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853章 農業問題(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853章 農業問題(二)

第853章 農業問題(二)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9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在日本,許多農業基礎設施,如育苗基地、孵化廠、冷藏庫、飼料廠,都由農協張羅,以保本價為農民提供服務。有的新產品、新技術,農民一時接受不了,農協甚至實行免費試用。近些年來,日本農村青壯勞力不斷涌向城市,在地里干活的,除了老人便是婦女,對重體力活,他們常常吃不消。對此,農協又伸出援手,把這些活接了過來。這一交一接,無形中便實行了集約經營,優良品種、先進的耕作方式、新型農機具,便通過農協接手的業務,間接傳到了農民手里。

人們不愿種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前投入大,生產周期長,同時風險也大。可不是嗎?買種子,購肥料,添機具,請幫手,還沒見糧食的影,錢先花出去一大把。

像歐美的大農場主,家底厚實,在銀行的信用又好,錢這方面不成問題。但在以農戶為主的日本,農業生產資金解決不好,就會帶來大麻煩。于是為農民提供信用服務,順理成章變成農協的業務了。

日本農協的信用機構,存款利率通常略高于私人銀行,而貸款利率,又盡可能提供優惠。由于客戶多,存貸款量大,加上農信機構實行多元經營,業務開展得紅紅火火,不僅給農民解了難,也為各級農協增加了收入。

而近代的法國農業也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大革命時期,政府于1793年頒布法令。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土地成了自家的,農民種田當然賣力,有了很大的積極性,這糧食產量也蹭蹭地往上漲。可過了些日子,農業便徘徊不前。原因很簡單,農村人口多。[]土地零碎,大農機使不上勁,新科技也施展不開。農民為了“溫飽”。養牛耕田,喂豬過年,就這樣。法國的小農經濟搞了100多年,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境況并沒有多大的改善。

法國搞農業現代化,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這和現在中華帝國的情況差不多。20世紀50年代中期,政府出臺一系列措施,推動“土地集中”,實現規模經營。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政府實行了“減”的辦法: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國家負責養起來,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同時鼓勵農村年輕人離土離鄉,到國營企業做工;而其他的青壯年勞力,政府出錢辦學習班。先培訓,再務農。

與減少農業人口的做法相反,對農地經營規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規定農場主的合法繼承人只有一個,防止土地進一步分散;同時他們又推出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父子農場、兄弟農場以土地入股。開展聯合經營。各級政府還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這是一種非盈利組織。

它們擁有土地優先購買權,把買進的插花地(很多農戶的地在一起,你中有我的,我的地中有你的)、低產田集中連片,整治成標準農場,然后再低價保本出售。此外,國家還給大農場提供低息貸款,對農民自發的土地合并減免稅費,促使農場規模不斷擴大。1955年,法國10公頃以下的小農場有127萬個,20年后減少到53萬個,50公頃以上的大農場增加了4萬多。農業勞動力占總人口的比例,50年代初近40%,現在只有2.2%,農民平均占有農地達到10公頃以上。

在著手農地整治的同時,農業機械化也緊鑼密鼓地迅速推開。[]在法國政府的頭3個國民經濟計劃中,“農業裝備現代化”被擺上突出位置。戰后初期,國內生產資金極度匱乏,法國政府拋掉“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理財觀,大膽向國外借款,不惜一身債,先把農業機械化搞上去。農民購買農機具,不僅享受價格補貼,還能得到5年以上低息貸款,金額占自籌資金的一半以上。

農用內燃機和燃料全部免稅,農業用電也遠比工業便宜。為保證農機質量及其方便使用,政府頒發“特許權證”,指定專門企業,在各地建立銷售、服務網點。不論哪個廠家、哪一年的產品,其零部件都能隨處買到。農用機械價廉物美,售后服務有保證,自然受到農民的歡迎。1955-1970年,各農場拖拉機擁有量,從3萬臺增加到170萬臺,聯合收割機從4900部增至10萬部,其他現代化農用機械,也很快得到普及。法國只用了15年時間,就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傳統的小農經濟,一大特點是小而全,自給自足。人們務農,先要滿足自家幾口人的吃、穿、用。本來只有二畝三分地,既要種糧,又想種菜,還得圍欄壘圈,喂豬養牛。零七碎八的農活太多,結果啥也做不好。在政策的推動下,農場的規模擴大了,機械化提高了,政府又不失時機,做起了“專業化”的大文章。

根據自然條件、歷史習慣和技術水平,對農業分布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全國分成22個大農業區,其下又細分出470個小區:巴黎盆地土地肥沃,便大力種植優質小麥;西部和山區草場資源豐富,重點發展畜牧業;北部氣溫低,大規模種起了甜菜;按照地中海地區的傳統,還得擴大葡萄種植。到二十世紀70年代,法國半數以上農場搞起了專業經營,多數小農戶也只生產兩、三種農產品。農業生產分工越來越細,效率越來越高,收益也越來越可觀。法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城市中等工資水平。

農業是一個弱質的產業,很多國家都采取保護政策,法國同樣也不例外。以前政府靠提高關稅、價格補貼,來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隨著國際市場逐漸放開,農業再一味地靠保護,路子只會是越走越窄。60年代中期以來,法國政府調整思路,把扶持農業的重點,放在生產、加工和銷售領域,力圖通過“產業化”,把本國農業做大做強。

在這一方面,法國的做法有他們的獨到之處。農業宏觀指導,由政府負責;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交給合作社去辦。在法國,農業食品部和漁業部主管農業,負責產、供、銷全程規劃,其他任何部門無權插手。這樣就避免了條塊分割、多頭指導。

為了防止這兩個部門位高權重,失去監督,總理專設私人辦公室,定期了解基層農業情況。另外,還成立了“全法最高農業發展指導委員會”,涉農各行業都有代表參加,重要的農業政策,必須由這個機構提出,然后才交給議會討論,從而實現了“農民的事情農民辦”。

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農業合作社,在當時的法國成了農民的當家人。到60年代末,法國建起了3100個農業信貸合作社,7200個供應和銷售合作社,14000個服務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業劃分,農戶可根據經營情況,同時加入幾個合作社。雙方每年一簽約,農民只要侍弄好農活,剩下的事全交給合作社去辦。

到年終結算時,扣除風險基金和發展儲備金,其余的按入社資金、農產品收購量分給社員。如發生虧損,社員也要按對應的份額承擔風險。為了鼓勵合作社發展,國家出臺有關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稅,當然,合作社如果違規經營,國家也有權予以取消。

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法國農戶基本上都成了“社員”。農業合作社占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場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為了扶持農業發展,法國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僅拿投資這一項來說,二戰后,法國實行的是“以工養農”的政策,1952-1972年,農業投資增長幅度,超過其他所有部門,1960-1974年,國家發放的農業貸款增長了7倍。可是對法國政府來說,這卻是一個“愉快的負擔”,法國的農業生產率,20年間提高了3倍,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農產品進出口順差240億法郎。困擾法國一個半世紀的小農經濟,早已成了過去,代之而起的,是領先世界的現代化農業。

看著這樣的情況,李振華把這兩個國家的情況和自己現在的農業情況相對照,他也決心要好好地整頓一下農業問題了。

中華帝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要想把農業的問題搞好,首先一個問題是要有一個真正一心為農業的干部群體在那里,不淪你是法國的經驗,還是日本的經驗,那就是必須要有一個一心為了農業的干部在管事,后世的中國政府也是為農業下了大力氣,免除了農業稅,對農業各方面都有一些的補貼,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為什么/就是有一些干部并不是真心地在為老百姓們去服務的,他們把個人的一些利益放在了前面。(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