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貳零肆柒←→下載: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在tiānqì逐漸轉涼的時節,南北兩面的大事都有了結果。正如謝纘泰判斷的那樣,有第三國際參與的罷工流血出人命是必定的。罷工的第二日就因罷工隊伍與警察沖突發生命案——誰也說不清楚誰先開的槍——英國駐華大使解釋是因為游行隊伍中有人先對警察開槍,警察才開槍還擊;而國內不少報紙頭版則以大黑字標明這是帝國主義欺壓華人、草菅人命的罪證。
到底是怎么回事紫禁城內諸人極為清楚,但出了人命總是要出些聲音的,所以謝纘泰在新聞發布會上對港英當局進行譴責,不過譴責完港英當局,他又對罷工方的行為和組織表示不滿。用他的語言就是這是一次‘境外反華勢力’組織的罷工,其政治目的和罷工手段正在被大中華政府調查。
謝纘泰后來的表態當即遭到新聞發布會上某些記者的反駁,反對最激烈的是京報記者周飄萍,他直斥謝纘泰不愛國,不為華人張聲卻為英帝辯白,應該馬上辭職謝罪。
復興會元老絕不是浪得虛名之輩,謝纘泰加入復興會之前就在香港辦報,他并不是那種脫了稿子就不會說話的草包。聽完周飄萍的指責,他當即拿出國安局張承樾提供的證據——一份眾多工人畫押領款的花名冊和若干工人領錢的照片,對眾展覽后開始質問是誰給罷工工人提供的日薪?是誰開辦了工人夜校和工人文化講習所?是所謂的世界工人階級所為,還是某個唯恐天下不亂的陰謀集團?
謝纘泰如此質問周飄萍,他自然無言以對。謝纘泰又趁勢聲明。在港華人采取合法且平和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權益政府一定支持,但因為某些陰謀家的支持和慫恿采取流血手段。這便是一種綁架全體國民之自私行為——政府如果不支持,就說政府不愛國民、不為國民做主。是賣國政府;政府如果支持,那罷工背后的組織者就更會提出不切合實際的復工要求,最終將事情越撓越大,其結果、其目的就是要中英兩國交惡、甚至交戰。
他最后做了一個結論:就是政府juéduì不支持有‘境外反華勢力’介入的中外沖突,同時,政府將繼續收集證據,以拆穿‘境外反華勢力’的陰謀。如果其中有華民違法,那么民部將會發出通緝令,逮捕這些圖謀不軌的人員。
謝纘泰在新聞發布會上所提供的證據和發言顯而易見的扭轉了國內輿論。但這對香港的罷工卻毫無影響。罷工的工人本就大多不識字,而且他們已經被‘組織’起來,即便有老實的工人不想罷工,拿著棍棒的工人糾察隊也會‘教育’他們,讓他們知道無產階級的力量。謝纘泰的發言很自然的被杜雯等人斷章取義解釋為賣國從而被工人仇視。而港英當局的無能,使得這場罷工一直持續了五十八天才最終jiéshù。
當然,對北京政府立場心領神會、且受到其他航運公司支持的港英當局并未答應罷工者的任何要求,他們因為五國(中日法美朝)的支持,加派了在港警力。開始逮捕幕后的組織者和鼓動者。罷工jiéshù后,在謝纘泰的倡議下,中日英法美荷朝泰八國代表齊聚北京,針對境外勢力組織操縱的香港罷工。商討今后類似事件的解決框架和辦法,經過各方的努力,各國代表達成共識。形成一系列處理條文。
香港罷工本是布爾什維克在波蘭失敗后開辟東方戰線的開始,只是沒想到事情不但沒取得效果。反而使得西太平諸國對第三國際的顛覆活動緊密合作。這不得不說是第三國際主席季諾維耶夫的失敗,而這個失敗又被托洛茨基抓住——他此時正被季諾耶維奇、斯大林、布哈林等人攻擊——托洛茨基完全反對罷工這種小兒科式的顛覆活動。認為只有真刀真槍的進攻才能打敗日漸虛弱的資產階級政府。
只是偉大的李寧同志此時還未去見麥克思,托洛茨基再怎么希望世界革命也不會得到李寧同志的認同,俄國此時真正要的是休養生息,沒有工業、不實現電氣化,不要說世界革命,就是保衛布爾什維克的堡壘紅色俄國也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情。
罷工的事件到此告一段落,而京師大理寺對蔡元培的公審則是一波三折,最開始時蔡元培堅決宣稱自己是為了奪權,以取代現任總理施行獨裁統治,他刻意將自己能如此作為的最終原因歸罪于復興會的專制和不民主。因此他的言亂當即引起無數嘴炮、西化分子對復興會體制的謾罵和指責,仿佛殺人的不是蔡元培而是復興會。
在嘴炮們的詛罵和譴責中,公訴人提交的證據逐漸拆穿了蔡元培的謊言。面對公訴人‘為何不與齊清源貪污集團聯手政變’這個問題,蔡元培支支吾吾,辯稱他當時難以相信齊清源是真的扣押了楊銳;但其秘書徐寶璜的證詞則徹底將局勢反轉——身為兄弟會成員的他難以對法官撒謊,當檢控方挑起其對大清洗的愧疚和負罪后,真實之言就不斷的從他嘴里冒出來,他第一個證明蔡元培是為了實現民主共和才大舉殺人。
除了徐寶璜,還有更多的證據證明蔡元培之政變基本可以解釋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藝術秀。雖然血腥殘忍,但其本意卻是要民眾認識到獨裁專制政體的危害,而認識的最好辦法就是制造一場大屠殺。
當然,再多的證據在嘴炮和西化分子們看來也是執政者偽造的,素來獨立的司法系統也被他們頻頻懷疑與復興會勾結。但在八月最后一次庭辯中,為了使父親減輕罪責,蔡無忌提交的兩封蔡元培親筆信jiéshù了這yīqiē:蔡元培在最后一封(交待蔡無忌在其死后才交給妻子的那封)信中。蔡元培安慰妻子之余,坦言自己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他深愛的國家實現民主共和。
信是未拆封的。當庭宣讀的效果無異于十二級地震,嘴炮黨和西化分子們當即震的里外皆酥。他們一個個狼狽而退,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翌日,帝國日報就以‘民主就要殺全家’為頭版標題全文刊登了這份信;同時文章再一次鼓吹帝制的優越性,認定能給百姓帶來幸福和安定的只能是皇上萬歲爺,‘民主共和’除了殺人只能是殺人。‘民主就要殺全家’的標題和文章雖然惹眼,但比文章更重大的新聞是蔡元培當夜于獄中自盡,享年五十五歲。
蔡元培的死雖然意外,可卻諸人的預料之中。即便稽疑院同意將其赦免,他也無法繼續活下去。他之所以還能站著受審,就要希望自己能完成臨門一腳,不過,千算萬算卻最終失敗于自己當初的疏漏,既然無法成功,那便投身從仁,是以當夜他就極為決然的走了。
威廉.雷奧、虞輝祖、蔡元培,開國八大國公已去其三,還有一個卻還在病中、命懸一線。真要這個國公也去了,那舉國可真要昏亂。得知蔡元培自盡的當日,京中民眾自發前往寺廟為總理祈福;次日,從‘民主共和殺全家’中猛然醒悟過來的國民也自發為總理祈福。
國內海外的香火一時大盛。可楊銳的病還是老樣子,不見好轉也不見惡化,待九月天漸漸轉寒。他才終于慢慢好起來。此時女兒早就出生,楊無名傷也痊愈——只是留下了永久的殘疾。而罷工、蔡元培早就遠遠的去了,對他而言。這似乎是一個新世界。
第三屆內閣中,章太炎雖就任副總理,禮部尚書依然由他兼任,可五.一五大清洗后,實際負責禮部事務的鄧實、黃節、王小霖等人因國粹黨嫌疑被殺的一干二凈,宣揚國粹之人只殘留于各所大學堂中。章太炎對此欲哭無淚,重組時他本想讓得意弟子黃侃就任禮部尚書一職,可黃侃本就怕兵,經歷那極其恐怖的一夜后,此人更是對官府、官兵避之不及。
他不就任,尋來尋去的章太炎最后找到了王國維,。此時的王國維在鼎革就開始享受的特殊津貼滋潤下學術成就甚多,哪里會想去做什么禮部尚書,他做研究都還來不及,可畢竟他之前因為宗社黨復辟一案求過章太炎,是以好說歹說,在章太炎吞蒼蠅一般同意他身著滿清官服就任后,王國維最終同意去禮部就職。
想當年廷尉大人沈家本也才穿麻衣就任,到伍廷芳這一任,廷尉府大小官員雖然不著麻衣,衣服的樣式換成了中式法袍,雖不和前明官服完全相同,卻也是類似的。可如今偏偏跑出個身著滿清官服、胸掛朝珠、日日出入紫禁城的滿臣尚書,著實讓京里京外非議了一番。
雖是非議,可這終究是老一派的氣節,不論什么主帝客帝,大家心中只有君臣,沒有主客。王國維認為身著中華官服就是貳臣,又素來一身白衣、腦留大辮,所以非身著滿清官服不能證其清白,現在這種行為,被他認為是滿清官員被大中華政府聘請,該官員效忠的依舊是前清光緒帝。此種書呆子的行為雖然幼稚,可無人去笑,更無甚可笑,這總比那些削尖了腦袋痛罵前朝光緒以迎合當下的文人嘴炮好許多。
一瘸一拐的楊無名讀完大公報關于新任禮部滿臣尚書王國維的評論后,臉色蒼白的楊銳倒也忽然笑了。若是換一個其他什么人,他一定會這是在沽名釣譽,可王國維不同,除了愚忠之外他實在想不出其他的解釋來。這個在北伐將完未完時自沉、更在很早就預言‘以共和始者,必以共產終’的書呆子,他忽然想見一見。
“無名,你去幫我把靜安先生請到府上來,就說…就說賞一賞府里的花園吧。”想到哪一句著名的斷言,楊銳很想kànkàn王國維的腦子里關于治國還有什么高見,但又不好明說是為了這個而請,只得以賞花園為借口相邀。他說罷忽然想起兒子如今行動不便,又黯然改口:“你還是讓無用去請吧。”
“父親,我能去!”楊無名如今是個殘廢。但越是殘廢自尊心就越是強烈,他不信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楊銳一說弟弟。他就倔強的站了起來。
對他反應楊銳不好反對,他也不能起床拍拍他的肩膀安慰。只好點頭道:“嗯!你去。”
父親的夸獎此時對楊無名異常重要,楊銳這邊點頭,他便‘飛快’的出了門,只帶其門簾亂飛,程莐正抱著小女兒過來,看到這場景對楊銳又是一陣埋怨。
楊銳出言相請,王國維是拒絕不了的。從復興軍入城始,他就在楊銳的特別照顧之內,起初他還不知道。待到后面日子久了,特別是入科學院那一回,是誰在背后護著不光是他自己,便是同僚也一清二楚。
這一日身著滿清官服的王國維剛回府,妻子就拉他入屋把總理相請賞園的事情說了。女人雖然知道總理素來照顧丈夫,可依舊不安的問道:“靜安,總理找你何事啊?你明日去換一身衣服吧……,還有發辮也……”
“不礙事!”王國維淡淡說了一句。他雖是書呆子,可卻心思卻如探照燈一般——對于照射到的東西。總能在別人無法發現問題的地方找出問題,當然,光柱之外的世界對其而言就是一團漆黑了。總理病未痊愈就請自己去賞花園,為的是什么他dàgài能猜到一二。與所談論的東西相比。朝服、發辮什么的,真真是次要的。
總理相請之事,王國維只是略略的沉吟就當作沒事了。當夜他照舊在書房玩玩紙牌,待十點在妻子幫忙梳理完發辮后便上床shuìjué了。翌日下午。簡要處理完公事的他便直接朝鎮國公府上來了。
楊銳本以為王國維要下班后才來的,誰想這滿遺下午居然曠班。真不知道他的考勤禮部是如何處理的。他這邊還在想這個細節,程莐見有客上門,當下讓楊無名先去客廳代為招呼,自己則服侍男人下床穿衣。
再一次身著外套站在地上,楊銳只感覺腦子一陣天旋地轉,最后他是扶著女人的肩膀才勉強站穩,他不由嘆了一句,“真是老了。”
“老什么老,病還未全好呢。”女人被他拉得東倒西歪,不由掩嘴嬉笑。
楊銳倒未在意女人的笑聲,只問道:“他是穿滿清官服來的?”
之前是程莐出去招呼的,她見楊銳問便道:“是,還拖了條花白辮子。我看是他挺老實的一個人,你可不要嚇著人家。”
“我嚇著他?”楊銳無奈的搖頭,他本以為王國維會給個面子回家換身平常衣服、再把那該死惡心的辮子盤上、然后再來,不想他就這么直挺挺的來了。他看著幫自己的束腰帶的女人反諷道:“我哪里要嚇他,他這是要來嚇我。”
客廳里楊無名正在給王國維敬煙上茶,煙還沒有燒到一半,楊銳便出來了。那身著滿清官袍的王國維在他看來不但暗淡,還奇丑無比。好歹遠來是客,楊銳在他站起行禮的時候虛拱了拱手,雙方這就算客套完了。
并未打什么機鋒,楊銳直言道:“靜安先生,借李中堂的一句話便是,當今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是三千年之大變,那自然要為黎明謀三千年之福,只是……”
楊銳說著忽然想起那差一點要了自己和兒子性命的農會,還有那所謂的基層組織,不由訕笑道,“只是以目前看,復興會基本是失敗的。這種失敗不在于華夏不能成為一個世界強國,而在于她和歷朝歷代基本相同,無非是以會天下代替了家天下罷了。期間雖有興盛,但那樣的興盛和所謂的康乾盛世、開元盛世不會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且盛世之后就是衰退,若沒有中興之主,以后也就是茍延殘喘了。
這雖然是王朝的套路,在以后很很大的可能不會發生,更多的情況是整個國家碎裂幾片,最終成世界強國的附庸,如比利時荷蘭之于英、墨西哥巴拿馬之于美。我想這是每一個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在此我想請教靜安先生,有何良策可破此局?”
雖然早就知道楊銳會問什么,可一開口就直奔主題,王國維還是有些不習慣。雖然不習慣,可他又不能用一些推搪之語來含糊其詞。聽聞楊銳說請教二字,他趕忙道:“請教絕不敢受。只是,三千年之變局,非國維一人能堪破,靠不住的……”
王國維邊說邊想,慢慢吞吞,見他還有所顧慮,楊銳再道:“今天的說的可不是清朝明朝的事情,這只是以百年計的東西,不在我們討論范圍之內。我們只說千年以上的事情,說錯了也無關緊要。要是不習慣,就那假使現在前清還在,為你清千年記,這國當如何治才不至于變成墨西哥之流?”
“這……”話既然說到這個份上,扶著眼鏡的王國維不得不直言道,“這應該就是如此結局啊。”
“嗯,請細說。”楊銳聽得心中一緊,不由追問。
“若再無變化,本朝之后,局勢當如大人所言,天下解體為世界諸國之附庸,再無緩和變化之可能。”王國維很不安,所以一直扶著眼鏡,“記得大人曾在書中說,文明之初為野蠻部落,后為大小城邦,再后為王國,最后可能為共和國,但最終的結局都是帝國。
當今西歐文明,乃蠻族覆滅羅馬帝國后之再生,是以仍然處于王國時期;東方我國早就是帝國。唯有日本,其明治時期廢藩設縣,猶如秦廢分封設郡縣,一統天下,此值文明之壯年;朝鮮則猶存宋明之氣,猶如壯年之末、暮年之初。大人游歷中外、學究天人,便當知人有生老病死,文明亦有盛衰敗亡,又何必苦求復興?順其自然才是……”
“不行!”楊銳斷然搖頭。他雖是抄書,但也不僅僅是抄,書中說的東西,他基本都能背詠,生怕被人指責說這書根本不是他寫的。既如此,那中華是否可以復興他當然早有答案,正是因為有答案,他才不愿意面對那個悲涼的結果。
“靜安先生,你的孩子若是病了,你是順其自然任其轉世為人,還是用盡心思求醫問藥,以求其痊愈?”楊銳斷然之后再打比方。“我想愛犢之情,人皆有之。我不求復興會如何如何,也不求大中華國如何如何,我只想著有些人、有些詩書禮樂、文字典籍是否能永遠流傳下去?我想這不是癡心妄想吧,先生既然對前清都永不忘懷,又怎能割舍這數千年文明呢?”
王國維本來實事求是,對于復興有一說一,現在聽楊銳以孩子做喻,他沉思后終于坦言道:“太炎總理反歷史而行之,決議分封,或許是解決之策。不過,這只能行于關外,不可行于關內。”
“哦。”王國維對分封的認同幾個月前楊銳便知道了,但此時聽他說分封不可行于關內,便又問道:“為何不能行于關內?”
“大人可知此次…此次京師驚變各省之不同?”王國維問道,而后又自答,“最慘烈者為河南、山東、直隸、陜西、甘肅五省,次為山西、四川、云貴四省,再次為兩湖、江蘇、安徽、江西五省,最輕者為浙江、兩廣、福建并臺灣五省。
兩廣閩浙臺灣等地,鄉間祠堂密布,又素來排外,對朝廷政令常陽奉陰違,其等同于部落分封之效;而河南山東陜西等地,宗族早無,縣內唯剩地主士紳,可土改之后,士紳沒落、農會橫行,故上令執行最速、借機牟利。
無祠堂者無宗族,無宗族者無禮制,無禮制者無尊卑,無尊卑者無教化,無教化者無民德,無民德者實不能托付復興之望。又言部落之民,雖茹毛飲血、蠻橫愚昧,卻大多質樸淳厚、耿直豪爽;城邦之民,雖粗鄙無知、猶帶野蠻,卻常敬天畏地、難為利惑;王國之民,雖漸通世故、日入奢華,卻能守信重諾、尚文重節;唯帝國之民,雖繁文縟節、仁義道德,卻卑劣茍且、陰毒狡詐。此等臣民,只能威壓、無法教化。
關外之地,多為部落之民,行分封之策,必有所成;而關內祠堂密布之地,亦有希望,只是多半要嚴厲管束、以廣教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