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五十五節 俘虜(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伐清 >>伐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五節 俘虜(上)

第五十五節 俘虜(上)


更新時間:2013年08月22日  作者:灰熊貓  分類: 歷史 | 軍事 | 灰熊貓 | 伐清 
正文

吳越望的說法鄧名無法反駁,也很贊賞對方對步兵的看法:“說的不錯,步兵應該能夠參與肉搏,不過吳中尉一定知道那些火銃有多么珍貴吧?”

這一百多支火銃都是繳獲的,成都暫時還沒有自行生產合格火銃的能力,而在今天的戰斗中,吳越望指揮的士兵習慣成自然地把火銃向敵陣投擲出去然后拔匕自衛。風云網

“以前有不少弩機就是這么被扔壞的,今天把火銃當做石頭投出去,還讓火銃兵在一線用短兵作戰,這是對我軍珍貴資源的雙重浪費,這次我就不追究了,但下次一定要注意。”根據事后的報告,被扔出去的火銃有不少都被跟進的部隊踩壞了,鄧名已經下令把這些裝備都撿起來嘗試修復,不過估計和湖廣的單人弩機一樣,能修復的是少數,基本是壞一臺少一臺。

幸好從滿八旗那里又繳獲了一批火銃,簡單檢查后認為質量就算不如禁衛軍的,差距也是有限,可以用來裝備部隊,這才算是彌補上了裝備的損失。鄧名囑咐成都的李晉戈,如果火銃無法修復就送給鐵匠鋪研究,以求盡早讓成都能夠自產火器裝備。

吳越望領命退下,鄧名接下來又連續召見一批手下,向他們部署具體的任務,讓明軍盡快做好東進與袁宗第夾擊李國英的準備。在明軍進行準備的同時,更多的審訊報告送到鄧名面前,很快鄧名對此次李國英的總體規模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些被俘的山西軍官甚至對趙良棟南下也有所耳聞。

“情報很混亂,好像李國英曾經下令趙良棟、王進寶增援重慶,他們還帶著一、兩萬披甲,不過有些輔兵供稱,孫思克把所有的船只都用來供他自己使用了,而沒有看到有什么船沿嘉陵江上行去接趙良棟——就算有數量也很少,被俘的輔兵有好幾千都是從重慶跟過來的,他們都證實了沒有船只上行。”

這些情報進一步支持了鄧名先攻擊李國英的決定。

西面的孫思克擁有大量的船只,可以迅地渡過嘉陵江返回重慶,三千漢八旗加上兩千川陜綠營,鄧名不認為自己有可能迅拿下重慶。這座城堡建在山地上,有長江和嘉陵江為護城河,既難以強攻也難以實行爆破,而且就算能突破城墻也要靠巷戰將其拿下,成功率和所需的代價讓鄧名望而卻步。如果為了攻克重慶付出過于慘重的代價,那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李國英離開,而且明軍會在短期內失去出擊的能力。而萬一沒能迅拿下,還可能遇到趙良棟和李國英的夾擊,那就會是更惡劣的局面。

而東面的李國英沒有堅固的城墻可以依靠,糧草不足,怎么看都是更容易的目標。既然孫思克把所有的船只都收為己用,雖然不知道趙良棟到底什么時候能到,但肯定快不了,這就會給鄧名更多時間來攻擊孤立無援的李國英。

直到此刻,鄧名仍對袁宗第和清軍之前的一戰一無所知,因此他對兩軍的實力估計是一萬名成都戰兵加上五千名萬縣的戰兵,對方是李國英身邊的八千甘陜綠營和七千山西綠營。清軍在無甲兵數量上有絕對優勢,如果生混戰這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此外李國英還有內線作戰的優勢,有很大的機會各個擊破兩面的明軍。而鄧名和袁宗第的優勢在于水面,可以仔細觀察李國英的動靜,不給對方伏擊自己的機會,而為了防止被各個擊破,鄧名計劃建議袁宗第放少量部隊留守萬縣,然后率領主力乘船來和自己會合,然后再和李國英交戰。

“重慶的軍屯比我們想像的還可觀。”被抓到的山西兵供認此番清軍的攻勢規模在十萬人左右,不過他們在路過重慶時并沒有看到重慶西面有軍屯,鄧名的船只從長江邊經過時也沒有看到,因此鄧名判斷李國英軍團放在嘉陵江北岸,以避免明軍的偵察,這也是李國英欺敵戰略的一部分:“殲滅了李國英的主力后,我們和靖國公會合,再加上都府的第二波動員,面對趙良棟、王進寶也有優勢;李國英的軍屯是為幾萬甚至十萬大軍預備的,他把人手都帶去萬縣了,這些莊稼就是給我們預備的了。”

收割了重慶的莊稼,就能夠長圍重慶而不需要成都負擔太多的軍需,而且沒有了這些糧食,鄧名認為重慶根本無法長期堅持下去——收獲在即,鄧名估計重慶的倉庫也即將見底,只要沒有糧食入庫那趙良棟抵達后也要挨餓。

“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眾部下散去后,鄧名獨自一人時輕輕重復了一遍這四個敵將的名字,輕輕搖搖頭:“我這是在大戰韋爵爺的義兄團嗎?”

盡管明軍全力調整,力圖盡快東進向李國英起攻擊,但明軍依舊一連兩天無法挪動一步:營寨需要加固,與袁宗第的聯系和對李國英的偵察都在進行中,尤其是大批的俘虜需要關押、處理。明軍的行動相當迅,但也在兩天后才開始將俘虜的一萬四千清軍分批后送。

莫懷忠是一個山西綠營的把總,跟著將軍不辭辛苦地一路從大同趕到西安,然后又順江而下抵達重慶,沒來得及休息多久就參與了對萬縣的攻勢,被部署在后方防守。前天在孫思克的指揮下東跑西顛了幾十里山路,然后和體力飽滿的明軍交戰,友鄰部隊很快被擊潰,莫懷忠也和所屬部隊一起被包圍。一度莫懷忠還打算和兄弟們在絕境中戰斗到死,但當甘陜綠營的軍官一臉悲戚地來替明軍勸降,并大聲替鄧名保證絕對不殺俘后,忍饑挨餓而且手腳乏力的山西綠營終于失去斗志,懷著僥幸心理向敵軍投降,盼望敵人能遵守諾言給他們一條活路。

明軍確實沒有殺害他們,而將領們也都被明軍挑了出去。從遇到譚弘之后,鄧名就意識到將領或許在輔兵中沒有什么威望,但對親兵和戰兵來說,這些恩主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鄧名請山西綠營的將領飽餐一頓,還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坐騎、佩劍和斗篷,這種姿態讓很多山西綠營將領滿心以為鄧名是要拉攏他們。

納頭就拜還是殺身成仁,山西綠營的幾個將領都是天人交戰,不過鄧名并沒有逼他們立刻做出決定,而是表示會把他們請到成都做客。據鄧名說若是他們不棄的話,想請他們到成都的參議院工作——為了安撫被俘的兩千名山西綠營的披甲和親兵,鄧名認為有必要善待他們的恩主,若是俘虜了更多的陜西綠營也應該照此辦理。

雖然不清楚鄧名口中的參議員相當于總兵還是副將,但略一試探后,山西綠營立刻現他們猜得沒有錯,參議院都是由鄧名手下的大將組成,就算不是曾經的成都總兵,也是劍閣、江油這些要害關隘的鎮守大將。雖然眼下幾個山西綠營的將領還沒有決定是否投降,不過他們都暗暗決定到成都再說,沒有必要立刻殺身成仁。

今天莫懷忠被押解上船送去敘州時,他的恩主還在岸邊,看到恩主安然無恙,他的軍官和親兵也放心不少,沒有鬧事反倒配合明軍指揮俘虜們上船——他們心中都清楚,如果鬧事會給恩主帶來麻煩,而且根據慣例和一般的邏輯,如果軍官和親兵公然表示不在乎老長官的死活,那將領也就沒有拉攏的價值了。正如清廷對馮雙禮的預想處置一樣,只有在他的部下表現恭順時,慶陽王才可能得到善待,這是一種雙方都心里有數的交換。

明軍確實不像漢八旗說的那樣殺人不眨眼,莫懷忠和他的同僚、部下們沒有受到任何虐待,不但能吃飽還有營地住。上船后,明軍只派了一小隊監視分隊來,而讓俘虜們自行負責內部的管理——反正周圍都是明軍的戰艦,船上的俘虜也沒有武器,他們的將領也在明軍手中,如果聰明的話就不會生事。

這條船上的上百俘虜都呆在甲板下,而莫懷忠和負責的明軍軍官呆在船——作為軍官,明軍不但沒有把他綁起來,把他監視起來,反倒允許他呆在船甲板上觀看兩岸的風景散心,奉命登船監視俘虜的陪同明軍軍官甚至還會回答莫懷忠等人的問題,為他們講解周圍的地理以及成都、敘州的風土人情。

逆流而上的時候,不時有貨船與明軍艦隊擦身而過,在明軍恢復對江面的控制后,大量停滯在綦江的明軍商船急南下,每條經過的商船上的水手都會向他們的商道保衛者出大聲的歡呼聲,有一隊鹽商的鹽船經過時,押送的掌柜還親自在船幫邊擂鼓,而同行的帳房們則在邊上敲鑼。

看到這么多商船后,莫懷忠和他的同僚們都感到非常震驚,因為他們從大同出時被告知,成都的鄧名匪幫和虁東闖賊一樣,不過是一股流竄的山賊。山賊該是什么樣,山西綠營還是心中有數的,可這次與明軍遭遇后,現他們與山賊完全不同。而現在他們更是看到了遮蔽江面的如云戰艦,還有連天接地的商船船隊。

至于商船上水手的表現,更是大大出乎綠營的意料,他們在家鄉的時候,父老也很少會這樣熱烈地向他們出歡呼聲。


上一章  |  伐清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