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妖君第七百八十四章 南華得道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無上妖君 >>無上妖君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八十四章 南華得道德

第七百八十四章 南華得道德


更新時間:2014年05月11日  作者:聽風畫秋雨  分類: 仙俠 | 古典仙俠 | 聽風畫秋雨 | 無上妖君 
·

老烏龜沉思著,顯然,女媧的話讓他心動了!

“好!”

良久,老烏龜開口,淡淡道,“我可以給你鴻蒙紫氣,但是,至少要在洪荒重現,我重生四肢之后!”

顯然,老烏龜還是心有不甘,想再有一段時間來參悟!

女媧微微頜首,她并不擔心老烏龜在這段時間成圣,也不擔心老烏龜會反悔,這就是一個圣人的自信!

“那洪荒重現之時,天地不周山歸位,四極會倒塌,就是你取回四肢的最佳機會!四根天柱有撐天之功德,已經類似先天靈寶了!”女媧淡淡道。

老烏龜頜首,當年他的四肢被女媧斬去撐天,再也無法重生,卻也是和此有關。

女媧化作一道七彩虹光離去,老烏龜沉吟一會兒,轉身消失在深海通道之中,北海分開的海水合攏,波濤平息,寧無缺的神念從魚體內遁出,回歸本體。

一路疾飛,孫悟空和寧無缺已經接近東勝神州,這時候,已經可以看見東勝神州西邊那函谷關上一道道繚繞而起的紫色光芒,浩蕩三千里,散發出一種自然無為的氣息。

紫光耀眼,很快,寧無缺和孫悟空就出現在了函谷關外。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

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并轡”之稱。

古道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

崇山峻嶺,數座山頭之上,有著各方勢力的強者占據,寧無缺和孫悟空才落下。便見到了不少熟人。

截教的趙公明、闡教的清虛道德真君、禪道的神秀、觀音,佛教的玄奘,還有三皇、秦皇等強者,屹立在山巔上。

在函谷關上云海之中,一座紫氣繚繞的宮殿若隱若現,卻是一座殿宇式古典建筑,若是細看,還可看見那殿宇上,有著“太初”二字。

太初。無形無質,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并為先天五太!

《太上開天經》曾云,“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里,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圣,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后,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徧,無左無右,高下自然。

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萬劫,洪元即判,而有混元。

混元之時,混元一治萬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

“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涬鴻蒙,置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內外表里,長短粗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即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闇冥。

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

天地即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

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太初一治至于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即歿,而有太始。”

而“太初宮”,乃是函谷關令尹喜后人所建,此人蘇識天象,清早從家里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

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發飄逸,氣宇軒昂,并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

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后,誠邀老子在此小住。

老子欣然從命,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

太初宮殿脊和山墻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復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恢弘大氣。

而此時,那宮殿外,站著一個青年,氣宇軒昂,神色蕭然,手中一柄劍,彈劍而歌。

“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

“太初,道本也。”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太,初始也,元氣始萌,謂之太初,言其氣廣大,能為萬物之始本,故名太初。”

“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初宮門打開,走出一位穿著道衣的老者,手中捧著兩部經文,紫氣繚繞其上,“此乃《道德經》,先生若有道德,便可帶走!”

南華真人朝著老者行大禮,接過書來坐下,翻開書來,當著眾強者面,開始誦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初開之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萬靈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之下,天地為綱,一切存在皆為道。故所謂大道無處不在,道亦無處不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于木,禍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道德經》講的是天地至理,大道無形,大道至簡,平淡中又透著玄妙無比,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不分章。

寧無缺對《道德經》也很推崇,在后世,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涉及到了哲學、邏輯、宗教、天體科學、生命科學、文學語言、醫學、生理、心理、化學、生物、醫藥、物理、氣象、環境,天文、地理、社會、倫理、宗教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響到世界。

嚴謹的邏輯,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傾倒了一批又一批學者,吸引他們不懈研究,窮神探賾。

讀完《道德經》,那送經的老者問南華真人,“爾可得道德?”

南華真人起身,恭敬一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解?”老者問。

“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

道常無,無名無形,先于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于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

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于無’。

圣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

“爾得道德矣,自去自去!”老者大笑,轉身走回太初宮,逐漸消失。

南華真人恭敬行了大禮,捧著《道德經》走下云端。(。。)


上一章  |  無上妖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