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937章 宣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937章 宣戰

第937章 宣戰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30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老沈陽)



和蔡鍔將軍的談話非常的簡單,他很快地就答復了德國方面的請求,他們可以幫助德國人的太平洋艦隊返回德國本土,他們將會派出一艘高速運輸船為德艦提供物資保障,主要是彈藥、煤和燃油的保障,同時還有一艘最新型的潛水艇進行協助,不過德國的高層們對于一艘潛水艇能有多大的能力,卻是持懷疑的態度,不過既然人家是好心那就領情。

蔡鍔痛快地答應德國方面,自然是得到了帝國高層的許可,要不然他是不會如此痛快地答復他們的。

德國方面還有一個事情,那就是他們加緊了對俄羅斯國內的革命黨的支持力度,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可能性,他們在這一方面可是下了血本的,據有關方面的記載,他們光是給了列寧就是五千萬德國馬克。還有給予了其它的一些黨派的支持力度。

七月五日,奧匈帝國駐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親筆信呈交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信上說:“奧皇儲遇刺,是俄國和塞爾維亞大斯拉夫主義直接鼓動的結果,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國同盟,分裂我的帝國。……如果我們容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意味著我的朝廷和我的領土將長期遭受危險。……最近在波斯尼亞貝爾格萊德發生的可怕事件以后,你一定也認為奧、塞之間的敵對。要想求得友好的解決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只要貝爾格萊德這種罪惡的煽動根源不受到懲罰。則所有歐洲君主國家的和平政策將受到威脅。”

信中所謂懲罰塞爾維亞的方式,也就是要對他們發動侵略戰爭,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懇求威廉二世表態支持他地戰爭行動,德皇收下奧匈帝國大使地信件。

不過在薩拉熱窩事件后以,狡猾地英國人一開始并沒有流露參戰地意向。因為它既擔心德國懸崖勒馬,停止戰爭,又怕承擔先動戰爭地責任,典型地又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主,同時英國議會和內閣中存在著一個親德派。英國內閣中,十二名內閣成員不贊成參戰,整個工人階級和大部分人都反對參戰。特拉法加廣場上的群眾集會要求英國政府不要參戰,在聲勢浩大的和平運動的壓力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向德國駐英大使說:英國同俄、法兩國沒有任何同盟關系。不受任何義務約束,并一再申明英國的態度是“盡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國之間生戰爭。”格雷爵士的煙幕彈還真的就把德國人給糊弄了。到現在德國人也不知道英國有真正底線是什么。

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的鼓舞下,積極準備發動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它選擇法國總統彭加勒七月二十三日離開俄國回國這一天,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后通牒,限令塞爾維亞在四十八小時內答復。

最后通牒指責塞爾維亞政府違反它對奧匈帝國的承諾,縱容反奧運動,甚至縱容恐怖行為。最后通牒中指出:“根據六月二十八日暗殺案罪犯的供認,可以看出薩拉熱窩暗殺案,是在貝爾格萊德策劃的,兇手所使用的武器和爆炸物都是由塞爾維亞的軍官和官吏提供的……最后,兇犯攜帶武器進入波斯尼亞,也是由塞爾維亞邊防軍官員加以安排和協助的。”

據此,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政府公開嚴厲譴責一切反奧宣傳,接著提出十項具體要求,其中包括:一、塞爾維亞報紙不準刊載反對奧匈帝國的文章;二、查封反奧組織;三、肅清學校教育中反奧宣傳因素;四、按照奧匈帝國提出的名單罷免那些參與反奧宣傳的文武官員;五、奧匈帝國當局參與鎮壓塞爾維亞境內的反奧運動;六、奧匈帝國的代表進入塞爾維亞境內,調查薩拉熱窩事件;七、嚴懲薩拉熱窩事件有關人員;八、塞爾維亞政府必須就某些高級官員在薩拉熱窩事件后發表的反奧言論作出說明;九、嚴肅處理那些官員;最后,塞爾維亞政府應當把命令它采取的一切措施的執行情況,立即通知奧匈帝國政府。

在最后通牒中,奧匈帝國蓄意挑釁,使用了侮辱性語言。這個最后通牒的內容,德國方面事先就知道了,并且認為,“為保持一個獨立國家的尊嚴,塞爾維亞顯然是不能接受這些條件的”,而結果只能是戰爭。但是,塞爾維亞為了避免戰爭,盡量克制忍讓,除了不同意奧匈帝國派人干涉塞爾維亞內政之外,其余各項均表示接受。可是,奧匈帝國不顧一切地按照預定計劃,于事件生的一個月后的七月二十八日向塞爾維亞正式宣戰了。

奧匈帝國提出最后通牒之后,俄羅斯方面立即通知奧地利,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戰爭總動員,并表示俄羅斯帝國不容許奧地利打垮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干半島的霸主。七月二十六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爵士提議由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四國調停奧、塞之間的不和。

但英國在暗中極力慫恿法、俄對德、奧作戰,并保證給予支持,這就給法、俄兩國壯了膽。英國的真正面目是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的第二天才公開暴露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正推手,而這一切也只有李振華才能看的出來,其它的人全被英國人給蒙在了鼓里。

七月二十九日,格雷爵士接見德國大使,明確表態說,如果沖突僅僅限于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兩國卷入,“那么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將被迫作出緊急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長期作壁上觀了”。當德皇威廉二世這才知道自己的表弟是這樣的一個人,威廉二世獲知英國參戰的真正意圖之后,他也曾打算懸崖勒馬,勸告奧匈帝國接受英國的調停。可是,奧匈已對塞爾維亞宣戰兩天了,他們的軍隊已經開進了塞爾維亞的境內,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已經不可能再挽回了。

奧、塞兩國間的戰爭迅速爆發,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立即緊急進行了戰爭總動員。七月三十一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了最后通諜,要求它們立即停止戰爭總動員,遭到兩個國家的斷然拒絕。德國只好于七月三十一日向俄國宣戰、八月三日對法國宣戰。

八月二日,德國總參謀部為了實行他們的“施利芬計劃”,向比利時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許德軍借道比利時對法軍作戰,并限他們在二十四小時內答復。德國人錯誤地估計了比利時人的態度,只有七百萬人口的比利時勇敢地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他們同時向英國求援。

八月四日,德國悍然破壞一八三九年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四路德軍同時侵入比利時。英國獲知德國有入侵比利時的意圖后,于八月四日向德國發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的中立。但德國宰相貝特曼對英國駐德大使聲稱:“國際條約不過是一張廢紙。”于是英國便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借口,對德國宣戰,他們這樣作的目的一是為了給自己披上了一件正義的外衣,同時又可以面對國內的反戰局面。

就這樣在短短一周時間內,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片戰爭叫囂聲中紛紛亮相,卷入一場為期四年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于爆發了。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