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漢燕王第二十一章 幽州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北漢燕王 >>三國之北漢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一章 幽州臺

第二十一章 幽州臺


更新時間:2014年05月07日  作者:大琨翼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大琨翼 | 三國之北漢燕王 
搜小說

報錯:、



轉眼之間,三個月過去了。大漢傳統的中秋佳節就要來臨。中秋節前夕,這三個月來一直被王敖嚴格要求、艱苦訓練的敖烈終于得以暫時放松一下。

中秋節當日,王敖和敖烈師徒二人還抽空,登了一次聞名于世的幽州臺。幽州臺是燕國的燕昭王所建。原名黃金臺,因燕昭王當初在臺上堆滿了黃金,用以招賢納士,每招納一位賢士,燕昭王都會取過一部分擺在臺上的黃金予以賞賜。久而久之,黃金臺成為了幽州薊郡的一處象征。但是隨著歲月的變遷,燕國早已不復存在,又經歷了先秦、大漢兩個朝代,黃金臺的名聲也隨著歲月的洗禮,變成了今天的幽州臺。但仍不失為一處名勝古跡。

敖烈站在幽州臺上,心中思緒萬千,一時之間,感慨不已。王敖看出了敖烈有心事,站在臺上嘆息了一聲,悠悠問道:“烈兒,你可是有什么心事?”敖烈回頭看了師父一眼,也是嘆息著說道:“站在幽州臺上,可仰視蒼天,俯視大地,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在這樣一處充滿著先賢古事的地方,徒兒看到的,卻是我大漢江山搖搖欲墜之困境,邊境蠻夷連年入侵之慘烈,心中很是煩悶。”

王敖沉默了一會兒,說道:“不錯,我大漢江山早已是今非昔比,可憐高高在上的天子和大臣們卻還茫然不知,猶自內斗不休,唉,我大漢,將要病入膏肓矣。想當年為師去投軍,卻屢屢遭到上司輕視。讓為師空有一身本事,卻找不到報國之門,若非如此,為師又怎會甘心隱居山林二十余年?除了你師叔之外,再沒有人知道為師隱居之所,直到那天你誤打誤撞的跑到村里來,為師見你是可造之材,更兼心性淳厚,愛民如子,這才動了愛才之心,出世來輔助與你。”

敖烈忍不住問道:“師父,我那師叔究竟身在何處?”要知道,敖烈之所以急于知道師叔的童淵的下落,除了對童淵的仰慕之情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歷史上,趙云就是拜在童淵門下學習的槍法,最后成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后世更是對趙云推崇備至,有“一呂二趙三典韋”的說法流傳于世,將趙云的武力,僅僅排在呂布之后,可見后人是如何欣賞趙云的了。可以說,趙云就是忠誠的化身,是一位集忠誠、武勇、膽識和韜略于一身的名將。這樣的名將誰人不愿得到?所以,敖烈才會急切的向知道童淵的下落,說不定可以順帶挖劉備的墻角,把同門師兄弟趙云撬過來呢。

王敖可不知道敖烈心中的想法,以為敖烈是單純的想見見師叔而已。于是說道:“為師也有幾年沒見到你師叔了,也罷,待會下了山,為師就托人給你師叔捎一封書信,叫你師叔前來一敘。說起來,你師叔現今也在幽州,離薊郡也并不遠,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能見到你師叔了。”

師徒二人在幽州臺上又呆了一會兒,便下山回府了。畢竟,東漢是個十分注重禮節的年代,待會中秋酒宴上若是看不到這師徒二人,恐怕劉虞就要發飆了。

等到師徒二人回到州牧府,酒宴已經快要開始了。依大漢律法,幽州境內的主要官員們,必須在中秋佳節之際,來到州牧府匯報這一年的工作情況。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資格向劉虞匯報工作,只有幽州治下十一位郡國太守和國相,以及九十位縣令才有這個資格。東漢初期,光武帝為了防止諸侯們擁兵自重,所以大肆推行推恩令,準許各地藩王可以將自己的領地再劃出一部分,分給自己的子侄。這一政策雖然穩固了大漢的統治,但同時也造成了十三州又一部轄下郡治的混亂。比如用幽州舉例,幽州境內就劃分成十個郡和一個遼東屬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自然就是太守,劉虞以前就在并州的九原出任太守。而屬國的最高長官就叫國相,簡稱相。比如后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其中的一路諸侯濟北相鮑信就是濟北國的相,在漢代,人們習慣在官職的前面加上任職者的姓名,所以才會稱劉虞為劉幽州,稱鮑信為鮑濟北,乃至后來權傾朝野的董卓,自稱相國之后,被人稱為董相國。

進入到州牧府,敖烈立刻就感到了喜慶的氛圍,倒是不敖烈的第六感作祟,而是府中招待各地官員們的流水宴,已經從大廳中擺到院子里來了。大廳所有的門窗都被打開了,可以讓里面的人看清楚外面院落里的情形,也方便坐在院子里的人隨時向大廳中的人敬酒。敖烈跟在王敖身后,一路向大廳中走去。已經落座的官員們,看著這一老一少昂然向大廳方向走去,紛紛低聲議論了起來。

“快看,那兩個人是誰啊?怎么如此不知禮節?看樣子是要徑直去大廳里落座啊。”

“就是就是,咱們身為一縣縣令,尚且不能坐到大廳里去,這兩人,瘋了不成?”

“要我說,保不齊是什么沽名釣譽之輩,來打秋風的。”

“噓!噤聲!你們難道沒看過并州傳來的戰報么?”

“看過了啊,咱們的州牧大人斬殺上萬匈奴精兵,憑著這偌大的功勞,升遷為州牧啊。”

“既然看過戰報,就應該知道那少年是誰了吧?”

“是誰?啊——難不成是州牧大人的那位號稱‘小霸王’的公子?”

“除了‘小霸王’敖烈二公子之外,誰還敢這么理直氣壯的區大廳里落座?”

頓時,院子里噤若寒蟬,沒有人再敢于發出議論。開玩笑,彈指之間滅掉匈奴數千精兵,一招將匈奴左賢王斬落馬下的“小霸王”,誰惹得起?誰敢惹?

王敖年紀雖然已近七旬,但因為平日勤于修煉,所以耳朵尖得很,將院子里眾人的議論一句不拉的聽了進去,微笑著回頭對敖烈低聲說道:“烈兒,你很有名氣嘛,這么多人都知道你的名字,還送了你一個‘小霸王’的稱號。”敖烈壓低了聲音,輕飄飄的拍過去一記馬屁:“還不是師父教導有方?”王敖小聲笑罵著:“混小子,你大破匈奴的時候,為師還沒見過你呢,干為師何事?”

兩人一邊低聲交談,一邊走進了大廳中。此刻,大廳中坐滿了人,身為幽州牧的劉虞,自然是坐在中央的主位上,他身邊左右兩側的第一個座位都空著。從第二個座位開始,左邊坐著的,是劉虞直屬的官吏們,長史閻柔、都尉齊周、定遠校尉史渙、別駕田楷、以及鮮于輔、鮮于銀兄弟等敖烈熟悉的官員們盡皆在座,另外敖烈部下的張遼和田疇也在其間。右手邊,坐著的都是幽州各地的地方官員,坐在第二個位子上的,是一位身穿白色錦袍,面容剛毅的將軍,年紀大約在三旬左右。此刻,這位將軍正饒有興致的看著自己。在這位將軍之下,依次坐著十余人,想來都是各地的郡守和遼東屬國相。

王敖和敖烈昂然走到劉虞身前,分別在劉虞下手左右的第一個空位上坐了下來。隨著兩人的入座,大廳里響起了一片低聲的抽氣聲。能夠坐在大廳里的,都是一郡太守,眼界和消息自然不是外面那些縣令可比的,縱然驚奇,也只是發出抽氣之聲,卻沒有人進行討論。

那位先前關注敖烈的白袍武將,看著坐在自己上首的敖烈,微一沉吟,便向敖烈說道:“想必,這位少年英雄就是昔日大破匈奴、斬殺左賢王的威遠將軍了吧?”敖烈聞言,不敢怠慢,連忙抱拳行禮:“某正是敖烈,還未請教將軍尊姓大名?”那白袍將軍微微一笑道:“某乃是遼西太守公孫伯圭。”敖烈吃驚的看著眼前公孫瓚,心中一陣震驚。在歷史上,自己的父親劉虞和公孫瓚政見并不一致,劉虞主張對幽州邊境的鮮卑、烏桓各族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逐步漢化、收服。而公孫瓚則是貫徹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理念,主張把邊境蠻夷趕盡殺絕,一個不留。其實在敖烈眼中,兩個人的方針都沒有錯,或者說,應該把兩個人的政策合二為一,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大漢歷經黃巾之亂,民力已經大大受損,正應該吸收外來勞力,以休養生息。但是對于蠻夷中的頑固分子,視大漢為仇人的那些人,不用問,直接殺了就是了。可是因為歷史的局限性,劉虞和公孫瓚都沒有看到這一點。最終導致兩人從初期的合作愉快,到后來的反目成仇,甚至最后公孫瓚發動兵變,殺死了劉虞,自行出任幽州牧。看著這位數年之后斬殺父親的白馬將軍公孫瓚,敖烈一時心潮起伏,不知該說些什么才好。

劉虞咳嗽了一聲,對著敖烈說道:“烈兒,你怎可對公孫將軍無禮?”敖烈清醒了過來,意識到自己剛才走神了,連忙說道:“孩兒久仰公孫將軍威名,白馬將軍之名震懾鮮卑、烏桓,令孩兒不勝神往。”接著又對公孫瓚抱拳說道:“適才烈失禮了,還望公孫將軍見諒。”此刻敖烈也想開了,公孫瓚發動兵變是幾年之后的事情了,現在想也沒用。而且在劉虞入主幽州初期,公孫瓚也是相當配合,兩人的合作也很愉快。

公孫瓚還了一禮:“敖將軍言過了,瓚雖薄有功績,被人呼為白馬將軍,但是,怎比得上將軍‘小霸王’之名號?現今在這燕趙大地,誰人不知敖將軍大名?”或許是因為敖烈奮勇抗擊匈奴,斬殺匈奴左賢王的事情,讓公孫瓚覺得很對脾氣,所以公孫瓚對敖烈說話的口氣,竟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劉虞看到敖烈和公孫瓚相處融洽,心中感到一陣歡喜,隨即安排侍從上酒上菜,正式開始了酒宴。

席間,眾位官員觥籌交錯,相互敬酒,其樂融融。更有些胸中飽讀詩書的官員們,開始吟詩作對起來,贏得一陣喝彩。

相鄰的書:


上一章  |  三國之北漢燕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