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303章 我是中國人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3章 我是中國人了

第303章 我是中國人了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6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第二卷發展



張有財被分到采油隊,他的婆姨王桂花分到了采油隊的廚房,老太太自然也是閑不住的人,兒子和女兒都是學生了,而王桂花因為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很快就成了廚房的班長,由于工作努力,到了年底,她們倆口子在年終的表彰大會上一起上了主席臺,還收到了兩百元的獎金,和一張大紅的獎狀。d

為這獎金還鬧了個笑話,他們一家子說什么也不要,反而他們一家到了油田的管理處,一進mn就給高天明這個年輕人跪下去磕頭,這可把高天明給嚇了一跑,他以為是出了什么事了呢。

高天明知道了他們一家的情況以后,很是感動對他們說道:“獎金,是由于你們的勞動表現突出,給你們的,這不我們今年給許多的人都了嗎?你們就收下,這是你們應該得到的,你們是我們工人和管理干部學習的榜樣。”

老太太卻說:“不行,你們是我們的救命恩人,要不是你們,我們這一家子,肯定是要餓死幾口的,現在你們讓我們好過了,可是你們還住著跑風漏氣的房子,我們還沒有報答你們的恩情呢,這多的錢我們是說什么也不能收下的。大人你就把這點錢用來蓋個新房子,錢是不夠,我們大家再湊一些,不能讓你們再住這樣的房子了。”

最后他們一家子和油田領導誰也說服不了誰,老太太一生氣把錢扔下了,領著兒子媳f回家了,不光是他們不要,光是這拒領獎金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因為一開始這獎金是了三萬塊銀元,結果倒是退回了兩萬八千多。

就連那個安德列也收到了五十元的獎金,他也跑到高天明那里去了,他對高天明敬了一個俄軍的軍禮說:“長官,謝謝你讓我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你已經給我薪水了,這獎金我是不能要的,我是一個戰俘,而戰俘是不能有這樣的榮譽。”說完放下銀元就要走。

高天明一見大喊一聲:“站住”

安德列一聽急忙站住了,高天明把那些銀元往他的手中一放說道:“你給我拿著,這是命令。這獎金是對你工作的認可,你現在不是戰俘,你是一個我們企業里的員工,你就應該得到你所得到的一切。”

“不,長官,我現在還不是一個中國人,我現在還是一個俄羅斯人,是一個侵略你們國家的人,我是沒有資格得到這些獎金的。”

高天明在心里暗暗地罵道:“這幫子老摸子可真他地死心眼。”于是乎高天明就對他說道:“你可以申請加入我們中國的國籍,我現在就可以批準你加入中國國籍。”

“真的?”

“真的。點d”

“你不會騙我?”

“我為什么要騙你啊?”

“烏拉”安德列高興的跳了起來,他什么也不管了,轉身向外面沖去,一邊跑一邊大喊著:“我是中國人了我是中國人了”跑到了外面跪在地上大哭了起來。

高天明在屋子里面搖了搖頭笑了起來。

李振華聽到克拉瑪依那里的情況以后,他對那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暫時放下了前線的工作,他到克拉瑪依去了一趟,親自去看一下自己的這個大油田,飛艇經過了一天的飛行來到了克拉瑪依,高天明一見到李振華來了,他像個孩子似地撲到了李振華的懷中,他為見到總司令而高興的流下了眼淚。

李振華一見到高天明的人整個的瘦了一圈,整個就像變了一個人,他的鼻子也有些酸了,他把小伙子抱在了自己的杯中,過了好一會兒他們才冷靜了下來,高天明對李振華說道:“總司令,別的我不怕,就怕完不成您交給我的任務,”

“你盡是說些傻話,你的工作作的非常好,在這樣短的時間,就給前線提供了成品油出來,這在世界上也是一個高度了,好了,我要給你一個新的任務,這一個可是強制xng的,你必須要完成。”

“您說,我保證完成任務。”

“休息好,工作好,一個月內給我長上十斤乳。”周圍的人們一聽全樂了,高天明卻g了一個大紅臉,一時沒有接上話來,眼下的工作這么多,怎么能休息的下來啊。

李振華見他沒有說話,故意繃著臉說道,你要是完不成這個任務,那你就回東營去,換個人來這里,一聽這話,高天明馬上說道:“總司令,我……,我,……我一定完成任務,你可千萬別讓我回去呀。”

“那就給我休息好,不許討價還價。”

“是”高天明提高了聲音答道。

“走,我們到那個黑油山去看一下,到了這里不看看它那可不行。”

一行人開上了汽車直奔黑油山而去,遠遠的就看到了那個黑乎乎的小山丘,在那里,工人們正在進行著淺層油的開,他們在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打了十幾口,二十幾米深的井,那里面的油自己就冒出來了。

看著汩汩外溢的黑s原油不斷外冒,那些工人們便用鐵鍬、鎬頭順著井口挖出小溝,讓原油順著小溝流入油坑,接著再用鐵勺一勺勺地將原油“舀”進鐵皮桶里。這種近于原始落后的采油方式,就是當時淺油層的主要生產手段。他們不怕臟不怕累,集中力量搞收油,每人每天收油達四、五百公斤。(我國在六十年代就是這樣采油的。)

隨著地層的深入開,昔日的油井不再汩汩地向外流油了、不能自然外溢了怎么辦?淺油層區隊的小伙子們面對新情況,立馬想辦法解決問題,自主研究出了“手搖絞車吊油”的方法,這也就是北方農民用于澆地的轆轤,不過就是架子高了一些。

大家先用木棍在井口的地面支一個四、五米高的三角架,上面掛一個滑輪,在鋼絲繩的下端吊一個撈油桶,在撈油桶的底端安裝一個閉合裝置,用人工手搖絞車的提吊方式進行采油。一桶一桶的原油從井里吊到地面,沿著開鑿出來的渠溝流進土油池。油池滿了,大家再把油舀到一個200公升的油桶中,油桶裝滿了再由兩名工人用杠子抬或滾到另一個大油池內。大伙兒形象地把這種方式戲稱為“二牛抬杠”。從此,“吊”油“吊”到哪口井,他們就把絞車拖到哪里,使淺油層50多口油井的產量提高到每天20余噸。

李振華為工人們的工作精神感動了,生產一線上的工人們,每天沒日沒夜地工作,他們不怕臟不怕累,每天工作在采油一線,來自漢、藏、mng古、哈薩克、俄羅斯、維吾爾、滿等各民族的那些年輕姑娘小伙子,那里有時間去講究吃和穿,他們只是一mn心思的放在了采油上。同時他們的口號就是:“不lng費一滴原油。”

時間已經到了深秋,隨著秋風漸涼、嚴寒逼近,艱苦創業中的采油工人們迎來了第一道難關——如何在高寒地區使油田度過冬季生產關。

油田創業初期,建設者們面對嚴寒,自己動土坯、拉紅磚,他們同時安排好了自己住的地方,然后就是積極地想辦法保證生產不停下來。用“土法”保溫爐戰勝了嚴寒,保證了油井的正常生產。李振華對此創舉連連稱贊,并饒有興趣地稱之為——“火炕”保溫。

這時候的克拉瑪依油田根本就沒有道路、寸草不生,交通十分不便,使用最頻繁的交通運輸工具就是駱駝。油田物資、生活用水,生活物品更是奇缺。創業者們就是在這種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迎接著高達12級的狂風肆虐;夏季歷經如火戈壁的炙烤;秋季忍受著成群蚊蠅的叮咬;冬季飽經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日夜奮戰在油田。幾幢土坯平房,就是辦公室和指揮生產的場所。每到入秋后,來自老風口的西北風都會準時掠過克拉瑪依這片土地,冬天的氣溫常常在零下35攝氏度左右,加上陣陣刺骨的寒風,簡直凍得人難以忍受。

當時,幾十口油井的井口、采油樹、管線都ǒl在外的“光屁股”,為解決油田過冬這個大問題,采油職工們自展開了“想方設法搞保溫,確保油井好過冬”的“土法”保溫大會戰,全線修起了井口、管線、計量站、油罐、煙道的保溫爐。

開初期的克拉瑪依油田保溫方法主要有兩種:最簡單的一種就是東營的方法,工人們從戈壁深處割來蘆葦,扎成葦把子,把采油樹嚴密地包裹起來,再在表面抹上草泥。而另一種保溫效果好的方法就是壘砌“高溫長壽爐”。所謂“高溫長壽爐”就是爐子溫度能保持在攝氏100—150度、能連續使用半年、至少也得三個月以上,不返工、不修理的爐子。

為保障土爐子的壽命和保溫效果,職工們又熱火朝天的“大搞高溫長壽爐競賽”活動,加快了全部保溫工作進度。初期時,采油部mn管理的一口井井口被凍。總工程師立即提出建議:“還是把保溫爐先建起來,才是最可靠、最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高天明一聲令下,全體工人說干就干。當時的戈壁天黑得早,夜晚溫度低到將近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泥漿剛剛和好又馬上凍成硬塊,井邊又沒現成可用的磚。然而職工們沒有放棄,他們從二百米外的地方運來磚塊,把泥漿和在離工地三十米外的火圈中間,就這樣,不到兩個小時,煙囪砌好了,井點著了火。大家坐在爐邊等了一個半小時,井里忽然出了嘩嘩的聲響。“油解凍了,油流出來了”大家歡呼雀躍,高天明、總工程師和全體工人的臉上都l出了舒心的笑容。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試驗,在保溫爐建造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修爐方法,即:低爐膛、寬煙道、高煙囪、拐彎小、泥沙均、內壁光和帶坡度。按照這種要求修建出的保溫爐,不僅溫度高,而且壽命長,不能不說剛剛脫離了農業生產的農民們,有著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把在農村的一些辦法用于工業生產,也是非常有效的。

由黑油山采油隊管理的高溫長壽爐建得最有特s:它是按照采油樹的形狀用紅磚砌起來的,這樣可使整個采油樹處于溫暖之中。該保溫爐從一開始使用,不但爐溫高,而且一直用到現在,依然完好無損。由于工作抓得細,黑油山采油隊修建的90以上的保溫爐都達到了合格,燃燒正常的要求。

及時做好油田各項防凍保溫工作,讓油井冬季能正常生產,是保證勝利完成全年原油生產任務的關鍵。因此,以高天明為的克拉瑪依油田的領導,把這項工作列為重點工作來抓。他們從礦區各單位和油田處內部共抽調了1000多名職工,采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組織了一場油田保溫大會戰。采油部mn廣大職工干勁十足,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提前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

煉油廠那邊也在動群眾,為了前線的成品油生產而努力工作著,他們把原油通過運輸送到了煉油廠,一開始他們先是用最原始的辦法來煉油,把一只油罐密封好,上面接一條長管子,用于冷卻,下面就開始用火燒,經過加熱以后第一次出來的蒸汽經過冷卻以后出來的就是汽油,而稍后十幾分鐘再出來的則是水,不以后再流出來的就是柴油了。

這種原始方法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每把一罐油煉完以后就要對大罐進行清理,這就費事了,沒有合適的工具,只能是人下去進行清理,結果當人出來以后,那渾身上下就全是黑s的了,但是式人們沒有一個怕苦怕累的。

他們就是用這樣最簡單的設備,保證了前線的汽油。然后再上新的設備,由東營那里的工廠可以生產出高標準的煉油設備,克拉瑪依已經向他們定購了設備,經過了長途的運輸,把設備送到了新疆,然后再進行安裝。

所有的工作全是由中國人自己完成的,所有的技術人員全是自己的東營培養出來的,現在的克拉瑪依油田是不能讓任何外人知道的,只是由中國人來進行生產,這里先不用外國人來摻合。等到我們完全建設好以后再公布出去也不晚,當然了,這里面還有一個與清朝庭的問題,現在這樣做也是為了不告訴他們。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