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第223章 【燎原之火】3/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驍騎 >>驍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223章 【燎原之火】3/3

第223章 【燎原之火】3/3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08日  作者:虎賁中郎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虎賁中郎 | 驍騎 
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第223章燎原之火3/3

作者:虎賁中郎分類:更新時間:2015040818:04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并加關注,給《》更多支持!

李玄的公然指責讓孔老夫子很是難堪,臉頰微紅,呼吸粗重,儼然一副惱羞成怒的樣子,卻又無言以對。∷四∷五∷中∷文@頂@點@小@說,這是因為李玄的身份不一般,乃新朝第一位相國,位極人臣,真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柄之大絕不是他們這些教書先生所能比擬的。

換言之,他們這些大儒在國君李利面前還能倚老賣老,偶爾發發牢騷也無傷大雅。畢竟,李利是一國之君,自有容人之量,輕易不會和譽滿天下的大儒發生爭執,更不會輕易降罪于他們。

但是李玄就不同了。他和孔融等人幾乎沒有交集,也沒有利益沖突,平時彼此見面時都是以禮相待,然而一旦他們把手伸到李玄的碗里,對吏部選拔官員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李玄就不會對他們客氣,絕對是不留情面的堅決予以反駁,必要時還會予以打壓。

此時,李玄之所以敢于理直氣壯的反駁孔融,是因為問題并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事出有因。

除此之外,孔融、蔡邕等人并不知道,軍隊提拔將領之事和他李玄無關。隨著軍機處的成立,西涼軍政兩界各成體系,雖然兩條體制還不完善,卻已經有了軍政分開的雛形。就拿不久前的封賞群臣來說,文官系統隸屬于吏部轄下,所有得到封賞的文官都是經過李玄之手。由他擬定人選,而后呈報于李利審閱。而武將體系就不在他的管轄范圍之內。完全由兵部尚書賈詡主導,其他六位軍機大臣按照功勞簿上的軍功擬定封賞等級。

此外。各營主將和副將也有舉薦帳下將領的權力。所有武將的選拔任用都不需要經過吏部審核,只需在吏部備案即可。甄選出來的文官和武將人選,最終都要經過軍機處集體商議討論才能確定下來,其間李利的意志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名副其實的一票否決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孔融所說的太學院出仕的文官都沒有得到晉升封賞一事。

事實上,李玄呈報的封賞文官名單上就有一百余名太學院出仕的學生,其中封賞最重的一位可以直接晉升九卿之位,實為太學院開辦十二年來第一位官拜九卿的天之驕子。卻因為李利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太學院出仕的文官不在此次封賞之列。留待日后再行商議。”就是這句話,徹底阻斷了太學院文官的晉升之路,于是在兩個月前的大封群臣之時這些學院派出仕的學生無一受封,全被排除在外。

若不是李利親自發話,李玄就算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擅自勾掉一百多名太學院學生的晉升名單。然而李利既然發話了,那他李玄就有恃無恐,因此他在面對孔融的責問之時底氣十足,根本不懼這位儒家嫡系傳人。甚至他感覺孔融太過迂腐,雖然名為當代大儒。卻不諳世事,考慮問題太膚淺、太偏執,把很多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相比之下,蔡邕就顯得通情達理。心思遠比孔融縝密得多。要知道,最近一段時間蔡邕天天去找李利,沒完沒了的嘮叨。可是他卻絕口不提太學院學生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事,儼然視若無睹。置若罔聞。只有孔融一直惦記這件事,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就趕在李利視察學院之時當中提出來。

提出來也就罷了,可他說話的語氣有問題,明明是有事相求,卻是以質問的口吻說出來。如此一來,李利固然不便當面指責孔融,但是李玄卻沒有這么多顧忌,立刻站出來駁斥孔融,生生說得孔融面紅耳赤,顏面盡失。

眼見李玄和孔融之間劍拔弩張,氣氛異常緊張,華佗立刻出面解圍:“文舉切莫動氣,就事論事而已,并非意氣之爭。”安撫孔融之后,華佗對李玄說道:“元忠也請息怒,文舉并非刻意針對你,更沒有指責吏部處事不公之意,完全是替擔憂那些學生的前程,擔心他們自此一蹶不振,誤人誤己。此乃公心,并非私利,還望元忠明察。”

華佗出面圓場,李玄自然也要給面子:“先生言重了。我方才也是據實相告,并非有意指責文舉公。先生想必也知道,不久前的封賞群臣涉及兩千多名文武官員,難免遺漏一些官員,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讓所有人都滿意。因此,所有封賞都是詳細考核之后擬定的晉升名單,由軍機處仔細斟酌商議,再經陛下審閱批復,最終確定下來。所以”

“呵呵呵!元忠不必多說了,此事是朕的意思,與你無關。”不等李玄把話說透,李利便笑呵呵地打斷了他的話。說話間,李利緩緩坐下,并擺手示意李玄落座,顯然他一時半會還走不了,不把這件事說清楚,孔融不會就此罷手的。孔融就是這個脾氣,倔強而固執,凡事愛較真,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問明白、搞清楚,否則他就不放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頭與蔡邕一般無二。

待李利落座時,蔡邕親手給他倒上一杯茶,并把茶盅遞到他手上,卻一句話也不說,只是看了看硬著脖子站在堂下的孔融。伸手接過茶盅,李利明白蔡邕的意思,無非是替孔融求情,讓李利多少給他留點面子,如果再能好言寬慰幾句,那就再好不過了。這是蔡邕給他倒一杯茶的份量。

蔡邕很少給李利斟茶,一直以來都是李利給他老人家倒茶,即使是做了皇帝也不例外。因此蔡老頭給他奉上一杯茶的份量可不輕,不僅要他給孔融一個臺階可下,還要解釋為何對太學院出仕的文官區別對待。這也就是蔡邕才有這個份量。普天之下僅有他一人能讓李利無法拒絕,也不能拒絕他的要求。

姑且不說蔡邕把女兒蔡琰嫁給他。單說李利當年賦閑在家,頂著校尉之名卻無所事事。想要獨當一面卻又沒有人在董卓面前幫他說話。不承想,蔡邕卻在他最困頓的時候幫了大忙,而且事先還瞞著他,直到事情辦成之后他才知道蔡邕是何等精明,僅憑數面之緣就能猜透他的心思,為他謀得武威太守之位。這份恩情足以讓李利銘記一生,無論怎么報答他都不為過。

正是蔡邕的極力舉薦,讓李利有了獨當一面的機會,至少讓他少奮斗三到五年時間。年僅十七歲便位居一郡郡守之職,這在大漢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的第一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雪中送炭,讓李利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他的恩德。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董卓被刺身亡之后,李利可以不管別人的死活,卻不能不救蔡邕。還是因為蔡邕,李利占據長安之后將董卓以王侯之禮風光大葬,還不得不對滿朝百官以禮相待,善待漢帝劉協和皇室成員。

時至今日。李利和蔡邕之間已經很難說清楚到底誰成就誰。如果沒有蔡邕的舉薦,李利就不可能順風順水的一路走過來,整個歷程將愈發坎坷,甚至是舉步維艱。從這一點上看。蔡邕對他有大恩,大到無以為報的程度。可是如果沒有李利的全力營救,蔡邕早在董卓身亡之后就會被王允處死。從而徹底與世長辭,世間再無蔡邕其人。再看蔡邕現在所擁有的崇高地位和名望。他是長安太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又貴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所有從太學院出仕的文官和武將都是出自他的門下。在所有士族之中享有無以倫比的崇高地位,在世家豪強之中的名望甚至比李利還高。

現如今,蔡邕真正是譽滿天下,名望之高、身份之尊崇,足可與李利相提并論。因此,他是西晉國內唯一能與李利平起平坐的文圣泰斗。

嚴格說起來,蔡邕對李利有知遇之恩,可是李利對他同樣也有知遇之恩。他幫助李利成就了帝王霸業,李利也讓他成為文壇泰斗,成為當代儒生文士的一面旗幟。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復雜,也很親近,多年來一直相互扶持,相互依存。

一杯茶就是一份回憶,一杯茶能夠引發無限思考。端著蔡邕遞上的茶盅,李利感慨良多,思緒紛飛。

實際上他很清楚蔡邕最近為何整天去皇宮找他嘮叨的原因,因為蔡邕親自出面找他,太學院的其他人就不用再去了。是以蔡邕其實是在替他分憂,維持新朝之初的平穩局面,不希望他被太學院的瑣事所干擾,從而擋住孔融等人的言路,使得新朝成立之后得以平穩過渡一段時間。

然而蔡邕能阻擋一時,卻不能攔截一世。該來的早晚都會來,拖延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坦然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思索片刻后,李利放下茶盅,神色平靜的道:“太學院更名皇家學院,所有從這所學院走出去的學生就是天子門生,出自我李利的門下。既然是天子門生,那么他們出仕之后的仕途和前程就不用諸公擔心了,朕自有安排。不過文舉公既然一再追問,朕索性當著諸公的面把話挑明,省得諸公心緒不安,一直惦記于心。”

說到這里,李利話音一頓,神情變得異常嚴肅,沉聲道:“天子門生不好當啊,身份雖然尊貴,卻享受不到應有的特權。否則,一旦天子門生都能享受特殊待遇的話,那么對天下其他士子而言就不公平。所以,為了公平起見,一個月后長安將舉行建國之后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所有三年之內出仕的文官必須參加,所有結業的學生也必須參加考試,只有通過考試的人才能出仕。

從今往后,凡是舉薦出仕的必須是擁有列侯爵位的功勛之臣才有資格舉薦,并且實行舉薦連坐制度,誰舉薦誰負責;政績卓著者舉薦之人一同嘉勉,平庸無能者舉薦之人一并受罰。”隨即,李利根本不給蔡邕、孔融等人思考的時間,遂將科舉考試細則和盤托出,隨后再不逗留,起身就走。

——————未完待續————————————(小說《》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并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

(→)


上一章  |  驍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