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關云長第277章 未央宮(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關云長 >>重生關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7章 未央宮(下)

第277章 未央宮(下)


更新時間:2013年11月09日  作者:白氏傳奇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白氏傳奇 | 重生關云長 
未央宮第一次慘遭破壞是在王莽末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漢軍攻入長安后曾火燒未央宮,“未央宮燒攻莽三日”,王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輒隨之”。關于這次未央宮遭受的破壞,”初,王莽敗,唯未央宮被焚而己,其余宮館一無所毀,宮女數千,備列后庭。自鐘鼓帷帳、輿輦器服、太倉武庫、官府市里不改于舊。更始既至,居長樂宮,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也就是說,更始帝入長安時,除未央宮遭受了嚴重破壞外,其他宮室保存尚好,據同書記載,更始二年(25年),“便始徙居長信宮”。當赤眉軍入長安時,更始遂祿肉袒詣長樂宮上璽授于盆了”。赤眉軍入長安后,使長安城內的宮殿建筑遭受了大規模破壞。“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里,害更始。民饑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墟,城中無行人。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經赤眉軍之后,漢長安城總體上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臺、天祿閣、石渠閣等。其中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基壇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端最高處約15米,據說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前殿遺址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居全宮中軸線南端夯土臺基北部,至今殘高達15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約200米,有前、中、后三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龍首山丘陵修建的高臺建筑。臺基由南向北分為三層臺面,中間臺面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大禮等均在此殿舉行。前殿兩側有東廂、西廂;北部還有宣室殿和皇帝下朝后所居的非常室,以及清涼殿、溫室殿等等。

官署遺址距前殿西北880米,有一管理全國工官的官署遺址。西距未央宮西宮墻105米,發掘總面積9600平方米。圍有夯土墻,圍墻內有外壁柱,對稱分布。除東墻外,其余三墻均有廊。墻外均置斜坡散水。院內中部有一南北的排水渠將其分為東西并列的兩座院子。東院東西寬57米、南北長65.5米,有北、西兩門,院內有兩排共6座房屋。以南排西房面積最大。達215.04平方米。西院東西72.7米、南北65.5米,有兩排共7座房屋。東、西院內均有天井、地漏、回廊等遺跡。

前殿西北400米處,又發掘一處官署遺址,高出地面1米多,發現有成排的柱礎,內有封泥,是西漢皇室的少府或其所屬的官府遺址。是執掌皇室錢財物品收入開支的管理機構。

椒房殿遺址位于未央宮鄉大劉寨村西180米處,是皇后居住的宮室。1981~1983年發掘探明,面積12392平方米,發掘回填仍作村民果園。遺址南部是大殿,北部是院落和小房子。發掘資料表明,有正殿、配殿、廂房及宮內暗道等建筑。

出土文物有漢代磚、瓦、瓦當等建筑材料,另外還有漢代銅器、鐵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等。

麒麟閣遺址麒麟閣,漢未央宮閣名。《廟記》云:“麒麟閣。蕭何造。”《資治通鑒》卷二十七胡三省注:“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圖畫其像于閣,遂以為名。’”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思股肱之美”,圖畫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十一人像于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是以表而揚之”。中國古代圖寫功臣的畫像制度即自此開始。麒麟閣遺址在今未央宮鄉小劉寨西北。

天祿閣遺址天祿閣,漢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初由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于未央宮北部。南距前殿730米。《三輔故事》載:“天祿、石渠并閣名,在未央宮北,以閣秘書”;漢武帝劉徹時“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天祿閣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圖書、檔案館。漢成帝時,曾命著名學者劉向、揚雄等人在此閣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圖書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每一書成,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敘而奏之”,并著有《別錄》,故劉向被后人譽為中國目錄學之鼻祖。劉向死后,其子劉歆秉承父業,總括群篇,撰成《七略》,為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為紀念劉向的功績,后人在此閣原址上修建了劉向祠。天祿閣遺址在未央宮鄉天祿閣小學內,今尚有高約10米、邊長約20米、底部呈正方形的夯土臺基可見。并立有文物保護石碑一座。

石渠閣遺址石渠閣,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于未央宮的西北部,距天祿閣約520米。因閣下有石為渠導水,故名石渠閣。石渠閣是西漢時期國家最大的藏書閣。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后漢書.翟酺傳》載:“孝宣論六經于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此閣為一座高臺殿閣建筑,現仍有一南北65米、東西67米、高約8米的夯土臺基可見。石渠閣遺址在未央宮鄉小劉寨村西南、周家河灣村東。

柏梁臺遺址柏梁臺,漢未央宮臺名。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春建。《三輔黃圖》卷五載,柏梁臺“在長安城中北闕內”。柏梁臺鑄銅為柱,是一座高達二十丈(合今約47米)的高臺建筑,因此臺建筑以香柏木為梁架,“香聞數十里”,故名柏梁臺。又因臺頂之上置有銅鳳凰,故亦稱為鳳闕。

關羽來到這未央宮里,置身于這座皇家宮殿,親身感受著這座宮殿的古老文化和深厚底蘊,此時的未央宮中尚保存著很多原始狀態的文化,這些是西漢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財富,是現代無法感受到的,此時的徜徉在未央宮深刻的感受著西漢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簡直就是一個文化寶藏啊:一幅幅畫卷是如此的美輪美奐,一處處的景觀是如此的別致經典,一座座的建筑是如此的典雅美觀...............這一切讓關羽這個草根出身的布衣怎能不流連忘返?

作為一個漢末絲一介布衣,這種身份地位的人如果不是奮斗,怎么可能登上這大雅之堂?不過能夠做到這一切關羽已經充分的展現了一個傳奇,只要付出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自己這么一個草根的人物現在不也是站到了皇家的宮殿了么,而且是以主人的身份入駐的,看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還要靠自己去奮斗。

關羽在未央宮的前殿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其實還是瞞重要的,會議主要有三項重要的議題:一是關于一些將領的論功行賞獎懲之事,關于收編隊伍的編制問題;二是對于此次戰役的總結;三是對于未來計劃的探討問題;

未央宮前殿,蓬蓽生輝,被收拾的井井有條,一切都休整一新,關羽身披綠色罩袍頭戴綠色方帽,端坐在前殿之上,煞是威風,階下各路將領謀士全部列位:陳宮、張遼、李嚴、高順、周倉、徐晃相繼落座,雖然人數不多,但會議的規格還是很高的,這次會議說白了就是自己與手下親信和心腹共同商討一些事情,只不過商討的地點升級為了未央宮的前殿。

前番說了這未央宮是過去皇上與眾臣朝議的地方,是皇帝與眾臣商議朝政的地方,關羽并非皇帝,卻坐到了這個位置之上,同自己的手下開始商討事情,這種意義非同尋常,雖然自己還只是個臣子,但自己卻可以享用這種待遇,這就是說他關云長并非一般的臣子,這也是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他關羽遲早都要坐到該坐的地方。

同時關羽也在向眾人表白他的雄心壯志,他號令天下一統江山的決心,他還要觀察觀察大家的態度,看看他們對于自己的這種稱帝的“準行為”是什么態度,是反對呢?還是贊成呢?還是無動于衷呢?或是其他,當然這距離他稱帝還是遙遙無期的,當然在外人看來這可能也沒什么特別的,既然拿下了長安,長安城為自己占領,無論在哪里呆著都合情合理,也許別人不會想的太多,但作為混在官場多年的關羽擺出了這一步棋并非常舉,如果明眼人會曉得他的用意,這需要足夠的智慧和對政治的及其敏感....................(。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請到m.qidian閱讀。)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


上一章  |  重生關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