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火器稱王第81章 建造新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火器稱王 >>明末火器稱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81章 建造新城

第81章 建造新城


更新時間:2013年06月14日  作者:頑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頑城 | 明末火器稱王 
第一卷冰與箭

天啟六年,六月二十六rì這天,查應才帶領部隊披荊斬棘披星帶月一路塵煙……終于抵達了南丹衛。

他得到了南丹衛遭到山兵圍困的消息后,只帶了400兵馬星夜趕來。每匹馬都累瘦了一圈兒,每個人都沾了一層臭汗爛泥。此刻終于望見了紅水河,查應才反而更擔憂了。他把部隊留在山后,只帶了幾名斥候穿越了農田和樹林,進抵到紅水河的北岸,遠遠地就看到了成千計的山民正熱火朝天地忙活著。

“在修工事!”查應才心中凄冷。

紅水河兩岸,已經變成了浩大的營造場地。北岸的山嶺上一隊隊的人砍伐著樹木,把圓木沿著新開辟的山路拖運到河邊。那紅水河上,計有6道纜繩橫跨兩岸,兩邊數十人成群結隊地喊著號子搖著轆轤,把木頭運到對岸去。那分明是水師的運輸之法,沒想到這山野鄉民竟也掌握得嫻熟,真令人詫異而憤恨。

更可怕的是對岸已經黑壓壓地鋪滿了山民的營帳和草屋,略一估算至少有四千人之多,這讓查應才又騰起了一身熱汗。他又前進了幾十步,忽然看見了兩條大船——是龍澤和武騰號停泊在河岸邊,甲板和碼頭上還有些光著膀子的山民搬運糧食。查應才不禁一驚:“船也丟了!”

忽然間前面的林子一片sāo動,緩緩地走出了一隊人馬。有些人扛著木桿、牽著繩索在丈量著土地,也有十幾個山兵侍衛在側。再稍后,隊中竟走出一頭大象。查應才本想撤退,卻突然定住了腳步。

只見象身上的藤籃中坐著一個青年,他頂著花環,腰跨寶劍,一手持著紙卷圖稿,另外一手抓著芒果啃著,身后貼著兩個小婢幫他搖扇擦汗擦嘴巴,好不逍遙自在。那家伙望過來,立刻樂得在大象身上跳了起來,正是金士麒。

“那位兄臺!是要過河嗎?”金士麒遙遙地喊道。“上來上來,載你一程!”

“啪嗒”一聲,查應才崩緊的神經松開了。他渾身一軟,坐在河岸上。

金士麒告訴查應才,山民之亂已經平息,接下來南丹衛將掀起全面建設的新篇章,兄弟們的好rì子來了。他召喚山民們用纜繩拖來兩條大船,依靠那幾道纜繩在兩岸之間三番五次地扯拽,半個時辰就把查應才的五百兵馬都送過了岸。前天夜里,他就是靠著這法子把幾千石的糧食送過了紅水河。

過了河,金士麒和查應才前往“中軍帳”。

那是一座巨大的帳篷,位于南岸俯臨河邊的一座小丘上,距離很遠也能聽到帳篷里傳出男人的吵鬧和歡叫聲。他們掀開帳篷,就看到姚孟陽和一幫小軍爺們正在里面忙活著!那帳篷里堆滿了潮濕的沙土,一群爺們都穿著小衣赤著腳,他們手里分別拿著木桶、木框和尺規,正在合伙建造一座沙盤。

那是他們的新城模型。

“苦了你們了!”查應才熱淚盈眶地抱著他們。

“查大哥!”眾兄弟們驚叫著。“一路辛苦啊!”“臭死啦!”他們抱住查應才,七手八腳地拆掉他的鎧甲,把他埋在沙盤里,用酒給他洗澡。聽說查應才是帶兵狂奔而來,家眷都拋到了身后,姚孟陽立刻叫來他新收的女婢來伺候查都司。自從三月十六rì山海關一別,至今正好一百天,終于再次回合,帳中立刻騰起重逢的喜慶。

金士麒和查應才都是兵部授命的都司,被要求在限定的時間赴任報道,過期不到甚至會被打軍棍。兵部給的時間是三個半月,這時間很充裕。在這個時代,驛馬從běi精出發一個多月就能到廣西,若是緊急情況譬如山海關倒塌了或者皇帝駕崩什么的,驛馬10天就能抵達。

但查應才這次帶著三個千戶所的一萬民眾浩浩蕩蕩地南行。那一路很是艱辛,要安排駁船、尋找宿營地、解決吃飯睡覺茅廁的問題,還要對付流寇和地方勢力的勒索。他們也是一路乘船,兩個月才到了湖廣境內,時間就很緊張了。查應才只得把大隊交給魏廣良等人,他和金士駿帶上士兵和工匠乘車馬前行。

他們原本計劃是一路乘船逆湘江南下,入靈渠到廣西。沒想到靈渠的河道狹窄,還有幾十道水閘,運力非常緊張。他們雇不到船,就只能繼續乘車馬奔行。又擔擱了半月才到了桂林府——也就是廣西的首府,這才獲知南丹衛被山兵圍困快要被屠城的消息。查應才被迫再次分兵,他只帶了400精兵一路狂奔而來。那數百名工匠都由金士駿帶領步行,現在還在路上看風景呢。

查應才這一路可真是拼命了,他自己的老婆孩子也甩在路上。結果到了南丹衛,眼前竟一派鳥語花香和平盛世,金士麒在玩兒大象。真讓他百感交集啊。

既然老婆不在身邊,那就好辦了。

當晚,這幫軍爺徹夜不眠,進行了男人們最喜歡的活動——開會!

這是“愛晚樓兄弟”在廣西舉行的第二次會議,在紅水河畔的中軍大帳中勝利召開。金士麒等十幾個乘船而來的軍爺們占據了七成股份,現在再加上查應才的一成,還有跟他而來的半數軍官,總股份達到了八成六。尤其是三名首領都聚齊了,終于可以決定所有的重要事項。

會議中最關鍵的一項議題,就是確定新城的規劃藍圖。

三個月前,他們在山海關就已經統一了思想:三個千戶所都是鐵兄弟,他們共同建造一座軍屯城,幸福快樂在一起。現在只是針對遷江縣紅水河南岸的具體地形來做最終規劃,敲定城池的布局。

新的軍屯城東西橫寬三里,沿著紅水河岸一線展開;南北縱向一里,城南與遷江縣城相接,幾成一體。當初兩廣總督府給金士麒的軍令是“附郭”遷江縣,現在他卻造了一座幾乎與遷江縣相同規模的新城。

在軍屯城的zhōngyāng將建造一座大祠堂,名為“英武祠”,它是整個城區的“坐標原點”。在金士麒設想中,以后若有貴賓來拜訪本城,第一個項目就是去英武祠獻花環。

提起祠堂的名字,眾人皆心懷感慨。原規劃的名字是“龍武祠”,但金士麒說“龍武時代”已經過去,這座祠堂不僅祭奠遼東戰爭中殉國的尊長和軍人,還將容入未來的“南丹衛時代”的殉國的所有英靈。大明西南邊陲的安全形勢也不妙,估計未來每年都會打仗,這祠堂估計還會擴建。

“所以要建得大一點。”金士麒指著在場的兄弟們,“等我們那啥了,我們的名字就都會擺在這里,很熱鬧。”

英武祠供奉的英靈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級的是將軍級,目前只有金冠、姚與賢、季士登三位。在正堂里將奉立他們的畫像和靈位,堂外還會為其立碑作傳。第二等級的是百總以上的軍官和少數的忠勇士兵,他們也有單獨的靈牌,牌位后簡單描述了生前事跡。最后一個等級是普通士兵,只有姓名、籍貫、身份等簡單信息,每個人只是一行小字,一百人刻在一塊石碑上。這待遇算是很不錯了——在傳統文化中,只要有名字留下來,他們在“那邊”就能食到香火,就不會被遺忘。

遼東一戰中,龍武中營和右營戰死的軍人,還有戰死的私兵總計2900多個名字被記了下來。而龍武左營和前營是逃潰而敗,其士兵則不得入祠,這就是軍隊中的殘酷規定。張山島上戰亡的700多人也將被供奉,其中還包括了少數來自遼東各地的潰兵。此外,在山海關向廣西遷徙一路上因為各種意外喪命的十幾名士兵,還有前rì與猛坎一戰中犧牲的4人,也都將入祠。

有這一座大祠堂壓陣,整個軍屯城就變得格外肅穆、威嚴。

以后將士們上陣殺敵,他們心里也會稍微安穩一些吧。至少有個“歸路”,不會做無名烈士。

傳統上,祠堂除了用來祭拜先人,同時也是“家族聚會”的場所。英武祠也將成為金士麒等三位千戶老爺的辦公地。他們名義上三個dúlì的千戶所,其實是軍政一體的集團。南丹衛的軍政首腦是白指揮使,金士麒等人只能借修祠堂為名,在祠堂的后面建造小集團的“司令部”。

英武祠連同“北院”的中軍司令部,造價高達3000兩銀子。

原本姚孟陽想在河邊復制一個“愛晚樓”當作總司令部(很多兄弟都支持這個想法),被金士麒彈壓了下去,節約了不少銀子。

比祠堂更貴的是城墻。金士麒也提出過一個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他不想設立城墻,一方面是為了節約銀子,另外他想與山民們和平相處,城墻多隔閡啊。這個想法遭到了兄弟們的一致批駁,狠狠地批駁。最后的妥協就是修造一道窄墻,高一丈,總長9里,外層用竹木定型,里面用夯土筑實。再加上12座箭樓和4座城門,總預算也達到了6000兩。

金士麒、查應才和姚孟陽的千戶府就建在城zhōngyāng,每人一座,每座造價2000兩,這銀子由他們自己掏。每座千戶府都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大的面積,二十幾間房子,規模并不算大。因為金士麒等人的家族都很小——金士麒家里只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妾室;查應才只有一妻二妾和三個孩子;姚孟陽只有一個老祖母和……大概六、七個說不清身份的女子相伴。

另有副千戶、百戶、軍官、富戶等私宅院100余座,單價從50兩到1000兩銀子不等。總計15000兩,也都由各位軍爺自行出資。

這個時代,造房子很便宜。因為土地不用花錢,主要的成本就是建材和營造費用,而大多數的費用又可以計算為人力成本。一座三開間帶廂房的土木混合構造的屋子,費用不過10幾兩銀子。即便是千戶老爺的五開間的正堂,全磚瓦構造的也不過80兩的土建成本。

他們從遼東帶來了2000戶居民,其中1000戶住在城里。包括400軍戶和所有工、商戶、水手雜役們。另外1000戶(400軍戶和農戶)分散在山口東邊的平原上屯田,三個千戶所名義上有10萬畝地,現在他們手里只有3萬畝。共建造8個村堡。上述總計民舍2千間,連同屯堡護墻的建造費用,總計20000兩銀子。

城中東半部還要建造一座燒磚場、一座鋸木場、一座制鐵場,還有為“工業時代”預備的工場房舍10處、50間房,建筑成本5000兩。此外還有碼頭、吊橋,還要沿河修造堤壩,還要開辟和平整道路,這幾項耗資合計5000兩。

上述所有項目總計費用6萬兩。其資金來源:兵部會劃撥的“安家費”2萬兩,各位軍爺自行籌備的府宅建造費用2萬兩。其余2萬兩要在“愛晚樓”的基金中支取。

至于這6萬兩銀子的流向,其中一半用于雇用當地山民,還有3000兩是給藍犸的中介費(那小強人還活著,已經可以吃飯了)。所有的軍戶、匠戶,還有雇用附近的勞力總計2000多丁,干半年的活兒也要花上1萬多兩銀子。最后那1萬多兩則是對外采購費用。

未來的半年,也就是直至天啟六年十二月,他們的核心工作就是這個龐大的土建項目。這也是金士麒從前世獲得的經驗:要發展經濟,就從基礎建設著手!地產開發項目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半年之后他們將初步建成全套的基礎工業,還將訓練出一批熟練工匠,還能使周圍的山民變得稍微富裕一些。還有最關鍵的——已經初見成效的——可以帶來和平。

愛晚樓兄弟們的會議一帆風順,新城規劃全票通過。然后又展開了一個最吸引人的議題:為新城命名。從一大堆諸如“愛晚城”、“新山海”、“覺華不死城”、“紅河谷”、“象鼻屯”、“龍武灣”之類的俗名中,金士麒所推崇的名字終于以51的微弱優勢獲得通過:“藏寶港”。

說實話,這名字也很俗。一般來說,投票選出的名字都很俗。

眾人為金士麒喝彩,為“藏寶港”干杯!

可惜,金士麒的喜悅之維持了一小會兒,隨后他就陷入了被動。愛晚樓大會的下一個議題非常嚴峻:是否要奪回山口西部的7萬畝土地。


上一章  |  明末火器稱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