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296章 精英云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296章 精英云集

第296章 精英云集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30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陳武還真的來了。..

對陳武來說,他只是想要找個機會完成對自己的救贖,恢復上將軍銜,能以陸軍上將軍銜退役,從國防軍退役之后,他在蔣方震的安排下到阿富汗當了幾年的軍事顧問,此后又去了智利、伊朗當軍事總顧問。

這十年間,陳武一直都在伊朗,在伊朗的德黑蘭陸軍學院當副校長,校長這個事情干的不是很多,但在伊朗軍事總顧問的位置上還是替伊朗建立了一支很強大的陸軍,所以也不能說陳武這些年就遠離了軍事領域。

年紀大了,他的性格比以前好多了,中間難得兩次回國都在趙庭柱等人的安排下有機會覲見皇帝。他應該說是很后悔當年的一時沖動,現在悔之晚矣,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給他補救。

至于皇帝對他的處罰,陳武心甘情愿,他也永遠是最忠誠于皇帝的嫡系舊部,而嚴厲處罰的這件事,皇帝當年也是別無選擇。

如今正好有這么一個機會,陳武迫不及待的飛回國內,幾次通過趙庭柱等人請愿,連蔣雁行、楊鐵生這批舊日同僚都請出來說情,加上蔣方震、陳其采的說服,皇帝最終是批準了這件事,做一個順水人情讓陳武以陸軍少將的身份復員,組建第四集團軍參戰。

說是第四集團軍,其實也就是兩個步兵師和六個旅的兵力,這里面還有三個旅是伊朗陸軍部隊,其中有一個旅參加過東非戰爭,可以說是陳武幫助伊朗組建的陸軍精銳山地旅。

中國不僅是亞盟成員國,還是亞盟的領導國,中國同日本開戰,各成員國肯定是都要出錢出力,伊朗就是既出錢又出力的,僅有的兩艘戰列艦都派遣到了文萊協防。

不管怎么說,陳武還是來了,而且來的非常快。

1939年的12月30號,沒有到明年1月上旬,陳武就迫不及待的乘機飛抵開城,都沒有去平壤,直接奔前線指揮部來了。

他這個性格就這樣,蔡鍔也很了解,聽說他直接飛了過來,放下電話就去接機。

開城軍事機場。

一架se35軍部專機飛馳而下,停在機場的盡頭,陳武就這樣孤寂的一個人從機場里走出來,身邊連一個勤務兵都沒有,也沒有副官隨從。

他離開帝國國防軍太久了,仿佛是一個徹底的陌生人。

從機艙里走出來,他抬眼就看到了不遠處接機隊伍中的蔡鍔,蔡鍔如今倒是還是一身墨藍色的上將軍裝,而他卻只能換成深棕綠的少將軍裝。

這樣的視覺差距讓陳武頗是有番感慨。

時間一晃而過,他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很多,只是那番英雄豪邁的氣概永遠不會流失,在這片土地上,他曾經手刃了十幾名日軍,他指揮自己的第3師雄掃數萬日軍,更遙遠的光景里,他曾經跟著皇帝在遼陽戰場一起殺光了十多萬的日軍。

見到陳武,蔡鍔上將顯得很是高興,迫不及待的快步走上來迎接,陳武也快步的走下舷梯同蔡鍔握手,兩人見到彼此的心情都特別高興,特別是陳武,在伊朗工作了這么久,終于能夠見到舊友確實是不容易。

蔡鍔自然明白他的心情,忍不住拍了拍陳武的肩膀,感嘆道:“老陳啊,你能來就好啊,我求之不得,來,我替你引薦一下我們東北國防軍的各路干將。”

說完這番話,蔡鍔就陪同陳武和在場的衛立煌等人見面問候,為陳武逐一介紹這些新一代的陸軍少將、中將。

陳武離開帝國國防軍有整整十五年了,而在這十五年間,帝國國防軍的更新換代的速度是很快的,衛立煌這一批少將、中將都是一戰時期脫穎而出的青年軍官,當年也不過就是中尉、上尉,中蘇戰爭時期才有人升遷校官,張自忠、傅作義算是資歷深的,中蘇戰爭打完也就是陸軍中校,這兩個還是當年提拔比較快的。

陳武當年是將官,對當年的那一批尉官肯定是缺乏了解,所以陳武對劉亞昭、白崇禧、黃百韜、薛岳這一批人都不熟,他到了前線指揮部后,蔡鍔還親自為他引薦這些新一代的中年將官們,而這些也正是都在當打之年,精力旺盛。

見到這樣一批人,陳武也是頗有感嘆。

為陳武引薦了這批同僚之后,蔡鍔才親自陪同陳武回前線指揮部,到了指揮部,蔡鍔還要先為陳武安排住宿地點,在臨時招待所準備了房間后,兩人就在房間里坐下來談了談彼此的近況。

談了幾句話題外話,蔡鍔就和陳武說道:“你這一次能過來,我是真的很高興啊,咱們也算是難兄難弟,好不容易才有了這么一次機會,真希望是打個漂亮的翻身仗,就算再次退役也能風光點。”

陳武感嘆道:“誰說不是呢!”

蔡鍔拍了拍床邊的位置,請正在倒茶的陳武坐下來,掏出煙和陳武一邊點著火,一邊說道:“其實你能來,我是越想越高興,說實話,我倒是離開陸軍有點時間了,現在的戰場變化太大,我都有點適應不過來,好在劉賡云這老東西一直在學院里當院長,此前又指揮過東非戰爭,接受能力比我快多了。”

陳武也去過東非戰場,和蔡鍔說實話道:“東非那邊確實不是什么大場面,意軍根本不經打,誰去都是三下五除二就能掃干凈,不過話也說回來,老劉那仗打的確實很漂亮,很穩,穩妥妥的就將對手給打散了,真是以不敗之真擊敵之虛啊。”

蔡鍔笑道:“你這話倒是公允,難得你陳豹子也有服人的時候嘛!”

陳武頗是不爽的感嘆道:“豹子什么啊,都老掉牙的老豹子了,老豹子連草原上的鬣狗都不如,只有賴在樹上等死的份。”

蔡鍔撣了撣煙灰,道:“你也別說的這么凄涼嘛。”

陳武則道:“自己將姿態放低點是好事,年輕時不懂收斂,如今懂了收斂,卻沒有什么機會了。”

蔡鍔笑道:“如今不就是你的機會嘛。”

陳武不屑的答道:“這算什么機會啊,打小日本根本犯不著咱們陸軍什么事,如今是空軍和海軍牛氣的時候,他們贏了,這仗咱們閉著眼睛打都能贏。真要拼,咱們拼蘇聯,再打一場真正的中蘇戰爭才是咱們陸軍唱主角。可那機會,我估摸輪不到咱們倆,老趙和傅良佐那兩混蛋是籌備已久,只要真打,他們是不會讓咱們擦手的,咱們就是收拾一下小日本的份了。”

蔡鍔嘆一聲,爆內幕道:“當初皇上其實是想讓趙庭柱過來的,他倒不是說不來,偷偷找了蔣方震推薦我,說他還是留在西北盯著蘇聯比較妥當。皇上琢磨了一番,還真的就讓我過來了。”

陳武和趙庭柱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沒什么好說的,一句話評價道:“那東西是人精,精的和猴子一樣,咱倆還是甭比了。咱們就說打日本這破事吧,其實我的觀點和你們可能都不一樣,小日本這幫孫子們是出了名的傲,上面的指揮官是出了名的僵硬保守,下面是出了名的不怕死,所以這仗未必就真的好打,就算咱們憑借裝備的優勢打勝了,他們也不服,遲早還是要挑事,所以這一仗要想真的將他們打服氣了,那還是得拼勇氣,拼血性,拼的他們心服口服,才能讓他們知道誰是老大。”

蔡鍔贊同道:“你這話有道理,可你打算怎么打啊?”

陳武道:“硬拼的話,咱們怎么都占優勢,不可能說將好裝備扔在一邊,不要海軍和空軍的幫忙,就憑咱們自己硬拼,那咱們太傻。所以要想一戰打的小日本徹底不敢和咱們折騰,那就要打的狠點,我建議咱們直接打一場狠仗,一口氣硬拼到釜山港,將小日本的退路堵死,讓他們將百萬陸軍全部丟在朝鮮半島,一萬十萬的全部將他們滅光,徹底將他們血性打光,打的他們五百年之內都沒種挑戰咱們。”

蔡鍔微微乍舌,道:“你這個想法是不是太狠了點,要是想直接拼下釜山,中間要越過的都是山地高地,長途跋涉幾百里,這仗不好打啊,就算有這個機會硬拼,損傷也會很厲害。”

陳武滿不在乎的答道:“拼唄,沒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咱們下定決心就行。”

蔡鍔問道:“你來之前和皇上說過這個想法嗎?”

陳武答道:“說了,皇上還在考慮,也許要過兩天才能答復咱們。”

蔡鍔心想你陳武還是狗改不了吃屎,這野心還是不小啊,一上來就想吃掉別人百萬陸軍。

對于陳武這個提議,宋彪和蔣方震商量過兩次,最終并沒有采納,原因在于海軍和空軍已經控制了朝鮮海峽,這就意味著日本現在想從朝鮮半島撤退也會是很困難的事情。

隨著陳武的第四集團軍和兩個空降師調入朝鮮戰場,帝國對日軍的大反攻就將真的到來。

中國人是一個非常會節約儲蓄的民族,帝國中央軍部也一貫如此,每一年,中央軍部都會將軍費中的7用于儲備戰略物資和彈藥,中央內閣政府同樣有勤儉節約和年年儲蓄的好習慣,通過中央儲備局不斷積累在重要戰略物資和糧食等領域的國家儲備。

儲備。

正如德國在戰前儲備了足夠全國人兩年消耗的糧食、糖、豬油、黃油一樣,帝國也干這種事情,只是帝國干的時間更久,而且更厲害,只要是需要進口的都會搞戰略儲備,糧食儲備總量更是高的驚人,以至于每年都要將一部分陳糧無償捐助或者低價賣給其他國家。

因為帝國缺乏富鐵礦,從巴西、澳洲進口的精鐵礦粉都會專門儲備在國內,錫、銅、鋁、鎳、鋅的儲備量也很高,以中日戰爭這種的規模,中央軍部和內閣政府的儲備基本能保證國家經濟幾乎完全不受影響,特別是中央軍部儲備的彈藥總量,平均到每個日本人頭上都有四百發的規模,平均每四個日本人,就能平均分配到一枚帝國儲備的炮彈。

每年的儲蓄工作做好,戰爭時期就只需要大量消耗庫存的戰略儲備資源,而且因為有1/3的國家戰略儲備在東北,在和日軍作戰的這種事情,連調運物資都是很方便和快捷的。

最終總結,和中華帝國這樣的國家打仗,日本肯定是瘋了,有點太病態了。

日本當然也有另外一本賬,反正都已經這樣了,如果意外打贏了中國,意外跑到東北搶劫一年、兩年,那豈不是賺翻了,整個國家都將一躍成為世界列強的頂端強國?

想的真是很美,日軍大本營真的在戰前扶持了所謂的那位滿洲國皇帝,想要動員中國國內的滿遺、清遺一起忠于滿洲國皇帝而奮斗,建立真正自由的滿洲國,還真的秘密派遣間諜到中國散發傳單,出版秘密書籍,聯系前朝遺老遺少,結果連米內光政這位日本內閣首相都覺得日軍大本營在這件事上做的未免是太荒唐了。

濟州海戰結束后,米內光政真的就不能當總理大臣,他自己也不想當,軍部更不希望他當,于是又將近衛文麿這個人推舉出來當日本首相。

中國想要說能夠理解日本,這件事真的很難,日本想要說能夠理解中國,這件事就真的更難了。

總之,雙方都有說不清的糊涂賬。

矛盾太深。

打不贏也要打了。

就像無名小拳手為了尊嚴挑戰世界拳王一樣,電影里總能顯得如何勵志、正義和勇敢,仿佛是要鼓勵所有人都去挑戰權威和強者,現實里只要拳王沒有喝醉,或者像滿清、沙俄那樣病入膏肓,基本都能將對方打出一地屎漿。

日本此前運氣很好,還真的就打贏了兩位病入膏肓的世界老拳王,于是一直以為自己也是拳王級了。

這一次是真要被打的連屎尿血漿和腦漿都會激射出一地的慘狀了。

此前在三都澳、仁川空戰、開城戰役和濟州海戰中,中華帝國其實都沒有攢出全部力量對付日本,等到了1940年1月,帝國各方面都準備就緒,這就真要展現出世界第一帝國的雄厚實力了。

日軍一直以為自己是積極備戰的巔峰水平,世界之上難以匹敵,而中國并沒有太多的積極備戰,所以在戰爭初期肯定能占據優勢,日本要做的就是同甲午戰爭的情況一下,盡快擊沉中國的海軍,打掉中國的陸軍主力,逼迫中國簽署一份極端有利于日本的停戰合約,他們當然錯了,中國的備戰是看不到的科技線路和國家戰略儲備,這樣的備戰才叫更高級的水平,只需要半年時間,中國在軍工業的科技水平、雄厚的戰略儲備和國家工業實力就能將自身的軍事實力擴增四五倍的規模。

在三都澳海戰爆發之前,中國陸軍裝備的坦克及裝甲車總計1.15萬輛,其中mt22輕型坦克總計1320輛,到1940年1月,mt22輕型坦克在陸軍的裝備總量已經增加至5540輛,空軍戰機及其他飛機從9770架增加到了1.75萬架,虎鯊戰斗轟炸機的數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300架。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對日本的反攻一旦拉開,日軍根本不可能抵擋。

日本雖然瘋狂,但也是基于對國家利益的瘋狂追求,以及內部對軍國主義的妥協和綏靖主義,不至于連最后的理智也喪失,近衛文麿重新上臺之后一直試圖進行停戰談判。

日本軍方大本營表面上是控制在皇道派的手中,背后操控一切的則是代表日本昭和天皇的載仁親王,載仁親王也決議同中國談判,但是向近衛文麿首相提出了一個基本的談判條件,即日本既不能割地,也不能給予任何資金賠償,同時不承擔任何戰爭罪責。

雖然條件苛刻,近衛文麿還是抱著極大的希望向中國派遣外務大臣進行談判,結果當然是不可能達成任何結果。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940年1月中旬,東北國防軍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漢城攻勢,拉開了帝國大反攻的序幕。

負責此次指揮作戰的正是第二集團軍軍長衛立煌,名義上則是由蔡鍔上將負責,為了這場戰役,衛立煌準備已久。

在平壤修整期間,他和黃百韜就多次到前線視察實際的情況,結合地形圖,兩人采用軍旗推演的方式進行了多次的演習測試。

第二集團軍下轄第4、14、15三個裝甲師,第35步兵師,新編第56、57步兵師,第134、第135坦克旅,第55自行炮兵師,第104自行炮兵旅,新編第180炮兵師,第153、154工程旅,第172輜重旅,第184、185新編輜重旅,八師八旅,總編制35.7萬人,其中1/4的兵力是在過去半年中從巡防軍和地方民兵編制中征召,1/10的士兵是戰后征召的新兵。

這樣的兵力組成決定了第二集團軍在整個第三次中日戰爭期間都屬于陸軍的絕對主力。

經過這半年的準備,第二集團軍下屬各師旅都根據朝鮮半島的作戰地形進行了大規模的裝備更換、調整,以及專項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訓練。

直到1939年底,第二集團軍才從平壤增援至前線,作為漢城攻勢的主力部隊負責攻堅。

原先按照中央軍部的意思是將傅作義的第一集團軍調回到平壤補防修整,就地在平壤增編新兵,補充和調整,為后續進攻日本本土的登陸戰做準備。

傅作義畢竟是傅作義,在皇帝身邊的人脈很深厚,他就通過當年的關系直接走陳嘉佑內廷總長的這條路,發了幾份電報向皇帝請戰,不看功勞看苦勞,他們第二集團軍畢竟在開城守了半年,如今要打大仗,全軍摩拳擦掌想拼榮譽,卻要將他們掉配回去休整,弟兄們不服氣,受不了啊,他這個第二集團軍的軍長也會被部下們看不起,認為是他在陸軍上層沒有地位,所以才會落得這樣的結果。

在戰爭期間,所有的作戰計劃和統籌安排都是由中央國防軍事委員會下屬的聯合作戰參謀部負責,實際的負責人是蔣方震、潘兆勤和傅良佐,漢城攻勢的具體計劃也是他們擬定提交皇帝批準。

宋彪在批準這個方案的時候,當時也沒有顧及傅作義和第二集團軍的感受,他也是老軍旅了,當然理解這樣的心情,在看了傅作義的電報之后,他一方面親自回電安撫傅作義和第二集團軍的將士們,另一方面也同蔣方震協商,最后是將這個作戰規劃做了一些調整,允許第二集團軍就地在漢城、開城駐防休整和增編,就不用抽調回平壤,張自忠的第三集團軍抽調兩個主力師上去協同作戰即可。

正好陳武的第四集團軍也抽調到了朝鮮戰場,就讓第四集團軍加快橫越半島,抵達朝鮮東部的元山地區和江原道駐防。

眾所周知,衛立煌是極其會打仗的人才。

傅作義能打仗,衛立煌則是會打仗,而且衛立煌在此前擔任北京軍區副司令,此番調任第二集團軍的軍長之前,他不僅請命抽調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幾個師,還將最得力的十幾名部下都拉了過來,這里面也是精英薈萃,其中就有以精明過人著稱的小諸葛白崇禧,黃百韜、郭玉謙、薛岳、孫仁也都是能打的鐵將。

衛立煌也有一個同其他軍長、司令不太一樣的地方,他特別注重培養身邊的參謀軍官,他的參謀處是直接從北京軍區抽過來的,其中不乏他早年從中央理工大學特招的一批數學高材生,他在選拔下層軍官的時候也很注重那些文理兼優的人才。

衛立煌還有一個特別的優勢,他的資歷不像傅作義那么資深,但也不淺,基本在中央陸大的畢業生中,他是第一屆的御賜組,號稱是天子門生第一。

所以在一戰后崛起的這一批將領中,他是極其特殊的那一位,浸yin在大機械化軍事變革中十幾年,也可以說是帝國機械化戰爭的專家。

在平壤調整的半年期間,為了打一場酣暢淋漓的大仗,他不僅幾次親自到前線觀察日軍的作戰水平,還對本部的第二集團軍做了數百項的大大小小的調整,在裝備的更換上也一切從輕從簡從多從量,裝備了四千多輛mt22輕型坦克,就是要用mt22輕坦快速機動優勢,迅猛的切開日軍的防御線。

日本的情報工作還是很不錯的,所以,衛立煌帶著第二集團軍一上陣,日軍大本營就知道局勢不妙了,急忙讓岡村寧次率領的第三軍上前支援東久邇宮稔彥王中將的第二軍,松井石根大將也親自抵達漢城,就全線防御做出調整,試圖抵抗住東北第二集團軍的攻勢。

大戰在即,一觸即發,兩國陸軍在這二十年間培育的精萃人才幾乎都云集于此。

人在每個不同的時代和環境里所能取得的成就都是不一樣的,哪怕你是天才,沒有教育和第一流的訓練、機遇,你就只能是一個不識字的工人、農民,或者是漁民,但有了教育,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工程師、數學家、物理學家、企業家……也有可能成為最好的軍事家。

像衛立煌他們這一代還是沒有趕上好時候,十四五歲的時候正是兵荒馬亂,除了當兵之外,確實沒有更好的出人頭地的方式,所以他們不約而同的繼續選擇當兵,在帝國第一流的軍事教育體系中培養成長,汲取最好的軍事教育和訓練,學習認識真正的戰爭。

比他們再年輕五六歲的那一批少將、上校們,這些人的運氣就更好一些,他們經歷過完整的青年軍校、士官學校、軍院這一系列的長達十年的現代軍事教育,此后才能浴火重生,蛻變成一名帝國國防軍的少尉,再從少尉一步步的提升和發展,從排長一路干到團長、旅長、師長。

有得必有失。

在帝國國防軍成為這樣的一支軍隊時,將官軍士們都不再盲目無知,不再粗俗鄙夷,可能也隨之告別了東北軍時代的野蠻和悍勇,現在即使悍勇,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理智的堅韌。

他們很幸運。

他們不是盲目自大的那一代,也不是無知自卑的那一代,他們是帝國神武風潮和改良主義思潮的一代,他們是光復的一代,他們是帝國輝煌之光照耀下的英勇一代。

他們承前啟后。

他們從東北軍的時代里繼承了榮譽和勇敢,繼承了忠誠和堅韌,也在帝國光復的大浪潮中,在帝國現代化的大浪潮中懂得了法治、自由、民主、民族、民生,懂得了歷史的光榮、民族的輝煌、軍人的職業化和奉獻精神。

他們負責保護帝國的一切。

日本呢?

日本何嘗不也是最優秀的一代軍人的風云涌向,雙方在這個漢城,注定將會奏響亞洲爭霸史上最為慘烈的絕唱,勝利一方將主宰歷史的沉浮,失敗一方將徹底毀于一旦,一無所有。()

無彈窗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