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傳出后頓時震驚了世界,各國海軍也由此徹底放棄了繼續發展戰列艦的計劃,因為航母至少還可以依靠攻擊范圍的優勢規避反艦導彈的威脅,而戰列艦那就是純粹的靶子啊!
即使如今還未成為歷史上后世的超級霸權,在艦隊遭到中國軍隊的攻擊后,美國政府也還是立即就作出了強硬的反應,羅斯福雖然明知在這個時候跟中國全面開戰并不是一件好事,也還是毫不猶豫地立即對中國宣戰了。但或許是雙方的心照不宣,中國政府并沒有加入軸心國,而美國政府也只是單獨對華宣戰、并沒有拉上整個盟國陣營,為日后可能的妥協留下了余地。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美國想拉,其他盟國也未必會會輕易摻和就是了,就連跟中國過節不小的英國,由于二戰至今已經損失了超過14的大量人口,現在已經接近人力枯竭的境地,就連對付大敵德國都開始力不從心,自然更不敢在德國投降之前跟中國這個戰爭潛力堪稱恐怖的大塊頭打起來
事實上,即使是美國自己,也有著相同的顧慮,因而雖然已經對華宣戰,卻沒敢直接派兵進攻中國本土,而局限于在第三國與中國軍隊作戰,其中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莫過于日本了。
由于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遭受重創。加之心存忌憚不敢再進入對馬海峽,使得中國解放軍得以從容渡海登上日本的土地。而與此同時,絕不甘愿讓中國控制日本的美國也不顧傷亡地派兵在日本九州大舉登陸了
但是九州的地形與山地丘陵為主、十分適于以輕步兵為主的中國解放軍作戰;而殲3超音速戰斗機的性能優勢又抵消了美軍飛機的數量優勢;此外中國海軍的鯨形潛艇又給美軍的海上補給線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令登陸日本的美軍就連后勤補給方面的傳統優勢都發揮不出來,導致美軍的戰斗力更是一落千丈,結果被解放軍打得節節敗退。
再加上解放軍紀律森嚴、而美軍則擾民不斷,使得當地民眾紛紛倒向解放軍一邊、積極為其提供情報,使其在九州戰場上愈發如魚得水。必須說明的是,日本民族雖然畏強凌弱,但也只有在沒有希望的時候才會甘心臣服而放棄抵抗。現在中美兩軍同時進入日本。當地民眾自然還是會選擇對他們更好的一方,否則那就不止是犯賤,根本是腦子有病了
中國軍隊進攻的并不僅僅是日本,既然已經與美國撕破臉。那么對于婆羅洲。就不必再靠移民了。直接派兵更加干脆。此外,澳洲西部和北部還在堅持戰斗的日軍也公開宣布繼續對日本政府效忠,事實上站到了中國一邊
中國的參戰導致1949年上半年的世界戰局風云突變。光是中美日三國的大亂斗中就有15萬中國軍隊、40萬美國軍隊和200萬日本軍民死亡或失蹤,其中美軍還有超過60萬人被俘。
輸急了的美國政府在日本四島幾乎全被中國解放軍與日本政府軍控制后悍然下令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結果造成了11萬多日本平民、2萬多日軍和3千余名中國解放軍在一個月內因此死亡,此舉激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極大憤慨,為了替那30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討回公道,中國政府決定立即對美國進行核報復來以儆效尤。
美國政府之所以敢在明知中國有了氫彈的情況下還敢這么做,一方面是心存僥幸,認為自己原子彈炸的畢竟只是日本城市,中國人應該不會反應過激;另一個方面則是由于美國在1949年初終于實現了原子彈的工業化生產而產能大增,預計這一年可以生產出5顆原子彈、而來年的產量更是可以超過10枚,如此驚人的產量建立在美國雄厚工業實力的基礎上,這是中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美國政府自信他們可以憑借原子彈的數量優勢來平衡中國氫彈威力上的優勢。
但最主要的是原因,還是美國人不知道中國已經又研制成功了射程超過5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導彈,自認為靠著地緣上的優勢,美國的原子彈能夠炸到中國,而中國卻只夠得著美國的海外基地,這自然是難以忽視的戰略優勢。
但是一枚中國的核導彈卻直接命中了距離中國有萬里之遙的夏威夷瓦胡島,這完全超出了美國人的預料,而且更令美國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枚核導彈上裝載的彈頭并非普通的氫彈,而是爆炸當量達到了1050萬噸的“三相彈”,這立即給夏威夷帶來了滅頂之災
如此驚人的爆炸當量可以說是刷新了人類歷史上的新紀錄,在其超過15公里的絕對殺傷半徑內,一切沒有特別設計的防核建筑保護的生物全都死亡殆盡,即使那些駐守在要塞深處的士兵,生還的人數也少得可憐,瓦胡島上美國好不容易才修復了的眾多軍事基地全部毀于一旦,而且因為“三相彈”留下的數量驚人的放射線沾染,美軍恐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難以將其修復了
軍用設施都頂不住,就更不要說是民用設施了,在這次威力空前的超級核爆洗禮下,夏威夷幾個最主要島嶼上的民房幾乎全被核爆引發的可怕沖擊波摧毀了,而人員傷亡就更是駭人聽聞。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核爆之后一個月內夏威夷群島死亡的人數多達15萬人,其中軍人大約10萬,其余的均為平民。
說起來也好在夏威夷人口不多,如果這枚核彈打到美國的大城市,死掉一百多萬人都完全是有可能的,而在中國獲得了蘇聯東部的土地后,能夠打到夏威夷的中國導彈肯定也夠得著美國本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卻選擇了人口稀少的夏威夷作為攻擊目標,很顯然是并不想真的跟美國死拼到一方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