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780章 青霉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780章 青霉素

第780章 青霉素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9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這位細心的科學家特地將這些青綠色的霉菌培養了許多,然后把過濾過的培養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結果,奇跡出現了,幾小時內,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他又把培養液稀釋10倍、100倍……直至800倍,逐一滴到葡萄球菌中,觀察它們的殺菌效果,結果表明,它們均能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

一個助手因手被玻璃劃傷而開始化膿,腫痛得很厲害他來向弗萊明請假,說要去醫院看一下弗萊明看著助手紅腫的手背,心想,這無疑是感染了細菌他取來一根玻璃棒,蘸了些正做實驗的霉菌培養液,一邊涂在助手的手上,一邊說:“不用去醫院了,過幾天手就好了”

結果第二天,那位助手就跑來對弗菜明說:“先生,您的藥真靈,瞧,我的手背好了您用的是什么靈丹妙藥啊?”望著助手消盡了紅腫的手背,弗萊明高興地說:“我給它命名為盤尼西林”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克萊明他不是一個化學家,盤尼西林培養液中的有效成分太少了,他對于盤尼西林的提純問題始終沒能解決加上當時磺胺藥在全球的風行,盤尼西林并未引起人們過多的重視但弗萊明相信,盤尼西林總有一天會造福于人類,他細心地保存著菌種,一代一代地進行著培養

9年以后,英國病理學家佛羅理看到了弗萊明關于盤尼西林的文章當時他正在尋找抗菌藥,對盤尼西林的發現十分感興趣他決心攻克弗萊明未能攻克的難關他聯合了生化學家歐內斯特金等人一起,開展了對盤尼西林的純化工作經過細菌學家和生化學家的共同努力,高純度的盤尼西林終于誕生了將其用于病員身上效果非常顯著

知道克萊明的發明過程,李振華決心要自己試驗一下不過也別說他還真的弄了出來,他讓北京的藥物研究所把這些菌種進行了提純,并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效果很好,李振華的興趣馬上就上來了,他馬上組織有關的人員進行“會戰”,他要用一個國家的力量來對這個藥品進行攻關了

青霉素殺菌效果明顯,對繁殖期的細菌大多有效,而磺胺類的藥物為抑菌藥,能有效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就試驗療效來看磺胺能夠治療的疾病青霉素幾乎都可以治愈,相反青霉素能夠治愈的,磺胺卻束手無策幾年來中華帝國憑借著磺胺的生產和銷售,這幾年賺取了大量的財富,但李振華深知一旦青霉素出現磺胺的暴利將不復存在,因此在拿到青霉素的試驗效果以后,李振華馬上斥重金進行研究,難點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的分離和規模化生產上

有關的醫藥專家們日以繼夜地研究,幾個月以后,初步成功地分離出像玉米淀粉似的黃色青霉素粉末,并把它提純為藥劑隨后進行的各項實驗結果證明,這些黃色粉劑稀釋三千倍仍然有效,其抗菌作用比當前國內生產的最厲害的磺胺類藥物大九倍而且沒有明顯的毒性在研究所進行多次白鼠和猴子等動物的感染實驗,結果都非常令人滿意,隨之而來的臨床試驗,也證明了青霉素確實是對付此前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許多病癥的不二良藥

青霉素的療效得到驗證后,如何規模化生產便成為頭等大事研究所搬遷到北京以后,這里豐富的植物資源便成為了試驗的對象在長達數萬次的試驗中研究人員研究出了來源廣泛又非常便宜的營養液,并且在腐爛的玉米、南瓜、芋頭中現了金菌青霉素的霉菌這種霉菌生產度很快,產量也比青霉葡萄球菌氧化酶高上百倍

利用這個菌種,研究人員又培養出一種產量高的霉菌突變種,并成功在研究所研制的高達兩層樓高的巨大容罐中進行培育這種容器里面裝上滿滿的營養液,用像軍艦上的螺旋槳一樣大的攪棒在罐中不停地攪拌,使純凈的空氣源源不斷地通過容器內的營養湯這樣,霉菌就不僅僅生長在營養湯的表面,而且也可以在全部營養液內部生長,從而得到高品質的青霉素

在全體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終于成功制造出首批醫用青霉素粉劑,并在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進行了臨床實驗,一例又一例患者在運用青霉素藥物治療后迅康復,給予研究小組和醫務人員巨大的信心和動力

在“消炎一號”的總結會上,李振華把這種藥物取名為“消炎一號”,全體人員一致請皇上加大制造設備的購買和后續研究的投入,便于盡快將這一特效藥物推向社會,為多的患者服務李振華當即決定給予所有參加研究的成員一百萬元獎勵,爽快地同意了大家的建議,叮囑他們盡快拿出購買設備擴大生產的計劃,便于將這個領先世界的科技產品快地轉化為商品

由于采取了限制的手段,各國的物資采購受到了影響,各國駐華大使館與外交部的聯系突然間多了起來,那些外交人員每天都在跑帝國外交部,而外交部也在向商務部、交通部、產業部以及其它的有關單位在進行著聯系,催促他們加快生產,盡可能地滿足外商的要求

帝國一采取了緊縮政策,這好處馬上就顯現了出來,反映最快的就是貨款的回收率,就連原來的欠款,他們也都還上了,誰也不敢再說自己現在貨款緊張,暫緩付款的要求了,你不給別人馬上就會說:給我,我是現款,不管主家說什么,就光是別人在你旁邊的這一句話,就已經讓你有些受不了了

俄羅斯那賣地的七十二萬美元的欠款,隨著他們的土豆、白酒的大量涌入,也已經消失了,俄羅斯馬上就派出了一個政府方面的代表團到中華帝國來了,現在他們到中華帝國來那可太方便了,坐上火車只要十來天就可以到達中華帝國的首都了只不過要在當中進行一次轉換輪軌的工作,不過那也很快,只用幾十分鐘就解決了

代表團到中華帝國來的目的就是一個,我們要得到中華帝國在經濟上的支持,說白了就是前來貸款來了,沒辦法日子不好過嗎,他們帶來了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皇太后的親筆信,請求帝國政府對他們進行支持,但是要貸款那就要需要保證的,也就是現代的抵押品,沒有這個你就什么也不好說了

可現在的俄羅斯窮的很,他們沒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東西,因此接到這個情況的馮國璋,馬上就來找李振華了,他一見面就和李振華說道:“我們現在沒法支持他們,他們沒有什么可以拿的出來的抵押品了”

李振華考慮了一下說道:“貸款給他們也是可以的,終究我們從他們的身上得到的東西也不少了,照顧一下也是應該的,看她們孤兒寡母的也怪可憐的了,就貸款給她們,不過一是只能給他們我們的華元,二是數量要壓縮一下,以后的還款也只能是華元或者是黃金,利息就按現行的行情給他們就可以了”

給他們華元,那也就是說你們只能是采購我們的商品,不能是其它國家的任何商品,你想找買法國或者英國的東西那是不行的,這一手以后就把俄羅斯緊緊在栓在了中華帝國的身邊了

現在周邊的國家已經形成以中華帝國為核心,在我們的周圍形成了一個經濟圈,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是地區,都可以在中華帝國的范圍內得到他們需要的任何商品,就以安南來說,他們主要生產的大米,可以全部銷售到中華帝國,只要是一過鎮南關就可以了,而他們需要的各種物資,就可以全部在中華帝國解決,不需要到其它的國家去進行采購

菲律賓那邊也一樣,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根本就不愁銷售,只要是一上了前往中華帝國的商船,這就沒有問題了,而中華帝國在向他們輸送著大量的各種日用品,工業品和生產原料,由于商業的流通,他們的收入大為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原來相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了中華帝國的一個原材料生產基地或者是加工廠

現在作為世界老大的英國還是沒有向中華帝國采購什么東西,他的殖民地太大了,這日不落帝國的名稱不是虛的,在那些殖民地里有著大量的原材料和銷售市場,他們可以不與中華帝國進行商業往來,但是在香港卻是不行,他們的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要從內地運過去的,離開了內地他們就是一片死地了

不過這里的商人們也在積極地與內地的企業進行著合作,離的近就要勤來往,總不能去舍近求遠,面對著中華帝國的快崛起,他們不得不依賴于內地的大好市場,而內地的政府和老百姓們也沒有歧視他們,而是給了他們一些方便,使他們能夠順利地生存下來,不過他們的心里老是有一塊病,這中華帝國哪天一不高興他們就會收回自己的土地的)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