和韓國使者典客陳筮制定了詳細的交換細則。韓國為表誠意,在趙國獻上中牟、臨慮兩地輿圖的時候就先行釋放了兩千降卒。邯鄲緊張許久的氛圍稍解,在有心人士的輿論引導下,人人開始夸贊趙王的仁義。沒人注意到,戰敗的“罪魁禍首”樂乘,他的家人在夜色最深的時候,由趙軍護送前去涉縣。

后三日,趙軍撤離中牟,移兵臨慮,韓軍則是放歸一萬趙軍降兵,退兵到武安。邯鄲之圍始解!有了這樣的默契后,趙國徹底放下心來,在后面的幾天將臨慮奉送給韓國,韓國則是一刻沒有猶豫送出了最后的七千降兵,同時撤退到涉邑。

等到兩日后,趙奢帶領八萬大軍小心翼翼的抵達邯鄲的時候,邯鄲已經恢復了往日的熱鬧。一場兵災消弭于無形之中!得知和韓國達成的有些“荒唐”的協議還有協議執行的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趙奢唯有深深的惋惜和悲哀!如果不是擔心韓國像齊國那樣使出“圍魏救趙”的策略,一切也許還有轉圜的余地。但即使再有這樣的機會,用兵謹慎的趙奢也相信自己還會依然放慢行軍速度,防止可能的伏擊!

也許是心有余悸,趙王在經歷了這樣的動蕩后,命令趙奢留守邯鄲,多余的大軍則是原地解散。平陽君趙豹已經整合的三萬大軍更是尚未出發就解甲歸田。不少人注意到,趙王征發了數萬民夫加修長城。在輿圖上細看,長城的弧度在延伸,不僅要防備中牟方向的威脅,更隱隱要將涉邑拒之在武安以外。

無獨有偶,田單在被解除兵權后,齊王也沒有了繼續對趙國用兵的意向。大名以東,只有燕周領著四萬多趙軍和晉鄙的八萬魏軍遠遠對峙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磨擦的情況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情報顯示,魏國拿下了平邑、觀澤、馬陵后似乎已經滿足,轉而對河東憂心忡忡。齊國則是止步安陽,死守著城池不出。城外數十里之地,漸漸成為了趙國騎兵的跑馬場。和邯鄲失聯已久的濮陽等地重新恢復了聯系,都匯報稱沒有受到魏國或者齊國的騷擾,對趙國來說,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韓國拿下巴蜀兩郡的消息,天下已經盡知。除了感慨楚國的衰落,兵敗魚復外,趙、魏、齊、燕四國也震驚于韓國的勢頭之猛,短短不到兩個月就先后平定巴蜀兩郡。這里面固然有蜀國余孽造反的緣故,有秦國不能支援巴蜀的緣故。但誰也不能否認,韓國平定巴蜀的速度之快,完全超乎了各國的想象。也不能否認的是,韓國的國土憑空增加了一半有余。至少看起來,韓王然在開疆擴土方面已經超過了韓國歷代國君。韓國的勢力第一次伸到了江水流域!

如此多山寡地少民的蠻荒之地,怎么值得韓國耗費這么大力氣?列國皆是不知曉。也許是韓國展現的擴張**實在太強了些,各國不少有志之士皆是隱隱有了忌憚之情。不過,現在看起來。韓國一直都是在打壓秦國。對山東各國的態度很是友好!剛剛結束的和趙國的一戰,看上去完完全全是為了救援臨淄,不得已為之的。

韓國的再次擴張被趙、魏、齊、燕四國所接收,這也代表著大半個天下承認,除了秦國還有楚國。

秦王接到了巴蜀失守消息的時候,沒有憤怒,沒有狂躁,只是愣了半天,然后長嘆一聲。將巴蜀和半個黔中從秦國的輿圖上劃掉,緊盯著天下輿圖,一夜未眠。

也許其他國家還不知道,巴蜀經過秦國這些年的精心開發,已經朝著很好的方向發展。只要給秦國十年,巴蜀的富饒絕對超乎天下的想象。但現在一切都已經成空。自己辛辛苦苦平定巴蜀,壓制巴蜀反叛,到最后反而為韓國做了嫁衣。秦王不可能不郁悶。司馬錯提出的滅楚必先取巴蜀的目標秦國是沒有希望達到了。可笑啊!趙、魏、齊、燕四國怕還是以為巴蜀是不毛之地吧!也不想想,憑借韓國的英明,怎么會單單取巴蜀呢而放棄中原的爭奪呢!民不多,移嘛!地不足,墾嘛!

楚國則是純粹出于妒忌。對土地的野望,整個天下除了秦國怕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超過楚國!南北縱橫數千里的楚國,一度是天下的霸主!似乎在楚國的認識里,地盤越大,國力自然越強。單單是和這個龐然大物為敵就足以嚇跑不少的國家!更何況那些想要吞并楚國的。怕是擔心會被楚國的廣闊拖垮撐死!這樣的認識貫穿楚國的八百年歷史。向來缺乏安全感和中原認同感的楚國,硬生生吞并了數十個國家。傲視南中國!一度被秦國視為勁敵!

地盤大了,民眾自然不好管理。歷代楚王也很懂得放權,似乎只要不影響自己的享樂,楚王對手下的大臣們約束不多。層層下來,就是郡縣的官吏對庶民的壓榨,怨聲載道而君不知,悲乎是哉!

楚國,郢都。

御史大夫范睢一臉淡然地看著楚王,他有九成把握,楚王絕對不會拒絕自己的提議。楚國上下對土地的野望是出了名的,自己又投其所好,獻上了三十名美女,一件“曠世奇寶”,楚王如果還不同意的話,那范睢真該懷疑楚王是不是被人掉包了。

果不其然,收下了一份厚禮的楚王不僅有了面子還有了里子。范睢已經代表韓王仔細解釋了韓國為何會出兵黔中韓國公子安被秦王在江州立為“偽韓王”,虎賁校尉朱亥攻破江州的時候,不慎放跑了公子安,導致公子安逃入黔中。韓國平定巴郡后,好不容易才得知這個消息,自然是揮兵剿滅公子安余孽。畢竟對一個國家來說,只有一個君王是符合大義的,對于自立門戶的公子安深惡痛絕,自然不會留情。韓國大軍無意中和楚國起了沖突,實屬無奈。

畢竟,楚國從沒有說過對秦之黔中有興趣。黔中之前也是在秦國手中,韓國攻占并沒有任何不妥。有理有據的說辭讓楚王心里的不滿消了大半,范睢才趁勢說道:“如今,韓國已經攻占了黔中七縣十八城,收民四萬戶,得地東西均長四百里,南北均長五百三十里。考慮到黔中環衛郢都,對楚國重要至極,韓王為楚國著想,愿意和楚國易地。楚國只要交出淮水以北,潁水以西的地方,韓王就愿意送上黔中,絕不反悔。”

楚王自然清楚,真要這樣做自己無疑賺了一個大便宜。楚國在淮水以北,潁水以西的地方有七縣之地,民不過四萬五千戶,以區區五千戶民眾額外換來三百多里的土地,大值!更何況,黔中在手,對自己來說就是收復了失地。郢都會更加安全!這和主動交換的土地不同。

拿人手短的楚王實在太喜歡韓國所送的禮物,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寡人心里是很愿意和韓國易地的!不過,茲事體大,寡人還需和諸位大臣商議一下,省得生出波折,寡人也被人詆毀說獨斷專行!”

范睢一聽此言就笑了,說道:“正該如此!不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臣相信,王上一言可以決楚國大小事宜。待明日議定之后,我再代表吾王送王上一件厚禮,絕不下之前的重寶!”

楚王神色大喜,就欲開口索要,終究忍了下來。范睢看著楚王的神情就知道事情多半定了,告辭而去!)

ps:求推薦!周天了,大家別留著推薦票了!

如果有書友打不開,可以嘗試訪問備用域名:

閱讀提示: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