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537章 “大煉鋼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537章 “大煉鋼鐵”

第537章 “大煉鋼鐵”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6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整個帝國的鋼產量,從建立帝國時到現在,已經從開開始的幾千噸,到現在已經達到了上千萬噸,除了英、法、美、德以外,已經是排列在世界的前五位,但是這遠遠的還不夠,光是軍工和鐵路兩大類就已經遠不止這個數字了,整個帝國現在就要加大投入,力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達到一個高峰,超越其它的老牌帝國,成為世界的老大。

現在光是從國外收購進口的舊鋼材,就已經達到了五百萬噸,再加上每年要從安南、朝鮮等地進口大量的鐵礦石,現在最大的瓶頸則是煉鋼工藝這一部分,雖然已經從德國、英國進口了一些設備,但是用自己的生產設備,還應該是主要的,不能光是依賴進口,要盡可能地自己能夠生產才行的。

現在的沈陽重工,已經在開始建造自己的平爐,在唐山、武漢的一些鋼鐵廠已經用上了自己的生產設備,再有幾年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重型機器廠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自行研制的一臺大型水壓機,一些大型的機器設備,就得要用它完成了,那些重達幾噸、十幾噸的部件在水壓機的工作臺上就像在揉面團一樣,按照設計的圖紙把鋼鐵制成了規則的形狀。

三年前制造這個水壓機帝國時,工廠的技術人員、工人,甚至再加上皇上,大家在一起群策群力,一直搞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它造成,因此對于帝國的一些大型的設備,得到了制造的高速度,像一些鋼板什么的那就快多了,這對于軍艦的甲板用鋼,坦克的裝甲鋼板都可以進行軋制。而且鋼板的強度比原來的強度也提高了很多。

參觀完了重型機器廠以后以后,他們又到了汽車制造廠,汽車廠規模比重型機器廠還要大,這里面分的很細,各種車間那就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廠了,像發動機車間、底盤車間,那就是一個大型廠的規模。

光是一個大倉庫就占地幾十畝,現在根本就沒有后世日本的那種“無倉庫式”的流水作業法,什么配件都要提前準備好,少了什么也不行,在這里的管理人員大部分都是女工,她們的心比較細,準備充分,按照一輛汽車所需要的配件作好準備,然后把它們送到組裝車間,按照流水作業的要求放在規定的地方,再由那里的人進行最后的安裝。

汽車上用的汽油發動機是九十馬力的,這也是在德國人的基礎上自己搞出來的,現在它安裝在三種汽車上,一是四噸的卡車,二是軍用中型吉普車,三是一些小型的轎車,不過它們的耗油量可都不少,每百公里都在十幾升,不過這個時代的汽油非常的便宜,只有幾毛錢,人們在使用上也不覺得用不起,要是和現在一樣的油價,那汽車就別想賣出去了。

還有就是一百五十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它是裝在八噸的汽車上面的,這種汽車被稱為中型汽車,就是速度慢一些只有每小時五十公里。

看別處沒有什么意思,人們來參觀一般也都是看組裝車間,現在這里每三十分鐘就有一輛汽車下線,那也就是最后的幾道工序而已,看到汽車最后從生產線上下來,都有一種驚嘆的感覺。

這人的能力是太偉大了,就是一堆機器零件,組裝在一起,它就可以自己走了,這也是真不容易,很快汽車就會出廠的,現在需要汽車的地方很多,除軍用以外,民用也逐步地多了起來,先是一些商人在用它進行運輸,后來一些工廠也都在用汽車了。

人們都會算帳,現在的汽車運輸噸/公里的成本是一毛錢,收費才兩毛錢,而一個人再加上一頭牛,或者是一匹馬的成本雖然低一些,但是那樣的運輸力小多了,按一百公里算,一輛汽車一天可以跑兩趟,而用畜力車運輸卻是只能跑二分之一趟。

那些精明強干的山西商人開了個好頭,然后大家也就都跟著學了。先是在平原地區,像北京到天津,上海到蘇州、無錫、金陵等先后開始了汽車的運輸,長途的就是晉商們從山西向恰克圖,運輸出口的絲綢、茶葉、漆器等。

因此汽車廠的新汽車一直是在供不應求,很多的人是拿著錢買不到汽車,因此也就需要進一步地擴大產能,力爭能多生產一些汽車。

相應地也就可以看出,帝國的商業經濟已經活了起來,就是上海到金陵,除了火車,還有輪船和汽車,同樣不能排除,還有一部分畜力車在進行著他們傳統的運輸方式。

看著工人們熟練地進行著操作,李振華的心中覺得非常地欣慰,他清楚地知道以后世界局勢的走向,和俄羅斯打上一仗以后,就會有十年的平靜時期,在這十年當中,自己的國家可以休養生息,作好準備,到一戰時,完全可以像原來的美國那樣大發戰爭財,一舉超過英國,成為工業、商業、金融等各種領域的老大,用他們的錢把中國人民的生活再提高一個檔次,讓自己的帝國永遠豎立在世界的最高點。

但是要想達到那一步,就必有要先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到時候可以賣給他們槍支、彈藥、火炮、軍艦、潛水艇,以及一些礦產資源,那樣就要以狠狠地賺一把了,同時也可以圈一些地皮回來,和以后的俄羅斯一樣,有的是地方,養著十幾億人口就像玩一樣,把高端產品拿在自己的手中,讓其它的國家為自己打工,自己掙大頭,讓他們去掙小頭。

李振華原來還想和工人們在一起進行一下交談的,但是他看到工人們都在忙碌著,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只是和唐杰書各處看了一下,然后就從廠里出來了。

李振華現在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今后執行哪一條路線的問題,他想的是經濟問題,一是計劃經濟。一是市場經濟,還是搞雙軌制,在剛一建立國家時進行計劃經濟是很好的,在戰爭時期也是必須的,但是要是在和平時期,那最好是搞市場經濟。(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