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戒第282章 世界工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靈犀戒 >>靈犀戒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2章 世界工廠

第282章 世界工廠


更新時間:2013年08月04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雪戀1988 | 靈犀戒 
雖然全世界都說國是世界工廠,但就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而言,還遠遠達不到當年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從份額上來說,即使和美國與日本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如2004年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但在2003年,國在世界出口所占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所占份額是5.3,遠遠比不上當年的英國。美國工業產值占全球比重超過20,日本制造業所占比重為15,國在世界排名已經躍居第四,但只占5左右。

從在制造業的價值鏈上所處的位置來說,國制造業仍未擺脫末端。國仍然集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我們還沒有掌握當今制造業主要的核心技術,更多的只是在全球生產鏈的最后一道環節上組裝產品。

在全球營銷方面,大部分國產品既沒有掌握渠道,更沒有自己的國際品牌。國制造,是全球產業鏈流血流汗最多的一環,但也是利潤微薄的一環。

國的制造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組裝業,在大量進口原材料與能源的同時,也進口國外的核心零部件和專利技術。而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的國家。所以,國與英國當時在世界上先進的科技地位尚不可同日而語。在制造業技術檔次低的同時,國本土制造業的規模太小。

從更深層面來說,國金融市場發育得不充分,也阻礙了制造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從英國、美國、日本來看,金融心都是伴隨著制造業的興起并為制造業服務的。國進行金融改革要有一個漫長的經歷,在此期間,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些必要條件。如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匹配的企業制度、發達的

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市場,可能都會相對滯后,從而影響國制造業的發展。

實際上,國離“世界工廠”的進程仍然有一定的距離。

“世界工廠”的一個標志是工業化,但國尚未實現工業化。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工業化意味著農業就業人口必須在20以下,我們目前仍高達50。由此可見,不要說達到當初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國要趕上美國和日本制造業的水平。至少還有幾十年的長路要走。

在江風看來,“世界工廠”式的經濟,無論從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均衡發展,還是從國的能源、資源及環境的承受能力來說,都是不可持續的。國目前還不是“世界工廠”。也不應該是“世界工廠”。

國有著成為全球制造業心之一的比較優勢。首先,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跨國公司將其生產經營活動進一步細化,將一件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在全球尋找最適合的基地,導致國際間產業轉移速度空前加快,產品加工的勞動密集環節不斷向發展國家擴散,使像國這樣的發展國家可能成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組裝與出口基地;其次。國的政治和社會將保持穩定;第三,國有較好的工業基礎與配套條件;具有豐富的較高素質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在可以預見的相當長時間內,勞動力成本不會出現大幅度的上升;制度逐漸與國際接軌。加入wo過程使這一過程進一步加速;正融入世界經濟,具備較完備的參與國際分工的基礎設施。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國將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制造業基地。在以全球為背景的“資本轉移”過程。國是一個最重要的引力極。

但是,哪怕是從現在起。國也不能把目標定為“世界工廠”。盡管這個說法有其特定的歷史含義,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國永遠不可能成為當初英國式的“世界工廠”。“世界工廠”是一個與蒸汽機時代相匹配的概念。當年的工業化國家,已經全部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成為“世界工廠”可能僅僅意味著實現了工業化,仍然與當今的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

“世界工廠”所對應的工業化道路,在21世紀,在國這樣的大國,可能再也走不通了。傳統重

化工業的大發展,要求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要求生態環境作出巨大的犧牲,這些都是國目前脆弱的生態系統所難以承受的,這也是西方一邊將國稱為“世界工廠”,一邊不斷地制造各種版本的“國威脅”論的原因之一。

國“世界工廠”另外一層的含義,是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進一步增加。目前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接近70,而且進出口還在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樣的經濟結構類似于小國而不是大國。美國和日本的需求主要是來自國內而不是國外,外貿依存度僅在20至30。

需求過度依賴出口意味著潛在的經濟風險和外部沖擊都會很大。

國經濟發展應該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提升內需在總需求的份額,建立一個與國人口規模、疆域、國際地位相匹配的開放式的大國經濟。

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人口規模以及就業壓力,都要求我們建立一個從襪子到芯片都生產的制造業。但是,國不可能復制當年英國的歷史。“世界工廠”式的經濟,無論從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均衡發展,還是從國的能源、資源及環境的承受能力來說,都是不可持續的。國目前還不是“世界工廠”,也不應該是“世界工廠”。

國在經濟發展,應該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提升內需在總需求的份額,建立一個與國人口規模、疆域、國際地位相匹配的開放式的大國經濟。

世界工廠在十世紀曾經是贊譽,但在現在,它并不是個褒義詞。

十世紀是工業大生產時代。具有最強工業生產能辦的國家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所以當年的世界工廠同時也是日不落帝國。

然而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世界經濟已經不再是工業為王的時代,國的世界工廠名號只是代工廠的另一種說法,是低附加值的代名詞,而絕非強國的標志。

進入工業化時代后,工藝可以物化在機器設備上。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出現了流水線生產模式。最初,歐美企業是以設計、制造、封裝融為一體的垂直生產模式,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部分企業為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產品的需求,開始尋求生產模式的改變,出現了設計、制造、封裝三業分立的局面,代工業應運而生。

代工是按照外國跨國公司提出的確切規格生產產品,產品由跨國公司收購并以自己的品牌向市場銷售。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進一步加快,代工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范圍內挑選代工供應商,特別走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上世紀七十年代,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由勞動力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轉為技術密集型,這些勞動力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轉向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等,都從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被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

在亞洲,日本企業為吸引資本和技術,迅速占領市場,最早采用國際代工的生產貿易形式,亞洲四小龍的騰飛與代工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其,臺灣早已成為全球pc機最大的代工基地,印度也是通過代工的方式成為世界最大的計算機軟件出口國。美國耐克公司,其年銷售收入差不多有二十億美元,自己卻沒有一家生產工廠。只專注研究、設計及行銷,產品全部采用代工方式,其代工工廠多設在東亞,比如說國。

如今我們缺乏的并非是制造技術,而是可以賺錢的頭腦以及意識。

對于代工廠來說,成本是核心,是代工企業的關鍵競爭力。成本直接決定企業的存亡,道理很簡單:如果代工比自己生產成本高,那么為什么還要代工呢?

此外,管理是關鍵,因為管理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成本和產品質量。這里提到的管理包括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生產線管理等多個方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代工模式相對簡單,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就是加工產品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包含成本和利潤,并且其豐設備成本和人力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也就是說,代工廠創造的價值,有些是設備、廠房等硬件投資所帶來的價值,還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

由于設備的成本是死的,因此企業能否盈利,關鍵取決于勞動者創造價值的多少,而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便是勞動者的人力成本,也就是工資、福利等。


上一章  |  靈犀戒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