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867章 國慶慶典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867章 國慶慶典

第867章 國慶慶典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9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詹天佑和下面的工程技術人員,仔細地分析著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一個橋墩一個橋墩的把方案最后確定下來,他也直接從武漢趕到了南京,親自負責指揮南京長江大橋的具體的建設工作。

在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的鼓舞下,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速度也加快了,兄弟部隊的建設已經完成了,我們這里的情況雖然復雜一些,但是我們也不能只是在等,我們也要發揮出全體官兵們的優勢,努力攻關。

最出色的是那些潛水員們,他們打破了原來的最長下潛時間,多次創造了新的下潛深度和下潛時間的紀錄。而管樁澆鑄法也得到了成功的運用。

帝國的國慶準備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德國人卻早早地就到了,這一次來的人級別并不是特別地高,他是曾經在中國呆過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現在他是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大臣,而且在今年剛剛被提升為公海艦隊司令,并且晉升為四顆星的海軍元帥軍銜。

聽到提爾皮茨來了的消息之后,李振華馬上高興起來,他知道這個提爾皮茨是造成大英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瘋狂軍備競賽的發起者,如果不是他龐大的造艦計劃,是引不起英國人如此的瘋狂海軍軍備競賽的。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的到訪,并沒有像其它的國家那樣先到北京來,他先是去了在青島的德國太平洋艦隊。在那里他要求參觀中華帝國的造船廠,經過批準以后他先后到中華帝國的幾個造船廠進行了參觀和訪問,由他的行動就可以知道他來的目的了,他一定是要在中華帝國建造軍艦了。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參觀了幾個造船廠以后對中華帝國的建造軍艦的能力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于是他就來到了北京,到了北京的德國駐華大使館,他馬上提出了要見中華帝國皇帝的請求,很快地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的請求就得到了批準。李振華和他也算是老熟人了,知道他是來送錢的,那就更應該接見他了。

由于中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有著傳統的友好往來。留著大胡子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很快就見到了中華帝國的皇帝李振華,一見面兩個人就熱情地握手。先是寒暄了幾句以后,李振華先是對他進行了祝賀,祝賀他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公海艦隊司令和榮升為海軍元帥。

提爾皮茨對李振華的祝賀表示了感謝,隨后就向李振華遞交了由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陛下的親筆信,德國皇帝的信中對于中華帝國的十年慶典先是表示了祝賀,然后就提出來要求取得中華帝國的幫助,具體的問題由提爾皮茨海軍元帥,直接向李振華面談,提爾皮茨也沒有拐彎,直接提出來了要在中華帝國制造軍艦的請求。

對此早已經有了思想準備的李振華。馬上就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作為海軍大臣,他對于中華帝國建造軍艦的能力是相當的清楚的,中華帝國人不喜歡那些巨艦大炮,他們的長處是巡洋艦。或者說是戰列巡洋艦,尤其中華帝國的長處是軍艦的速度,續航力,那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軍艦都不行的。

但是以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要求來說,他們注重的是軍艦本身的自我防護能力,德艦顯著的特點是側重防御。寧肯犧牲軍艦的航速和火炮口徑也在所不惜:它的指揮塔裝甲厚達400毫米,水線部分300毫米,明顯高于英艦。除此之外,根據提爾皮茨的建議,建成的德艦全都艙室狹窄,重重設置水密門,水線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開聯絡門,以防局部區域進水后,脆弱的聯絡門被水壓破。

德艦的貯煤艙盡量設計在艦體兩側,起防護作用。顯然,面對英國海軍的優勢,提爾皮茨追求艦艇在戰斗中的生存性和穩定性。他的努力收到了效果,在第一次世界戰中,德國戰艦較英國戰艦而言在生存能力上明顯占有上風。

當戴維貝蒂和弗蘭茨馮希佩爾在日德蘭海戰中交鋒時,德軍采用近戰以很小的代價便擊沉了“不懈”號和“瑪麗女王”號戰列巡洋艦,還重創了貝蒂的旗艦“獅子”號(獅級戰列巡洋艦)。在這一戰果中希佩爾的指揮固然重要,但提爾皮茨的功勞更加不可抹煞。

在這樣的思想差距下,兩人卻是談的很融洽,因為他們倆個人都沒有堅持自己認定的理論基礎,同時作出了讓步。兩個人都是聰明人,要在中華帝國制造軍艦,那就一定會有中華帝國的特色,不能照搬自己原來的固有模式,而李振華也知道要想拿到人家的銀子,那就得在很多地方聽人家的。

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那談起來就容易多了,很快地中華帝國方面的制造軍艦的有關人員就來到了北京,和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進行詳細的談判,最后的結果就是在中華帝國制造四艘大型巡洋艦(以后人們就把這種大型的巡洋艦稱為戰列巡洋艦或者是袖珍戰列艦),排水量為20000噸,主炮口徑為280毫米,航速為32節。

中華帝國方面對這些數據進行了研究,測算,最后完全答應了提爾皮茨的要求,排水量:19370噸(設計)21300噸(最大不超過)。

尺寸:長171.6米寬26.6米吃水9.17米;

動力:18臺鍋爐,2臺蒸汽輪機,4軸;主機功率62000馬力;

航速:最大30.2節,續航力:6400海里16節;

武器:8門283毫米45倍口徑主炮(雙聯裝炮塔4座),10門單裝150毫米45倍口徑炮,12門120毫米炮,4門88毫米45倍口徑炮,4座500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毫米):水線裝甲帶50-250,甲板50,水密艙隔板150,炮塔230-80,指揮塔250;

艦員:923人。

交工時間為:前兩艘于1913年的12月份,后兩艘為1914年的6月份。

對于這樣的設計,提爾皮茨海軍元帥完全沒有意見,這已經基本上是原來德國的要求了,在時間上也是可以的,完工以后就可以在太平洋艦隊進行海試,完全合格以后它們就可以回到德國去,就是速度比其它的德艦要快一些,不過巡洋艦的速度要是快了那絕對就是好事,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別的軍艦跟不上它們的航速,他們只能是慢慢地走了。

在這當中,中華帝艦的特色也顯示了出來,速度快是一方面,焊接技術是最為高級的,這樣一來可以省下百公之十五的重量,這樣一來的重量放在那里都是可以的,

把這一切定下來,時間已經到了四月十二日了,提爾皮茨海軍元帥現在也就放下心來等候參加中華帝國的國慶慶典了。

時間很快就到了十五日,這一天本來就是中華帝國的法定假日,但是大批有組織的群眾天一亮就已經開始等候在廣場上了,游行隊伍和參加閱兵式的隊伍,也已經等候在了東長安街上了。城樓兩側的觀禮臺上,也已經站滿了參加觀禮的人群,的城樓上也已經出現了一些貴賓和官員。

早上八時四十五分,三軍儀仗隊出現在了前,他們排著整齊的隊形穿過長安街,來到了旗桿的前面,等候舉行升旗儀式,八時五十五分,中華帝國的皇上李振華和他手下的高級官員們出現在了城樓上。

九時整,北京市長林志明宣布:“中華帝國建國十周年慶祝大會開始!升國旗,奏國歌!”

軍樂隊那里嘹亮的國歌聲響起來,大紅色的龍旗冉冉升起,全場所有的人一起向國旗敬禮。

升旗完畢李振華從城樓上下來了,他站在一輛敞篷汽車上,汽車行駛到了金水橋上停下來,閱兵式總指揮李彪站在一輛汽車上,來到了李振華的面前,向總司令敬禮,大聲地向皇上進行報告:“報告總司令閣下,參加閱兵所有部隊集合完畢,請您檢閱!閱兵式總指揮李彪。”然后又是敬禮。

李振華向他回禮:“開始檢閱。”李振華的汽車開始向東前進。李彪的汽車轉向,緊緊地跟在了他的側后一方。

長安街的路北面排列著一隊隊接受檢閱的部隊,他們看到總司令的汽車過來了,站在隊列最前面的兩名軍官向總司令行舉手禮,而其余的官兵則是行注目禮,李振華對第一隊的官兵們大聲地問候:“同志們好!”隊列里的全體官兵一起向首長回答“首長好!”

“同志們幸苦了!”

“為祖國服務!”

李振華檢閱完畢,汽車開了回來,進入了里面,等李振華重新回到城樓上以后,李彪再一次命令,接受檢閱的部隊開始了他們的分列式行進,走在最前面的是一面火紅色的國防軍軍旗,一名陸軍戰士的旗手手持軍旗,指向了前方,在他的兩旁是一名海軍戰士和一名空軍的戰士,作為保旗手,他們三個走在了整個檢閱隊伍的最前面。(……)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