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第209章 小學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9章 小學堂

第209章 小學堂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3日  作者:常歡樂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樂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zybook,返回首頁

zybook

209

呂布心道,你猜對了,全民教化的下一步就是全民科舉,等到大部分民眾都識字了,本將軍不缺乏人治理地方了,本將軍就開始全民科舉,心里如此想,嘴上卻說道:“你多慮了,這次的大興官學培養出的平民子弟,不會像先帝的鴻都門學的天子門生一樣,立馬派出去做郡守或刺史,只會做亭、鄉、縣的小吏!”

亭、鄉、縣的小吏,都是那些世家子弟不愿意做的官職,向來都是由世家的附庸土豪們瓜分,但呂布的態度很鮮明,朝廷上的官位和地方郡守、郡丞、縣令、縣丞、鄉令之類的官職可以分給你們世家,但是這些諸如郡尉、縣尉、鄉丞、鄉尉、亭尉之類的官職,全是我呂布這一方的囊中之物,你們不能搶。

那些世家家主見呂布信誓旦旦,而且不是一味的退讓妥協,便信以為真,以為呂布跟他們世家商量好了條件,就會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反對呂布大興官學的人越來越少。

呂布這個人,愛憎分明,他若是認為那人是友人非敵人,他絕對會嚴守兩人的盟約,直至對方毀約,若是他認為對方是敵人,他便會把那盟約當成一張廢紙,隨時都可以撕毀。

跟世家家主的約定亦是如此,官學里培養的人才確實在一開始做亭、鄉、縣的小吏,那是因為呂布不想拔苗助長,他想讓自己的門生們多積累一些地方政務的經驗,厚積薄發。

等呂布把這些世家各個擊破削弱以后呂布這些門生們又經過多年磨礪,積累了豐富的基層政務經驗,呂布便順理成章地把他們提拔到縣、郡的重要位置,如縣令、縣丞、郡太守、郡丞,至于縣尉、郡尉也是呂布門生故吏的囊中之物。

經過呂布耐心的說服,朝廷各大臣,冀州各個家主,都陸續同意了全民教化的理念,呂布擔心這些世家人物還對著攪風攪雨,便寫下了白紙黑字的約定,說不會把自己的門生放做郡守、縣令之職,不會讓自己的門生去搶世家子弟的飯碗那些世家人物都同意了全民教化的基本國策便制定下來了。

冀州各地的官學和鄴城的太學依然興辦但那是為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寒庶子弟們開放的。

呂布強力推行的教育體制,是在現有的官學、太學之外,另辟蹊徑。

呂布率先在鄴城建立了一個大學堂,名為中央大學堂,這是呂布中央系統的一個堅實的基礎。

中央大學堂由中央體系的錢袋子中央錢莊撥給經費扶持,由中央系統的槍桿子中央軍嚴密保護,同時中央軍還為中央大學堂提供強大的武學支持。

中央大學堂里面設有師范學院、軍事學院、政治學院、技術學院、文藝學院、女子學院。

為什么要設置師范學院?

呂布覺得,現在大漢最缺乏的不是將領,不是文臣而是教師,大量的合格的稱職的教師,若是有了大量的合格教師,全民教育便有了光明的前途,未來實行科舉制進而抑制世家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呂布把培養教師的學院定名為師范學院,是依據后世的設定,他以為會被司馬徽等人給否決掉。

司馬徽卻拍案叫絕道:“奉先公,這個名字定的好,楊雄在《發言字行》中說:‘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我們就是要培養一些‘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的教師之才。”

呂布想到后世的和諧年間,中小學校的教師多半是同屆學生中較為平庸的,由這些平庸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還能杰出到什么程度呢,國家的教育制度本身差勁,再加上那些執行的人也算不得上好,這個國家有太多能成為棟梁的人才都被耽誤了,而那些大學教師里面,沒有師德的專家叫獸比比皆是。

為了漢民族的長遠發展,呂布就要從一開始選擇最杰出的人才做教師。

所以呂布把師范學院定為中央大學堂里面最重要的院系,中央大學堂里面最適合做教師或稍作訓練就可以做一個好教師的優秀學生全都被安排在師范學院。

整個司隸地區,十五歲以上的略通文墨的貧民子弟、寒庶子弟、世家子弟加起來共有四千多人,愿意來中央大學堂繼續就學的只有兩千多人,多半是平民商賈、寒庶地主的子弟,呂布便從這里面優先甄選了一千人,編入師范學院。

這第一批招收的師范生,將在師范學院院長司馬徽的教導下,突擊學習《論語》《中庸》《大學》等儒家經典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里面涉及到教書育人的篇章,同時學習《呂氏春秋》,學制二年,以后變為三年。

開始的第一個月和最后面的一個月里,這些師范生都要進入中央軍軍營里接受軍事訓練,以砥礪意志培養對呂布的忠誠,二年后經考核合格,便編入到每個亭堡、縣城、郡城里開設小學堂。

中央大學堂第一期的師范生最后合格的只有五百人,剩下的五百人沒有通過考核,還再接受一年的學習訓練。呂布掌控的司隸地區有六百萬人百萬人口里五歲到十五歲的男女兒童加起來,總共有一百多萬,平均二千個學生才能攤在一個教師,呂布便把這個教師定在每一個鄉公所里,也就是鄉里幾個亭堡里面最大的亭堡,那個教師兼任鄉傅,負責全鄉的教化。

經呂布授意,大漢內閣頒下法令,規定轄內所有五歲到十五歲以下的孩子,不管是世家大族的子女,還是寒庶地主的子女,還是自耕農、商人、軍人的子女,還是佃戶、奴仆的子女全部都要接受教育。

完全不識字的,不論年紀、性別,全部編入小學堂一年級,跟隨鄉傅從識字開始。

小學堂只設置四年,呂布經歷過后世那種摧殘兒童人性的教育制度所以他一直認為基礎教育沒必要花上五年或六年的時間,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年內學完小學堂的所有課程。

那些稍微識字的孩子再按照識字多少、誦讀典籍多寡來分成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完全不按照年齡、性別來分年級,分年級的依據便是入學前的考試,看掌握文字的程度而定。

剛開始的幾年內,中央大學堂培養出來的教師很少,每個鄉鎮只能分到一兩個呂布為了迅速推進全民教化便想出一個便捷的辦法。

教師先去教授四年級的孩子教授完畢后,四年級的學生便再按照二年級課本去教授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再去教授三年級的孩子,教授完畢后,三年級的孩子再按照一年級的課本去教授一年級的學生,若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們有教不通的地方,教師再重新給大家講一遍。

那些學的比較快、教課比較好的三四年級的學生會被授予助教的身份,參與小學堂的日常教學。

在這個時代,即便呂布不添加什么小學堂的課程都比后世的小學課程好玩太多太多,而且更能培養一個人的全面素質。學習的主要內容都依據儒家要求學生們掌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禮,便是禮儀,如同后世的思想道德教育,書籍有兩本,一本是《禮記》,一本是呂布親自編纂的《三字經》,取材于后世的《三字經》,把東漢以后的事跡全部刪除只保留東漢及其以前所有賢人的事跡,旁邊還畫上插畫,寓教于樂,三字經是小學堂一二年級的啟蒙教材,《禮記》的簡略本供小學堂三四年級學習。

樂,便是指音樂、詩歌、舞蹈等,這些都雜糅在一起,一起教授,教材便是《詩經》和呂布編纂的《啟蒙詩詞》,《啟蒙詩詞》選擇的都是后世那些通俗易懂的詩詞,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之類的詩詞。至于撫琴、舞蹈,是讓學生們自發建立一些琴社、舞蹈社來自行訓練,教師從旁輔導。

射,便是射箭,為了跟北方游牧部落對抗,所有的小學堂學生都必須學習射箭,不論將來他們做文官還是武將還是其他的職業,遇到游牧部落的侵擾,他們至少能做到有還手之力。按照不同的年齡,有不同量級的弓弦,不能影響他們的骨骼發育。

御,開始的意思是指駕馭馬車,現在當然指的是騎馬,太仆丞田疇麾下的牧馬場會向每個小學堂送去幾十頭小馬駒,供小學生們騎乘,練習騎馬射箭。

因為射御這兩科做基礎,呂布便把所有小學堂學生都編入到中央軍的候補序列,稱之為童子軍。

童子軍的最高統帥便是呂布的寶貝女兒呂韞呂玲綺,五歲的娃娃已經帶了將近一百萬童子軍,可比她老子呂布威風多了。

書,指的是識字和寫字,識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又是造字方法,其中形聲字約占百分之九十,識字后便開始練習書法。

數,指的是算數,小學堂并不學均田、栗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方程、勾股等復雜的數藝,他們學習的是九數,即是九九乘法表,只要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學得通就好了,呂布可不想把后世的奧數來過來惡心摧殘這些小學堂的學生們。

呂布聯合司馬徽、胡昭、盧植、蔡邕、楊彪、黃琬、陳琳等人又從《論語》《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和《道德經》、《莊子》、《墨子》、《孫子》、《呂氏春秋》等諸子百家典籍里選擇通俗易懂的章節,以儒家為主,其他諸家為輔,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編成四本書,供給一年級到四年級作為最基本的課程,名字便稱做《小學》,跟那個艱澀的儒家典籍《大學》相區別開。

如此看來,整個小學堂期間,除了《小學》、書、數讓那些小學生煩一點,其他課程都是寓教于樂,玩中學,學中玩,這些孩子基本不苦逼,不抑郁,不五道杠。

zybook

或者您也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


上一章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