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一百七十六章 孝廉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六章 孝廉制

第一百七十六章 孝廉制


更新時間:2014年08月09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當前位置:


公元前270年,燕王長子誕生。燕王大喜,大赦燕國,并將嫡長子賜名為孝。兩個月后,韓國王后姬淼亦產下一子,名為邦。一時之間,趙、魏、齊、楚四國賀喜的使者奔走于燕、韓兩國之間。對此,秦國冷眼相看,漠不關心。

三月份的時候,草長鶯飛,正是踏春的好時節。坐落在青山幽谷畔的潁川學院尤其熱鬧,來自天下四面八方的游學士子或懷著敬仰的心情,或懷著崇拜的目光,或有著好奇的的心思走進這個漸漸名滿天下的學堂。

如今士子們都知道,韓王然大力提拔的許多年輕官員都出于這個學院,少數不是出身于學院的,大都是身懷大才的名士。學院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實干,整天之乎者也,空談理論不結合實際的,往往被看作沽名釣譽之輩,不為眾人所喜。能以自己所見,集百家之言,發出新穎聲音的,方為上道。

年輕的李斯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他向法家問法,向縱橫家問勢,向儒家學禮。雖然學院的老師分屬各家各派,起初也是各種爭執不斷,但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融合,和韓王然的大力引導,各家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現在見其面來,至少不會自顧自地吵起來。不會一言不合就橫眉冷對。

就像韓王然對所說的,諸子百家的理論已經是百余年前誕生的事情了。這天下無時無刻地不在變化,整天拿著前人的理論之乎者也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每個先賢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學說發揚過大,如果只是照搬,符不符合實際尚且兩說,無法超越先賢是一定的。

為什么諸子百家見解不同,分歧如此之大,這在于對道的理解。什么樣的道是大道,是上道?很顯然,天下萬民、黎明百姓愿意接受的方才是上道。是大道!學說因人而存在,若是無人肯信,學說也就沒了生命力!

“諸位是想固步自封,重蹈先賢的覆轍?還是敢于創新。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如果諸位愿意孤芳自賞,大可不必聽寡人的勸。但如果諸位真愿意讓先賢,讓自家的學說得到弘揚,寡人不放建議諸位互相學習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天下沒有完人,自然也就沒有完美的學說。一代一代地改善它,推進它,我想這是歷代先賢對諸位的殷切希望。”

韓王然這樣的話還歷歷在目。剛開始還有人不好意思低下頭請教,但隨著儒家的不恥下問,整個諸子百家被帶動起來。韓王然終于欣慰地放松了一口氣。

從學院里返回到郡守府。李斯一路上在慢慢回味著今天的所思所得。他比所有的人都清楚,如果不是韓國的幫助,自己以后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在上蔡做一個小吏,自己的母親也會因缺少醫藥而辭世。

事實上,原本的歷史軌跡上。李斯也正是充當了一名看守倉庫的小吏。不過,血液里流淌著不甘于平庸的他受碩鼠的啟發,毅然辭去了小吏的職務,投奔荀子為師,學習治理國家的本領。最終學成入秦,獲得丞相的高位。

但現在一切不同了,韓王然打著上蒼的旗號。派人將李斯一家從水深火熱的困境中解救了出來,更讓擔任潁川郡郡守的荀況充當他的授業恩師。這一世的李斯,他的成就肯定會比原本的歷史上更大。他的結局,也不會是被趙高這樣的閹賊以謀反的罪名滅族。

李斯不清楚,自己究竟哪一點被韓王然看中。來韓國的兩年,自己只見過韓王然兩次。但每一次韓王然都表現得十分和善,似乎對自己抱有極大的期望。但是,偏偏韓王然從沒有要求自己做到什么,反而時常關心自己的母親。可韓王然越是這樣,李斯越覺得虧欠了韓王然什么。現在只能以加倍的努力來報答韓王然。

郡守里。荀況望著一摞摞壘起的的公文發愁,自己真是辛苦并快樂著。韓王然將潁川郡這個大攤子交給自己,既是對自己的信任,也是對自己的鞭策。自己以前未嘗沒有想過,將來被國君看重的話該如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何聞雞起舞懸梁刺股。

自己之前不過是擔任新城的縣令而已,民不過一萬戶,自己當時可以肆無忌憚地施行自己想要的治理百姓的手段。可現在,卻有十五萬戶民屬于自己的管轄,容不得半點差池。如果不是韓王然提前給自己的治理新城的機會,給自己這樣的寶貴經驗,荀況現在做起事情來一定束手束腳。

好在在荀況自己小心翼翼地帶領下,潁川的發展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隨著累計的經驗越來越多,荀況的膽子越來越大。荀況對治國治民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

荀況起初不知道,韓王然為什么把楚國的年輕人看得如此重,還讓自己收這個楚人為徒,享受和張良一樣的待遇。荀況的事情如此多,起初是很不愿意的。但相處了一段時間,荀況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他這個學生。無論是他的知書達禮,勤奮好學,還是他的任勞任怨,這都讓荀況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對于自己年輕時候的模樣,誰又會不喜歡呢!

“先生!”李斯走進大堂行了一禮。

正在琢磨公務的荀況回過神來,滿意地一笑,言道:“是李斯回來了啊!怎么樣,今天在學院又學到了什么?”

李斯按部就班地回答道:“今天孔夫子在學院里講了禮,斯頗有些心得!”

“哦?孔夫子怎么說的?”荀子露出好奇地神色。儒家講求的就是以禮治天下,若是人人知禮、守禮,那么天下大治。可惜人無完人,若想實現這個目標,任重而道遠啊!

“孔夫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今天下,禮樂崩壞,諸國罔顧信義,你攻我伐。但若真想四海歸一后國家長治久安,非禮儀不可。民不豐。不能自給,再多的說辭也是無用的。因此若想以禮治國,教化萬民,非富國強兵不可!”

荀子點了點頭。孔夫子居然會認可之前不屑一顧的管仲的言論,說明他確實有了長進。想到這事,荀子忍不住問道:“你覺得是這個道理嗎?”

李斯清楚,自己的這個授業恩師不喜歡聽大、假、空的套話,喜歡聽切合實際民生的底層聲音。自己若是一口的之乎者也,荀子肯定不喜。不如理論結合實際,闡述自己的觀點。

“學生來自楚國上蔡,這點先生是知道的。單就上蔡而言,學生家親眼見過災年時,沿街叫賣兒女者甚多。他們為人父母。沒被逼到絕路是絕不會將兒女變賣的。學生也見過,貧窮的百姓以乞討、偷竊為生,為爭奪底盤的蠅頭小利,乞丐們也會大打出手。這些都是孔夫子說的不合禮的地方。之所以百姓不知禮,學生以為就是因為貧苦。因為饑寒交迫。若是倉廩里都是谷物,衣食不愁,誰又肯做這些有辱斯文的事情呢!”

荀子再次滿意地點了點頭,李斯來自社會底層,卻不忘自己出身,這是極難得的。自己也曾派人觀察過他,他每月微薄的薪水從沒有亂花。反而時常接濟貧苦孤寡老人。

“禮不可廢”,荀子言道:“雖然王上以法立國,但也極為重視禮儀和道德!不然,我韓國豈不是成了暴秦那般的國家?”

頓了頓,荀子繼續說道:“王上已經下令各郡縣舉孝廉,選拔有賢德的人充入官府。為師自作主張,把你的名字加進去了。你該不會有意見吧?”

“學生不敢!”李斯低下頭,恭敬地說道。

“呵呵,放心,為師自有分寸!不會耽誤了你的學習!你就先擔任郡御史吧!”

(以下湊字數。晚上回來修改下,訂閱的可以免費看)

韓國,新鄭。

這場大雪來得快,去得也快。雪停不過三日,大部分冰雪就在太陽的照射下融化了。離新年大典不過還有十日,韓王然的車駕卻是出現在了新鄭北郊。

密不透風的山谷中,隱藏著一座營寨。任誰也想不到,以后威震天下,赫赫有名的“虎賁”軍就駐扎其中。

先行一步的內侍頭目驅馬趕到了營寨門口,口里大喊道:“奉王上旨令,王駕臨虎賁營,營中都尉以上者準備接駕!”

本以為說明自己來意后,守軍會慌不迭地打開城門迎接王駕。內侍頭目哪想到,負責營寨守衛的都尉卻是臉色平淡地說道:“將軍有令,軍中只聽軍令,不奉王詔。”

內侍頭目聞言大怒,叫道:“豈有此理!王上出城慰問大軍,爾等居然敢抗王命!叫你們朱校尉出來!我倒要看看,王上將新軍交給他,他帶出的都是什么兵!”

“將軍有命,閑雜人等,一律不予接見!大人請回吧!”都尉不卑不亢地回道。

內侍頭目怒極反笑,自己轉眼居然成了閑雜人了。不過,他也知道這么僵持下去也沒有好結果。當即帶著幾個隨從打馬趕了回去。拜見韓王然后,內侍頭目添油加醋地將虎賁營蠻橫無禮的行為一一道來。

韓王然卻是不以為意,自己早知道朱亥耿直,自己無心之中說了些名將帶兵的風范,就讓這小子活學活用了。

“你去拿著寡人的符節,再去試試。”韓王然吩咐道,末了,又加了一句,“軍營不允許車馬馳騁,你要切記!”

對韓王然有些奇怪的命令。內侍頭目有些摸不著頭腦,但還是依言去了。這次進營就順利多了,唯一不爽的就是果真如韓王然所言,軍營不允許車馬馳騁。

不一會兒,一身戎裝的朱亥帶領一干都尉前來迎接韓王然,仔細看時,朱亥的手中居然還拿著一根鐵棒,鐵棒粗了幾圈的那頭裝滿了各種刺,看上去煞是嚇人。

“臣戎裝加身,請王上恕臣以軍中之禮相待!”說完,不等韓王然點頭,朱亥單膝跪地,行了一禮。

韓王然正色地點了點頭,欠身扶著車前的橫木以示敬意,言道:“將軍辛苦了!”

走進軍營,韓王然不時露出滿意的笑容。朱亥這人還是有些才能的,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將一支新成立的軍隊調教成現在這樣。不過。想想他魁梧的身子和一流的武藝,在軍中這個崇拜強者的地方,要真是帶不好這支軍隊就是笑話了。

接受了自己后世那么多的知識的“洗腦”,朱亥本身又是耿直不乏靈活。如今的朱亥可不是歷史上那個只露個一面的“醬油客”。無論如何,韓王然已經把朱亥這個名字推到了歷史的大舞臺。數年后,他和他手下這支名為“虎賁”就有名言天下的機會,韓王然可是對此抱著極大的期望。

“朱亥,新軍編練得如何了?寡人前段時間可是聽說,有幾個人嘲笑新軍服,還要罷訓!”

對于韓王然直呼自己的名字,朱亥沒有半分不高興,相反卻是覺得韓王然是把自己當作心腹之人。說起那幾個不爭氣的小子,朱亥也很是羞惱。言道:“王上說笑了。當初羽林軍不是也鬧了這么一出嘛。臣罰他們洗了兩次全軍的衣服,他們還不是乖乖就范了。這新式軍服,可是便易得很。”

“你啊!少拿這套來敷衍寡人!寡人可是聽說,你們虎賁營雖然成立最晚,卻叫囂著要和羽林軍一較高下。可有此事?”韓王然笑吟吟地說道。

朱亥撓了撓頭。赧顏道:“末將這不是想讓他們知道天高地厚,漲漲見識嘛。王上,你不如安排一次軍演如何,末將也好討點經驗?”

韓王然樂了,反問道:“你們都是步兵,羽林軍都是騎兵。你真想好了,要和我們最為精銳的羽林軍對決?”

“步兵怎么了?步兵就打不過騎兵嗎?王上你這是偏心!”朱亥不滿地說道。

朱亥這樣的語氣直令周圍的近臣們咋舌。王上可是一國之君,居然允許一個臣子這樣和他說話。這交情,不淺啊!那是相當不淺!

“既然你想來一場軍演,那寡人就成全你們。不過,你們有輕重步兵,羽林軍也有輕重騎兵。到時候你們是捉對廝殺,輕步兵對輕騎兵,重步兵對重騎兵呢還是混戰?”韓王然饒有興趣地問道。

朱亥想了想自己手下數目可憐的重步兵數量,當即說道:“既然是兩營間的比試,自然在不分兵種。來一場真正的較量了。”

韓王然點了點頭,知道朱亥的心思,也不點破。

“你們虎賁營畢竟成軍最晚,這樣,寡人再給你們三個月的時間。等來年開春后,你們以一萬兵馬對五千羽林軍,如何?”

“不妥不妥!”朱亥卻是出言反對,羽林軍人馬畢竟少于己方,自己以二敵一,有些勝之不武!

韓王然皺了皺眉,說道:“一名騎兵的用度足夠養活三五名步兵。那這樣,你們一萬,羽林軍三千!”

朱亥知道韓王然會錯了自己的意思,再次擺手解釋道:“末將的意思是,雙方各出五千人馬!我們虎賁營不想以多欺少,勝之不武!”

韓王然聽后就笑了,“他們可是一人一馬,你們算不上欺負!他們要是贏了,怕也會覺得勝之不武!這樣子,你們一萬人,羽林軍全營皆出,六千人。如何?”

“好吧!”朱亥心不甘情不愿地應道。

“這些天你給寡人好好練兵,一切吃穿用度,寡人會吩咐陳少府那邊全力支持。三個月后,你若是敗了,寡人可絕不輕饒!韓騰那邊,我也會通知過去。”

說起韓騰韓王然就是一嘆,在原本的歷史上應該就是此人投降秦國后,率兵俘虜了自己的“兒子”,滅掉了韓國。只不過,他的姓氏失考了,只因官居秦國內史而被稱之為內史騰。

為了吸引自己的注意力,他居然辭去了縣尉的職務來招賢館。這樣的冒險卻也是有回報的,在確定他身懷大才后自己將其下放到羽林軍,從千人將做起,直至升為校尉。

“王上權且放心,末將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朱亥大大咧咧地保證道。

出營之后,韓王然對一旁的郎中令蒙驁囑咐道:“等春耕結束后,新軍的編練要抓緊了。如今我韓國只有羽林、虎賁兩支新軍。時間刻不容緩啊!”

蒙驁知道韓王然的擔心,小心翼翼地說道:“王上放心,等臣回去就去辦!”

韓王然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71年,整個中原大地如同一條大河,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暗流涌動。

正月,秦國派客卿蔡澤為使,成功游說齊王。齊王同意與秦國暗中結盟,一起削弱蠶食楚國。同月,齊王派中大夫太史勝為密使,拉攏魏國。魏王同意與齊國一道,南下攻伐楚國。

七月,中原大旱,淮河以南也是雨水減半。韓王然派鄭工為將作少府少監,督修鴻溝,并帶頭節水抗旱,減免賦稅。齊國借口楚國罷戰淮水上游,導致齊國缺水,派兵兩萬進犯彭城,為楚國大將景陽所阻。魏國主動調節,齊、楚乃罷兵。

本站追書網()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

其第176章章節均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