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852章 農業問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852章 農業問題

第852章 農業問題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9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本站公告


很快地電機轉動起來,帶動著模型也轉了起來,鐵水包吊過來了,一個工人打開了它的出鐵水口,紅色的鐵水流進了模型中去了,主要的工作是澆鑄那些管子,剩余的鐵水就要澆鑄那些小型的鐵板了。

衛國正在呆呆地看著,一個女工把他拉開了,原來一個健壯的工人師傅把一只盛滿了鐵水的坩堝端過來了,幾個人一起忙著,把那一個個的小模型澆入了鐵水,完成了這一小型的澆鑄工作。

整個的這一個假期,小哥倆就這樣的在工廠里上班,和那些工人們在一起同吃同勞動,在工廠里他們學到了許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

轉眼間就到了學校開學的時間了,兩個人的學習成績都很好,他們順利地進入了大學,建國以李建的名字,去了保定的軍事學校,而建國卻是以李衛的名字考入了天津大學物理系。

他們倒是經常地寫信回來向自己的父母報告他們的演習情況,在李衛去天津大學的問題上,雅琪雖然有些想不通但是她看到李建在保定也不近,她才沒有說話,他知道這一定是李振華的意思,她也就不說什么了。就連送孩子們走她們也都沒有去外地,只是把他們了北京站,等他們上了火車票她們就回來了。

中華帝國在工業方面的發展是很快的,也已經開始向工業化國家在轉變,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不能不好好地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農業問題解決好,這是李振華最近一直在考慮的一個問題。

進行過農業改革的國家不少,像是俄羅斯原來是一個農奴制度的國家,在沙皇時期,他們曾經有過改革的措施,但是沒有成功。結果是更加的亂了起來,讓農民引起更大的反感,結果是讓沙皇下了臺。

再有就是日本。他們應該是一個成功的范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作為一個戰敗的國家。他們已經從世界軍事強國的位置上下來了,各種行業都受到了沖擊,農業人口下降很快,到了戰后,政府已經沒有多少糧食來供養自己的人民了。

農業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要不會不管的,但是究竟如何去發展他卻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俗話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農業這個人類最古老的產業。今天仍然備受各國政府關注。即便是發達的工業國家,也不敢輕易放棄種地的營生。像日本,汽車、電器行銷世界,滿可以用換回的日元,到國際市場購糧買菜。可日本的農民,水稻還是年年栽,果蔬照樣季季種,而且同城里人相比,日子過得也不算差。農業本是弱質產業,在一個工業大國之所以能夠立足。除了政府的關照外,日本農協組織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日本政府當初組建農協,其實也是出于無奈。二戰后,日本百業凋敝,民不聊生。作為戰敗國,飽嘗了失道寡助的滋味,內外交困,苦不堪言。當時,就連首都東京,庫存糧食也僅夠支撐一個半月,居民的糧食定量,每人一天只有一小碗米。

要想解決吃飯問題,得靠增加糧食產量;而要增產,全仰仗種田人出力。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日本政府大搞農地改革,規定私人占有土地不得超過1公頃,對地主手里多出的土地,國家強行收買,再出讓給無地農民。這樣一來,81%的貧雇農成了自耕農。農民分田分地,自然喜出望外,可乍碰上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反覺得睡覺也不踏實了。

為了讓農民吃上定心丸,日本政府于1947年出臺《農業協同合作法》,從上到下,層層建立農協組織,為農民撐腰說話,壯膽打氣。土地分下去,糧食便多起來,可糧多了收不上來也不行,農協又成了政府的催收員,一頭動員農民交糧食,一頭看住糧販不準私收亂賣,這活一干就是20多年。

60年代末,日本糧食連年豐收,政府已無力照單全收,隨著經濟持續走高,日元不斷升值,買糧反比種糧更劃算。農業逐漸門庭冷落,無人問津。日本政府審時度勢,于1970年制定了《綜合農政的基本方針》,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土地流轉,推廣專業化經營。農協的角色開始發生轉換,一頭連起農民:一頭接起市場,由原來的“二級政府”,變成了農民的“大管家”。

日本的農協組織,自上而下,分為3個層次,處于最基層的是市町村農協,習慣上叫單位農協。都道府縣建立的是地方農協,稱作“縣聯‘;農協的全國性組織,按照業務不同,各立門戶。與農民打交道最多的,是單位農協,在日本農村,它的觸角無處不在,無論是插秧割稻賣糧,還是農民生老病死,單位農協一攬子全包。零碎事雖多,但從大的方面說,農協的業務大體有4項:生產指導、組織流通、信用服務和開展互助共濟。

日本耕地少,土地瘠薄細碎,大農場的經營方式推不開,靠一家一戶單兵作戰,農業生產本沒有多少優勢可言。隨著國內農產品市場對外放開,農業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怎樣才能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日本政府認為,實行專業化集約經營,是農業的根本出路。

可是這主意雖好,可落實起來卻很難。要推廣農業專業化經營,就必須把一家一戶農民組織起來。對此,政府有心無力,做不好也做不了;而與農民打交道,正是農協的老本行。于是,日本政府把大量的涉農業務,委托給農協經辦,農協也當仁不讓,不負厚望,一出手就不同凡響。

他們圍繞著專業化,農協開展了全方位的生產指導。大到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小到農戶選種育苗、打藥追肥,農協都一手操辦,為此費盡心思。農協設有“營農指導機構”,聘用營農指導員,走村串戶,提供信息,幫助農民制定增收計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手把手地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