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關云長第274章 帝都長安(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關云長 >>重生關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4章 帝都長安(上)

第274章 帝都長安(上)


更新時間:2013年11月01日  作者:白氏傳奇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白氏傳奇 | 重生關云長 
長安地區很早就有人類存在,早在10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這里建造了窩棚;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高陵楊官寨遺址的發現,將東亞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相當于4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東亞最早的城市,城市邊緣有一條長達1945米的環壕。那時,社會已經有了簡單的分工,有的古人以制陶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獵。維系人際關系的,除了血緣,還有某種制度。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東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長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

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長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筑新城,名“長安城”。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后,“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西安市”:灃京(周)鎬京(周)咸陽(秦)長安(漢)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興(隋)長安(唐)長安(后梁)長安(后唐)長安(宋)長安(元)長安(明)長安(清)西京市(中華民國)西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長安地區很早就已經成為中國周朝的國都,最早紀錄為西周的國都酆京、鎬京(前1111年─前770年)。

鎬京又被稱之為酆鎬,酆、鎬本是沿著酆河而修建的兩座頗具規模的城市。灃水西稱酆京,灃水東稱鎬京。史稱“酆鎬二京”,分別由周文王與周武王營建。不過,習慣上將這兩座城市看成一個城市,因為分別承擔了不同的作用。酆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擔了祭祀的帶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鎬京則作為行政中心存在。

秦建都咸陽,古代咸陽的地理位置在渭河兩岸。地理位置涵蓋今天的西安和咸陽部分區域。

秦末漢初,長安其地時為秦都咸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長安”。漢初,高祖劉邦下詔,相國蕭何主持營造都城長安,開啟了漢帝國的宏大基業。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漢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陽,后因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認為洛陽更好。于是劉邦征詢張良,張良說:“洛陽建都的東周雖然比秦晉兩世好,但是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的沒錯。”于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并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安縣,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墻。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并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焀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余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梁、“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萬戶,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一度毀于戰火。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長安改為西京。及至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兩漢時期,長安一直作為都城存在。

漢長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長安城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筑約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布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筑。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漢長安城城墻遺址基本完好,夯土層次分明,異常結實。根據實測,城的周長千米,合漢代近63里,總面積約36平方千米,其中東墻長6千米,南墻長千米,西墻長千米,北墻長千米。用今天的地名來說,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東北角在三官廟,西南角在雁雀門,東南角在閣老門,范圍極為清晰。城的形狀為不規則的正方形,南部為宮殿區,北部為居民、手工業和市場區。城內槐、榆成蔭,松、柏茂盛,景色蔥郁,十分壯觀。

漢長安城墻所以不規則,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長樂宮位置的影響,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狀。北墻達6處曲折,與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墻1處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宮的制約,南墻作直角形曲折,除受兩宮位置影響外,主要是為了把高地圈進城內。漢長安城的形狀完全受到地理條件的制約,因地制宜是修建漢長安城的基本原則。

長安城城墻每面各有三個城門,都城十二門。并對東墻的宣平門(東出北頭第一門,亦稱東都門)、霸城門(東出南頭第一門,亦稱青門),南墻的西安門(南出西頭第一門,亦稱平門)和西墻的直城門(西出南頭第二門,亦稱龍樓門),進行了發掘,證實每個城門都有三個門道,每個門道各寬8米。由各個城門通向城內的街道,都以三條平行的街道組成。街道的寬度一般為45米左右,中間的一條寬約20米,兩側各寬約12米,以兩條平行的排水溝為分界線。像這樣寬暢的街道實際上只有八條,均為南北、東西向,十分端直,顯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關系。由于霸城門、覆盎門、西安門、章城門距離宮廷太近,通向城內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數。中間一條寬約20米的大道被稱為“御道”或“馳道”,是專供皇帝使用的,連皇太子也不敢橫絕。漢成帝為太子時,元帝曾急召入宮,住在桂宮(未央宮北)的成帝,出龍樓門后,由于不敢橫絕“馳道”,一直向西到直城門,才橫過“馳道”,“還入作室門”進未央宮。由此證明西漢一代對“馳道”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連貴為皇太子也不敢行“馳道”。這些縱橫交錯的街道形成許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長的是安門大街千米,宣平門大街千米。最短的是洛城門大街850米。其余大街多長3千米左右。這些大街除以門相稱外,安門大街為章臺街,直城門大街為稿街,清明門大街為香室街,橫門大街為華陽街。由于各條大街縱橫交錯,把全城分為大小不等的區域,也就是一般史書上所說的閭里。(。)


上一章  |  重生關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