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辛卷 第十七章 敵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清末英雄 >>清末英雄最新章節列表 >> 辛卷 第十七章 敵人

辛卷 第十七章 敵人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17日  作者:貳零肆柒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貳零肆柒 | 清末英雄 
下一章:

隨著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全權負責最高統帥部,身處柏林的皇帝威廉二世逐漸空閑下來,他的精力開始從帝國東西兩線的戰事轉移到調和最高統帥部和總理府文官之間的矛盾,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身處于兩個大磨盤中’。(好看的小說)小毛奇和法金漢并未給帝國帶來絕定性的勝利,反而是之前并不引人注意的興登堡給帝國帶來了驚喜和希望,有歐洲壓路機之稱的俄國陸軍在他的打擊下竟然接連失利,東線完全占領了波蘭,為帝國開拓了無比廣闊的領土。

在皇帝逐漸適應空閑生活的某一個早上,在新任總理大臣的米夏埃利斯的帶領下,外交大臣馮.屈爾曼帶來一個好消息。

“陛下,駐中國的呂特男爵帶來了好消息……”屈爾曼看著強作威嚴的皇帝,小心的說道,“他們的陸軍在前些天的早上向中亞地區的俄軍發動了進攻。”

“是的,我剛剛聽說了這件事情。”皇帝并不太過高興,“我還聽說,為了熄滅英國人的怒火,中國人將把以前俘獲的那二十萬俄軍全部交給了英法,這真無恥的背叛!他,遠東的那頭狼,只會玩弄一些平衡的把戲,每一次進攻俄國,他總要做一些有損于德國利益的事情。我聽說說那二十萬俄軍生活的很好,他們將是一股生力軍,一旦到達法國,將會給西線帶來難以估量的傷亡!該死的中國人!”

因為靠的并不遠,皇帝口中的豬肉味直噴到屈爾曼和米夏埃利斯的臉上——開戰之后,帝國的牲畜產量下降的極快,為了彌補肉食,帝國政府只能宰殺生豬,同時在嚴厲的食品管制下,皇帝在很多時候也只能吃豬肉而不是牛肉。

“陛下,”素來精明的屈爾曼不想這個消息最高統帥部已經匯報了給了皇帝,氣勢頓時一挫,不過他還是勉強提及第一個賭局。“中國人說,俄國將在今年之內徹底退出戰爭!”

“這不可能!”雖然俄軍節節敗退、雖然彼得堡發生了**,但皇帝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好伙伴尼基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特別是最高統帥部扶持波蘭王國獨立的行為,只會讓俄國人不死不休。

“是的,陛下,大家也都這么認為。”屈爾曼終于找到了些自信。“但是楊認為俄國必定會推出戰爭,他愿意為此與呂特男爵……,還有…還有陛下打賭,他說,如果俄國在今年沒有退出戰爭,那么中國將永遠保持中立。”

“他難道要對我們宣戰嗎?!”既然賭注的一邊是永遠保持中立,那另外一邊必定是宣戰。有此推測的皇帝猛然站了起來,怒氣騰騰。

“男爵閣下的電報中有這樣推測……”為了不觸怒皇帝,屈爾曼只得撒謊,“但是。陛下,楊的本意是,如果俄國真的退出了戰爭,那么他斷定,如果我們選擇在西線進攻,一定會在1918年的冬天失敗,所以……”深深的吸了口氣,屈爾曼再道:“楊認為一旦確定我國選擇進攻,那么中國將對我國宣戰,在他的解釋中。這個選擇會使我國注定失敗,復興軍到達歐洲時,戰爭已經基本結束了,中德兩**隊并不會真正的交鋒。中國只會成為名義上的勝利國,并且可以幫助戰后的我國……”

“德意志不需要中國人來憐憫!”皇帝真的被激怒了,明明俄國退出戰爭后德國勝利在望,可中國人卻將德國看著一個戰敗國,準備趁機占好處,這讓驕傲的皇帝無法接受。

“陛下。或許中國人的建議應該聽一聽。”總理米夏埃利斯也說道,“特別是,如果局勢真的像楊判斷的那樣發展。楊是想建議我們在俄國退出戰爭后,收縮防線、退役一部分軍人以加強農業生產,同時修筑堅固的工事,使協約國因進攻而傷亡慘重最終不得不和我國和談。用他的話來說,這叫以守促和。”

“不!”皇帝正在氣頭上,他右手用力一揮,道,“如果俄國在今年將退出了戰爭,那么德意志將獲得戰爭最終的勝利!”

看著皇帝如果表態,屈爾曼和米夏埃利斯心中一陣不安。中國人這么建議雖然有其他的想法,但,以守促和的想法和他們、包括大部分文官的想法是不謀而和的。當然他們的并不完全同于中國人的建議,而是認為既然俄國在今年會退出戰爭,那么為何不借協約國士氣大跌的時候和英法美三國和談呢?

中國人希望德國選擇防守,無非是希望戰爭能延續更長的時間罷了。(800)據說中日的商船隊已經統治了大西洋,每個月的航運收入有十幾億馬克,戰爭每持續一天,中國人口袋里就要多出幾千萬馬克的收入,這樣的好事確實人人都希望繼續下去。

“陛下,”短暫的沉默之后,米夏埃利斯說道:“如果俄國退出戰爭,最高統帥部選擇進攻,那么一旦進攻失利,我們就再也沒有任何力量防守了,等待德意志的只能是戰敗的屈辱和可怕的賠款。我們不能像三年前一樣,把國家和人民壓在一個連指揮他的將軍也未必有把握的作戰計劃上。以之前的經驗看,戰爭中進攻的一方永遠處于劣勢,一旦由我們發起進攻,那么英法軍隊只要用很少的損失就能消耗我們的全部力量,我們絕對不能進攻,只能防守!”

總理大臣說完,屈爾曼也說道:“陛下,中國人的意思很明白,俄國退出戰爭后,如果我們選擇防守,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和談體面的結束戰爭。中國人希望我們這么做,對此,楊承諾中國將永遠保持中立,但如果我們選擇進攻,過多的消耗力量,最終的結果只會徹底輸掉戰爭,面對這種情況,中國人不介意對我們宣戰,因為在不和我們軍隊大規模交戰的情況下,中國可以成為名義上的戰勝國,這是楊想要的,也是他對我們的忠告。”

“我們的戰爭不需要一個中國人來指手畫腳。”皇帝雖然勉強把兩位重臣的話語聽進去了。但心中還留有不少憤怒。

“可是,陛下,以往中國人給我們的忠告都很有用。”從貝特曼開始,御前會議所討論的中國忠告越來越多。而且越來重要。在貝特曼被迫辭職后,回顧起之前那些建議,特別是禁止潛艇襲擊郵輪的建議,帝國總理米夏埃利斯內心深處越來越認同中國人的觀點。

皇帝沉默,屈爾曼再道:“陛下。中國人的建議是否應該告之最高統帥部?”

“好吧,我會將這個忠告告訴統帥部。”皇帝終于點頭道,隨后就出了會議室。

德軍最高統帥部并不在柏林,而是設在中歐的小城普勒斯,這里,屬于奧匈帝國的上西里西亞,奧德河和蘇臺德山脈橫跨整個地區,風景優美,但最高統帥部選擇這里并不是因為其風景優美,而是因為奧匈最高司令部就在臨近的特申城(teschen)附近。戰爭中,兩國的指揮部迅速的交流意見越快越好,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兩個司令部并未合二為一,但這么近的距離已經足夠雙方協調各種變故了。

端坐于自己的辦公室內,魯登道夫將軍在看過通訊官交遞來自于柏林的電報后,他不由放下筆,凝重起來。以過往的經驗,中國人的忠告給德國帶來了不少的好處,但這一次卻預測一年之后的戰局,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元帥在外面活動嗎?”最高統帥興登堡每天早上都會和最高統帥部的實際掌權者魯登道夫商議戰局的變化和應對的策略。之后,他便會去野外活動一個多小時,現在,早會已經過了。元帥照例應該在野外。

“是的,將軍。”庶務官伊彭堡男爵上尉答道,“需要把元帥找回來嗎?”

“不,不需要。”魯登道夫愣了一下,輕輕的將電報放下。在心中,他對于俄國退出戰爭并不吃驚。因為在他的運作下,一批俄國革命者已經通過戰區,帶著上千萬的盧布回國。以1905年的俄國內亂為例,即便俄國不退出戰爭,也會因為革命和內亂徹底喪失進攻能力,所以,第一個賭局并沒有好賭的,中國的情報機構很早就接觸過這些俄國革命者,只是不知道為何中國人沒有將他們送入俄國去鬧事。

在偉大的老毛奇元帥看來,參謀官有兩種,一種是‘懶惰而聰明’,另外一種則是‘愚蠢而勤奮’,顯然,魯登道夫是屬于前者。中國人真正判斷在于,俄國退出戰爭之后,德國唯一的希望是求和而不是勝利——如果德國選擇求和,那么中國保持中立,如果德國選擇進攻追求勝利,那么認為德國毫無希望勝利的中國人,將對德國宣戰,以成為名義上的戰勝國,他們斷定自己趕到戰場時,戰爭已臨近結束,德國即將戰敗。

中國人的判斷雖然武斷,可執掌整個最高統帥部的魯登道夫卻知道,經歷上一個‘蔓菁之冬’,德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正在積攢,如果糧食的供應情況還是得不到好轉,那么彼得堡現在發生什么,柏林明年就會發生什么。

以帝國糧食局的報告,去年的馬鈴薯產量從五千四百萬噸下降到兩千五百萬噸,黑麥則由一千萬的減到八百萬噸,而主食小麥,減少的更加厲害,產量從開戰前的四百三十萬噸,減少到兩百九十萬噸,加上無法進口,小麥總的減少了四百二十萬噸。雖然在政治處馮.巴爾騰韋費爾上校的宣傳下,糧食大規模減產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去年冬天實在太冷,因而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但農業減產的真實原因在于,原本在農村耕作的五百四十四萬人中,有兩百萬離開了農村,走上了戰場;

同時,因為軍隊需要,原本用于農業生產的一百萬匹馬被征用,從而使得農村損失了超過四分之一的畜力;肥料上銨肥雖然增加,但磷肥——磷酸的生產從六十三萬噸減少到了三十二萬噸,以及因為勞動力減少而造成有機肥大量減少,整個肥料供應在大幅下降;

最后最關鍵則是因為配給制的推行,使得農民、或者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使容克地主失去了耕作的積極性,雖然德軍俘獲了一百多萬戰俘,但容克地主們不想農莊虧損,因此大幅度的減少了耕種面積:土豆減少了近一百五十萬公頃,為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黑麥和燕麥減少了減少了三百五十萬公頃。占戰前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三;小麥同樣減少了十分之三。

產量因為缺少人力、畜力和肥料而減少,這可以讓人理解;可在有一百多萬戰俘、農村還有大量婦女、兒童、老人這些非服役人口的情況下,耕作面積減少三分之一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想到這里魯登道夫不得不羨慕中國能建立起遍布全國的農會,復興軍總參謀部的命令可以通過農會系統下達到每一個村莊。即使勞動力、畜力、肥料有所損失,但農村耕作面積也不會像德國現在這樣大面積減少。最高統帥部也許可以借鑒中國總參謀部的管制經驗,但卻無法復制中國深入村莊的管制組織,畢竟,中國的貴族和地主們已完全被政府拋棄。而在德意志,要建立中國那樣深入村莊的農會,勢必會受到各階貴族、容克地主的反對。

也正是因為中德兩國土地所有權的差異,中國人所建議的收縮防線、休養生息并不會給德國帶來真正的勝利,除非皇帝能強勢的要求各階貴族和容克地主放棄私利、虧本經營,或者像中國那樣,通過政府強制折價贖買,將土地分給農民,以此加強農業生產而提高糧食產量,使德國多堅持一到兩年。最終實現以守促和,但,這可能嗎?

除了固有的歷史問題,盟友奧匈從去年皇帝約瑟夫去世后,接任者卡爾皇帝是因為斐迪南公爵被殺才得以繼位,因此絲毫沒有政治經驗,在齊塔皇后的鼓動下,他正在通過皇后的親戚,在比利時軍隊服役的西克斯圖斯.馮.帕爾馬親王調停,希望同法國政府談判。以迅速退出戰爭。如果不能迅速獲得勝利,那么無法再忍耐的奧匈將單獨退出戰爭或者發生內亂,等待德國的還是滅亡。

電光火石間,‘懶惰而聰明’的魯登道夫很快就明白了依照中國人忠告會得到什么結果。在否定中國人忠告的同時。他覺得中國人是因為不了德國、不了解德國的盟友才會出此下策,不過讓人欣慰的是,中國人和他一樣,潛意識里也認定英法甚至包括美國都沒有和談的誠意,德國即便退出法國、放棄比利時、甚至將阿爾薩斯洛林也交給法國,依然不可能得到體面的和平。

法國人絕不會放棄滅亡德國的機會。而英國,一樣希望徹底打垮德國,使德國再也不能成為她世界霸權的威脅。這種認識,比剛剛辭職的帝國總理貝特曼、以及政府內部、國會里的幻想家強多了。德國的原罪不是因為德國不夠仁慈、不夠民主,而是因為德國對于這些國家而言具有致命的威脅,要解除這種威脅,其結果只能是滅亡德意志。

只有當敵人的尸體堆砌的高度超過阿爾卑斯山,和談才能成為可能,而要達到這結果只有兩種辦法,一是進攻,趁美**隊未到之前,占領巴黎、圍殲協約國主力;另外一種辦法則是依照中國人的忠告,利用工事和反坦克戰術,以守促和。以現在的戰局和戰術看,后面一種辦法是最優的,但德國忍耐不起、德國的盟友也忍耐不起。

“我要見格勒納將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的魯登道夫對著副官道。不過在副官官出門的那一霎那,他又改變主意,“我想,你還是先幫我把尼古拉少校找來。”

“是的,將軍。”副官并不知道魯登道夫心思轉了好幾次,回答之后便去了。

為了應對戰爭,各國的情報部門都得到了擴大,在最高統帥部內,情報處一向是由尼古拉少校負責,他手底下大約有一百多名情報官,管轄的間諜網幾乎遍布整個世界。

“將軍。”瓦爾特.尼古拉少校不一會就出現在魯登道夫的辦公室。

“請坐,瓦爾特。”魯登道夫對少校并不客氣,以生硬卻高效的普魯士作風開始工作,他道:“根據可靠的情報,中國將在明年對我們宣戰。”

“這不可能!”尼古拉少校嚇了一跳,戰爭期間,德中兩國的情報部門多次合作,使德軍取得了難以估量的勝利,這么一個朋友忽然變成敵人,不管是感情上、還是邏輯上,少校都無法接受。“他們新任的情報官昨天還是和我……”

“少校!”魯登道夫忽然有些悲哀,尼古拉少校完全是一個嚴格的普魯士軍官,可他現在卻因為中國人的立場而變的不冷靜,這不是一個情報主管身上應該發生的事情。“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人需要歐洲發生戰爭,這樣他好收回以前被俄國吞并的土地,并且從戰爭中獲得超額利潤,但……”

魯登道夫說到這里忽然短路了,中國認為德國主動進攻必然失敗,所以要成為名義上的戰勝國,而不是真的要和德國為敵。這個意思他很明白,但是他無法將中國人的這個判斷坦然告訴尼古拉少校,因為他潛意識里對此也是深信不疑的。戰爭之初都沒有拿下巴黎、打垮英法聯軍,那么經過四年戰爭、精疲力竭的德軍,雖然可以將東線的部隊抽調到西線,可真的能獲得徹底性勝利嗎?

一向表達準確、快捷的魯登道夫將軍這一次卻遲疑了。好一會他才道:“你不需要知道原因,你只要知道,明年的某一天,中國將會變成我們的敵人,而且這一點無法改變。”他說罷又看了尼古拉少校一眼,問道:“少校,你明白了嗎?”

“是的,長官!”聽聞將軍這么說,少校嚴肅的答道。

“從現在開始,收集一切與復興軍出兵歐洲有關的情報,刺探或判斷他們的戰爭策略,加緊滲透到中國政府和復興軍內部。”魯登道夫命令道。

“是的,長官!”尼古拉少校嚴肅答道,趁著魯登道夫未下達其他命令的空擋,他道:“長官,因為人種和語言的差異,情報處未必能完成這一任務,最重要的是,中國國內的反間諜機構很強大,各國的情報人員只能以外交武官為掩護,打聽一些不知真假的消息,要想真正了解復興軍的內部計劃,情報處沒有把握。”

“這是命令!”魯登道夫重復道。

“是的,長官!”尼古拉少校又一次答道。

“威廉公爵也需要派人監視。他和中國之間還有通訊,要想辦法明白他和中國人在談論些什么。”魯登道夫道,“另外,從現在開始要時刻關注英國人法國人的戰車生產和設計情況,這是我們最需要的情報,他們將會用這種武器來突破塹壕。”

“明白,長官。”尼古拉之前就在關注協約國的戰車情報,“英國人和法國人都在改進他們的坦克,但顯然,即使改進,也還是不成功。而中國人雖然銷售了幾輛新坦克給他們,可那都是盜版的,和中國現役坦克根本不一樣。”

“你怎么知道?”魯登道夫問道。因為中國的引導,他的觀念慢慢開始從戰車無用轉變為戰車制勝,督促戰爭局加快戰車設計生產、以及關注英法戰車情報,就是這一轉變的具體體現。

“因為在呂特先生的要求下,中國的正版戰車和盜版戰車都銷售給了我們。”尼古拉少校說道,“中國人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我國戰車生產出來后,不能和中國現役戰車外形相同,他們擔心協約國譴責。”

“那樣車什么時候可以運到德國?”中國是最早使用戰車的國家,能拿到中國二代樣車,對馬上就要試產的德國戰車至關重要。

發表書評:

→相關


上一章  |  清末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