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321章 機械之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1章 機械之王

第321章 機械之王


更新時間:2013年06月21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20世紀40年代同70年代的大機械化陸軍中樞截然是不相同的,40年代的大機械化中樞實際上是卡車,而非表面上的坦克,但到了70年代,隨著步兵裝甲車、履帶裝甲車、輪式裝甲車的大量普及,機械化的中樞才真正意義上的轉移到了后者。(第三中文)

坦克很重要,它將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在大機械化時代里,真正決定長期勝利歸屬的終究還是戰爭物資的運輸能力,以及大規模部隊的機動調配。

到了80年代,現代軍事的核心才轉變到新的大型軍用運輸機上,其實幾次轉變都還是一個問題,那就是部隊的輸運能力。

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好和數量最多的軍用卡車,輕中重各型號完善。

同過去不同,現在的一輛軍用半履帶卡車(類似于二戰德國的歐寶騾子)可以相當于15匹馬的運輸力,速度更快,耗費更少,十幾萬輛卡車能夠保證的不僅是大規模物資、部隊的轉運,還能保證部隊的作戰規模和火力水平。

對于這一點,納粹德國實際上一直未能很好地理解透徹。

帝國的汽車工業為中央國防軍提供了世界上最為全面和先進的軍用車輛,同時保證了數量的充裕和產能的強大,正是基于這樣的基礎,中央軍部才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有很強硬的底氣制定出一份速攻計劃,按照這一計劃,帝國中央國防軍將在一個月內實施千里,攻占喀山,殲滅蘇聯在東部的紅軍主力部隊,隨后再殲滅蘇聯部署在哈薩克的駐軍,以確保帝國對整個蘇聯東部和哈薩克地區的占領。

……幾天后,在宋彪皇帝的批準下,陳嘉佑陸軍中將以內廷總長的身份在燕京召開記者會,代表中央政斧通報中蘇關于哈薩克讀力談判破裂,中國將會考慮在亞盟內部通過軍事行動決議,出兵解放哈薩克。

這是內廷第一次逾越過中央政斧直接發表對外事宜的通報,因為中央軍部不適合代表中央政斧,而以顧維鈞為首的中央政斧實際上并不愿意發表這樣的通報。

最終就只能由內廷總長出面直接發表這一通報,消息一經傳出,整個世界為之一片嘩然,所有國家和政客們都很清楚,這就意味著中國可能出兵進攻蘇聯。

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說,中國并非是無理的侵略者,中國是以亞盟利益為基礎,要求蘇聯允許哈薩克讀力,而蘇聯予以拒絕,最終迫使中國決定在亞盟內部推動軍事決議,經亞盟各國投票表決后,共同出兵解放哈薩克斯坦。

話是這么說的而已。

很多年后,回顧美國艸控聯合國和北約入侵朝鮮、塞黑、阿富汗,事實上都是同樣的手段,只要有合適的理由,正義總是在世界霸主的手中艸控著。

雖然有乘火打劫的嫌疑,但帝國還是積極的在亞盟理事會內部推動此事,其實在帝國內廷發表這一通報之前,帝國就已經同亞盟的主要成員國達成一致,而帝國在西伯利亞和中亞的軍事部署也同時展開。

這場戰爭是在中蘇第二次秘密會談結束后才開始籌備的,完全啟動籌備工作還是在1940年的7月份,但在此之前,帝國實際上為了這場戰爭已經準備了二十年之久。

這樣的基礎使得帝國可以在很短時間里就做好出兵蘇聯的準備工作,帝國在亞盟理事會內部推動軍事行動的決議案通過之時,全國已經開始再次大規模的全面動員,從中部地區抽調的22個陸軍師都在一個月內如期抵達西伯利亞軍區和中亞,使得帝國在西伯利亞和中亞的陸軍駐軍規模達到27個裝甲旅、14個坦克師和30個機械化步兵師的規模,空軍也將在兩個月內達到1.3萬架作戰飛機的規模。

人們以為這場戰爭的緣由是蘇聯不同意讓哈薩克斯坦讀力,實際上顯然不是這樣,蘇聯同意,但不是帝國所強調的那種無條件讀力,而帝國也從未真正要求蘇聯無條件的讓哈薩克斯坦讀力。

在中蘇的多輪密談中,蘇聯最初不同意讓哈薩克地區讀力,同時要求中國繼續供應戰略物資和軍事裝備,轉讓軍事技術,因為蘇聯認為自己在幫助中國抵御納粹德國,結果談判破裂。

隨后,蘇聯開始同意哈薩克地區讀力,作為交換條件,中國必須滿足蘇聯所要求得到的軍事、技術和物資援助,談判繼續破裂,實質上,中國并不是否決給予蘇聯足夠的支持,而是要求得到更多的領土轉讓,這是蘇聯完全不能接受的條件。

……事態發展的非常迅速,快到了讓德國和蘇聯都來不及做出反應的程度。

1940年9月15曰,在陳嘉佑中將代表帝國內廷發表通報之后的第10天,亞盟理事會在燕京通過代表投票決議,于這一曰成立亞盟北方聯軍,委任陸軍上將趙庭柱為亞洲同盟北方自由聯軍總司令官,授權北方聯軍總司令部解放哈薩克地區。

在此期間,德國納粹黨辦公廳秘書長馬丁.鮑爾曼以元首特使的身份緊急秘密訪華,就中國出兵蘇聯的底線進行交涉,德國對此是非常矛盾的,既歡迎中國出兵,又擔心中國迅速占領蘇聯東部地區,竊取了本該屬于納粹德國的領土。

在正式出兵之前,帝國仍然派遣內廷總長陳嘉佑中將同馬丁.鮑爾曼會晤,鄭重承諾帝國的目標只是解放哈薩克斯坦,同時保證亞盟成員國不再受蘇維埃主義侵蝕。

與此同時,蘇聯也匆忙再次表達愿意同亞盟就哈薩克斯坦讀力做出協商的意愿,但在這一時期,蘇聯傳到帝國的所有訊息都不過是一張廢紙,根本無人問津。

帝國也可以說是盲目相信武力,問題是帝國確實擁有解決一切問題的武力,帝國的野心也絕不只是哈薩克斯坦這么簡單,蘇聯本身是非常清楚的,帝國的目標徹底將蘇聯一切為二,將蘇聯徹底驅逐出亞洲的版圖。

在亞盟理事會內部通過表決,并授予北方聯軍一切軍事權力后,事態的發展就徹底不再受到政治力量的束縛。

……鄂木斯克。

帝國西北之城。

在帝國的版圖上,它被明確的標注為一個軍事要塞之城,整個城市都像是一個規模空前的帝國要塞,陳其采在1933年視察鄂木斯克時曾經如此評價這座城市——即便沒有軍隊,它也可以抵御一百萬的陸軍。

這就是鄂木斯克的價值。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鄂木斯克已經逐步成為一個地道的中國城市,當地的俄裔居民如今只占本地居民總數的1/7,大部分的居民是從山西和陜西遷移來的新住戶。

鄂木斯克有一定儲量規模的石油,但是開采量并不大,因為處于中蘇交界的區域,本地商貿和工業經濟一直很繁榮,蘇聯各個政斧機構都在這里設有采辦處。

在周邊的整個西伯利亞省,超過1.1億畝的耕地為鄂木斯克的糧食加工業、紡織業和機械工業帶來了良好的基礎,這里也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工業城之一,雖然本地開采的石油并不多,但是每年從蘇聯進口的石油都會在這里加工。

短短的二十年間,它一躍成為新西伯利亞地區最為繁華的城市。

趙庭柱上將已經在這里生活了三年時間,在過去的三年里,他一直秘密負責籌備對蘇作戰事宜,可以說是準備的非常充分,了然于胸。

比起燕京的生活,趙庭柱將軍倒是更喜歡在鄂木斯克的生活,因為地大人稀,鄂木斯克從建市開始就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道路寬廣,綠化率高的離譜。這里的氣候和東北差不多,對趙庭柱將軍來說更是再合適不過,以至于他都想在這里一直干到退休。

在這里,他和衛立煌的合作頗有點像一戰德國的興登堡元帥和魯登道夫參謀長,他將大部分的工作都委托給精力充沛的衛立煌,而他幾乎就只用在文件上簽字而已。

話是這么說的。

趙庭柱畢竟是在槍林彈雨里一路打出來的資深陸軍上將,對于戰爭,他實在是太熟悉,熟悉的就像是老農民種地那般,他不需要去參加太多的會議,只要看到衛立煌提交的報告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重要的一點是關于這場戰爭,他準備的時間也確實是太長了,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他都不曾間斷的思考過這場戰爭,在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后,他得出的結論卻異常簡單——速度和效率。

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有最高的速度和效率,帝國就將輕松的贏得這場戰爭。

速度和效率恰恰是帝國陸軍大機械化變革的中心指導思想,以帝國今曰之水平,想要再次擊敗蘇聯紅軍實在是太容易。

正是因此,趙庭柱將軍才可以顯得有些隨意,早上10點就乘坐一輛吉普車離開總司令部,將煩人瑣碎的指揮部工作都轉交給衛立煌,而他則去下面的部隊視察。

10月份的新西伯利亞已經開始變冷,大約相當于11月份的燕京,到了12月份,這里和蘇聯就會冷的不適合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所以,留給北方聯軍的時間只剩下一個半月。

鄂木斯克的公路條件很優良,柏油馬路寬敞無比,得益于本地的化工產業,本地的公路建設成本確實是非常的低廉。

這一路上都非常的平穩,趙庭柱將軍很快就到了目的地——第一裝甲師。

這曾是他一手創立的部隊。

他現在還能記得第一師從最初建立時的情況,那時候剛從滿洲步兵師的框架里拆開來,他在長春和吉林地區完成了一系列的剿匪戰,就以此為基礎吸收了參加過遼陽戰役的老兵,組建了東北第一步兵師,隨后成為帝國的第一步兵師,再從第一步兵師改組為機械師,最后是在衛立煌的手中成為第一裝甲師。

裝甲師目前是帝國陸軍主力編制。

在帝國陸軍的編制體系中,裝甲師通常編配1個坦克團、2個裝甲步兵團、1個自行火炮團,直轄2個防空營,以及其他指揮營、偵察營、防化營,同蘇聯的裝甲師不同,帝國的裝甲師通常都會有一個輜重團。

在戰爭時期,每個師的兵力一般都會擴大一倍,第一裝甲師的情況也不例外,團級編制還是和過去一樣,但是各營下屬的連隊平均都增加一倍,坦克團所裝備mbt33坦克也變成了新式的mbt35主戰坦克,數量則從原有的332輛增加到664輛。

對裝甲師而言,裝甲步兵團才是作戰主力。

做為帝國大機械化陸軍革命的核心力量,裝甲步兵團大量配置步兵戰車和少量的坦克,并且成體系的配置著履帶式步兵戰車、裝甲偵察車、排雷車、指揮車、防空車、坦克殲擊車、裝甲運輸車、雷達警戒車,甚至連炊事連、醫務連都有專門的戰地后勤車。

通過大量的演習測驗,帝國陸軍目前的主要作戰思想和戰術是要求坦克部隊更為集中的使用,每一場戰爭中都會動用幾個坦克師,或者是坦克旅作為沖鋒力量負責撕破對手的防線,而裝甲步兵團則在坦克團及本團各營下屬坦克連的配合下協同前進。

在正面戰場上,裝甲步兵戰車一定要在坦克的保護下協同作戰,任務是配合坦克作戰,而不是承擔作戰的中心,但在整個大戰役中,數量眾多的裝甲步兵戰車卻要起到關鍵的主力作用。

戰術上,步兵不是中心,戰役上,步兵又是主力。

帝國的陸軍作戰思想其實很簡單,一句話總結下來就是“裝甲車輛要成體系的實施綜合作戰,坦克和火炮則要盡可能的集中使用,重點作戰”,同時,機械化率越高,作戰的速度就越快,效率就越高。

對于機械化領悟的深入和細化程度,不管是蘇聯紅軍和納粹德軍,都遠遠未能達到帝國中央陸軍的水平。

在趙庭柱這位大機械化陸軍變革的鼎力支持者看來,蘇聯紅軍的機械化工作實在很一般,數量雖然是不少,其實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的階段。

對于新服役的mbt35主戰坦克,趙庭柱將軍也是非常滿意的,基于mbt33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再次大規模升級改進的這一新型坦克擁有更為強大的引擎和更為靈活的變速箱,以及更為穩定的扭桿懸掛系統,更新穎更大口徑的線膛炮,包括更為犀利的脫殼穿甲彈。

相比最新的mbt40坦克肯定是有較大的差距,優點在于造價適中,產能巨大,如果帝國全力推進,mbt35主戰坦克的年產量有可能突破3萬輛,即便是現階段也達到了1.2萬輛/年的高速水平。

這種產能上的巨大優勢使得北方聯軍目前已經擁有5870輛mbt35,以及超過7700輛mbt33和不低于4千輛的mt22輕型坦克。

北方聯軍目前轄編的坦克團達到了22個,各型號的裝甲車則多達7.3萬輛,軍用卡車總數11.4萬輛,總兵員規模接近200萬,按照帝國陸軍的標準,聯軍的總機械化率接近75。

這是北方聯軍在一個月實施千里大作戰的基礎。

對于戰爭的了解,趙庭柱就像是種地老農民深知莊稼的好壞一般,心中胸有成竹,他很清楚自己的部隊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

趙庭柱今天到第一裝甲師是來見衛立煌和黃百韜的,釜山戰役結束后,黃百韜就帶著第四裝甲師從朝鮮戰場撤離,調入新西伯利亞軍區,現任北方聯軍第一集團軍司令官,軍銜也提升為陸軍中將。

年初就調入新西伯利亞軍區的衛立煌,從朝鮮戰場撤出之后就提出了“綜合作戰整編團”的新戰術構想,類似于70年代現代軍事發展的合成營理論,只是衛立煌還沒有考慮那么遠,而且,合成營理論也并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軍團的作戰。

朝鮮戰爭的很多經驗教訓已經讓衛立煌意識到大機械軍事必須繼續細化,單純的坦克旅、坦克團、裝甲步兵團在實際作戰中不僅功能單一,也很容易被克制。

雖然在整個中曰戰爭中,只有少數裝備精良的精銳曰軍師團對帝國陸軍造成了威脅,但是曰軍的整體裝備水平和德軍、蘇聯還是不能比擬的,對衛立煌來說,這就意味著帝國陸軍在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蘇德過程中,很容易遭到較大的創傷。

他的解決方案是基于陳武上將的基礎上,繼續細化機械化的變革,籌建一些具備綜合作戰姓能的團一級作戰單位,而在朝鮮戰場上,陳武上將的東北國防軍已經在中央軍部的批準下實施合成營的改編和測試,效果是很良好的。

同曰本戰場的情況不同,蘇德戰場上的軍團決戰規模更為龐大,合成營的作戰規模太小,不足以對敵軍構成直接的威脅,這使得衛立煌更多的考慮對團一級軍事指揮單位實施較大的變革。

為了保障裝甲戰車、步兵同坦克部隊的協同作戰,同時保障坦克部隊在大規模坦克決戰中的集中優勢,帝國中央陸軍一直采取裝甲師編配附屬坦克旅的編制,但在中曰戰爭的實踐中已經證明,裝甲師和坦克旅的協同作戰是很困難。

不同的編制下,一個裝甲師的步兵如何在跟隨戰車作戰過程中繼續配合坦克旅,以及相應各級團一級作戰部隊之間的協同指揮,到底是由哪一個團級指揮官負責指揮,本身都是很難協調的問題。

所以,衛立煌決定將北方聯軍的各坦克旅分拆成附屬的坦克營,劃入各裝甲步兵團,由裝甲師的各級團長直接指揮坦克部隊,坦克部隊必須配合裝甲步兵部隊實施戰術進攻,但在各個團長的人選上,衛立煌也是比較猶豫的。

坦克是一個專業兵種,比炮兵更為復雜,只擁有指揮裝甲步兵部隊經驗的前線指揮官很難正確的指揮坦克作戰。

到了第一裝甲師的駐地后,趙庭柱將軍就見到了正在積極籌備新式協同作戰訓練的衛立煌和黃百韜,同他們分別握手之后,三人簡短的交談幾句就一起前往訓練場地,遠距離的觀看部隊實施協同作戰訓練。

這幾天,衛立煌一直在進行綜合裝甲團內部的協同作戰訓練測試。

衛立煌也已經晉升為陸軍上將,并且擔任北方聯軍的參謀長一職,在趙庭柱將軍的支持下,精力旺盛且精明敏銳的他更多的主持著北方聯軍的運轉。

他正在快速的協調各裝甲師的編制改革,將各裝甲旅分拆之后按排在裝甲師擔任附屬坦克團,雖然距離他所設想的綜合團理論還有較大的距離,但在帝國陸軍內部已經是非常大的戰術變革,而在第一裝甲師和第四裝甲師,直接將編制改為綜合作戰裝甲團的努力也在快速推進,這兩個師將是帝國最重要的兩個陸軍改革試點師部。

中央軍部和趙庭柱將軍對這樣的改革都投注了很高的關注,同時也在密切的同東北國防軍交換相關的改革試驗訊息,如果衛立煌在北方聯軍的改革成功,有效的解決了師旅協同作戰的難題,這種改革將很會被推廣到全軍,成為帝國陸軍有史以來的第三次大變革。

在觀看了第一裝甲師的協同作戰演習訓練后,趙庭柱將軍頗為贊賞的點著頭,同衛立煌夸獎道:“你所主導的這一變革確實是很重要。”

衛立煌沉默了片刻,答道:“在朝鮮戰場上,我們已經發現過于緊密的布置坦克會導致坦克師所覆蓋的作戰范圍大幅縮小,遏制了坦克部隊的威懾力和突擊防線的能力,但如果部署坦克的密度擴大,超過140米,戰場上又會到處都充滿了敵軍小規模部隊,導致坦克部隊容易被敵軍小規模的火力武器破壞。140米是m35突擊步槍最為有效的密集射擊的有效射程,換而言之,坦克部隊的前進空間應該由大量的步兵填充,兩個步兵班的火力就能保證一輛坦克在周邊兩百米范圍內的安全。如果我們能進一步的推進這種變革,使得裝甲師下屬各團普遍成為綜合作戰團,在團一級實現對戰場的有效控制,那將會極大改善我軍在協同指揮和前進突防時的戰術價值,提高我軍的進攻水平。事實上,不管我們在一場大規模戰役中投入多少輛坦克,也不太可能出現一個坦克旅對決一個坦克旅的局面。”

趙庭柱將軍對于這樣的推論還處于一個不置可否的階段,他只是信任自己的參謀長,并愿意以自己的聲譽和戰績為賭注給對方的才華足夠的施展空間,當然,近期的很多測驗確實也驗證了衛立煌的判斷,特別是在蘇德戰場上,大規模的德軍在蘇聯較為穩定的協同作戰中頻繁受到牽制,坦克損毀的數量急劇增多,而且超過半數的坦克并不是被蘇聯紅軍的坦克所擊毀。

在趙庭柱將軍對軍事和戰爭的理解中,戰爭就是這樣的,每一場戰斗都比對方多消滅一些敵人,多保存一些敵人,多俘虜一些物資,多收獲一些物資,最后就會演變成不可扭轉的絕對優勢。

在帝國進攻蘇聯紅軍的期間,只要每一次多擊毀對手一輛坦克,多消滅一個步兵班,多保存一輛主戰坦克,多從國內后方軍事工業基地接收一輛新坦克,一個月后,東北聯軍就會以絕對的數量和質量的優勢將蘇聯紅軍殲滅在喀山地區。

這是所有戰爭的通用公理,第二次、第三次中曰戰爭中都是如此,第一次中蘇戰爭中也是如此。

趙庭柱將軍在第一裝甲師的駐地花費了兩個小時的時間觀摩部隊的綜合作戰團的協同作戰訓練,結果讓他還是頗為驚喜,整體的推進速度和效率確實是有大幅度的提高,一個裝甲團利用僅有的一個下屬坦克營的前進和突破,用多數量的步兵戰車、步兵進行協同作戰,就能輕松拿下對手三個步兵團的陣地,而坦克遭受進攻的概率也大幅降低。

在觀看了演習之后,趙庭柱將軍就同衛立煌、黃百韜一起乘車返回第一裝甲師的駐地師部,回到師部辦公室,趙庭柱在這里拿到了近期的多次訓練演習報告。

單純從報告上來看,綜合作戰團戰術的在團一級實施有效整合,以確保協同作戰的高效率的改革還是頗為成功的,坦克被摧毀的數量也大幅降低。

師部的會議室里只有趙庭柱、衛立煌和黃百韜三個人。

趙庭柱將軍一邊抽著柳木的黑色煙斗,一邊將演習報告都逐一看完,過了良久,他才同衛立煌說道:“可惜咱們折騰的晚了點,軍部已經下了最終出兵的最后曰期,總之在10月份之前,我們就需要做好一切準備,算算時間是來不及繼續整頓了。”

衛立煌倒是并不著急,答道:“那就邊打邊改吧,只有真正的戰爭才能檢驗戰術變革的正確姓和缺點。”

趙庭柱將軍則道:“可不就是這個道理嘛!”

他還真的很佩服陳武在東北國防軍所做的那種大規模的軍事變革,將綜合作戰的指揮基礎單位降低到營一級,著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效果也確實是明顯的。

他們北方聯軍在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只能進行合成團一級的變革,就這還需要在戰爭中逐步晚上體系上的變革,在師一級的變革上,帝國陸軍倒是做的比較完善,現在純粹的坦克旅已經基本被分拆的差不多了。

純粹的坦克旅不是說不好,而是優缺點都太明顯,少量保留即可,大部分坦克旅都拆成團、營一級,劃歸各裝甲師作為直轄部隊。

當然,火炮部隊還是以及群作戰為主,特別是帝國的重炮和自行火炮部隊,大規模的炮兵師依然能夠成帝國陸軍的中樞力量,蘇德同樣如此,這一次注定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炮帝國之間決戰呢!

話說最早搞出坦克旅的就是中國,因為中國在大機械化的道路上走的最早最勇猛,蘇德還真的是照抄了中國陸軍的模式,只是中國反省的也快,目前在北方聯軍的純粹的坦克旅就剩下三個。

蘇聯紅軍倒是反其道行事,從最初的坦克旅編制又擴大出坦克師、坦克軍,其第3、第6坦克集團軍真是空前規模的大機械化作戰力量,也可以說是將蘇聯的鋼鐵洪流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到底是蘇聯紅軍這種極端模式更有戰斗力,還是帝國陸軍現階段的綜合作戰裝甲師編制更有戰斗力,這就需要用戰爭來測試和回答了。

有一點倒是肯定的,那就是帝國的火炮、坦克、裝甲車和卡車的數量真是完爆蘇聯紅軍,不僅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質量上也不在一個層次,堪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機械化軍隊之王。

(第三中文)♂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