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1237章 究竟是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37章 究竟是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1237章 究竟是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更新時間:2013年07月26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老沈陽)



1939年8月2日,希特勒直接電告斯大林,要求蘇德會談簽約。蘇聯對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相當不滿,遂答應了這一請求。

1939年8月2日當天,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帶著希特勒親筆簽字的全權證書,動身前往莫斯科。

1939年8月3日,里賓特洛甫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系,聲稱: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沒有一個問題不能通過協商解決,并且使雙方都感到滿意。

1939年8月17日,納粹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再次會見莫洛托夫,表示愿與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從以上的時間就可以看的出德國人現在的心情可是非常的著急的。

1939年8月23日正午,兩架“禿鷲”運輸機載著納粹德國代表團到達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賓特洛甫通過兩次會談,當晚,雙方正式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內容有:

1.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

2.締約一方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

3.締約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集團。

4.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締約國間的一切爭端。

5.條約有效期為10年。

除互不侵犯條約外,蘇德雙方還簽訂了一份秘密附加協議書。其中規定:

1.屬于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地區如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將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范圍的界限。在這方面。雙方承認立陶宛在維爾諾地區的利益。

2.如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蘇德雙方將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為勢力分界。維持波蘭獨立是否符合雙方利益,以及如何劃界,只能在進一步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

3.在東南歐方面,蘇聯關心在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宣布在該地區政治上完全沒有利害關系。

4.雙方將視本協議書為絕密文件。

希特勒看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完成,他心里的一塊石頭放下了,蘇聯已經可以保證德國東線的安全。條約的墨跡未干,他就下達了發起進攻波蘭的命令。

與此同時,斯大林也向他們的紅軍部隊下達了進攻波蘭的命令,有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希特勒發動的,那也太片面了吧,人家斯大林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準確地說應該是希特勒和斯大林兩個人一起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只不過蘇聯紅軍比德軍的出發時間晚了十幾天,以訓練有素的德軍與紅軍相比,差了十幾天那是很正常的。要是按這個時間差來說,他們應該是早就有了共同的約定,兩家一起動手了,只不過是蘇聯紅軍的運作慢了一些。

德軍的坦克部隊從9月1日開始。他們一路向東、向北前進,十幾天以后他們來到了雙方約定的布列特河邊,德軍一看對面接收的人員還沒有過來,他們在裝甲軍司令古德里安的命令下,搶占鐵橋。把對面也占領了。

17日這一天凌晨,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大將和鐵木辛哥大將的指揮下。越過波蘭的東部邊境向西方推進,兩面受敵的波蘭軍隊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他們只能是向兩方面的侵略軍投降。

9月18日,從東、西方兩面入侵的蘇、德軍隊,在布列斯特河邊的力托夫斯克勝利會師了,為了慶祝兩隊的勝利會師,9月23日,蘇德兩軍聯合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德國裝甲軍司令古德里安將軍和前來會師的蘇聯紅軍第29輕型裝甲旅旅長克里瓦什寧,一起檢閱了受閱的兩軍部隊。

聯合閱兵式甫一結束,迫不及待的蘇聯和德國立即在波蘭領土上開始了劃界談判。由于框架早就在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時與斯大林談妥,所以蘇聯和德國對波蘭的分割工作在熱情友好的氣氛中進展順利。聯合閱兵一周后的9月28日,蘇、德正式簽訂邊界友好條約,東部劃給蘇聯,西部歸于德國,華沙也給了德國,而波蘭則在劃分后的歐洲地圖上消失了。

這是自1772年、1793年和1795年沙俄伙同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這一次又讓波蘭再一次地從地圖上消失了。

事情或許到此就應該結束了,但立足未穩的蘇聯人心里卻總是不踏實。其中,令他們不安的就包括處理投降的波蘭軍隊問題。當時,蘇聯軍隊關押了大約25萬至45萬戰俘。蘇聯政府當時反復權衡,如果將其釋放,則可能放虎歸山,反抗蘇聯吞并波蘭;但如果一直關在監獄里,似乎又浪費糧食,畢竟經過斯大林折騰的蘇聯剛剛發生了大饑荒。

經過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米高揚、加里寧以及卡岡諾維奇的討論,蘇聯政府遂決定先處理掉波蘭戰俘中的軍官。因為除掉了軍官,其余的士兵就會處于群龍無首的境地。蘇聯有關方面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從上將他們消滅掉。1940年3月5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內務部長)貝利亞專門就對2萬余名以波蘭軍官為主的戰俘和犯人,對實施槍決一事寫出報告上交史達林和聯共(布)中央審批,隨即獲得批準。

1940年4月初,處決波蘭戰俘的行動正式開始。數百名被俘的波蘭軍官被從數個戰俘營帶上汽車,秘密運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員站在波蘭戰俘身后,用手槍對著他們的后腦開槍。掩埋之后,蘇方人員在上面鋪上了厚厚一層土。不久,第二批戰俘又被運到該地被同樣處理。這樣的工作進行了一個多月,直至當年5月中旬,蘇聯方面在卡廷森林共處決波蘭戰俘4421人。他們被分別埋入8個大坑,上面鋪滿松樹和白樺樹。

在1940年4月3日到5月19日,大約有22,000名在囚人士被處決。從1956年一份由當時的克格勃領導人亞歷山大謝列平,給予赫魯曉夫的備忘錄中,證實有21,857人在不同刑場中被殺,計在卡廷有4,421人、斯塔洛柏斯克營有3,820人、奧斯塔什戈夫營有6,311人以及其他拘留所的7,305人。

據不完全統計,被屠殺的人包括一名海軍上將,2名陸軍上將,24名陸軍上校,79名陸軍中校,258名陸軍少校,654名陸軍上尉,17名海軍上尉,3,420名非委任軍官(nco,準尉、軍士),7名隨軍牧師,1名親王,43名官員,85名士兵,131名難民。此外,遇害者中還包括20名大學教授,300名醫生,幾百名律師、工程師、教師、100多名作家和記者以及200名飛行員。

這樣的事情要是不在波蘭他們的心中種下對蘇聯仇恨的種子,那才是怪事呢。

就在9月1日德隊入侵波蘭時,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讓他們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根本就沒有理會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二戰從此爆發。從而達拉弟、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

1936年2月26日,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了“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不久,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的冬天特別的長,一直到了二月還是那么冷,幾個日本陸軍的低級軍官在一處小酒店里,看他們的樣子好像是在喝酒,但是侍女卻都已經被趕走了,他們是正在商議著什么,顯然他們的談話不愿意讓別人聽到。

今天他們在一起聚會就是在商議如何行動的問題,這可是掉腦袋的事情,那是絕對不能讓別人知道的。參加這次聚會的有西田稅,他是青年軍官的思想指導者;北一輝也是青年軍官的思想影響者;不過他卻是沒有積極參與反叛計劃;栗原安秀是陸軍中尉;安藤輝三是陸軍大尉;野中四郎也是一名陸軍大尉。

此時的日本陸軍內部的爭斗非常的激烈,對于政治方面的看法不同,軍隊內部主要分為了“皇道派”和“統治派”,而“皇道派”認為天皇日本已經被“周圍的壞人”所包圍,無法知道民間的疾苦,所以必須要起來“清君側”,他們要廢除內閣,讓天皇成為類似于希特勒那樣軍事獨裁的君主,兩派的政治看法完全不同,目的卻都是想要讓日本進一步地轉型成為法西斯戰爭機器的國家,是對“大正民主時代”精神的一種反制。(。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月票,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