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地主婆第七十四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婼瀾>> 農家地主婆 >>農家地主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四章


更新時間:2013年06月16日  作者:婼瀾  分類: 古代言情 | 種田經商 | 婼瀾 | 農家地主婆 
大宋新夢演出攪局

本章節來自于

那金翠樓位于抱劍營,抱劍營是臨安著名的妓館云集之所,茅庚二人此前倒都是聽說過的,據小二說,離此并不遠。

但兩人對臨安兩眼一抹黑,兩人如今也是有身份的人,能蒙官家召見廷對便足見其身份不凡,而有身份的人決計不會四處問路,做那種與風月不合的煞風景之事。兩人到了臨安之后,早已習慣了出門坐轎,去禮部進皇宮是坐轎,到風月之地當然也得坐轎。好在酒樓外就有轎子等候,倒是方便得緊,兩人便雇了兩乘轎子,直奔金翠樓。

坐在晃晃悠悠的轎子上,茅庚在心中感嘆曰,這年代抬轎的“轎哥”服務意識和職業道德堪稱典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上拒載的“轎哥”,態度更是好得不行,美中不足的就是沒有咪表,價格由他喊,不過自己不在乎幾個小錢,所以坐在轎中只覺分外愜意。

沿路漸漸的熱鬧了起來,不時會見到光影參差的錦繡門戶,依稀可見好些盛裝妖艷的女子倚門而望。茅庚心說,也不知那個金翠樓到底是何等光景。自己雖然不差錢,但是一差經驗,二差文人底蘊,該不會被人當作初哥耍吧!

下了轎子,很顯然就到了金翠樓所在,抬眼一看,這金翠樓的奢華有些出乎意料。首先金翠樓的燈光就與別處的不同,茅庚一看門口和廊上的燈具,竟然都是用半透明的琉璃制成燈罩的琉璃燈,燈光或綠或黃,柔和而又多彩的燈光掩映下,一座金翠樓便顯得高貴又曖昧。看來宋人雖然沒有掌握燒制高溫玻璃的技術,但是對于燒制添加了鉛氧化物的低溫琉璃,還是懂得的。這種半透明的琉璃,用在青樓做彩燈上,倒是再好不過。

此時里面一陣陣笙歌傳來,令人遐思連連。

當兩人到得門口,自有漂亮的侍女迎客道:

“兩位貴客光臨,請了!”

說罷領著茅庚文元就往里進,一邊招呼道:

“兩位貴客好像是初次光臨本樓吧,也是十分巧了,今日晚間本樓恰有一場難得的演出,是一代風流才子姜夔操琴簫,行首吳憐兒演歌舞,莫若兩位貴客先看歌舞,之后再點花牌,如何?”

茅庚既不知道姜夔是誰,也不知道吳憐兒是何模樣,但文元一聽姜夔二字,便兩眼放光,立時便問道:

“是不是作自度曲《揚州慢》的姜夔?”

“正是作《揚州慢》的姜先生。”

茅庚一聽說人家是《揚州慢》的作者,心說不求甚解真是要不得啊,自己后世看到“姜夔”二字便知道這是南宋《揚州慢》的作者,是一代驚世艷艷的才子,但是“夔”這個字始終沒有去查過字典,因而一直不知道如何讀法,直到今日,才知“夔”字讀音是“kui”,慚愧啊!慚愧!

話說《揚州慢》這首詞自己前世頗為喜愛,而且最讓人佩服的是作者不但自己寫詞,還自己譜曲。《揚州慢》詞曲雙絕,一時在南宋廣為傳唱,《揚州慢》也一躍而為響當當的一個新詞牌。姜夔才華橫溢,屬于神級的音樂大師兼文學大師,如果一定要拿后世的人來比的話,大約只有包辦詞曲的音樂天才羅大佑差堪比擬。但姜夔還在書法上獨步一時,這便不是羅大佑所能比的了。

文元可謂姜夔的鐵桿粉絲,便說道:

“庚兄,難得姜夔今日操演琴簫,不如就照這位女使所說可好!”

茅庚此刻早已將要找什么牛晉東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當下答道:

“好!”

隨即便跟那女侍道:

“我們若想會一會姜夔先生,不知可有機會?”

那女侍笑道:

“那得散場之后,要看姜先生自己的意思。不過兩位若是慕姜先生之才,奴家倒是可以替你們尋一個離得近的座席,正巧有兩個貴客有事不能來了,正好讓與兩位尊客,只不過‘點花茶’就要多破費兩貫錢了。奴家一看兩位公子就是大富大貴之人,‘點花茶’二十貫,對兩位公子來說不值一提,對不!”

所謂“點花茶”,通俗一點講大約相當于后世進歌廳一個人的最低消費。侍者在客人落座之后奉上茶來,然后由客人賞給“點花茶”的犒賞,只不過“點花茶”的茶位費相當的宰人,最起碼也要好幾貫。

對于茅庚來說,能夠欣賞作為詞曲界大神的姜夔操演琴簫,二十貫根本就不算什么。就算一貫錢相當于后世的三百塊人民幣,也不過六千塊,六千塊能夠追一追大宋最耀眼的娛樂界大師級明星,怎么都值了!

那女侍領著兩人來到演出的一個大開間,繞過一臺臺座席,來到靠近舞臺的一處座席,示意兩人坐下觀看。

茅庚一看,這個大開間的格局大約與后世的小劇院差相仿佛,大約是專為表演而建,總聽人說南宋的舞臺表演已經初具雛形,看來還不只如此,從穿越以來的所見所聞,歌舞、雜耍、雜劇、評話一樣都不少,大宋的娛樂文化端的是十分了得,而臨安更是各色舞臺藝術薈萃的地方,堪稱大宋的娛樂天堂。

話說紹興三十一年那一年裁撤教坊,大宋宮廷文藝界成功改制,原本在宮中為大內提供專職儀典娛樂服務的樂師和歌舞藝人統一下崗,一夜之間全數轉為民間藝人身份。這些頂尖的藝人下海之后,果然煥發了無與倫比的創造精神,他們祭出百般手段,一下子就讓民間娛樂文藝上了一個臺階,此后不斷花樣翻新,使得舞臺藝術大為豐富,致使臨安的青樓往往設有專門的表演廳和舞臺,王孫公子們不但可以招妓以獨樂樂,還能觀摩各色公開表演以眾樂樂。所以說,南宋的藝人下崗,一舉激發了藝術生產力,端的是善莫大焉!

此時臺上正在唱姜夔包辦詞曲的《杏花天影》,那主唱打扮得俏麗無比,如今正是早春二月,正是春寒料峭的季節,但她只是身穿輕薄的坎肩絲裙,衣帶飄飄,更顯得纖腰細細,在生了暖爐的演出廳舞臺上邊舞邊唱,美目傳神,一時讓臺下的觀眾如癡如醉。

茅庚對于宋詞這種曲調還沒有適應過來,所以遠遠不如其他的觀眾那樣癡迷,茅庚一看身旁文元也是一樣的一副沉醉的樣子,只能感嘆自己對于音樂的領悟力委實有限。

茅庚更多的是留意正在吹簫的姜夔,臺上的姜夔風流雅致,又頗有些仙風道骨,姜夔吹簫吹得一定是好的,事實上也很動聽,只是茅庚還是覺得不如后世的音樂聽起來更有意思。

舞臺的燈光雖然并不很明亮,大約在這里要的就是這樣朦朧而有曖昧的詩情畫意吧,但茅庚還是注意到,在后面有一個年輕人在一個斜放的板上寫寫畫畫,好一會茅庚才反應過來,這個人應該是在作畫,他一會兒看一眼吳憐兒,一會兒又看一下姜夔這一邊,這么看來,難道是要將兩人一伴奏一歌舞的場面畫下來!

這個人也是手拿炭筆,分明就是素描的畫法,這又是怎么回事!是所謂“光派”畫法嗎?但茅庚覺得這人根本就不是當日在楚州遇上的那個姓牛的軍漢。很顯然那個畫素描之人一直在專心作畫,壓根就沒有留意到臺下有人特別關注他,也許是金翠樓的東家之意,想讓他用畫筆將今日吳憐兒歌舞姜夔伴奏的場面畫下來,永遠留下這一瞬間的場面,將來好作金翠樓的宣傳,這倒是和后世將名人親臨的照片掛在營業場所是一個道理。想通這一層之后,茅庚也就見怪不怪了。

一曲終了,臺下的人便大聲喝起彩來,兩三百人喝彩的場面也蔚為壯觀,但茅庚聽得半懂不懂,實在無法與大家產生共鳴。

下一曲便是《楊州慢》,這時候姜夔不再吹簫,而是操琴,姜夔所操乃是一具七弦古琴,隨著琴聲響起,茅庚也聽得入了神,只覺得琴聲古樸,琴韻悠長,隨后吳憐兒的歌聲響起: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茅庚在后世曾經熟記于胸,故而聽得比剛才的《杏花天影》有韻味得多,但饒是如此,茅庚仍然覺得什么地方味道不對。是了!吳憐兒的詠唱跟這個時代所有詞牌的詠唱一樣,詠和賦的味道很濃,一字一音,亦歌亦詠,半歌半詠,與后世唱歌完全以追求流暢的旋律大相徑庭,雖然充滿古樸之意,卻不是茅庚所能欣賞得來的。

茅庚忽然便想,要是讓一代音樂大師姜夔領略一下后世的歌曲唱法,不知道是什么感覺,會不會讓這位天才音樂家得到一些特別的啟發呢!

此時場中響起了更熱烈的喝彩聲,看這架勢,似乎姜夔和吳憐兒還得搭檔著繼續演下去,茅庚連忙附著文元的耳朵說了幾句。

文元一臉的吃驚,想了想,再附耳跟茅庚質疑道:

“庚兄,這樣好嗎?”

茅庚湊過去大聲道:

“我說行就行,幫為兄一個忙,不,這也是幫姜夔的忙。快,上啊!”

文元聽茅庚既然說到了這個份上,便不再猶豫,直接就往臺上沖去。

一眾喝彩的人一看文元這架勢,以為此人為臺上的表演所癡迷,竟然不顧一切地要跑上臺去跟色藝雙絕的行首表示其崇拜愛慕之意,這樣的擁躉倒是見所未見。在極具觀賞品味的臨安觀眾界看來,這人實在是癡迷得忘了自己身份了。

像金翠樓這樣的高級會所,窮腿子是不敢問津的,來的都是王孫公子、文人騷客,因而并無彪形大漢圍在舞臺邊以防不測,這便使得文元不費吹灰之力就奔上了舞臺。

待文元上了臺正要說話,臺下一位少年俊彥看不過去了,站起來,企圖對這個迷了本性之人來一個醍醐灌頂,只聽他喝道:

“這位小哥,若訴衷腸,散場再表不遲,還不速速下臺!我等還要聽姜先生彈奏《滿江紅》和《雨霖鈴》。”

在場的人也都聞說姜夔彈奏《滿江紅》和《雨霖鈴》在音律上別有洞天,因而今日的節目單上也有這兩首,不想突然冒出一個癡心粉絲冒然沖上臺去攪局,這讓包括這些年輕俊彥在內的臺下觀眾一致地憤怒起來。

但文元不管不顧,卻朝臺下觀眾一拱手,轉背又朝姜夔一拱手,道:

“姜先生,能否借琴一用,小生有兩首新曲子,想演奏出來,請姜先生指點!”

茅庚和文元此次為準備廷對,可沒有少費心思,就說猜題吧,不管怪題偏題,兩人反正是猜瞎一氣,唯恐有猜不到的題目漏了。大約是覺得天子耳目遍于天下,只怕是茅庚唱過《虞美人》新曲以及《滄海笑》都會有所耳聞,所以兩人便在這兩首歌曲上做了準備。但茅庚壓根就不會彈琴,文元則多少有一些奏琴的基礎,而且文元不但天生會說話,學起唱歌來也福至心靈,尤其是唱《虞美人》還能反串女聲,因此最后兩人一商量,便決定由文元準備這兩首歌曲。練了幾天之后,雖說文元操琴還是有些不夠精妙,但總算唱功了得,正好彌補琴技的不足,至此也能勉強上場。

不過廷對根本就沒有涉及這個題目,本來以為一場精心準備不過是白費功夫,結果茅庚倒好,偏生在這兒臨場想出了一個要文元班門弄斧的主意,文元既然連廷對也過來了,當然不會在這種場合再怯場,因而便徑直上臺,要找姜夔借琴,準備現場獻丑。

但姜夔在大宋音樂界是眼高于頂的人物,哪能隨便就將手中琴交與一個乳臭未干的狂妄小子!當下只是微笑不語,只當此人有些失心瘋了。

但隨即臺下就有人驚呼:

“哎呀!這不是文元文公子嗎!官家召來臨安廷對,卻不知廷對如何了?還有,茅公子呢!”

不用問,臺下驚呼的這個人便是去過新化的韓午了,文元陪他喝過酒還陪他轉了整整半天時間,只是剛才文元驟然沖上臺,韓午一時不敢認,直到文元出聲,韓午才敢肯定沖上去的正是文元。

(涼山文學)


上一章  |  農家地主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